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661阅读
  • 20回复

浙江上虞胡氏专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2-04
浙江上虞胡氏
南山整理 2007.12.04(请读者注意此帖的修改日期)

按:浙江上虞是国内著名的胡氏支派--长者山胡氏所在地。我们一般可以方便地从国内胡姓出版物上找到这支胡氏的介绍资料,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就出自这个家族的一个分支“敕五堂”,这个家族分支因为在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政治、经济、文化名人而鹊声四起,以国内少有的名人型胡氏家族而著称。二零零七年五月,我曾访问过长者山胡氏的所在地--上虞市丰惠镇,查看了许多出版物都介绍过的长者山胡氏宗谱,后来又在网上结识了好几位“敕五堂”胡氏族人。当然除了长者山胡氏外,上虞还有其他胡氏的分支分布在各个乡镇。此专帖希望为浙江上虞胡氏宗亲开出一个交流空间,把你们所了解的本地胡氏族源族居情况介绍给全国宗亲,也为众多海外上虞胡氏后裔寻根问祖提供更多的方便。南山

上虞长者山胡氏(摘自《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上虞长者山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宋时的胡颉。

        据《上虞长者山支胡氏族谱》卷14两支总序》、卷10《序五》所载,胡颉(应为顗--南山注)在朝中担任将仕郎。胡颉一家世居胡氏的发祥地安定。胡颉生子胡允中。胡允中司职明州录事参军,由他开始胡氏离开他们的世居故地安定,迁居浙江鄞县。在鄞县一段短暂的生活之后,胡允中的次子曾经担任少司马的胡缮祖又隐居于余姚。胡缮祖生有一子胡安福。胡安福在朝中担任兵部员外郎。当时正当南宋建国之初,金兵频频南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长驱直人。宋高宗不思进取、只欲苟且偷安,从临安仓皇出逃。在金军铁骑紧迫不舍之下,宋高宗逃至明州、台州一带。狼狈不堪的宋高宗一度乘楼船下海,在海上飘荡多日。身为兵部员外郎的胡安福也护驾来到明州,此时胡安福的老母突然患病,卧榻不起。一向孝顺的胡安福整日侍候左右,忧心如焚。胡母的病情一时难以好转,胡安福为了母亲求医治病,于是滞留于上虞,进而定居于上虞,成为上虞胡氏的始迁之祖。

        落业上虞之后,据《上虞长者山支胡氏族谱》卷2《一世至五世总系状略》、《滔一公传世七代总略》、卷10《原例》所载,胡安福生有一子胡容。胡容与夫人开始并没有子嗣,于是从弟胡寅的儿子胡大疆字守正,过继给胡容为子。此后,胡容陆续生有二子:胡大引、胡大张。胡大疆依旧在家谱中归人胡寅的后代,他的部 分子孙则追认他的祖父文定公胡安国为始祖。胡大疆由明经跻仕,在朝中担任御史中丞,后赠龙图阁大学士。他生有一子胡邦仁。胡邦仁生子胡漳。胡漳生子胡昌。胡昌生子胡永平。胡永平号顺夫,生子胡良辅。胡良辅字德兴,号盛甫,生子胡种。胡种字公季,生有三子:长子胡伯瀛、次子胡伯淮、三子胡伯汝。胡伯瀛,分居上虞县治侧。明世宗嘉靖年间,胡伯瀛的后代工部主政胡景华号莲峰,开始迁居南门城内。胡伯淮字希清,入赘三都朱家滩袁氏。胡伯汝字希阴,迁居西南门长者山麓。上虞胡氏由此分为南门、朱家滩、长者山三支,在上虞鼎足而立。而其中,胡伯汝则成为上虞长者山胡氏的始迁之祖。

        胡氏安家落户于上虞长者山之后,由于谱牒不存,年代失次,只有胡静庵的手辑家谱,所以对迁居长者山之前的情况只有简略的记载,而到了胡可时才有较为明确的记载。

        胡可号者山,居住在长者山麓。此地正当城郭之外,从他处远眺,可以看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秀丽景色。胡可就在此地附郭依山,过着昼耕夜读的生活。虽然没有良田美宅,只有几亩薄田,其间粗茶淡饭,布衣蔬食相伴。胡可却知足常乐,安然于田园生活之中。胡可平时的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茶后饭余坐在村头的古树根上,与子孙纵谈经史,每每谈至夕阳西下,依旧欣然忘归。

