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698阅读
  • 2回复

声播海内外的红顶巨贾——胡光墉传略(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7-24
            作者  翟屯建
    19世纪初,在徽州府绩溪县湖里村,有一位老实巴交的读书 人,姓胡.名鹿泉,字芝田。鹿泉先生虽粗通文墨,终未敢跨进 考场,只能粗茶淡饭,耕读传家,以一介布衣蛰居乡间。
    1823年(道光三年),胡鹿泉喜得贵子。在当时“读书做官”的社会环境下.胡鹿泉把做官的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他给襁褓之中的儿子取了个极富寓意的乳名“顺官”,从“抓周”起就悉心把他往读书识字上引。鹿泉先生当然没有想到,在“徽商”的发样地徽州这块充满商品经济成份的土地上,做官并不是人们摆脱贫困的第一选择。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是经商。成年后“顺
官”没有顺官却顺了商——他从学徒始,渐渐发迹,同光年间成了富甲江南、声播海内外的红顶巨贾,时名胡光墉,字雪岩。
                      借款起家
    徽州人有句俗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商人还有一个雅号:“徽骆驼”。意思是徽州人早早地就 被抛到山外的社会当学徒做生意,他们犹如骆驼那样背负层层重 压,还须吃苦耐劳。胡光墉也未能脱离这条徽州商人的人生轨迹•
    胡光墉7岁那年,父亲去世。上有体弱多病的母亲,下有3个 “拧耳朵不晓得叫”的弟弟,老大胡光墉明白,家中已陷入绝境, 只有外出谋条生路了。稍长,经同乡介绍,他来到杭州一家钱庄当学徒,满师后升为跑街。生意之余,靠自学识了一些字。
    胡光墉生性机敏,胆识过人。当时正值太平天国军兴,战事 频繁。有一天,湘军一位营官来到钱庄,说是军饷接济不上。要求借2000两银子作军饷。当时店主和管事都不在.胡光墉便自作主张,答应借银,由于柜上缺少现银,约好第二天来取。店主回来听说以后,大为生气,责怪胡光墉擅作主张,便将他解雇了。由 于借银涉及军中大事,店主也不敢毁约,第二天如数付给营官。过
了不久,营官拿银来还,本息一分不少,并问起上次答应借银的 少年。店主谎称胡光墉病了。
    胡光墉失业以后,生活没有着落,只能乞讨度日。一天,他 在西湖边上踽踽行走,恰好碰到借银的营官。营官见他如些憔悴,问起缘由,胡光墉具实说了经过。营官见他为己受过,大受感动,将他带回军营中,一番招待后又拿出自己缴获太平军及搜刮来的 一笔巨资,交给胡光墉,叫他以此为基金开一个钱庄,一来自己 的钱可以生息,二来也为胡光墉谋一条生路。
    有了营官的本钱,胡光墉便在杭州联桥开了一家阜康钱庄。湘军在杭官兵的钱财也大都存入阜康.阜康的资本愈来愈雄厚。
    胡光墉经商很有远见,不图近利。有一位姓敖的四川人,在 萧山县署任幕宾,一次拿了一锭500两的银子到杭州城里的钱庄 中兑换碎银。所有钱庄都说这锭银子质量低劣,不肯兑换。来到阜康,胡光墉接过银两,问明情况,笑着说:“这是上等宝纹,他 们怎么怀疑是劣银呢?真不识货。”于是如数兑给敖某。敖某回到 县署,逢人便讲阜康如何如何识货,赞不绝口。一时间,达官贵人都将银子存入阜康,阜康也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结交左宗棠
