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703阅读
  • 2回复

始迁祖大彰公迁西乡时间及生年、吉水县小陂孝友胡氏的始祖为什么由国通公变成了仁张公的考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0-10-19


一修、二修及三修谱载: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桥头,转入四川内江枷担桥,始迁祖大彰公于明末率子胡坤、胡留领照入籍遵义府西乡三甲地名温泉六井坝落业。遵义府当时隶属四川,先祖从江西迁内江又迁遵义,具体时间究竟是哪年呢?先看看明末清初时期的吉水、内江和遵义地域内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和时间

四四川境内政权结构

史         实

1600年,平播
战争





南明







朝朝

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明朝时隶属四川,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
唐朝末年杨端设计打败南诏的穆星天,继而受唐朝册封播州,世袭官位,历经两宋与元朝统治后,於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领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前后历经二十九代,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
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后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应龙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
万历十八年(1590)始,杨应龙与明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公开反叛,挑起战端,播州之役爆发。战争初期,由于明王朝毫无准备,杨应龙占据优势,但随着明王朝平播力量的增强,战争态势发生了逆转。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结束。
播州杨氏统治,经历唐至明五个朝代,杨家二十九世承袭,共725年。

1621-1637
四川奢安之乱


朝、
大梁

奢安之乱指的是明朝天启年间,四川永宁(今四川泸州一带)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今毕节、赤水、七星关、赫章、瓦店等地)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在贵州又称安酋之乱
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简州(今四川简阳)、新都、龙泉(今四川成都市东南附近)。幸好四川石柱的土司秦良玉率部来援,秦良玉自统精兵6000沿江西上。贵州巡抚李标派总兵张彦芳、都司许成名黄运清等援救四川。从十月至十二月,大小百余战,消灭叛军1万余,先后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今均属贵州省)等地。战争从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 ,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
战乱中,四川巡抚徐可求死难,贵州巡抚王三善死难,被称作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最后被四川巡抚朱燮元、石柱总兵秦良玉、四川总兵杜文焕等平定。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在“永宁之战”中兵败被杀。叛军主力基本消灭。
崇祯十年(1637年),水西酋长安位死, “西南遂底定焉”。
叛乱中,贵阳被围半年,兵民相食,据传逃入贵阳城内四十万,最后吃到还剩2万多人,总兵张彦芳公开组织杀人,人肉四斤值银一两。


1634年张献忠第一次入川

明朝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入川,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提兵赶至,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威名,张献忠苍惶逃走,秦良玉率军追击,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其退走湖广。

1640年张献忠
第二次入川




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通过贿赂左良玉的方式,再次跳出官军包围圈,二次入川。这次他击败了老冤家秦良玉所部,在四川转战了半年,主要是在达州市范围内。

1643年底,张献忠攻打吉水县






1643年正月,张献忠率部乘夜攻下郸州。五月,义军攻占武昌府城,自称“大西王”,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九月,义军攻占永州。十月,义军占领杨嗣昌老家常德府武陵县。在义军攻占武陵的同时,张献忠领兵向江西萍乡进攻,陷万载,分兵两路攻下袁州。袁州是江右门户,失去袁州,则“江右全省皆坏,则两广咽喉断,而金陵之藩篱撤矣”。在左良玉官军的反攻下,袁州又为官军夺取。由于左良玉部士兵暴虐,明廷被迫撤回其兵,以招募当地兵戍守。张献忠利用官军调换的时机,突袭吉安,连占吉水、永新、安福、泰和等县,并分设地方官吏,安抚百姓,再次夺回袁州。

1644年,张献忠
第三次入川




南南明、大西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
1644年7月初4,张献忠乘胜率师日夜兼程向川西南挺进,连克沿途州县(含内江),于八月初九,攻克成都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四川大部地区被张献忠的农民军所控制。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不久,四川各地的明朝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纷纷聚集兵马,袭击大西农民军,屠杀大西政权地方官员。

