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919阅读
  • 66回复

浙江绍兴胡氏专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6-12-24
南山整理 2007.08.08  (请读者注意此帖的修改日期)

资料来源:<<绍兴县志>>http://www.zjol.com.cn/images/zjtz/fzg-sxxz.htm

        厚堡胡氏  南宋时胡纮,由余姚徙居会稽樊江,六传至贵三居张溇。贵三子鼎一,居瓦窑头。鼎一孙胡刚优,元末人,赘居厚堡(今改后堡,属皋埠镇)朱氏,遂居于此。刚优十三世孙廷芝,清乾隆时人,经商殁于广东,其侧室与子光绪、光纬卜居小皋埠,至民国二十年(1931)辑草谱时已传五世。

        张溇胡氏  胡九成,号农隐,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间,由诸暨徙山阴之张溇(今属华舍镇)。

        里溪胡氏  胡直孺,字少伋,宋绍圣(1094~1097)间进士,南渡后累官至兵部尚书,因奉敕治攒宫,卒于会稽,谕葬云门白水塘。其次子相,字作仲,因守墓就家于里溪。明正统、景泰间,其十一世有分迁上冯、尉村、后坞。十二世有分迁越城禹迹寺前、横路、妙家桥。

        下灶胡氏  胡澐,清嘉庆丁卯举人,道光癸未进士,仕四川荣县知县,由绍城徙下灶(今属平水镇)。

        赏祊胡氏  南宋时,祖籍余姚梅川里乌山乡之胡暾,授绍兴宣课司,就家于越。六传尚廉,元代时随母徐氏,依赏祊(今属东浦镇)外家,居赏祊,为东脉。五传祥,赘于拜皇桥,为西脉。东脉后裔有分徙孟葑、?头、马鞍、薛渎等处。

里溪胡氏与胡直孺

胡直孺,字少汲,号西山老人,胡仲尧曾孙。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累官西路都总管,刑、兵、吏三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经筵侍讲,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封开国公。著有《生还录》一卷,《西山老人文集》二十四卷,现已失传。
胡直孺为官正直,在政治上、军事上都颇有建树。绍圣年间,任《九域志》编修官时,为营解元 party人,四处奔跑呼号。后来迁任监察御史、平江府知府,擢江湖淮浙发运使,入为户部侍郎。当时正值金兵大举南侵,他出谋献策,初战告捷。迁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南京兼东京道总管。金兵再犯京师,他又被召勤王,勇敢作战,斩敌千余名。第二年,金人燃起更大战火,形成大兵压境之势,而朝中主和派却从中捣鬼,胡直孺所部孤军作战,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直孺不幸被虏。在敌营中,他保持了民族气节,过了很久才得到机会回朝。
宋徽、钦两帝被俘后,宋室南渡,高宗即位。建炎二年(1128年),胡直孺任洪州帅兼知府,冒着政治风险,冲开当时“士子不得挟苏黄稿”的禁令,为诗人黄庭坚征集遗稿。绍兴初,迁刑部尚书兼侍读,在朝论奏十事,高宗非常欣赏,在白团扇上御书杜甫:“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的诗句送他。同时又赐田租八百石,以示对他的倚重。随后又调他做兵部尚书兼擢吏部。可惜的是,他擢升兵部不久就去世了。
胡直孺死后有二个墓,一个在浙江绍兴,一个在奉新的会埠。一个人为何会有两个墓?哪个是真墓,哪个是假墓?绍兴是大宋皇陵所在地,胡直孺在朝为官,官至尚书,深得皇上宠幸,死后敕葬皇陵边上,也算是一种恩宠。绍兴之墓为敕葬,自然假不了。那么会埠的墓自然不是真墓,那是一个“招魂葬”。所谓的“招魂葬”,乃古时人死后,家人不得其尸,便以死者衣冠埋葬以招其魂。死后能够敕葬皇陵,胡直孺的名望和影响由此可见。
华林胡氏在胡直孺手里也经历了由最鼎盛而致离散的时期。胡直孺曾将聚居山下的家族搬到浮云山上的华林书院,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迢遥半市”的宅第。在此聚成的胡氏子孙达五百余口。为便于管理,吃饭分为男、女餐厅。一日三餐,以击鼓为号,鼓声一响,吃饭的人都云集各自的餐厅,一点都不会混乱。华林胡氏自此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此后,随着胡氏子孙仕途各异,家族逐渐分散开来,最后不得不将山上的财产交给浮云宫管理。一个庞大的家族终于走到了其离散的尽头,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以下摘自《 浙东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续)》----南山 :