        胡可生有2子:长子胡滔一、次子胡滔二。胡滔一生子胡盛四。胡盛四生子胡深三。胡深三生3子:胡廷一、胡廷二、胡廷三。胡廷三生子胡鸾二。胡鸾二生子胡炳一。胡炳一生子胡良一。胡良一没有子嗣。胡滔一的后代历传7世而绝,而胡滔二的子孙则人丁兴旺。胡滔二天性浑厚,待人淳朴。平日,致力于稼穑之事。在他的辛勤耕耘之下,胡氏家业稍振,生活逐步富裕。胡滔二生有2子:长子胡盛一、次子胡盛二。胡盛二继承先人遗志,且耕且读。明初,胡盛二被乡里举荐授职兴化判。但他却视功名如蔽屣,固辞不受,终老林泉。胡盛二生有4子:胡通一、胡通二、胡通三、胡通四。胡通一生有2子:胡朝一、胡朝六。胡通二生有5子,其中只有胡朝三与胡朝十在谱上有记载。胡氏因此分为4大支。这4大支的后代又分为5房:循房、伯房、仲房、茂房、美房。循房居住在高街沿;伯房居住在观桥头;仲房居住在杨巷;茂房居住在长者山麓,后迁往西南门;美房居住在横街头。美房的子孙后又分为6大支:高街沿支、观桥头支、南门文、杨巷支、西南门支、横街头支。

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3-07 12:0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2-05
图书馆所藏上虞胡氏族谱:

【谱籍】上虞 
【责任者】(清)胡增祥等纂修 
【版本】清宣统三年(1911)思成堂木活字本 
【其它书名】封签题上虞长者山胡氏家谱 
【名人】 
【类型】存目
【收藏单位】上图 
【详细内容】 
  序号:9016
  [上虞]古虞胡氏长者山支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胡增祥等纂修.—清宣统三年(1911)思成堂木活字本.—10册.—封签题上虞长者山胡氏家谱
  收藏单位:上图 

【题名】上虞长者山支胡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谱籍】上虞 
【责任者】(清)胡增祥编纂 
【版本】清宣统三年(1911)思成堂木活字本 
【其它书名】 
【名人】(清)胡仁耀、胡墉。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浙图 
【详细内容】 
  序号:2447
  [上虞]上虞长者山支胡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胡增祥编纂.—清宣统三年(1911)思成堂木活字本.—10册.—5修本
  始迁祖:可,行少四,元末迁居上虞县长者山村。本谱始修于明中期。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世。卷首:谱序、凡例;卷一:像图、茔墓图、祠图;卷二:世系考正;卷三~七:世系图;卷八:纶音、列传;卷九:艺文内编;卷十:艺文外编、祖训;卷末:裕后编、谱跋。本支名人:(清)胡仁耀、胡墉。
  收藏单位:浙图 

【题名】古虞胡氏长者山支宗谱:四卷,首一卷 
【谱籍】上虞 
【责任者】(清)胡如淇等重修 
【版本】清咸丰元年(1851)思成堂刻本 
【其它书名】 
【名人】 
【类型】存目
【收藏单位】国家图  南开大学图 
【详细内容】 
  序号:9015
  [上虞]古虞胡氏长者山支宗谱:四卷,首一卷/(清)胡如淇等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思成堂刻本.—4册.—4修本
  收藏单位:国家图  南开大学图

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2-05 14:3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2-05
上虞骄子--胡愈之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5-05 17:06:13 ]
[上一篇] [下一篇]
上虞骄子--胡愈之

作者:陈秋强 /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31日 /来源:上虞日报浏览63次
字体:大 中 小
概要简介:上虞骄子——胡愈之

摘自:http://www.hxgift.cn/news/0_1_14_52/21356.html

胡愈之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卓越的民主人士,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是新闻出版界的“全才”。曾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位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胡愈之既是上虞人民的骄傲,也是上虞源远流长的母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位杰出乡贤。

一、胡老是敕五堂台门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

1896年9月9日,胡老出生在上虞丰惠敕五堂后咫园的一间楼房里。敕五堂是一个大台门,位于丰惠古镇丰惠桥东南,西距南街102米,南临城横河约70米,整个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

相传,胡氏先祖五次受诏,都因不忍离开年迈双亲不愿做官而得名。台门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建筑群,分三层两进;第一层是门楼及左右一字形的平房六间,接着是宽阔的甬道分开的石板道地。两侧厢房东西各二排,每排是六间两层楼房。建筑中心是大厅,横阔三开间,纵深二丈八尺,大石板铺地,粗杉木作柱,宽敞宏亮,颇有气派。正中有隐门六扇,厅后为中大门,里面大厅与前厅一样宽;后面是三间正房,中间后堂有大门通后畈。