1645年,南明政
权、大清政权、地主
武装和大西政权混战





、大清
、大西、南明

顺治二年(大顺二年,1645年)夏,南明福王弘光政权灭亡。十一月,清朝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进剿四川。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和农民军,除了与明朝在四川的残余军队对抗外,还要同四川的地主武装作斗争。原川陕总督樊一蘅仍任原职,南明政权又任命原大学士王应熊为兵部尚书总督川湖云贵军务,并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驻扎遵义,主持对张献忠作战。是年三月,明四川巡抚马干派副将曾英带兵攻陷重庆。接着,阁部王应熊会兵遵义,副将杨展、屠龙、莫宗文、贾登联等请复川南。"起甘良臣为总统,副以侯天锡、屠龙,合参将杨展,游击马应试、余朝宗所携溃卒,得三万人。 "于三月攻陷叙州,大西农民军损失一千余人。时副将曹英、参政刘鳞长及部将于大海、李占春、张天相等,都受樊一蘅节制,有兵十余万。他们不断地向农民军发动攻击,妄图恢复失地。

1646年,张献忠被明军所灭


大大清、南明、大西


顺治三年(1646年)初,清朝改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向大西农民军扑来。当时,明参将杨展领兵复夺川南州县,率师北指,与张献忠的部队激战于彭山的江口,张献忠大败,退回成都。杨展由南面逼向成都。王应熊又派曾英为总兵,王祥为参将,联师进攻,阻挡农民军的东下。他们对大西农民军进行疯狂的袭击,严重地威胁着大西农民政权。对此,张献忠针锋相对,给予坚决的回击。五月,豪格率清军攻占汉中。
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为了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接着,分其兵为四,并命令四位将军,各率兵十余万向陕西进发。九月间,张献忠率部离开成都,北上迎击清军。十一月,张献忠大军扎营于西充凤凰山。
原大西军将领刘进忠叛变后,先在合州同明军曾英勾结,后又出保宁去,投降了南下的清军统帅豪格。清军以刘进忠为向导,带领清军进入川北。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二十七日晨,清军隔太阳溪与张献忠的农民军相遇。面对这意外的突然来袭,张献忠临急应战,指挥农民军马步兵分两面抗击清军。这时,清军统帅豪格率大军继至,遣参领格布库等向农民军右翼进攻,都统准塔攻击农民军左翼。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清军将领格布库等被农民军击毙,农民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张献忠"初不为备,闻兵至,犹以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 刘进忠为清将指点说:"此八大王也。" 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发箭射之,张献忠中箭而死。时年仅四十岁。