第十二站:浙江省绍兴县皋埠镇后堡村

        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从绍兴县志上查到,绍兴胡氏主要有五个分布点,文字介绍最多的就是在这个皋埠镇的后堡村。我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最重要的资料,于是我选择了后堡村。绍兴这里我来过多次,但象这样深入到乡村去了解情况还是第一次。从繁华市区开出的公交车可以直接开到终点站后堡村,这为我节省了不少精力。进村去仍然是先找村委会,可巧的是村干部们正在看我从上海写来的采访联系信。来意非常明确,于是村支书徐首雄马上找来了村里负责族务的宗亲胡念慈老人。要说族务倒也没有什么可做的,整个村子和附近几个村子胡姓居多,但从没修过族谱,也没有族谱,据说原来是有一套族谱的,收藏者在文化大革命中自身难保就把族谱给烧掉了。这个村子的经济发展情况不是很好,没有村镇企业当然也很难改变村里的经济面貌。但这个村子里有一座乾隆年间修建的胡氏宗祠,在抗日战争年代,因为在此地牺牲了好几位抗日英雄,现在被县里批复重新改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平时紧锁大门,如果来了参观者就从书记这里拿钥匙开门,今天徐书记亲自陪我到宗祠参观拍照。在网上搜索后堡村,出来的结果基本上都与此内容有关。据念慈老人介绍,后堡胡氏是从绍兴张溇分迁过来的,更久远的祖先是从浙江永康迁来绍兴的,所以说他们要算胡则大帝的后代子孙。要了解更多情况,他们建议我到绍兴县华舍镇张溇村去,虽然他们知道自己这里是从张溇分迁而来,但从来没有联修过宗谱,就象两个远房兄弟一样,虽然知道是一个祖先,从来就没有来往过。

第十三站:浙江省绍兴县华舍镇张溇村
        从后堡村到张溇村,从绍兴东边到西边,公交车换了三部,用了大约两个小时,也难怪他们从来不来往。

        可以想象肩背沉重的电脑包顶着烈日步行三五里路是个什么滋味。找到张溇村村委会依然是铁将军把门,门人说等到下午两点种以后才有人来上班。看着墙上贴着的村委会成员名单,胡姓占了四分之三,我知道这就对了,又是一个胡姓大村庄。这个村子好象是以纺织织造业为主,一座座新厂房拔地而起,新办公大楼气度不凡,远超一般乡镇政府大楼。村里以外来务工者居多,问了很多人都说不知道此事,就在我已经是万念俱灰时,一位小型超市女老板给我指点迷津:你去问一下村里的俞老师,他虽然不姓胡,但他知道的挺多的。当我敲开俞老师家门的时候,幸运之神降临了。俞昌泰老师今年65岁,虽不姓胡,但他曾是张溇村文化站的站长,是个研究绍兴地方文化的专家,从他的外貌气质和谈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知识份子,家里有笔记本电脑可以上网,自己又有多篇论文发表,而且还是绍兴县谱碟研究会的会员。这是又一位可能与我长期交往的长者朋友了。我的来意既明,俞老师滔滔不绝地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华舍张溇村的历史、张溇胡氏的迁徙过程,民间传说、名人掌故对我娓娓道来,好在我的录音笔充足了电池,将他所讲的内容全部录下,带回去再做整理。