敕五堂台门始建于清初,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门联上“二百年祖宅,十一世书香”几个大字,昭示了台门主人是世代读书人家。大厅正中悬匾二块,一块为“敕五堂”,是乾隆时我市著名乡贤、文科状元梁国治所书。另一块黑底金字,十分醒目,上书“孝子”二字。东首有匾三块,前后依次为“文元”、“拔贡”、“节孝”。在前大门的门楼内也有二块匾,上书“中翰第”、“大夫第”字样。

敕五堂建筑本身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文化,在屋基周沿,专门挖掘了七口水井,对应天罡七星,它的实用价值在于便民防火。

胡老的祖父名仁耀,官至内阁中书、军机章京、铨叙御史,颇受在京大臣器重。他秉性孝顺,在京供职十年,不带家眷,让妻子留在家中侍奉老母。

胡老的父亲名庆皆,因为科举制度已废,留在本乡,是—位性格豪放、思想开朗、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的社会贤达;不但对自己的佣户减租减息,还创办孤老院、孤儿院,布施医药、棺木、衣裤,积谷赈饥,乐善好施。这位农村知识分子,还十分醉心教育,创办了上虞第一所新式学堂和第一所女校,和好友王佐等人创立了上虞第一所县立高等小学校。

胡老自幼生活在这样一座“书香旧内阁,嘉荫后咫园”的敕五堂台门内,从小在祖辈父辈的熏陶下,接受着“独坐防心,群居防口”等胡氏文化的侵染,潜移默化地确立了他的品德,塑造了他的人格。

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往往产生于童年。胡老13岁时,他就在台门里办起了当时在上虞县城唯一的一份报纸《家庭三日报》,后来又和弟弟胡仲持、堂弟胡伯恳、好友吴觉农办起了《家庭杂志》、《后咫园周报》。

审视胡老的人生足迹,他之所以后来到上海开创三明书店,到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直至成为我国新闻出版界中的一颗文化巨星,与他从小生活在敕五堂台门息息相关;台门文化就是土壤,什么样的土壤就能长出什么样的庄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老正是敕五堂台门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二、胡老是千年古镇丰惠乳汁浇灌培育的栋梁之才

胡老出生地是上虞丰惠,丰惠是浙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始建于唐长庆二年,即公元822年,至解放后的1954年,一直是上虞县城,县治历史长达1100多年。

丰惠镇位于上虞市东南部,距现在的市区百官12公里,镇东属宁绍平原,镇西、镇南为丘陵地带或四明山延伸之余脉。镇上除西南陲有高68.5米的长者山外,其余地势平坦,海拔在8.5米以下。

丰惠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街巷通达,屋舍俨然。原来除敕五堂台门外,还有明代的一座状元台门,明清时期构建的进士台门、观察第、都宪第、登科门台等,就在敕五堂南面,坐落着结构严谨、古色古香的“后乐堂”,后乐堂主人范寿康,是著名的教育家,系胡老的挚友。

丰惠是名人辈出之地,东汉魏伯阳系“万古丹经王”,他所著述的《周易参同契》,是道教炼丹术最早的重要著作;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该书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美、苏、英等国的教科书、百科全书中均有提及;丰惠中学所在地便是昔日魏伯阳故居,观内有一八卦井,是魏氏炼丹水源,名曰金罍井;魏伯阳在凤鸣山炼丹,“丹成飞升”,成语“一人得道,仙及鸡犬”源出于此。

出丰惠西门,原有孟尝乡,现改名为通明乡,这里是东汉乡贤孟尝故乡。孟尝,东汉中叶名宦,曾经在广西合浦任太守。那里少谷物而海产珠宝。前任郡守贪婪无知,责人滥采,致使珠源告罄,市场萧条,民生艰难。孟尝到任后除弊兴利,珠业复兴,人民安裕。成语“合浦珠还”即记其事。为纪念这位廉官孟尝,合浦曾改名为“廉州”。

明嘉靖年间,上虞有四位著名乡贤,叶经、陈绍、谢瑜、徐学诗,先后冒死弹劾奸相严嵩,史称“上虞四谏”。县人在丰惠镇建“四谏祠”纪念。

丰惠通泽门外原来有一座“伍大夫庙”,是当地人民用来祭祀爱国英雄伍子胥的庙祠,胡老的祖父曾题诗抒怀:

“遗恨当年失越仇,荒祠转向越邦留。有鞭可僇君王骨,无剑能除佞幸头。十万师回江上雨,一支箫冷水边秋。胥门多少孤臣泪,卷作银浪万里流。”

胡老祖父的爱国深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语云:“立身成败在于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铸就非常重要,特别是青少年时代,之所以胡老后来的性格绵里藏针,行事以柔克刚,一度成为全国救国会的核心智囊人物,被人誉为文化界的“参谋长”,其中家乡儒学积极有为,道家淡泊恬静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在他的血液之中。他是汲取了千年古镇的文化精华成长的,是故乡乳汁培育浇灌的一位栋梁之才。

