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屯建
19世纪初,在徽州府绩溪县湖里村,有一位老实巴交的读书 人,姓胡.名鹿泉,字芝田。鹿泉先生虽粗通文墨,终未敢跨进 考场,只能粗茶淡饭,耕读传家,以一介布衣蛰居乡间。
1823年(道光三年),胡鹿泉喜得贵子。在当时“读书做官”的社会环境下.胡鹿泉把做官的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他给襁褓之中的儿子取了个极富寓意的乳名“顺官”,从“抓周”起就悉心把他往读书识字上引。鹿泉先生当然没有想到,在“徽商”的发样地徽州这块充满商品经济成份的土地上,做官并不是人们摆脱贫困的第一选择。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是经商。成年后“顺
官”没有顺官却顺了商——他从学徒始,渐渐发迹,同光年间成了富甲江南、声播海内外的红顶巨贾,时名胡光墉,字雪岩。
借款起家
徽州人有句俗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商人还有一个雅号:“徽骆驼”。意思是徽州人早早地就 被抛到山外的社会当学徒做生意,他们犹如骆驼那样背负层层重 压,还须吃苦耐劳。胡光墉也未能脱离这条徽州商人的人生轨迹•
胡光墉7岁那年,父亲去世。上有体弱多病的母亲,下有3个 “拧耳朵不晓得叫”的弟弟,老大胡光墉明白,家中已陷入绝境, 只有外出谋条生路了。稍长,经同乡介绍,他来到杭州一家钱庄当学徒,满师后升为跑街。生意之余,靠自学识了一些字。
胡光墉生性机敏,胆识过人。当时正值太平天国军兴,战事 频繁。有一天,湘军一位营官来到钱庄,说是军饷接济不上。要求借2000两银子作军饷。当时店主和管事都不在.胡光墉便自作主张,答应借银,由于柜上缺少现银,约好第二天来取。店主回来听说以后,大为生气,责怪胡光墉擅作主张,便将他解雇了。由 于借银涉及军中大事,店主也不敢毁约,第二天如数付给营官。过
了不久,营官拿银来还,本息一分不少,并问起上次答应借银的 少年。店主谎称胡光墉病了。
胡光墉失业以后,生活没有着落,只能乞讨度日。一天,他 在西湖边上踽踽行走,恰好碰到借银的营官。营官见他如些憔悴,问起缘由,胡光墉具实说了经过。营官见他为己受过,大受感动,将他带回军营中,一番招待后又拿出自己缴获太平军及搜刮来的 一笔巨资,交给胡光墉,叫他以此为基金开一个钱庄,一来自己 的钱可以生息,二来也为胡光墉谋一条生路。
有了营官的本钱,胡光墉便在杭州联桥开了一家阜康钱庄。湘军在杭官兵的钱财也大都存入阜康.阜康的资本愈来愈雄厚。
胡光墉经商很有远见,不图近利。有一位姓敖的四川人,在 萧山县署任幕宾,一次拿了一锭500两的银子到杭州城里的钱庄 中兑换碎银。所有钱庄都说这锭银子质量低劣,不肯兑换。来到阜康,胡光墉接过银两,问明情况,笑着说:“这是上等宝纹,他 们怎么怀疑是劣银呢?真不识货。”于是如数兑给敖某。敖某回到 县署,逢人便讲阜康如何如何识货,赞不绝口。一时间,达官贵人都将银子存入阜康,阜康也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结交左宗棠
当时的中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胡光墉深知在这样一个社会 里图发财,必须结交于官场。就在阜康钱庄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和浙江巡抚王有龄拉上了关系,捐了一个江西补用道员的空衔,并当上了王有龄的粮台官。凡是浙江的粮草军火,都由胡光墉经办,而官军的饷银公款也一律通过阜康钱庄汇兑,胡光墉因此成为官 商。他利用官方的号召力,凭藉公款经营,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
1861年冬,太平军层层包围了杭州,城内清朝官员和守军成 为瓮中之鳖,王有龄见大势已去,自缢身死。清廷派左宗棠接替 浙江巡抚。
杭城被围之前,胡光墉已前往上海采办粮米军火。当他满载 着500石大米和军火,由海上进入钱塘江以后,被太平军重围所 阻,不能进城。听说王有龄自缢身亡,正在为自己失去这样一位靠山而心事重重。突然家人来报,太平军撤围,左宗棠继任浙江 巡抚,已入杭城。胡光墉顿时灵机一动,慨然日:“今若此,不如乘机奉公吧!”决定献上500石大米。这一来,既博得个报国有功
之名.又找到了一个新的靠山。