先祖从江西迁内江,又迁播州,得满足以下条件:
1.播州土司政权已平定。当时播州为土司政权,原住民均为少数民族,称蛮夷之地。唯有土司政权崩溃,原住民被赶尽杀绝,外来人口才能进驻,这就表明是1600年以后。
2.政府有移民号召或内江有战乱至民不聊生。明朝时期因湖南、湖北和江西人口发展较快,而四川因连年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所以政府一直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号召。
3.既然是移民内江市枷担桥(今属资阳县),为何又转遵义领照入籍?肯定是在内江遇到了战乱,为了避乱不得以才另外选择迁徙地。1621年奢安之乱时奢家军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等地,但是,奢安部队也在当年攻下播州即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等地。也就是说,如果大彰公是1600至1620年到的内江市,1621年遇到战乱了不得不重新找地方避乱,也不会选择来播州。所以,大彰公不是1600至1621年去的内江,也不会在1621至1629年内江有战乱时去内江。
4.1630年至1642年吉安无战乱,内江也无战乱,有可能是在这段时间内响应政府号召去的内江。
5.1643年底,张献忠部队攻下吉安后,又攻打吉水、永新、安福、泰和等县,大彰公也有可能是1643年底避乱去的内江。
6.1644年中,张献忠又攻入四川,年底在成都称帝。1645年、1646年南明政权、大清政权、大西政权及四川地主武装在四川混战,民不聊生,普通老百姓非死即逃,显然大彰公不会在1644年至1646年去内江。
7.如果大彰公是1646年以后去的内江,其时四川已经被大清统治而平定,则不会又转入播州。
所以,大彰公从吉水迁出的时间有可能是1630-1642年响应移民号召,也可能是1643年底躲避战乱。而从内江迁出的时间只有一个,即1644年中。那具体是哪年从吉水迁出的呢?再结合小陂的情况看看:
8.根据庐陵芗城谱、泰和县邹溪谱的记载,小陂孝友堂的始祖为国通公,但小陂村的记载却是仁张公为始祖。小陂为国通公后代的世居之地,始祖怎么会成了仁张公呢?
9.我族是芗城胡铨公的子孙(后面有依据),胡铨公的生年有明确记载,为公元1102年,可以推算出铨公至今的繁衍代数为:2020-1102=918年,按史家30年一代计算为:918÷30=31世,给长房抛3代,加上铨公自己共为35代。但小陂村到目前为止只有十几户人家,人口发展慢,只能抛2代,应为34代。
10.根据小陂宗亲提供的资料,仁张公至今只有17世。
11.根据上面的推算,从铨公至今,小陂应该有34代,却只有17代。除去铨公至国通公之间的7代,那国通公至仁张公之间就还有十代,这十代怎么会没有记录呢?说明在仁张公很小的时候遇到了极大的变故,导致祖居之地村庄被毁,胡氏人口除外逃者外全部被屠杀殆尽,导致仁张公以上十代的历史消亡,仁张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祖父的名字才不得不以自己为始祖。而这样的变故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战乱。
12.我族大彰公至今有19代,则国通公至大彰公之间缺乏记载的代数为35-19-7=9代。
13.从我族族谱记载看,大彰公从吉水出来的时候携子胡坤公、胡留公,并未携带女眷,而老谱记载大彰公的配偶为欧氏,胡留公配偶为陈氏,胡坤公配偶为熊氏,则一是说明欧氏老祖婆已经去世(或许死于战乱),来遵义后大彰公未再娶;二是说明胡坤公、胡留公出来的时候还未婚配。
14.既然大彰公能千山万水、长途爬涉而来,说明大彰公年纪不是太大;而来遵义后又未再娶,又说明大彰公已不是很年轻。胡坤公和胡留公能从吉水入内江又转遵义,以那个年代坐船加爬山涉水的交通条件来说得半年以上,说明已是少年。综合以上信息,大彰公应该在40岁左右(明朝时期人口的平均寿命为:男46岁,女51岁),胡坤公、胡留公年龄在15岁左右。而小陂的仁张公记不得父亲和爷爷的名字,在战乱中又能侥幸存活,那可能约4-5岁,大彰公刚好比仁张公多出一代的岁数(辈份无从考证)。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大彰公比仁张公大35岁左右,是在同一时间遭遇的变故。能让人类繁衍历史消失、让整个村庄毁灭的变故唯有战火,即1643年底张献忠攻打吉水事件。张献忠部队攻打吉水的时候踏平了整个村庄,大彰公携子外逃,而仁张公年幼,但侥幸存活了下来。
所以,大彰公从吉水迁出的时间为1643年底。综上所述,大彰公生于1600年左右,1643年底张献忠部队攻打吉水县时,大彰公携子胡坤公、胡留公从吉水县小陂村胡家组迁内江县枷担桥避乱。1644年中刚到内江不久,张献忠的部队又打到内江,不得已又奔赴遵义,领照入籍遵义府西乡沙溪里三甲地名温泉六井坝,即今播州区枫香镇温水村红花组胡家寨落业。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0-10-27
一定的道理。
泰和县邹溪胡氏我也了解一点。
我微信13996286618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2-12-06
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经考证,仁张公确为小坡始祖。国通公之兄国举公才是仁张公祖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