三、胡老是虞山舜水哺育成长的一位英杰

“美哉名区,秀美孕育,达人志士,史不绝书。”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徐致靖对胡老故乡上虞的赞美。史载:“舜避丹朱于此……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通“娱”)乐,故曰上虞。”4500余年来,上虞这片美丽富饶而又充满灵气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个个响彻神州的硕贤俊达;远古圣帝虞舜、唯物大儒王充、炼丹鼻祖魏伯阳、廉官孟尝、竹林贤士嵇康、一代名相谢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孝女曹娥、铁骨铮铮李光、史学大家章学诚等,先辈们以他们熠熠生辉的光辉人生,感天动地的伟大人格,为后人留下了上虞特有的人文特质。

据《上虞县志》记载:上虞民性素称敦厚,“习勤俭,安耕织,勤诵读,尊师长,廉耻为尚,气节相高。”上虞民谣曰:一等人忠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耘。耕读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早在东汉初年,王充在《论衡·自记篇》中已有“充,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的记载。到东晋,谢安隐居东山,专门设馆授课,悉心教诲谢家子侄,柳絮才女谢道韫便应运而生。同时代的祝英台,还女扮男装求学杭城,从而演绎了一曲旷世瞩目的爱情悲剧。至宋代,上虞正式建书院;南宋的月林书院;元代的泳泽书院;明代的南山书院、承泽书院、经正书院、稽东书院等,都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自宋至清,上虞考取进士达293名、状元7名。宋代西溪湖赵良坡一门三代五进士,一度成为江南士林中的一段佳话。

胡老出生在文脉绵绵、名人辈出的上虞,青少年时期大都又在家乡渡过,使他的性格、爱好到日常生活的细节,都受到了上虞母土文化的侵润。可以说它是土生土长的上虞“特产”,包括他难以更改的乡音。

人称胡老是新闻出版界的“全才”,首先是指他学识渊博,基础厚实;对有关业务拿得起,做得好,既有记者编辑“万有文章”式的丰富学识,又有口若悬河、应对如流、妙笔生花、能言善辨的才能。这些优势当然是胡老后天努力的结果,但与上虞耕读文化渊源也是息息相关。

胡老于1933年在革命遭到严重挫折的低潮时期,毅然加入了共产党,成了一位中共特科秘密党员,表明了为党准备牺牲一切的高度觉悟。在他的人生中,既不怕敌人的无声手枪,又不怕来自其它方面对他的无理指控,堪称革命的硬骨头,被夏衍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其实这与胡老血液里流淌着上虞乡贤的文化基因有关。

胡愈之先生是一位从上虞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光辉业绩为上虞人民争了光,是上虞人民值得自豪的一位杰出乡贤。今年九月九日,正是乡贤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特写此文,以示深切怀念。

转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2-05
浙江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二)

南山

第十站:浙江省上虞市长塘镇会胡村

        按计划下午要去上虞了。在这一带调查访问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城际公交车,既方便又便宜。抽空又到离胡界村不远的史前余姚河姆渡文化的遗址参观。只需十几块钱的车费,瞬间就到了上虞市。转车去西南方向的长塘镇,汽车驶出城区,车窗两边的风光越来越秀丽,但是越走越偏僻,渐渐地开始进入山区,有些令人惴惴不安的是听售票员说最后一班回城的公交车下午四点钟就要收班。这将意味我又可能要在乡下过夜,这会给被调查的宗亲带来麻烦的。联系了会胡村的村书记胡新元宗亲,他说已经准备好资料,我来了就可以谈。会胡村现在已经和其他几个村合并为会篁村,原来的村委会已经弃置不用,办公桌上灰尘很厚,光线也不太好。村文书胡炳生拿出了清道光年间旧谱复印件,我们一同来查看讨论这个村子胡姓的来源。

        会胡村的胡氏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从上虞丰惠西南门长者山迁来,一是宋末元初,新昌人登六等六兄弟因避乱分离,后来有三兄弟(一说四兄弟)不期于伧塘(今长塘会胡)相遇,其中两兄弟定居现在的会胡村,并创“会拢庵”,还有一兄弟在旭光村创业定居。这后一种说法更具有故事情节,可接受程度比较高。看他们的谱上对登六公之前世系确实是不清晰的,疑点很多。最后一次修谱是在清道光年间,修谱人对族源情况也不敢定论,“地以姓著,其所由来旧矣,何必妄认远祖哉”。宁可留给后世去研究,也不要“妄认远祖”,其态度是端正的。他们不外出查找,倒有外面人主动找来。据胡炳生宗亲对我说,去年新昌胡卜村的胡伯均先生曾来过会胡村调查。伯均老先生我上月刚刚在新昌与他相识,是个热心人。他来此地调查一定是因为胡进思的长子胡璟公是在胡卜村发源的,他的后人从胡卜发源宁海,奉化等地,在奉化我也曾看到族谱上记载有迁绍兴、上虞分支的。这些情况只有当某一地区的胡氏族谱联修的时候才能弄清楚。目前这样调查局限性很大,只有当大家都把自己的族谱拿出来时,很多结论就会立即浮出水面。