是夜,胡光墉骑上红鬃马,直奔左宗棠大营。左宗棠正为粮 食的事大伤脑筋,见胡光墉来献粮,眼睛都亮了,对胡光墉大加 赞赏。因献粮有功,胡光墉得到左宗棠的信任,令其主持杭城解 围后的善后事宜。胡光墉一边办难民局,设粥厂,建“义烈”遗 阡,修复名胜寺院,以及养生送死、赈灾恤穷等“善举”;一边借 战事初息,百业凋敝之际,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左宗棠的一切
军需,均由胡光墉经办。
借洋债 办洋务
1863年5月,左宗棠擢为闽浙总督,仍兼浙江巡抚,于是将胡光墉由江西补用道员奏改为福建补用道员。三年后,左宗棠调 任陕甘总督,奉命西征,镇压陕西、甘肃回民起义,随后又督办新疆军务,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伊犁,阻止俄国蚕食新疆。胡光墉为左宗棠经营东南补给线,任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负责为 左军提供军需。
陕西、新疆、甘肃都是贫瘠之地,大军远征,全靠东南各省 和海关协助粮饷。而各省的协款.总是延宕拖欠,或为惯例。催 领、转运,全赖胡光墉一手经理。遇到缓不济急的时候.胡光墉先是用阜康的钱或向国内商人借款垫付,后经左宗棠奏明朝廷,又 向洋行借款。按照当时洋行的普通贷款,利率一般在4厘左右。然 而由于军需很急,洋行故意勒索.提高利率。左宗棠以军事为急务,不以利重为嫌,授意胡光墉借。经胡光墉之手向洋行借款共 达5次,合计为1470万两,月息最高为1分3厘.最低为8厘。
胡光墉所办军火中,左宗棠对洋枪后膛七响枪和洋炮普洛斯 后膛螺丝开花大炮尤为满意。他在1878年春的《胡光墉请予恩施 片》奏折中提到,由于七响枪和开花大炮的威力,才使“关陇、新 疆速定,虽曰兵精,亦由器利,则胡光墉之功实不可没”。
胡光墉除了为左宗棠担任筹饷和购买军火两大重任外,还帮 助左宗棠办洋务。左任闽浙总督时,胡光墉向左宗棠提了一个建 议,他认为福建、浙江濒临大海,军队屯驻闽、浙,步不了要用船,建议左宗棠办个船厂。左采纳了胡的建议,创办了福建船政 局。其建厂择地、谈判签约、购买法国轮机、雇用法国技师等,举凡船政局初期的事务都由胡光墉经手办理。在左宗棠西征的几年
里,船政局的一些事务由胡光墉兼管。左宗棠还曾在甘肃办了织 呢总局,购买德国机器、雇用德国技师,也都是由胡光墉在上海一手经办的。另外左宗棠在平凉开泾河,在肃州文殊山采金矿,购
买机器。雇用技师等,均由胡光墉一手代办。
活财神
凭藉左宗棠的支持和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的身份,胡光墉频 繁活动于军事、政治、外交、商业、金融各界,不断扩大自己的 经济势力。他以杭州为起点。以上海为中心,财路日渐扩大,并在苏州、镇江、宁波、福州、汉口、北京、天津等地遍设阜康分 号,用钱庄来吸引官僚赃款。京内外富翁也都以阜康为外库,寄存资金。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文煜一人,就在北京阜康分号存有
36万两银子的私财。江南各大中城市更是遍布胡光墉的店铺,光 典当铺就有29处。
胡光墉通过经办左宗棠西征军需和借贷洋债的过程,获取了 巨额利润。据曾纪泽《出使日记》记载,经胡光墉手借汇丰银行 的贷款,银行实得利率8厘,而胡光墉向政府报的利率,最高的 竟达1分3厘,剩下的5厘,便被他私下侵吞了。
到1872年,胡光墉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了二三千万两,田地万亩,并在上海、杭州各建有大住宅,成为称雄一时的金融巨子, 富名震于中外.人称活财神。
致富以后,为了不让人忌恨。胡光墉拿出一部分钱捐输朝廷。 直隶水灾,胡光墉先后捐制棉衣15000件,并捐牛具、种籽银1万 两。又因天津积水不退,续捐足制钱1万串。1872年,左宗棠镇压甘肃回民起义以后,百姓困苦不堪,无衣无食者很多。胡光墉捐制加厚加长棉衣28000件。1877年陕西大旱,胡光墉又捐银5 万两赈济,其他如江苏、山东、山西等地遇水旱灾害,胡光墉都慷慨解囊。胡光墉助左宗棠西征,所捐钱、物折银达20多万两。 至于每年无偿赠送左军应验膏丸散等药品达lO年之久,还不包括 在内,总计亦成巨款。
另外,胡光墉还经常捐银输款办“善事”,仅兴办钱塘江义渡 一项,即耗银lO万两。他曹两次东渡日本,每见我国流传在外的文物,即出重价收购,运回国内。其中一次就购回古铜钟7口,现有l口仍存放西湖岳庙,1口存放湖州铁佛寺.钟上刻有。胡光墉
自日本购归”宇样。
红顶子加黄马褂