    当时的中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胡光墉深知在这样一个社会 里图发财,必须结交于官场。就在阜康钱庄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和浙江巡抚王有龄拉上了关系,捐了一个江西补用道员的空衔,并当上了王有龄的粮台官。凡是浙江的粮草军火,都由胡光墉经办,而官军的饷银公款也一律通过阜康钱庄汇兑,胡光墉因此成为官 商。他利用官方的号召力,凭藉公款经营,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
    1861年冬,太平军层层包围了杭州,城内清朝官员和守军成 为瓮中之鳖,王有龄见大势已去,自缢身死。清廷派左宗棠接替 浙江巡抚。
    杭城被围之前,胡光墉已前往上海采办粮米军火。当他满载 着500石大米和军火,由海上进入钱塘江以后,被太平军重围所 阻,不能进城。听说王有龄自缢身亡,正在为自己失去这样一位靠山而心事重重。突然家人来报,太平军撤围,左宗棠继任浙江 巡抚,已入杭城。胡光墉顿时灵机一动,慨然日:“今若此,不如乘机奉公吧!”决定献上500石大米。这一来,既博得个报国有功
之名.又找到了一个新的靠山。
    是夜,胡光墉骑上红鬃马,直奔左宗棠大营。左宗棠正为粮 食的事大伤脑筋,见胡光墉来献粮,眼睛都亮了,对胡光墉大加 赞赏。因献粮有功,胡光墉得到左宗棠的信任,令其主持杭城解 围后的善后事宜。胡光墉一边办难民局,设粥厂,建“义烈”遗 阡,修复名胜寺院,以及养生送死、赈灾恤穷等“善举”;一边借 战事初息,百业凋敝之际,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左宗棠的一切
军需,均由胡光墉经办。   
                                借洋债 办洋务
    1863年5月,左宗棠擢为闽浙总督,仍兼浙江巡抚,于是将胡光墉由江西补用道员奏改为福建补用道员。三年后,左宗棠调 任陕甘总督,奉命西征,镇压陕西、甘肃回民起义,随后又督办新疆军务,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伊犁,阻止俄国蚕食新疆。胡光墉为左宗棠经营东南补给线,任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负责为 左军提供军需。
    陕西、新疆、甘肃都是贫瘠之地,大军远征,全靠东南各省 和海关协助粮饷。而各省的协款.总是延宕拖欠,或为惯例。催 领、转运,全赖胡光墉一手经理。遇到缓不济急的时候.胡光墉先是用阜康的钱或向国内商人借款垫付,后经左宗棠奏明朝廷,又 向洋行借款。按照当时洋行的普通贷款,利率一般在4厘左右。然 而由于军需很急,洋行故意勒索.提高利率。左宗棠以军事为急务,不以利重为嫌,授意胡光墉借。经胡光墉之手向洋行借款共 达5次,合计为1470万两,月息最高为1分3厘.最低为8厘。
    胡光墉所办军火中,左宗棠对洋枪后膛七响枪和洋炮普洛斯 后膛螺丝开花大炮尤为满意。他在1878年春的《胡光墉请予恩施 片》奏折中提到,由于七响枪和开花大炮的威力,才使“关陇、新 疆速定,虽曰兵精,亦由器利,则胡光墉之功实不可没”。
    胡光墉除了为左宗棠担任筹饷和购买军火两大重任外,还帮 助左宗棠办洋务。左任闽浙总督时,胡光墉向左宗棠提了一个建 议,他认为福建、浙江濒临大海,军队屯驻闽、浙,步不了要用船,建议左宗棠办个船厂。左采纳了胡的建议,创办了福建船政 局。其建厂择地、谈判签约、购买法国轮机、雇用法国技师等,举凡船政局初期的事务都由胡光墉经手办理。在左宗棠西征的几年
里,船政局的一些事务由胡光墉兼管。左宗棠还曾在甘肃办了织 呢总局,购买德国机器、雇用德国技师,也都是由胡光墉在上海一手经办的。另外左宗棠在平凉开泾河,在肃州文殊山采金矿,购
买机器。雇用技师等,均由胡光墉一手代办。

                                活财神