上虞市长塘镇会胡村宗亲


        会胡村现有胡姓人口600余人,周边地区也有几个胡姓聚居的较大村庄,如乘公交车过来时就看见有一个胡家埠村,据说上虞城东关一带胡姓也很多。当然我们知道在上虞最著名的胡姓支系还是上虞长者山胡氏.....。

第十一站: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东门街

        会胡村的宗亲很热情,在公交车已经收班情况下,找了一辆桑塔那车,把我送到上虞市,选了一家安静一点的旅馆住下来,以恢复一下两天来四处奔波的疲劳身心。我感觉这也是乐在其中,以前别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旅游的时候我就开始全国各地到处跑了。别人开始旅游时,我已经开始到处去乡村小镇游玩了。而现在我是名胜古迹都不去,一心只想找家谱,开始了专题调查加旅游。我把调查来的情况公布于网络,为广大宗亲寻根提供些资料服务,何乐而不为呢。能作为胡海先生的后来者,把他的事业继承发扬光大,为这一目的和兴趣而奔波,我感到很光荣,同时也很快乐。

        对上虞长者山胡氏后人的采访充满了戏剧性。由于我事先只给上虞胡愈之故居写过一封信,预约采访之事,当三轮车把我拉到胡愈之故居时才发现这里几乎是一片废墟,茅草没脚,荒无一人,只有一块石碑孤零零立在据说是当年故居的大堂前。经人指点我折回了镇东桥头在一小杂货店,找到一位胡姓老人。没等我讲明来意,老人就劈头问我:你爸爸叫什么名字?我心想这可能和你没有什么关系吧,我说出家父名讳后他又说:你不是我们这里的!然后任我如何解释,胡氏宗亲网、电脑、网络、调查、资料,老人根本听不进去,他把我看成是到他们这里认亲的人了。无奈我只好坐上三轮车直奔丰惠镇南门村村委会去。我知道南门那里也有许多胡姓聚居。可是五一期间村委会无人办公,于是我就在南门村里四处寻找胡姓人家,一连找了三四户都是一样情况,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没头苍蝇到处碰壁了。最后当我从镇政府出来时依然一无所获。突然间我想到刚才那个老人,感觉到他一定是我这次访问中的重要人物。在一个小孩的带引下,我耐着性子又敲开了老人在城里的家门。看见我竟找上门来,老人更是一肚子火气朝我发来,我们互相埋怨对方态度不好。感谢胡海先生,是他的一本《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化解了我们两代人之间的误会,最终他明白了我是从上海专程来上虞找长者山胡氏,要送给他们这本《大通考》,并调查了解上虞胡氏情况时,他对我说,你算找对人了。胡嗣荪老人今年七十四岁,是目前上虞长者山“敕五堂”支辈份最高的了,而且他还是本支族谱研究的权威人士。至于开个小杂货店,他说是“混混时间玩玩”的。他说所有希望了解胡愈之家乡情况的人都要来找他,市委书记都和他握过手,看来我确实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上虞长者山胡氏“敕五堂”旧址


      老人拿出了《上虞长者山胡氏族谱》(宣统三年续修),这套谱在上海图书馆有藏,许多胡姓图书都有介绍,但在老人这里还可以了解得更多。主要就是他们这支里出了一个著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上虞长者山胡氏族源记载远祖为宋朝胡安国文定公,源流是这样的:胡安国与胡安福是堂兄弟关系,胡安国长子胡寅之子胡大疆过继给胡安福的儿子胡容。胡大疆以后五代到胡伯汝三兄弟,分三支落籍上虞南门、朱家滩、长者山。胡伯汝成为长者山胡氏的始迁祖。以后若干代后又有称胡可者,成为长者山族谱中有记载的始祖。明末这一支子孙渐繁,分成了六个分支,其中杨巷一支于乾隆初年在县城(丰惠镇以前一直是上虞县的旧县治所在地)的东小街建了一座“敕五堂”,以后也就成为长者山支胡氏著名的一个分支。据1999年上虞市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上虞名人录》中胡姓人34人,其中竟有18人是“敕五堂”的后裔。胡愈之1896年9月9日出生在“敕五堂”,他的父亲、伯父都是当地的名人。今年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长者山胡氏后人聚集“敕五堂”祭奠先祖。长者山胡氏的其他支系情况不是很清楚,据说在上虞东面的小越镇还有许多胡姓宗亲。“敕五堂”这一支在1988年重修过族谱,当时统计“敕五堂”后人有800余人。