        俞老师对我说,张溇就是张川,最早的张溇是一个小水湾,后来和其他河流连通后就变成了“川”,但现在地名还叫张溇。我一下就兴奋起来,因为在《中华胡姓卷》里有山阴张川胡氏族谱的介绍,以前因为不知道张川在绍兴何方,所以也没有去注意里面的内容。我立即从电脑里调出相关资料,这下才恍然大悟。我今天来到的地方,正是绍兴县(过去叫山阴)胡氏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就象昨天去过的上虞长者山胡氏聚居地一样重要。“张溇乃至华舍目前都没有胡氏族谱”,俞老师非常肯定地对我说,“因为我在华舍镇从事了几十年的地方文化工作,如果有谱的话我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看来,目前上海图书馆保存的那套《山阴张川胡氏宗谱》可能是唯一一套了。以后我要花点时间到上图去见识一下。

        张川胡氏为山阴的巨族大姓,他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唐金紫光禄大夫胡榘,在永嘉绵延数世之后,胡榘的后代下传至宋真宗时的胡宜。胡宜迁居诸暨开元上墅里,成为诸暨胡氏的始迁之祖。九代以后胡九成字来仪,晚号农隐老人。他颇有祖风,喜好山水。宋理宗淳祜年间,他迁居山清水秀的山阴旌善乡张川里,成为山阴张川胡氏的始迁之祖。当地有一个隐居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张翁,他见胡九成气宇不凡,将爱女相嫁,招他为东床快婿。于是胡九成在张川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成为张川胡氏的始迁之祖。后来张川胡氏析派繁多,大都迁到附近的地区,上午去调查过的后堡村胡氏也是从这里分迁出去的。

        俞老师送给我一本《张川庙会文化》小册子,对于了解张川会有更多的帮助。由于我急于赶到杭州回上海,他又陪我在张溇村参观一些原来的豪门大宅,这里称为台门,一座座临河沿而建的台门深宅现在已经只剩下些许残留痕迹,没有办法完整保存下来。听着他在当年胡姓大宅前的介绍,我也只能凭着想象把已变成学校的校门摄入相机,在脑海里再将它们复原成台门。这里确实是以纺织为主业,村里有二十多家纺织企业,村长同时也是纺织公司的董事长,很可惜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是很想去询问一下在乡村经济日益发达的同时,他们有没有想过把百年未修的张川胡氏族谱再重修一下,让全国胡氏同宗都知道浙江山阴张川胡氏家族辉煌的过去和现在。

以下资料由浙江绍兴华舍街道张溇村俞昌泰老师提供:

(浙江绍兴)张溇胡姓的由来

    南宋理宗淳佑(1241-1252)年间,张溇胡氏始祖曾四公在诸暨老家做五十大寿时,与妻子争吵了几句,负气之下身背二百钱流浪到张溇村,晚上倦缩在一豆腐店的廊檐下。这晚,店主梦见自家店门口有一“双龙”盘绕的男子蜷缩,梦醒后开门出去寻看,果见这男子在寒风中抱紧身子偎缩在门边,身上有两串大钱,估计这就是梦中的“双龙”了,店主忙入内舀了一碗热豆浆给他喝。这男子后来在店内打工,店主很赏识他,后招他为上门女婿。

    曾四公在诸暨与前妻生有嘉一、嘉二两个儿子,在张溇与张氏生有德一、德二两个儿子。从此,胡姓在张溇村生息繁衍,成为村中大姓。胡姓后世出了许多做官的人,有“文到尚书,武到都督”。光县志中有记载的就有十多人。张溇胡氏后人,又分徙到马回桥、型塘、州山寿星埠头等地。

胡大宗祠

    大约在元末明初,胡氏家族在张溇元宝桥西建起南北向五开间三进大祠堂。(今张溇小学门口)。这间祠堂的建筑特别高大,大门左右有秦琼,尉迟恭画像,门前有一对威武高大的石狮子,门前道地由北到南,由高到低依次矗立一人多高的旗杆石,约有二三十对,中进大厅,南向是雕花飞金的船篷轩,厅内柱子需两人合抱,两旁悬挂许多科举中式的“进士”,文魁牌匾和表示官衔的“尚书”,“翰林”等匾额;后厅放祖宗牌位,东南面建有“走马楼”。祠堂有族人掌管。1904年改建成学堂,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几经改建,到现在胡大宗祠的遗迹已全无了。