  凭藉左宗棠的支持和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的身份,胡光墉频 繁活动于军事、政治、外交、商业、金融各界,不断扩大自己的 经济势力。他以杭州为起点。以上海为中心,财路日渐扩大,并在苏州、镇江、宁波、福州、汉口、北京、天津等地遍设阜康分 号,用钱庄来吸引官僚赃款。京内外富翁也都以阜康为外库,寄存资金。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文煜一人,就在北京阜康分号存有
36万两银子的私财。江南各大中城市更是遍布胡光墉的店铺,光 典当铺就有29处。
    胡光墉通过经办左宗棠西征军需和借贷洋债的过程,获取了 巨额利润。据曾纪泽《出使日记》记载,经胡光墉手借汇丰银行 的贷款,银行实得利率8厘,而胡光墉向政府报的利率,最高的 竟达1分3厘,剩下的5厘,便被他私下侵吞了。
    到1872年,胡光墉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了二三千万两,田地万亩,并在上海、杭州各建有大住宅,成为称雄一时的金融巨子, 富名震于中外.人称活财神。
    致富以后,为了不让人忌恨。胡光墉拿出一部分钱捐输朝廷。 直隶水灾,胡光墉先后捐制棉衣15000件,并捐牛具、种籽银1万 两。又因天津积水不退,续捐足制钱1万串。1872年,左宗棠镇压甘肃回民起义以后,百姓困苦不堪,无衣无食者很多。胡光墉捐制加厚加长棉衣28000件。1877年陕西大旱,胡光墉又捐银5 万两赈济,其他如江苏、山东、山西等地遇水旱灾害,胡光墉都慷慨解囊。胡光墉助左宗棠西征,所捐钱、物折银达20多万两。 至于每年无偿赠送左军应验膏丸散等药品达lO年之久,还不包括 在内,总计亦成巨款。
    另外,胡光墉还经常捐银输款办“善事”,仅兴办钱塘江义渡 一项,即耗银lO万两。他曹两次东渡日本,每见我国流传在外的文物,即出重价收购,运回国内。其中一次就购回古铜钟7口,现有l口仍存放西湖岳庙,1口存放湖州铁佛寺.钟上刻有。胡光墉
自日本购归”宇样。
                            红顶子加黄马褂
胡光墉助左宗棠西征有功,左宗堂对胡光墉赞不绝口,称他 “急公慕义,勤干有为”,“商贾中奇男子”,“有豪侠之概”等,多 次加以保举,胡光墉也被先后赏加盐运使、按察使衔。
    1878年5月14日,左宗棠再次会同陕西巡抚谭钟麟,联衔上 奏。请求“破格奖叙道员胡光墉”,历举他的功劳,共计9款之多。 前5款是历年各省水陆灾荒,胡光墉奉母命捐银赈济的实绩,胡 老太太也博得一个正一品的封典,使胡光墉在杭州城内元宝街的住宅,得以大起门楼。后4款是一、历年西征将士日常所需的“诸葛行军散”、“胡氏辟瘟丹”、“飞龙夺命丸”之类的成药,治跌打损伤的膏药、金创药,以及军中所用药材,都由胡光墉捐解;二、 中转运输毫无延误;三、经手赔买外洋火器,物美价廉,对阵前 交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一项最重要,就是为左宗棠筹饷,湘
军、淮军曾多次出现过困缺饷导致的索饷哗变事件,只有西征将 士从不闹饷。这份维持西征士气的功劳,左宗棠认为“实与前敌 将领无殊”。
    左亲棠上奏之前,曾事先问过胡光墉,打算得个怎样的奖赏? 回答是“想弄件黄马褂穿”。不要说胡光墉只是一个商人,就是御 前大臣,如果没有军功,黄马褂也轻易穿不得。何况黄马褂向来 是皇帝自动赏赐,不能由臣下指名请求。这次左宗棠为了胡光墉 的缘故,准备碰碰钉子,向朝廷试探一下。他在奏折中提出,对 胡光墉请予“破格优奖,赏穿黄马褂”。果然,皇上破格允准,对 胡光墉赏加布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赏穿黄马褂。乾 隆年间的徽州盐商有戴红顶的;戴红顶子而又穿黄马褂,只有 胡光墉一人。
                            创办胡庆余堂
