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02阅读
  • 1回复

被遗忘的晋陵胡氏后裔-埌里胡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0-01-06
被遗忘的晋陵胡氏后裔-埌里胡氏 被遗忘的晋陵胡氏后裔-埌里胡氏.txt (5 K) 下载次数: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0-01-07
被遗忘的晋陵胡氏后裔-埌里胡氏

后唐年间,江西奉新(洪州)人胡琼来常州担任刺史,后因五季之乱,弃官归江西侍奉老母,胡琼生子胡持,为避战乱而隐居常州晋陵安尚(上)乡,生五子:修、微、徽、從、循,五季时代军阀割据,南北混战,分裂七十多年,搞得民不聊生,百姓颠沛流离;唯有中子胡徽留守安尚乡,其余流落在外。 历史进入北宋后,迎来了太平盛世,此时有子孙从安尚乡迁入常州城内翰林坊(属晋陵县),其余仍居安尚乡,北宋中期迁城内的这支开始真正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的望族,自持公四世孙胡宿始,两宋期间共产生了24位进士,各类散官135人,出仕者遍布朝野,史学界称之“晋陵胡氏”-富贵之家,当今谈到晋陵胡氏首先想到的就是胡宿家族;而始居于安尚乡胡桥的这支却一直默默无闻,世代耕读传家,相比之下要暗淡许多,曾今甚至两度家谱失传,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殊不知晋陵胡氏还有一支后裔仍坚守在始迁地。
今武进洛阳镇埌里胡氏修家谱,因无老谱作参考,埌里地处晋陵胡氏始迁祖持公的始迁地。那么埌里胡氏是否属于晋陵胡氏始迁祖持公的后裔呢?目前并无详细的系表记载,但是可以通过其它支派谱牒的侧面信息,按正常的逻辑思维推理,是可以得到答案的。
第一个问题,埌里胡氏是不是持公后裔?
    一.根据晋陵胡氏分支毗陵《胡氏世牒》、泽溪《胡氏宗谱》、平陵《胡氏宗谱》中,九世纺公所撰《胡氏大宗碑记》记载:“毗陵支讳琼始居范桥,族渐繁衍,乡人名曰胡桥,后徙宗城之翰林坊。”泽溪《胡氏宗谱》卷二,华林徙居晋陵祖表中持公世表记载:“公五季时避地常州安尚乡,遂为晋陵人,族渐繁衍,里人名其居曰胡桥。”由此可见晋陵胡氏始迁祖持公先于安上乡居住,后子孙繁衍,部分再迁入常州城。
二.《咸淳毗陵志》记载自武后垂拱二年武进县就分为晋陵、武进两县,今武进洛阳镇历史上前后属武进、晋陵、阳湖县管辖,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余年,南朝萧梁时代官府顺应百姓祈求永安之民意,命名为永安里;南宋理宗宝庆三年,永安里改名为洛阳;清朝雍正四年晋陵县改名阳湖县,洛阳埌里域属阳湖县安尚乡管辖,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洛阳埌里与安尚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清朝乾隆九年(1744),常州“寿恺堂”胡氏三十世孙秀公续修毗陵《胡氏世牒》,埌里胡氏因战乱导致谱牒遗失,裔孙鲲化受族人所托,考证埌里胡氏家世,最后与“寿恺堂”合修家谱,毗陵《胡氏世牒》卷一中分别有鲲化公与秀公当年留下的谱序。秀公在《胡氏修谱跋》中写到:“自文恭于天圣中以文章起家,迁居于城,其诸从昆弟,即再从,三从昆弟仍居胡桥,各有子孙,旧谱虽均失次,而自宋迄今,胡桥各派耕读相传,绵延不替,是皆可尚(琼)公、即岐国(持)公列祖之遗。”可见275年前汉人修谱鼎盛时期,埌里胡氏在谱牒遗失的情况下,并没有随便与周边其它胡氏支派合修,仍与晋陵支派合修,也许家族中一直都有口传是晋陵胡氏遗派。而且当时埌里胡氏已有多个派系,并非是从别处迁来不久的小派系。
第二个问题,埌里胡氏属于晋陵胡氏大宗世系中的哪一支?