尚义堂

    张溇村横江西端北岸有个“尚义堂”台门,过去台门大门上方悬挂“尚义堂”三个大字牌匾,左右两边分别悬挂“经魁”与“文魁”匾额。台门里面是三进厅堂,走进台门第一厅是石柱子门,原来上面有一个亭子,主要起装饰作用,第二厅是大厅,主要供过年过节或遇红白事办酒集用,大厅里有一个大屏风,屏风上记载有胡氏家谱。第三厅是花厅,喜庆时张灯结彩的地方。三厅均为平房,现存台门和花厅。

    大台门东还有一个小台门,走进小台门是个厅堂,台门与厅堂间两边都有廊檐相连,下雨天不用走水路,厅堂后面是楼房(现已拆除)。

胡潮与尚义堂

    “尚义堂”的主人是胡潮,这一称号于胡潮一生济善好施,乐于助人有关。

    胡潮考中经魁以后,曾到外地做官,但不久就回乡闲居。有一年,绍兴遍地饥荒,饿死不少人,胡潮看到乡亲面临绝境,一面带头施赈,一面往外地购粮,救活众多乡亲。有这教训,他在宗族、内创立义塾,义田,义冢。又在柯桥与华舍一带倡立义仓,使族中鳏寡孤独每年定期能得到救济。他又捐田给西廊门外养育堂(即育婴堂),在家乡修学舍,筑江塘,所做好事,多的说不完。因此朝廷表扬他,地方官为他挂上“尚义堂”的大匾,尚义堂台门就一直这样叫下来,后来干脆只叫尚义堂。



附:张溇胡姓乡贤

    胡龙光(1736——1811)原名延灏,字蕖川,清绍兴张溇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四十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先后十五年,重视文教,勤政亲民,省刑简事,故吏治清明,民多怀德。

    胡纪谟(1743——1810)字献嘉,号酉峰,清绍兴山阴张溇人,乾隆三十三年举人。一生任各地知府,居官30年,除官事外,寄怀诗酒,著有《知足居诗》若干卷。

    胡潮(1770—1827)原名繁湘,字涵三,号海门,清绍兴山阴张溇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任知县,曾到千里之外的福建买粟米解决山阴的饥荒,又建米仓,修学舍,筑江塘,一生的义举,不胜枚举。

    胡泰复(1819—1875)原名敦复,字仲莆,又字石史,晚号心庵,自号无闷子,清绍兴山阴张溇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有才干,喜好经济学、医卜、书法、篆刻,自成一家。著有《心庵诗文剩稿》、《春晖寸草堂制义》、《试帖》、《印谱》等。

    胡道南(1862—1910)字任臣,号钟声,绍兴山阴张溇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一生致力教育,曾任绍兴多所学校校长等职务,并筹办张溇曙光小学及管墅启林初等小学校。与蔡元培、徐锡林、章太炎均为故交。道南一生以道学自居,并忠于革命,喜好读书,写诗,著有《愧庐杂文》、《愧庐诗稿》、《齐唾蛰庐杂文》、《长兴学官记略》、《越谚考》、《客谈录》等。

    胡升猷,字允大,明清期间绍兴山阴张溇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十二年,吴三桂反清,升猷坚守城池,与叛军交战,后坠马被擒,5年后叛乱平定,升猷获救归来。

    胡赓昌:字禹闻,清绍兴山阴华舍张溇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陕西庄琅知县,亲拟《居官缄》自勉。上任后,见民屋倒塌,仓库空虚,百姓疾苦,便决心保护黎民,革除弊端,振兴农桑,驱除民害。还兴修城池、学馆,编写《庄琅县志》,劝人识礼知学。为官数年使民有存粮,商旅兴隆,贤达的执政,当推全省第一。后患病离任,百姓挽留,啼哭追送百余里。