    胡光墉全盛时期,在杭州创办了一爿鼎鼎大名的“胡庆余堂国药号”。胡光墉创办胡庆余堂,并非一时兴趣,而是基于当时的 现实。从咸丰到光绪初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四起。兵燹之后,积尸如山,加上南北旱涝频仍.疫疠盛行,西北军营频频来函要药。胡光墉因此邀请江浙名医,研制出“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飞龙夺命丹”等药丸,捐赠西北军队,极受将士们的欢迎。每到春夏之季,瘟疫流行.胡光墉也准备了大量的辟 瘟丹和痧药施送各省。在此基础上,胡光墉决定自己开办一爿药 号,自制丸散膏丹,以应病家需求。
    胡庆余堂的筹建工作,开始于1874年,店址选在杭州大井巷, 1878年春落成营业胡光墉选址大井巷.颇有一番深意。大井巷 是农村香客上吴山进香的必经之路,每逢大批香客到来,便是胡 庆余堂的营业旺季。
    胡庆余堂的外形结构,宛如一只仙鹤栖息在吴山脚下。四周 的青砖封火墙高达12米,靠清河一面墙上写有七个20平方米的 特大汉字“胡庆余堂国药号”,十分引人注目。店铺分为两进,建筑吸取江南住宅园林之长.选材精良,雕梁画栋.厅堂宽敞。正门青砖门楼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庆余堂”三个大字。长廊上挂 着38块丸药牌•其中34块为著名传统中成药,如六神丸、辟瘟 丹、安宫牛黄丸等,牌上标明各药主治功能,使顾客一进门就知 道各式药材和成药的用途。富丽堂皇的营业大厅,上端高挂“药局”横匾,厅内宫灯映照着雕栏画栋,金碧辉煌。两旁清一色金 漆木制柜台,左侧为配方、参茸柜,右侧为成药柜。里壁为“百 眼橱”,格斗内存满各种药材饮片,橱上陈列着色泽殊异的瓷瓶和 铮铮发亮的锡罐。营业大厅两侧有两副对联:“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益寿延年长生集庆,兼收并蓄待用有余”。 对联不仅字体刚雄遒劲,而且将“庆余”二字嵌用在各联首尾。店堂正中,垂挂着一块令人炫目的金字招牌,上书“真不二价”四
个大字。旁有“戒欺”一额上写:“凡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 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 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 体现胡光墉的经营思想。
    胡光墉精心设计的这座建筑瑰宝,历经150余年,至今保存 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辟为中药博物馆。(转下)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7-25 17:36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7-24
(接上)    声播海内外的红顶巨贾——胡光墉传略(二)
                                饮和食德
    胡庆余堂营业太厅曾挂有一块青龙牌,上书“饮和食德”。从 字眼上解释是,饮食适度能使人健康长寿,并含有普济苍生做善事的意思。但后来有人指出,这块青龙牌还有更深的含义,“和”是指“许广和”,“德”是指“叶种德”,这两家都是当时杭州最老最大的药店。胡光墉创办胡庆余堂,就是要压倒和吃掉这两家药店。
    为了压倒和吃掉许广和、叶种德,胡光墉在经营胡庆余堂时 煞费苦心,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