 
上虞长者山胡氏“敕五堂”胡嗣荪老人


        在我离开老人家的时候,我们已经冰释前嫌。我在他家里的庭院里和他合影留念,他送我去汽车站,向我微笑扬手告别:欢迎你再来。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38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2-05 10:1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12-05
上虞胡氏源远流长
----为纪念胡愈之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胡公洛







以上资料由上虞长者山胡氏“敕五堂”胡嗣荪老人提供。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如有异议请联系:QQ112212749  E-mail:hxy123@gmail.com

胡公洛

上虞胡氏共同的始祖是胡颛,生于宋太祖开宝8年,卒于仁宗皇佑2年,陇西安定郡人,在朝任将仕郎之职,晚年仍回安定,故民国以前的上虞胡姓人,常常自称是“安定胡氏”。胡颛有三子,长子允中(公元1001-—1075)任明州录事参军,后这一支居宁波;次子允迪(1005—1083)居福建建安;三子允祥(1007-一1085)及其子孙繁衍于余姚。允迪的次子义祖(1056—1114),当过兵部员外郎,累迁福建参议,后定居于上虞始宁乡(今上浦、汤浦一带),这是迁虞最早的一位名士。允中的幼孙安福(1062——1134),官居兵部员外郎,高宗赵构南进明州时,安福护驾同往,后返经上虞时因母病乞假安置,此后就隐居于上虞,子孙也留居虞地。安福的从弟安国(1065-—1144),是宋代大儒,《宋史》有其列传。胡安国子孙众多,长孙大疆自幼过继给安福之子胡容为嗣,后来随嗣父居上虞而末去福建。胡大疆(1120--1195)官居御史中丞,此后这一支居上虞旧县城,到宋末元初,又分为南街、长者山和朱家滩三个分支。

(注:“颛”应为“左上山下已右页”,繁体字为“顗”,读音:yi 。此始祖在浙江东部一带胡氏族谱中经常出现--南山注)

南山摘编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9-29 18:42重新编辑 ]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2-05 10:5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12-05
上虞胡氏后人清明祭祖寻根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4-19 02:50:02 ]
[上一篇] [下一篇]
割舍不断的根脉,还有多少可以追寻?

记者 俞立青

摘自:今日上虞 http://www.shangyudaily.com/2007/jrsy/041307.htm

    4月8日早上,位于丰惠镇城隍河沿的胡愈之故居敕五堂内人气聚集。踏进散发着清香的芳草地,满目的断壁残垣在此刻收敛起往昔的苍老,欣慰地接受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胡氏后人祭祖寻根的深情厚意。

    仪式简朴而不失庄重,叩拜祖先、朗读祭文、代表发言、参观故居。“敕五堂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我对这里充满感情”。已是古稀之年的胡国枢教授用流利的家乡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据了解,在此次胡氏祭祖大会上,还有不少从湖南、内蒙、河南、福建赶来的胡氏后人。尽管经过旅途的颠簸,他们的脸上显得有些疲惫,但是初次回到祖籍地的他们,无论是在敕五堂内与宗亲代表谈话,还是了解祖先们的生平,喜悦的心情都溢于言表。

    这几年,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加,祭祖成了远在外地的上虞人和故乡最好的联系方式。每年清明前后,总有来自海外、全国各地的上虞人来家乡祭祖,一柱香,一叩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此次胡氏后人在破陋不堪的敕五堂内,翻阅家谱寻找根脉,能让祖先感知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就如他们所言是一桩何等幸运的事情。但无奈的是还有更多散落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上虞人在苦苦追觅自己的根脉,他们有的历经艰辛最后终于寻到根脉,有的却带着满脸失望离开。“翻阅家谱是我们寻根一个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方式,但由于过去我们对家谱的销毁或者遗失,今天的这条寻根之路显得犹为艰难。”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不无遗憾地说。

    两年前,国家水利部办公厅主任顾浩带着远在海外的几位兄长的嘱托,特地来上虞寻根,经过有关部门的协助,历经波折,终于在崧厦镇西华村一本由当地老者珍藏多年的家谱中找到自己的根脉。寻根有果的顾浩激动地表示,这将更多地引发他对家乡的关注。