    胡廷俊(1659——1736)原名赓盛,字载歌,号岚峰,清绍兴山阴张溇人,并读书于山阴骆峰山寺,效法刘宗周为学之道,一生勤奋实践,不爱空言,交结朋友,只是为了探讨学问。年过七十还能作蝇头小楷的书法。他著有《墨庄文集》、《墨庄幻游记》。

    胡天游(1696——1759)雅威,初姓方,名游,系绍兴山阴张溇人。少有异才,长大后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其貌不扬,双目斗鸡,个子矮小,然而睥睨一切,气雄万夫。性耿直,不求人知,忠诚朋友重义气。家境贫寒,曾在会嵇皇甫庄为童子师。雍正六年,县试拔冠军。第二年乡试举副榜,乾隆元年,礼部尚书任兰枝荐举他为博学鸿词。1749年任三礼纂修,编有《三礼义疏》、《蒲州府志》。胡天游善作散文,尤长骈文,亦能诗赋,著有《石笥山房文集》等存世。

以下资料摘自《中华胡姓卷》:

山阴张川胡氏

  张川胡氏为山阴的巨族大姓,他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唐金紫光禄大夫胡榘。  据《山阴张川胡氏宗谱》卷首《暨阳世系表》、卷首《原姓》所载,胡榘祖上世代居住在婺州永康县胡仓塘,此后胡榘的后代迁居永嘉,成为当地的著姓。在永嘉绵延数世之后,胡榘的后代下
传至宋真宗时的胡宜。胡宜在宋真宗咸平年间于朝中为官,担任宣议郎。宣议郎只是八晶小官,但胡宜对此不以为意,待人处世不亢不卑,应付自如。虽然身处官场,他却依旧钟情于山水,一生好人名山游,足屐所历的山山水水不计其数。胡宜曾经客游诸暨开元上墅里(后名折桂里,又名美仁里)。当地的明山秀水、俗美风淳令他驻足忘返,心旷神怡。性本爱丘山的胡宜最终决定迁居诸暨开元上墅里,成为诸暨胡氏的始迁之祖。
  据《山阴张川胡氏宗谱》卷1-7《先世经略一》、《萧山胡氏家乘》卷3《世系纪》所载,胡宜落业诸暨之后,生有1.子胡顺。胡顺字志和,生有3子:长子胡道泰、次子胡师道、三子胡善庆。胡师道字孟宁,生有2子:长子胡晚荣、次子胡晚敷。胡晚荣生有2子:长子胡汉相、次子胡汉臣。胡汉相字思赞,生有3子:长子胡渊、次子胡渭、三子胡泾。胡渊字士深,生有2子:长子胡珍、次子胡宝。胡宝字惟善,生有2子:长子胡九成、次子胡九恩。胡九成字来仪,晚号农隐老人。他颇有祖风,喜好山水。宋理宗淳祜年间,他迁居山清水秀的山阴旌善乡张川里,成为山阴张川胡氏的始迁之祖。当地有一个隐居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张翁,他见胡九成气宇不凡,将爱女相嫁,招他为东床快婿。于是胡九成在张川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成为张川胡氏的始迁之祖。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6-08 13:31重新编辑 ]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3-06 19:2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12-24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中的胡氏分布资料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中的胡氏分布资料
http://bbs.shaoxing.com.cn/viewthread.php?tid=1140982

厚宝胡氏
始迁胡刚优,元末人。赘于厚宝(今属后池乡)朱氏,遂家焉,为此族之第一世。
先世其族为宋胡忠简公铨后[忠简在孝宗时历官工部侍郎除龙图阁学士世居庐陵],忠简之孙祈(又名“木规”)知余姚县,遂居余姚。二传至"丝旁雄旁”,居会稽樊江。又六传至贵三,居张溇。贵三子鼎一,居瓦窑头。刚优,鼎一之孙也。

小皋埠胡氏
先世 居厚宝,其谱以刚优为第一世。刚优后十二传有名廷芝者,清乾隆时人,经商,殁于广东,其侧室谭氏扶柩归越,遂与其二子光绪、光纬卜居小皋部,今已五世矣。草谱一册,民国二十年辑。(采访)