    胡光墉在选聘经理时,一开始物色了两位,都不很满意。于 是找到松江县余天成药号经理余修初。余修初提出,办店首先要创牌子,要使胡庆余堂真正成为名震天下的大药店,就要敢于抛血本。不妨先亏本它三年.待创下名牌后再大干。胡光墉非常赞 赏余的魄力,同意他的观点,聘用他为经理。
    对有一技之长的药工,胡光墉也注意网罗,鼓励他们发挥专长.待遇从优。叶种德堂有一位切药工,号称“石板刨”,切药技 术相当过硬。胡光墉花高价将“石板刨”请来,并提拔他当大料房头儿。“石板刨”非常感激胡光墉对他的信任,在胡庆余堂任劳任怨地工作了50多年,为开拓胡庆余堂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胡光墉设置了阳俸和阴俸。阳俸是给那些对胡庆余堂有过贡献,因年老生病无法工作的职工,照发原薪,直至死亡。阴俸是给已经死亡了的职工家属,按照已亡职 工工龄长短发给,如有十年工龄的职工死后,可发阴俸五年,每年按原薪的50%发给.工龄愈长,阴俸愈多。此外,每年正月初三,胡光墉还举行聚餐,根据一年来职工的贡献大小,分发“花 红”(红利),以资鼓励。由于施行阳俸、阴俸和“花红”制,胡庆余堂的职工安心卖力,促进了胡庆余堂经济效益的提高。
    胡庆余堂设有饮片、参燕、切药、丸散、采选、炮制、细货、储胶、配制、细料、邮寄等11个部门,从事经营。在研制中成药 方面,胡光墉肯下本钱,高薪聘请著名中医,收集、研究、整理中药方,精制成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全鹿丸、辟瘟丹、飞 龙夺命丹等具有高疗效的中成药。为保证药材质量,派人深入产地直接采购优质药材。如采购驴皮,必须是河南新集、山东濮县
所产;山药、生地、牛膝、金银花,必须是淮河流域所产;当归、党参、黄苠.必须是陕西、甘肃所产;瓣香、贝母、川莲,必须是云南、贵州、四川所产;人参、虎骨,必须东北产,做到货真价实。胡庆余堂还制订了“戒斋淋浴”制药卫生制度,如制“辟瘟丹”,职工必须住在工场内,不得回家过夫妻生活,不得吃荤菜,防止筮生肠炎之类瘴病而污染药物。“沐浴”则指凡参加制药的工
人.必须每天洗澡,保持身体洁净。
    为了扩大胡庆余堂的影响,胡光墉非常重视广告宣传。制全鹿丸宰杀梅花鹿以前,总要组织大队人马,抬着鹿,披红戴绿。敲 锣打鼓,游街示众,然后当众宰杀制药,扩大全鹿丸的声誉。又 组织号衣队,队员个个身着马甲,上书胡庆余堂或名药介绍,站 在杭州的各个水陆码头上,敲锣打鼓,呼喊介绍,使来杭州的外地客人,一上岸或一下车,就知道杭州有家胡庆余堂药店。另外
如送痧药,赠药茶,施丸丹等,不收分文,也促使了受惠者为胡庆余堂作义务宣传。
    清同治、光绪时期,杭州钱塘江大桥还没有建造,对江的苏、松、常等地的客人,进入杭城都要从西兴渡船,到望江门上岸。所以当时望江门直街热闹非凡,而叶种德药店就设在这条街上,生意颇盛。胡庆余堂则是开在河坊街鼓楼附近,不易拉到苏、松、常等地的顾客。胡光墉为了彻底压倒叶种德堂,在三郎庙钱塘江对岸设了几条渡船,免费送渡自苏、松、常一带来杭的客人,称之
“义渡”。由三廊庙上岸,这些客人进杭城,就必须经过鼓楼,一些人便成了胡庆余堂的顾客。结果不出数年,原来热闹的望江门直街冷落了,叶种德堂的生意大减。
    通过胡光墉的苦心经营,胡庆余堂不仅压倒了杭州的许广和、叶种德两家著名的药店,而且成为与北京同仁堂齐名,饮誉海内外的中药中心。
                          豪奢淫逸 挥霍无度
    胡光墉致富以后,生活侈靡之至,挥霍无度。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在杭州元宝街建造了一座精美绝伦的“芝园”。开始,就着手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购运大批名贵木材,又从太湖选运具有“皱、瘦、透、丑”特点的假山石,还从山东菏泽移栽“魏紫”、“姚黄”名种牡丹,并通过恭亲王奕?,弄到了同治皇帝欲重建圆明园而用的楠木和铁糙,把园宅造得富丽堂皇。五开间