    “祭祖寻根是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告慰,但其本质还是我们对心灵归宿的一种渴求,它就是孝文化的体现,同时更是增强后人凝聚力的一种载体,如果将外延扩大到城市、国家,那么他就在昭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归属感。”胡氏后人、河南科技大学胡公洛教授对此深有感触。

    记者手记:眼前的敕五堂依然野草萋萋、断壁残垣,但胡氏后人齐聚告慰祖先的凝聚力令人动容。在采访中,他们共同表达要修复敕五堂的心愿。其实这不仅是他们,记者相信这也是更多上虞人的心愿。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敕五堂外在的修缮,更重要的是在今天以敕五堂为代表的一批故居已经成为一种图腾,一种符号,一种存留在遗传因子中至今仍鲜活跳跃的密码,一种矗立在后代心目中的先祖们的精神的化身,一种至今仍存留在大气磁场中的老祖先发出的诱人的呼唤气息。它时刻告诉人们,要团结,凝聚,努力!

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2-05 14:3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12-06
上虞胡氏衷心感谢南山老师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12-08
2007敕五堂祭文
公元2007年4月8日,敕五堂第十世孙嗣孙率众儿孙致祭于敕五堂桢、曾、培、均、墉、坦公和诸太祖母灵前:

上虞胡氏、源远流长、根在安定、忆祖首上、三支南迁、浙闽安家、四世安国公、北宋一栋梁、敕五而不仕、教化民为上、春秋传百卷、千载永留香、六世大疆、迁居虞上、由宋及元、权贵不傍、名节为重、读书毋忘、明兴元移、人丁兴旺、我祖少四公、者山务农桑、明末分六支、杨巷最兴旺、桢公任教谕、齐家最有方、曾公和韩母、子嗣衍四房、培均墉坦、士农医商、孝悌和睦、济济一堂、先居伦教、共建新房、敕五堂兴,仕径拓广、同知御史、府县知常、废除科举、新学兴长、斗转星移、天放霞光、庆阶璞山、开局启航、一门群英、人才济昌、首推愈公、举国崇仰、持公才高、报坛英豪、鸿基功丰、献身核防、帼国颐生、育才沪上、俱住矣、数今日精英、悠悠三百载、爱国必爱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饮水思源、祖德毋忘、清明佳节到、百鸟朝凤巢、凤巢虽破旧、一砖一瓦牵心房、修旧如古、喜待来日、子孙更兴旺。
[ 此贴被西风瘦马在2007-12-08 11:0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12-08
南亩春来——走近敕五堂
教育,原可以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寻找到光明的彼岸。

    耕读相传,有着如玉的光华,在悠长的中华文化里熠熠生辉。当世俗的繁华和浮躁越来越紧地包裹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甚至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灵魂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在江南寂静的乡野里,静默着老房子。那些精美的石刻和宏辉台门,记录着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过去的泛黄能带来温暖,以往的黑白能带来纯真。如今,老宅无言,却依然折射出沉稳平和的文化底蕴。
“东方月上  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  预诫锄犁修穑事。”

好一派惜时、繁忙、勤劳、敬业的景象!这是敕五堂新宅落成后,大厅东西柱上的一幅对联。它真实地再现了三百年前三代祖先教子育儿、生活劳作的情景,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家里长幼有序、兄弟相亲的严谨家风,它凝聚了祖辈们“家和万事兴”的质朴情衷,散发着浓浓的耕读相传的书香和传统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美德。
    敕五堂,位于上虞老县城丰惠的东南隅,是一座具有清时期特色的完整民居。它座北朝南,背靠罗岩山,面朝藕花池,分台门、大厅、后堂三进。左右两侧有楼房2排,每排11间,还有4个过楼和附属平房20多间,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

    在三百年前的乡野,要建起如此大的产业,实属不易。

    据说,它落成于乾隆初年。“敕五堂”,相传为胡氏祖先五次受诏不仕,因赐其名而得。从这里,我们似乎也可想见胡氏先祖留给我们后人的清朗风骨和奕奕神采。当时,胡氏家族中并没有人当过大官或者经商致富者,它的建造需要很多银两,非一人能担负得起。然而,子孙多了,又不得不扩造新宅。它的营建应是三代祖宗长期积攒资金后,在家长统一计划下艰难地完成的。当时的敕五堂虽无雕梁画栋、朱拱粉檐,但青砖黛瓦、楼宇轩昂,木柱石础、庭院周正,其风度和气势,人文和风水,都属不凡。

    “三百年祖宅,十二世书香。”