张溇胡氏
始迁 胡九成,号农隐。在宋理宗淳佑间,由诸暨徙于山阴之张溇(今属禹会乡),为此族之第一世。
先世 宋真宗咸平间,胡宜仕宣义郎。由永康居于诸暨,为诸暨胡氏之始祖,九成,其八世孙也。

前志人物 胡文静 胡凤岐 胡楫 胡明宪 胡宗尧 胡邦奇 胡士谔 胡师锡 胡若琦 胡良臣 胡升猷 胡仁济 胡心尹 胡天游
家谱 作于明天顺元年,现谱为清光绪三十一年所修,凡四十卷。
附记 其天顺间谱叙云,宋咸淳四年,山阴军政所给与之印卷文籍备载户管田赋,幸尚独存,以证明居山阴所自始。又万历间,续谱时曾往诸暨求得宋代老谱,亦均符合今证,以厚宝胡氏谱所载,豫章原谱南支世系,其由永康至诸暨一派与此谱所载诸暨世系亦同。惟豫章谱所载始徙诸暨者谱行贵一始徙张溇者谱行贵三系在同时,则此谱所不载耳

里溪胡氏
始迁 胡直孺字少“人旁及”,宋绍圣间进士。南渡后累官到兵部尚书因奉“束力”治“提手赞”陵,卒于会稽,谕葬云门水塘。其次子相,字作仲,因守墓遂家于里溪(今属平水镇)。为此族居里溪之始
先世 谱载其先为江西奉新之华林人,华林谱之始祖名藩,世居宿迁,仕刘宋为太子左卫将军,始徙华林,传二十九世有名仲尧者,宋太宗时人。仲尧子用之,用之子况,况子直儒,直儒有七子“木巳”、相、“木否”、楫、枞、根、朴。惟次子相,因守墓居于里溪,其余六子仍迁江西,此谱以直儒为第一世。
前志人物 胡直儒 胡朝臣 胡焕猷 胡士章 胡岳 胡廷赞 胡国楷
家谱 谱仅卷三到五三册,清咸丰间所印。另有抄谱二册,记至光绪间止。
附记 此族居上冯者,曰上冯派,始于第十一世明正统间文宪。居尉村者,曰尉村派,始于第十一世胜道。居后坞者,曰后坞派,始于第十一世胜刚。居绍城中禹迹寺前者,曰禹迹寺前派,始于第十二世庆行珉二。居横路者,曰横路派,始于第十二世珉三。居妙嘉桥者,曰妙嘉桥派,始于第十二世号日盛行珉四(皆正统景泰间人)。 又按厚宝胡氏谱所载,豫章旧谱直儒后人之名与此谱不同。

赏祊胡氏 拜王桥胡氏
始迁 胡曾,宋理宗淳祐三年,省试第一,累官至礼部尚书。从宋主“上曰下丙”殉国于“厂圭”山,即谱称省元公者是也,为其族之第一世。曾二子,长源一,其玄孙名尚廉,随其母徐依赏祊[今属赏祊乡]外氏,遂家焉,是为东派。次源二,其曾孙名祥,赘居拜王桥(今属城西镇),是为西派。
先世 谱载,汉渭城令胡建之裔有名询者,唐“人旁喜”宗时为兵部尚书。询之曾孙讷,任海陵节度推官,居于如皋。子瑗,字翼之,学者称安定先生,谥文昭。次子志宁,志宁子守恭,监明州奉化酒务,卒于官,葬鄞。子二,长润,知南安府事,为舒城派。次源,在鄞守父墓,为四明始祖。源之子枢,居吴兴,守文昭公墓。枢子焕,居余姚之梅川里乌山乡。焕之曾孙暾,授绍兴宣课司,遂家于越。曾为暾之子,文昭之十世孙也。
前志人物 胡智 胡谧
家谱 作于明正统二年,现谱为清光绪十四年所修,凡二十六卷。
附记 按康熙会稽志科贡表胡会淳祐三年省元府志亦同曾会字形相近,当有一误。又厚宝胡氏谱所载,豫章旧谱有会稽一派,言宋绍圣进士直孺自华林迁会稽,子“日方”。“日方”子至道,至道子余潜,余潜子昌,昌二子,长斌,字公兼,殿前司指挥,死难赠武节大夫。次曾,字再长,淳祐三年癸卯,浙江解元。国亡不仕,三子椎(字桃君)、椐(字北山)、实(字一公迁密县)。椎子宇昂、宇轩。椐子宇功,其所载止此。据此,则死难者,曾之兄斌也。但亦不详死难之地,又其裔孙胡念修(清同光时人)“手旁卷”秋亭词钞注云,吾家迁绍,始祖讳曾,“厂圭”山之难陆相负帝蹈海公亦从殉。二子求公衣冠分葬于越之木栅南镇山。胡氏东、西两派,皆公裔也,云云。今考宋史及旧府县志、宋季忠义录等旧书,均未及曾事,唯史言“厂圭”山之难,诸臣多从死者。或失载其名亦未可知。此族居孟葑号孟派者,东派之分支也。居新街号新派者,西派之分支也。东派子孙较盛,如现住“土强”头马鞍(马鞍胡有二宗,住寺东者谓之东胡,住墩顶者则此族也)薛渎(今桐庐之胡自薛渎往)等处及住建德之严陵派(清乾隆间始迁)皆东派之裔也。

