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44阅读
  • 4回复

寻歙县上林村宗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9-01

寻安徽歙县宗亲

我家祖上是歙县上长林村人,一世始迁祖胡学,居清华,十一世千五公字敦善.迁歙西长林村,二十六世绍武公迁江苏到我这一代迁

来已是第十代,现已和老家无联系,不知现在歙县有否上长林村存在,更不知老家还有胡氏宗亲居住,我想回去看看,寻根.如有请告诉我,我

将和你们联系.谢谢.

我家从学公起到三十世起.长林村取二十四字排行是.

正.学.隆.道

志.大.公.纯

惟.贤.懋.德

光.启.家.庭

昌.时.佐.国

永.世.师.承
我是公字辈. 我的电话是0514-83282535 qq--453394822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9-02
现上长林村已划黄山市徽州区管辖。现转发一文供参考。婺源胡又分明经胡、清华胡等,你会找到同宗人的。安徽省歙县文物局胡进鑫2008-9-2
     上长林 上有“龟蛇二将”,下有“狮象把门”;前有“老虎擒猪”,后有“金龙靠背”;右有“荷花出水”,左有“观音护佑”……这就是闻名遐迩、千古流传的“长林八景”的形象写照。正因为天公赐予长林村这一奇趣无穷的“八宝”,故该村自古享有“文景相融,龙腾虎跃,蛇舞狮嗷,实难觅寻”的赞誉。
  长林村,原名上长林,与下长林村仅隔二里之地。习惯上人们都把“上”字去掉,称其为“长林”。因其村势呈长形,又有村后一座林深叶茂的“来龙山”,故名“长林”。
  据史料考查,长林村,始建于南宋,是从江西婺源胡氏家族分支繁衍而来。该村在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后期达到鼎盛。尤其是在明朝万历二十年建造了一座全国罕见的“众厅”和清道光年间出了一名“钦点翰林”后,更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吸引着各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商贾宾客前来观光游览,探亲会友。当其时,长林村胡氏高朋满座,宾主相得,纵论天下事,畅叙故人情,可谓盛极一时、风光无限。
  站在高处俯视长林,但见全村为一长形宽带,足足有一里之遥。其神其状,犹如银蛇狂舞,又似金龙腾飞。村南有一条天然形成的溪流(当地人称之为“堨”),更为该村加上一道美景。传说此地原无溪流,只有一条水沟。不知什么时候,丰乐河发大水,河内一条鳗鱼精不甘寂寞,乘机逃出大河窜进水沟。无奈沟窄水浅,无法畅行。鱼精性起,一气之下,使尽全身解数,用其厉害的嘴唇和头顶,一直往前闯,直捅至金竺山下。从此水沟就变成了一条宽约3丈、深约4丈的大溪流。金竺山汩汩而下的泉水注入溪内,恰似嫦娥洒向人间的裙带。怪不得人们由此赞曰:“长林堨,看不够,八弯九曲十八折。水清草绿鱼虾歇,两岸柳枝垂成线。竹翠花红引蜂蝶,百亩畈田禾苗旺。农家牛羊肥又壮。”由于这条溪流给村民带来无尽的“福运”,所以在村民中一直流传着这么几句顺口溜:“鳗鱼绕村游,好运在前头。村西到村东,金银遍地流。”
  沿堨向东行至村东,便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水口桥上的“观音亭”。水口桥是上堨与下堨的分界线。村东水口,占地二千余平方米,上面建有一座名曰“水碓桥”的三闸孔大石桥。桥面宽3米,高2.5米,全用同样大小的厚石砌成。古人别出心裁,先在桥的下面用人工建造面积约五亩的“人造湖”,然后在水碓桥与人造湖的连接处,用一色青石块垒成一道宽2丈、长5丈的斜坡,水流由高向低,形成“瀑布”。从上堨流下的清水,经斜坡急泻而下,流入人造湖,然后静静地流过