正厅五处,另有楠术厅,窗外可见“四百”(百竿竹、百章梅、百株桃、百本桂)等景。园中有曲廊、小桥、荷花池、牡丹,此外又建有十二楼阁。屋檐落水管全用赤铜制成,荷花池底则以锡浇铸,
筒瓦绘有八仙彩釉,精美无比。
    芝园内有地窖,美其名曰“仙人洞”。窖内陈设几榻之类均为红木制品。盛夏,胡光墉身穿厚衣,睡在窖中,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炎热的滋昧。
    胡光墉极好美色,妻妾36人。他还喜好古董,古董贩子的手中,真伪杂陈,胡光墉也不加鉴别,只要开价昂贵,就以为是真品,一概留下。一次,有一个贩子拿来一件铜鼎,索银八两。并说;“这是实价,并不赚钱。”胡光墉听后,很不高兴,说:“你在我这里不赚钱,还要到什么地方去赚钱呢?”他如数付给现银,留下铜鼎,并告诉这个古董贩子,以后不必再来。他所居厅室四壁,摆满了秦汉时期的古玩,每件都值千金以上。
  每天早上,胡光墉起床以后,都要取青、黄、赤、白、黑等各色宝石若干枚,装在一个翡翠盘中,凝神注视一小时.方才澈洗,谓之养目。
  胡光墉的豪奢淫逸,挥霍无度,为他的破亡埋下丁祸根。

                                囤丝破产
    胡光墉除了经营钱庄、药号外,还以雄厚的资金为优势,活 跃于对外贸易市场。当时正值上海口岸刚刚兴起,他看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多是入超,只有丝茶两项大宗出口,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便大规模地经营丝茶。浙江本来就是著名的生丝产地生丝出 口一直被外商把持。胡光墉凭藉着天时地利,财丰货足,很快就操纵了浙江的丝茶市场,并在上海开办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缫丝厂。
    为了同外商竞争.胡光墉用高出外商一倍的价格大量收购生 丝。1882年,他以本银2000万两,把当时市场上的生丝无一遗漏地全部收囤起来。其时外商一点生丝都没有收到,无可奈何,愿加利1000万两向胡光墉购丝。胡光墉扬言菲1200万两不售。相持数月,外商叉托人申说,胡仍不肯。外商谓:“此次倘为胡所挟 持,则一人操中外利柄,将来交易难其所命,从何获利?”于是共
议,是年不从中国贩运生丝出口。
    次年,新丝出,胡光墉又想邀人集资再收生丝,但商界巨贾已没有一人愿与胡光墉合作。于是新丝尽为外商所买。此时,胡光墉没有办法,反托人向外商商谈,存丝愿以初价出售,外商不允。又让步,仅求本银,外商要挟削价800万两,才肯收购,胡光墉考虑到俗语有“陈丝烂草”之说.恐生丝搁置过久会变质,不得已将存丝售出。至此,胡光墉由当初索价居奇.不但得不到1 000
万两利润,反而折损本银800万两,同时还赔去了一年利息。
    在这次生丝出口与外商的激烈斗争中.胡光墉因囤丝亏本而败北,具有偶然性,但在19世纪后期,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享受了一系列特权,完全控制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清政府又十分腐败无能,因此胡光墉的失败又是必然的。这不仅是胡光墉个人的悲剧,而且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商人的历史命运。
    胡光墉囤丝亏本,影响到他所开的钱庄。1883年l1月5日,杭州的钱庄先行倒闭,幸亏浙江布政使协助料理,弥缝无事。但风声四播,上海阜康钱庄的存户,争着提款,一时无法应付,于