    一.北宋末年,仕族家谱逐渐由官修转为民修,政和二年(1112),晋陵胡氏八世孙勤修公创家谱首序,27年后,北宋经历了靖康之乱而灭亡,到南宋绍兴九年(1139),九世孙纺公第一次续修家谱。纺公在《胡氏大宗碑记》中写到:“自洪来常方八世,而谱牒已紊断。”可以看出勤修公当年首次修谱已经修到了第九世,在勤修公所撰《胡氏旧谱序》和大宗世系图记载,第三世持公生五子,共十一孙,除外迁无法考证和无子嗣外,只有徽公三子宁公、四子冧公裔孙可考,这是勤修公当年所能做到的。纺公最后在《胡氏大宗碑记》中又写到:“自祁国(徽)公始,序一二以贻后人。”可见纺公第一次续修家谱也是在勤修公的基础上,只续修了徽公以下世系;其余外迁世系百余年后仍无考。
   二.泽溪《胡氏宗谱》、平陵《胡氏宗谱》中的《胡氏大宗碑记》只记载:“后徙宗城翰林坊。”并未写明是谁迁常州城内,看来勤修公、纺公当年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在意;而常州“寿恺堂”毗陵《胡氏世牒》中的《胡氏大宗碑记》记载六世宿公迁常州城翰林坊;这个问题是因为乾隆九年合谱时都讲胡濙最先入常州城,而鲲化经多方考证认为宿公应该入城在前,后来紧接着可能把大宗碑记改了。胡宿三十岁中进士,为官四十余载,一直在外效命与朝廷,七十三岁五月以疾告老,六月十一日就去逝了,在他这辈迁城内可能不大。综合分析宿公之所以能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进士,与从小就在城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从堂兄弟名讳的字辈也可以看出宿公兄弟五人亶、宿、饰、实、宾是同一时期聚居在常州城内的,以至于后来的子侄辈受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城内其它仕族联姻的人脉关系,成就了一大批出将入相者,《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记载:饰公四世孙胡观国就住常州双桂坊慈训里、《常州地方志》记载:饰公八世孙胡应炎南宋末授溧水尉,未赴,兄弟三人与父聪公都住常州城内;泽溪《胡氏宗谱》卷三记载持公葬安尚乡范桥塋,徽公、冧公、宿公、宾公都安葬在常州城南门龙亭祖塋,冧公时代已经进入北宋初的太平盛世,所以冧公应该是迁常州城内的第一人。
三.综合以上分析,埌里胡氏只可能是宁公的后裔了,那么在泽溪《胡氏宗谱》卷一和毗陵《胡氏世牒》卷三中勤修公所撰《胡氏旧谱序》、华林《胡氏宗谱》卷四、浙江斗门烛溪《胡氏宗谱》卷三中均提到宁公生三子,翼之、辅之、直之;而毗陵《胡氏世牒》世系中,翼之、辅之、直之却成了持公五子循公之孙?那么这里就反应出一个问题,清朝乾隆九年(1744),埌里裔孙鲲化与“寿恺堂”三十世孙秀公合谱,因埌里胡氏无旧谱作为依据,合谱时可能也考证出了是宁公之后,而封建时代讲究长幼尊卑,如果接在宁公之下,埌里胡氏将为尊长,这一点秀公是不会同意的,宁公幼弟密公无嗣不能续接,所以只能接在最后循公之子賨公下,秀公在谱序中这样写到:“是皆可尚(琼)公,即岐国(持)公列祖之遗裔,敬宗收族者不可不加之,意也,爰次其近而可考者列之右。”左为上,右为下,列在最下面。
考证到此,基本可以确定埌里胡氏为持公之孙宁公后裔。
                           孝思堂宿公三十七世裔孙伟谨述
                                       2019/12/1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