蒋村胡氏
始迁 胡诚安,明中叶人,由会胡迁于蒋村(今属升南乡),为此族之第一世
先世 谱载,其先世居徽州绩溪,胡舜陟,字虞侯者,绩溪之始迁祖也。其裔有迁住新昌者,时代未详,新昌之裔有谱行伯十者徙于会胡,传十世至诚安。
家谱 辑于清乾隆间,现谱为民国二十一年修,凡四卷。

美政坊胡氏 其先有号月湖者,仕明为教谕,由奉化牌溪村迁居鄞县。七传至名炳者,清嘉道间,由鄞徙山阴之美政坊(今属城西镇)。选举表中之胡寿颐,其裔也。(采访)

下灶胡氏 其先有名沄者,清嘉庆丁卯举人,道光癸未进士,仕至四川荣县知县。始由绍城徙东郭门外下灶村(今属上灶乡)。选举表中之胡炳远,其裔也。(采访)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8-19 11:39重新编辑 ]
    湖南省芷江胡氏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30
俺祖籍也是绍兴的,俺们的辈份是这么排的:齐\问\寿\审,不支是绍兴胡氏中的哪一支?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30
上海的著名书法家胡问遂老先生是俺们的本家哦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06
引用第2楼胡寿海2007-01-30 12:24发表的:
俺祖籍也是绍兴的,俺们的辈份是这么排的:齐问寿审,不支是绍兴胡氏中的哪一支?

哥们(不知对不对),我们好象是一宗,
----------------------------------------------
我家祖上也是绍兴胡氏,从我爷爷辈来到江西贵溪做师爷,解放前还与老家有联系,可上辈人都去世得早,等我们懂事了又问不到,已有四代人,最小一辈都没有按辈份字了,也不知道。
所知道的派名是“梅(同音,不知道是哪个字)、齐、问”
我是“问”字辈的,可查了这个网上的贴子还没发现,寻了很多年,今年才发现这个论坛。
----------------------------------

你是那个字辈,在哪个地方

----------------
太激动了,你应该是寿字辈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07
问字辈的人很少呀,从大家谱中都没发现

不知胡问遂老先生的家谱辈份字是怎么排的,哪位宗亲贴出来,也许就找到了我们家的根了.
[ 此贴被fox653在2007-04-07 14:5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9
楼上的朋友请和我联系,QQ:179591871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6-18
绍兴胡氏的字辈不知道谁有,能全部列出来就好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7-18
胡问遂老先生的祖籍是绍兴东浦的,我父辈也是问字辈,我只知道老家在清末时是绍兴东门外的.

不知哪们宗亲是否知道绍兴东浦和绍兴东门外在清末时是否有联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8-08
已将若干绍兴胡氏相关资料帖合并到本帖,以后请在本主帖下跟帖。南山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