“观音亭”,向下堨流去。溪水经过下长林、长龄桥、茆田、丛睦,直流进岩寺境内的丰乐河。游人若是站在亭内望瀑布,定然别有一番风味。人造湖南北两岸各有一条“S”形青石板路,将小湖紧紧环抱。夏日,满湖荷花盛开,红、白相间,清香扑鼻,沁人肺腑;湖内鱼虾嬉戏,更添一番情趣。
  人造湖东岸,即是“观音亭”。“观音亭”建在一座单孔观音桥上。亭呈八角,两层。每层四角,每角均飞檐翘起,上有精细的石雕。角端呈龙头状,古色古香,维妙维肖。亭内前方竖有四根约2丈长的青石柱,石柱之间设有“飞来椅”,椅上刻有各种图案的木制“靠背”,供人坐观瀑布、赏花投饵、闲聊歇息。亭坐东朝西,面对“人造湖”。一共三间,中宽左右窄。三间后方均有墙面,而前面却空对湖心。南、北两面三分之一为墙面,中间为行人道。正间后墙面上画有神态逼真的观音大士肖像。观音端坐在一朵大荷花上,一手持柳枝,一手拿净瓶,面对村宅;一对男士,赤脚露背,一左一右,踩在鳄鱼背上,以示祛邪。肖像下设有一用砖块砌成的祭坛,供人祭拜。南、北两侧墙面上画有弥陀拜观音、金童玉女及三眼韦灵官肖像。有了这些神仙保护,妖魔鬼怪便不敢进入村庄,从此长林可以一方平安,万民消灾,福寿无量。不仅如此,古人又在“观音亭”的北面十几米处筑成一座方圆约200平方米的假山,辟有“之”字形小径上到山顶。山顶高而平坦,上面设有石几石凳,供人登高观景,憩息闲聊,弹琴下棋,论文赋诗。山顶四面、山腰、山脚及“人造湖”周边均有参天大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阳春三月,此处是:湖水清清潺潺流,百花争艳奔前头;林深叶茂松鼠跳,蜂蝶飞舞百鸟笑;绿茵绵绵青草坪,抚琴下棋论诗文;垂柳婆娑鱼虾闪、垂钓观赏喜煞人。炎炎夏日,此处又是:四周茂叶遮阳日,亭内清凉好歇息。八面清风扑面来,悠闲自在人神仙。避暑胜地今何在?观音亭上谢青天。人生枉错此地游,愧对子孙冷泪流。
  从“观音亭”沿下岸下行,在与下长林交界处,就到了“象鼻山”。山势呈大象形,特别是一条“象鼻”从山顶直伸到大路,就象一堵坚固的城墙,易守难攻,易出难进,这是上天赐给长林村的护村墙。无独有偶,与“象鼻山”遥遥而立的是“狮形山”。该山就象一只蹲在地上的雄狮,离“观音亭”仅500余米。仰头瞪眼,威风凛凛,令人望而生畏。“狮形山”、“象鼻山”,就如两个威严不可侮的卫士,日夜守护着长林村的东、北两大门,谓之“狮象把门”。
  从“观音亭”沿上岸西行,到长林村西,又有两座山。山势不高,但范围不