12月1日倒闭。接着各地的阜康分号也纷纷倒闭,胡光墉一生苦心经营的事业开始总崩溃。全国的金融业也因此遭到冲击。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有记载说,由于阜康危机,北京内城四大恒钱铺也都遭到挤兑的厄运。北京如此,上海和其他城市就更可想而知了。
&bsp;  可是当时清政府既没有对胡光墉加以扶助,也不敢对洋人稍加抑制。相反,官吏们却趁火打劫。当时上海关有一笔由胡光墉 担保借外商的款子已到期,听说胡经营失利,经济困难.上海关 竟拒不付给本息,致使外商向胡索债。由于阜康各号全部倒闭,朝廷官吏的巨额存款,胡一时无法还清。于是清廷下了一道将胡光墉革职查抄的上谕。    一
    当时阜康钱庄的倒闭,只是一对资金周转不灵,胡光墉事业很大,根基坚固,对于人欠欠人,基本可以相抵。如果政府稍加维持,完全能够渡过难关。把他革职查抄,无疑雪上加霜。
    胡光墉得到革职查抄的消息以后,立即把群妾叫到外堂聚集- 每人给银五百两遣散,各人只准携带随身衣物,不准回房取物.于是群妾一哄而散。接着将产业簿全部交出,听凭巡抚处理。
    清廷大吏对于胡光塘的豪奢生活及其炙手可热的气势,一直 抱有嫉妒和觊觎两种心理,现在趁他失败的时候.正好发作一下,户部要求向他追算10年前“侵取西征借款行用补水等十万六千七百八十两”的旧帐。所谓“行用补水”指的是借洋债时所花的交际应酬费和运输保险等费用。这项开支早已经左宗棠核准,列入西征费用的正项报销掉了。如今西征战事早已结束,又值胡光墉
事业失败之后,重提旧事,追其遗缴,不但对胡光墉是无理欺压,也使左宗棠感到难堪。于是左宗棠便起而为胡光墉解释,请求朝 廷免其迫缴。私下左宗棠更是为胡光墉愤愤不平,他在给陕西巡抚谭钟麟的信中说:“就筹饷而言,弟不能得之于各省方面者,仅得之于雪岩。平心而沦,设无此君,前敌诸公将何所措乎?”两江总督曾国荃也有《咨户部文》,详细叙述了当年借洋债的历史背
景,指出当时刚刚收复伊犁,俄国又陈兵边境,和战未定,需用军饷数额巨大。恰好光绪三四年间,陕西、山东各省同时旱灾,协饷难以为继。左宗棠怕军士因饷哗变,一面慰谕各军,一面贷银接济。然而贷银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商人同官府打交道常有顾虑.怕有变故,因此需要中间人去打通关节.自然步不了应酬费。至于运输保险。更是轮船的规章。
    这件事虽经各位大员极力解释,依然无效,1 06780两的旧帐仍以胡光墉的产业变卖作价充公了。其余各官员的存款,大都如数取偿。刑部尚书文煜的36万两存银,疏请捐出10万充公,其
余26万换得了胡庆余堂一半的股东。
    1885年8月,左宗棠在福州病逝,胡光墉更失去了靠山。12月17日,户部尚书阎敬铭又奏请;“一面速将已革道员胡光墉拿交刑部定拟治罪,一面将胡光墉家属押追着落,扫数完缴。然
而此旨未到,胡光墉已满含一腔愤懑,于同月6日郁郁而终了。等杭州知府督同仁和、钱塘两位知县前去查看时,只见桐棺七尺停放在堂,灵帏垂地,烛光如豆。经逐一查点,只有桌椅板凳等粗家俱,别无细软贵重之物。因而上奏:“所有家产前已变抵公私各款,现今人亡财尽,无产可封。
      一代巨贾,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本文作者: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7-25 17:50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7-24
                                                     简 评 胡 光 墉
        我在此之前,对胡光墉(字雪岩)知之甚少,只知其是清时徽尚巨富,未发迹前,家里较贫穷,连入家谱的钱都拿不出。录入完《声播海内外的红顶巨贾——胡光墉传略》,心里愤懑难消,总感到有话要说,因此而有此文。