胡光墉助左宗棠西征有功,左宗堂对胡光墉赞不绝口,称他 “急公慕义,勤干有为”,“商贾中奇男子”,“有豪侠之概”等,多 次加以保举,胡光墉也被先后赏加盐运使、按察使衔。
1878年5月14日,左宗棠再次会同陕西巡抚谭钟麟,联衔上 奏。请求“破格奖叙道员胡光墉”,历举他的功劳,共计9款之多。 前5款是历年各省水陆灾荒,胡光墉奉母命捐银赈济的实绩,胡 老太太也博得一个正一品的封典,使胡光墉在杭州城内元宝街的住宅,得以大起门楼。后4款是一、历年西征将士日常所需的“诸葛行军散”、“胡氏辟瘟丹”、“飞龙夺命丸”之类的成药,治跌打损伤的膏药、金创药,以及军中所用药材,都由胡光墉捐解;二、 中转运输毫无延误;三、经手赔买外洋火器,物美价廉,对阵前 交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一项最重要,就是为左宗棠筹饷,湘
军、淮军曾多次出现过困缺饷导致的索饷哗变事件,只有西征将 士从不闹饷。这份维持西征士气的功劳,左宗棠认为“实与前敌 将领无殊”。
左亲棠上奏之前,曾事先问过胡光墉,打算得个怎样的奖赏? 回答是“想弄件黄马褂穿”。不要说胡光墉只是一个商人,就是御 前大臣,如果没有军功,黄马褂也轻易穿不得。何况黄马褂向来 是皇帝自动赏赐,不能由臣下指名请求。这次左宗棠为了胡光墉 的缘故,准备碰碰钉子,向朝廷试探一下。他在奏折中提出,对 胡光墉请予“破格优奖,赏穿黄马褂”。果然,皇上破格允准,对 胡光墉赏加布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赏穿黄马褂。乾 隆年间的徽州盐商有戴红顶的;戴红顶子而又穿黄马褂,只有 胡光墉一人。
创办胡庆余堂
胡光墉全盛时期,在杭州创办了一爿鼎鼎大名的“胡庆余堂国药号”。胡光墉创办胡庆余堂,并非一时兴趣,而是基于当时的 现实。从咸丰到光绪初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四起。兵燹之后,积尸如山,加上南北旱涝频仍.疫疠盛行,西北军营频频来函要药。胡光墉因此邀请江浙名医,研制出“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飞龙夺命丹”等药丸,捐赠西北军队,极受将士们的欢迎。每到春夏之季,瘟疫流行.胡光墉也准备了大量的辟 瘟丹和痧药施送各省。在此基础上,胡光墉决定自己开办一爿药 号,自制丸散膏丹,以应病家需求。
胡庆余堂的筹建工作,开始于1874年,店址选在杭州大井巷, 1878年春落成营业胡光墉选址大井巷.颇有一番深意。大井巷 是农村香客上吴山进香的必经之路,每逢大批香客到来,便是胡 庆余堂的营业旺季。
胡庆余堂的外形结构,宛如一只仙鹤栖息在吴山脚下。四周 的青砖封火墙高达12米,靠清河一面墙上写有七个20平方米的 特大汉字“胡庆余堂国药号”,十分引人注目。店铺分为两进,建筑吸取江南住宅园林之长.选材精良,雕梁画栋.厅堂宽敞。正门青砖门楼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庆余堂”三个大字。长廊上挂 着38块丸药牌•其中34块为著名传统中成药,如六神丸、辟瘟 丹、安宫牛黄丸等,牌上标明各药主治功能,使顾客一进门就知 道各式药材和成药的用途。富丽堂皇的营业大厅,上端高挂“药局”横匾,厅内宫灯映照着雕栏画栋,金碧辉煌。两旁清一色金 漆木制柜台,左侧为配方、参茸柜,右侧为成药柜。里壁为“百 眼橱”,格斗内存满各种药材饮片,橱上陈列着色泽殊异的瓷瓶和 铮铮发亮的锡罐。营业大厅两侧有两副对联:“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益寿延年长生集庆,兼收并蓄待用有余”。 对联不仅字体刚雄遒劲,而且将“庆余”二字嵌用在各联首尾。店堂正中,垂挂着一块令人炫目的金字招牌,上书“真不二价”四
个大字。旁有“戒欺”一额上写:“凡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 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 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 体现胡光墉的经营思想。
胡光墉精心设计的这座建筑瑰宝,历经150余年,至今保存 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辟为中药博物馆
。(转下)[ 此贴被古戈在2008-07-25 17: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