    如今,大宅无言,却让人遐想万千。每次当我想起曾经写在大厅东西柱上的那幅对联,就会情不自禁地憧憬这样的情景——

    东方月上,田野寂静。也许该会有几声犬吠吧,抑或有风吹过窗户的吱嘎声!此时,敕五堂内的油灯都会按时地亮起,年幼的孩子都会在昏黄的油灯前摊开书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诵读声也随着那昏黄的灯光荡漾开去,飘散在南亩寂静的村落里,飘散在张再山下空旷的田野上。这灯光,尽管昏暗,却流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照亮无数胡家子孙大道前行。它伴随着童年宁静而纯净的记忆,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走过一次又一次的漂泊离乡,成为他们生命中永不消逝的灯盏……

    南亩春来,蛙声阵阵。也许该会有几处啄泥的春燕,在院落的上空低旋徘徊吧!每天,迎着晨曦的微光,敕五堂的门便会早早地开了,家家都忙着把弄锄犁,忙着一天的生计,在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里播种。播下一个又一个葱绿的希望,播下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真诚与报国的种子。于是,希望便会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和辛劳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

    今日,时过境迁,南亩的村落依旧,敕五堂的大宅院仍在,可大厅却荡然无存,过楼拆掉,石板掘光,大厅东西柱上的对联,也早已不知去向。敕五堂已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风韵和人气,到处都是班驳的门楼、残破的墙壁、断裂的砖瓦、衰落的野草,只留下一些孩子们点灯夜读和先人忙碌而辛劳的身影在眼前晃动。今天,当我再次走近,再次寻觅“东方月上”、“南亩春来”的那种恬静和安详时,更增添了几许向往和怀念。

    青青菜花,含笑春风;声声虫鸣,正当乡思。

    “清明佳节到,百鸟朝凤巢”。2007年4月8日,一个值得我们纪念与珍藏的日子。那一天,阳光灿烂。敕五堂内,芳草萋萋,彩旗飘飘;礼炮阵阵,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胡姓宗族,相聚敕五堂,举行隆重的“敕五堂胡氏祭祖大会暨胡愈之诞辰110周年”,深深缅怀先辈,动情回忆往事,大声畅谈未来。终于,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敕五堂又一次迎来了那些如今已远在他乡、却日夜思念和牵挂的游子。

    胡国枢老人来了。带着他儿时的梦想和对故居的期盼,沿着修复和重振敕五堂的坎坷之路匆匆奔来。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12-08
[原创]从一句谚语想到敕五堂的耕读教育
在绍兴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生意财主年管年,衙门财主一蓬烟。生意财主即富商,只保当年;衙门财主即富官,昙花一现;种田财主,靠务农致富,最小风险,最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一直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在这样一种经济中,中国的哲学、经济思想一直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一直贯串在中国历史。
 
从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都受到轻视。社会有四个传统的阶级,即士、农、工、商,商是其中最后最下的一个。士通常就是地主,农就是实际耕种土地的农民。在中国,这是两种光荣的职业。一个家庭若能“耕读传家”,那是值得自豪的。

这一观念在古敕五堂家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敕五堂一直以耕读教育子孙,当时大厅东西两侧的柱子上挂有“东方月上,忙开书卷课儿曹;南亩春来,预诫锄犁修穑事”的对联。祖训为"耕读传家,不入仕途"。一方面劝导子孙勤奋学习,但在学习之余,农忙之际,又都必须下田务农;另一方面,学成之后不入仕途为官,他们一般都以教书为业,辅以祖传的田产为生,并躬耕田畴。所以还有一幅门联是“二百年祖宅,十一世书香”。敕五堂先祖一直以朱子格言教育下一代,如“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等。敕五堂先祖胡安国五次受皇帝敕封而不仕,说明了敕五堂的耕读风尚。
  敕五堂的思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旧思想的交替,敕五堂也在潜移默化地在改变。在保持农业为主业的前提下,在上虞旧县城办起了一些实业。同治年间胡源昌糕饼店已在上虞旧县城颇有名气。敕五堂的子孙也开始到上海南京“学生意”,如胡愈之在商务印社做练习生。

敕五堂给子孙的教育不是给子孙以浮华富贵,而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生活的安定,通过学习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耕读传家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赋予新的内容。敕五堂三百年祭文中如是说:“吾辈儿孙在此建国期间,足迹遍及华夏,乃至五大洲,群芳俊秀,继祖业而超前贤者多焉,从政者位居高官而名垂青史;为工者多造福于百姓而得国家之嘉奖,名列典籍;为文者名扬四海而播及寰宇;农耕者循农时而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实乃国家政策英明,亦遵吾祖耕读家训之德泽扶植之功焉。”
[ 此贴被西风瘦马在2007-12-08 11:04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