       首先,胡光墉因一偶然的做作,奠定了他成为后来红顶巨贾的基础。胡光墉生性机敏,胆识过人。在钱庄学徒期间,便敢自作主张将2000两银子借给湘军接济军饷,结果被店主炒了鱿鱼,致使生活无着乞讨度日。也正是他失业的不幸而获得湘军巨资支助,从而开办起钱庄,为他日后地发展铺垫了发达之路。
      其次,胡光墉善于结交权贵,官商结合,为他成为红顶巨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光墉深知在自己所处的社会里要发财,必须结交于官场。就在阜康钱庄蒸蒸日上之时,他和浙江巡抚王有龄拉上了关系,并捐了一个补用道员的空衔,当上梁台官,成为官商,凭藉公款经营。此后,他又用献500石米,与继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拉上关系。从此采取借洋债办洋务的办法,从中巨额获利,成为富甲江南的财神。在左宗棠保举下,被皇上“破格优奖,赏穿黄马褂”。胡光墉于全盛时期,在杭城又创办胡庆余堂,在向社会施善的同时,财源滚滚而来,饮誉海内外。
      第三,胡光墉的“义渡”、淫逸和挥霍,为他后来败家埋下祸根。胡光墉在经营胡庆余堂期间,采取施舍、义渡等手段,压倒并挤垮当时杭州的许广和、叶种德两家著名的药店。这从经营之道来看,胡光墉精明过人,但如果用社会道德来衡量,他不仁不义,背靠大树,十分歹毒,难以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尤其是他在致富之后,生活侈靡之至,挥霍无度,更令人惊叹。如他建芝园、好美色、睡仙洞、购古董等豪奢淫逸的生活,无不为他的败亡埋下祸根。
      第四,胡光墉的无度贪婪,为他敲响了丧钟,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胡光墉凭藉着天时地利,财丰货足,操纵了浙江的丝茶市场,并在上海开办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缫丝厂。为了同外商竞争.胡光墉用高出外商一倍的价格,以本银2000万两,把当时市场上的生丝无一遗漏地全部收囤起来。其时外商一点生丝都没有收到,无可奈何,愿加利1000万两向胡光墉购丝。胡光墉扬言非1200万两不售。相持数月,外商叉托人申说,胡仍不肯。外商谓:“此次倘为胡所挟持,则一人操中外利柄,将来交易难其所命,从何获利?”于是共议,是年不从中国贩运生丝出口。 次年,新丝出,胡光墉又想邀人集资再收生丝,但商界巨贾已没有一人愿与胡光墉合作。于是新丝尽为外商所买。此时,胡光墉没有办法,反托人向外商商谈,存丝愿以初价出售,外商不允。又让步,仅求本银,外商要挟削价800万两,才肯收购。陈丝如烂草,胡光墉由当初索价居奇.不但得不到1 000万两利润,反而折损本银800万两,同时还赔上了一年利息。损失惨重。这无疑是胡光墉因贪而败北。胡光墉囤丝亏本,又影响到他所开的钱庄,“争着提款”,加上清廷对其革职查办、追算旧帐,形成众人推墙倒之势。至此,红极一时、富甲一方的胡光墉忧郁而死,最后落了个妻妾星散、家败人亡的悲剧结局。
      胡光墉作为商界红顶巨贾而落如此下场,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留给人们的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是痛心、是憎恶。他的人生轨迹,在他之前不乏先例,而在他之后,亦屡见不鲜。。。。。。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7-26 08:29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