小。南面的那座名曰“龟鱼山”,其形犹如一只千年海龟,仰头睁目远视前方;北面那座名曰“蛇精山”。“蛇头”与“龟鱼山”相对,“蛇尾”随着蜿蜒曲折的蛇身向上微翘,随时都会把来犯之敌卷起而置于死地。此即谓“龟蛇二将”。
  从“观音亭”往南行约半里,就到了“老虎擒猪”之地了。何谓“老虎擒猪”?原来两座不高不大的山坡,被一口大池塘分开:东面一座,形似一只惊恐万状、狼狈逃窜的野猪;西面一座,形似一只张牙舞爪的猛虎,正虎视耽耽地盯着对面的野猪,随时都能将其擒而食之。
  长林村后,有“金龙靠背”。其实就是一座形似狂欢巨龙的山丘,名曰“来龙山”。来龙山方圆二里多地,山势由东向西,忽高忽低,恰似一道锦锈屏障,竖立于村北。山上的柞树、冬青、枫树、松树,高大粗壮,根深叶茂,密而匀、多而广,延绵数千米,形成一堵天然的挡风墙,任凭北风疯狂肆虐,也休想吹走长林一根毫毛。
  与“金龙靠背”遥遥相望的是“荷花出水”。“荷花出水”其实也是一座山坡,地处上西南岸。整个山坡远看就象一朵盛开的荷花,近看又如一支成熟的莲蓬,水从它的脚下缓缓流过,故称之为“荷花出水”。
  长林村,习惯上分为东边、西边、上新屋三部分。漫步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400余年历史的“胡氏众厅”。
  长林村以胡姓氏族为主姓。“胡氏众厅”,又名“议事厅”、“白果厅”,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岁次壬辰(即公元1592年)。座落在东边村中部。为争得这块“风水宝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原来,这块“宝地”是长林村申报的产业。后来长林村一家较有名声的人家一个姑娘嫁给邻村长龄桥村农户家做儿媳。两年后的一天,女儿回长林娘家省亲,返回婆家前向母亲要点苋菜籽。母亲不识字,情急之中随手从房中抽屉里捡了一张纸将苋菜籽包好交给女儿。女儿回家后,将苋菜籽洒入菜地,随手将包籽的纸片一丢了事。谁知事不凑巧,这张纸被村内一略知风水的先生捡到,他看后惊喜万分:原来这纸是一张地契约纸,这地更是一块风水宝地。隔了数月,他不动声色地请人将已存放在家三年之久、且正愁没有好地安葬的亡父棺木抬到长林村这块宝地上安葬好,便把这事隐了下来。数十年后,家族繁衍更生,这块墓地也无人问津了。到了明朝万历二十年,长林村人因要统一祭拜列祖列宗、召集众丁议事并制订族规民约,需建一座大厅。请了风水先生一测,便选中了这块宝地作为“众厅”的地基。众丁合力,不到数月,坡地填平,屋脚打好,水道疏通。又选购白果树干做房架,制梁柱。待到砌墙面,盖瓦顶,准备庆贺“众厅”竣工时,长龄桥人就以那块“地契”为凭证,一纸诉状告到徽州府知府衙门,状告长林村人侵占他们的地基祖坟。公堂上双方据理力争,各执己见,互不相让,难解难定。知府无法断案。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知府决定以长龄桥人状告长林村人是“一夜建成众厅”为由,想实地勘查后断案了事。可长林村人并不惧怕,连夜发动全村众民,捕捉数千只蜘蛛放入厅内的梁柱上让其结网。知府大人来到厅内一看,但见满厅均是蛛网,谈何“一夜呵成”!数日后重新审理,知府大人采纳了长林人提出的踩铁靴的策略。踩铁靴,就是将一只铁制的靴子用炭火烧红,放在众厅前:谁村的人当着知府和众人的面赤脚踩进铁靴,该地基就是谁村的。当烧红的铁靴摆在众厅大门前时,长龄桥人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浑身发抖、缩脖伸舌,而长林村人面不改色心不跳,铁靴面前是好汉。只见一个十二、三岁的放牛娃,昂着头、挺着胸,大步向前,一只赤脚,勇踩铁靴,众人向前,推之塘里……长林人胜诉了,而长龄桥人却败得狼狈,并被知府判断为不孝子孙,限令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全村男丁必须到长林祭拜祖坟,称为“拜坟年”。长林村人为了感谢这位为全村人出力争光的放牛娃,专门请来技艺高深的画师将其肖像画好,用白绫裱成中堂,于每年初一供全村男丁祭拜,并负责其老母的衣、食、住、行,百年后由族人料理后事,全村人送葬。
  “胡氏众厅”,系一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其结构紧凑,设计巧妙,独出匠心,堪称一绝。据有关专家说,象这样的古建筑,全国仅有二座,一座在北京,一座就是长林村的“众厅”。解放初期,南京某大学古建筑系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光亚先生曾亲临长林“众厅”考察,他一边绘图,一面赞不绝口。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柱托,就是仿照“众厅”的“荷花托”精制而成的。由此可见,“众厅”的建筑实是“百花丛中一牡丹”了。
  “胡氏众厅”占地3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北有“来龙山”做靠背,南有水长年流。整个厅分前、后、中三进。后进分为三间,中间较大,为“正厅”。正面墙上是用来悬挂踩铁靴放牛娃及列祖列宗画像的(据说这些画像尚在民间保存)。画像下面有石砌的祭台,供人们在祭祀时放供品及香烛。“正厅”前方的梁柱椽沿上悬挂有“正人君子”、“先贤礼让”等由名人、书法家题写的匾额。两侧较小,为“偏厅”。一间用于存放大、小不同的菩萨,一间作为“议事厅”,用来议事、定规。中进稍宽敞。中间有一长方形的天井。天井中央有石板通道,通道两旁是正方形的水池,俗称“明塘”。下大雨时,可贮水,雨停后,积水就会从池内暗沟流去,既通气又通水,设计巧妙。水池两侧有回廊,皆用“槅子门”装修,供

人们休闲聊天。前进一排五间,左、右两间向南突出,中间三间向内凹进。正中为大门,左右各有青石凿成的圆鼓式“上马石”。大门在上,底部一米左右用闸门,左右两边嵌在上马石所刻的石槽中,是为“门槛”。墙外披水往外流。大门前还设有约2米宽的前廊,前廊前又有一约2丈宽的平坦。
  “众厅”所有的梁、柱、椽均用白果树干做成,每根柱的上端均有柱托,形似一朵劲开的荷花,谓之“荷花托”,为全国罕见。柱子的形状似莲蓬杆,故称“莲蓬柱”。叉手和替木均有精细的木雕,大都是飞禽走兽,花草鱼虫,或人物图像,用金、红色油漆涂之,色泽明艳,富丽堂皇。打开大门,只见前、中进三面回廊;直视三间,实成“四合院”。后进一连三间,高出中、前进一尺有余,地面均用正方形地砖砌成,平滑光亮。梁沿椽边装饰考究,奇妙图案汇聚其中。正门后上屋檐还可见两条栩栩如生的鲤鱼,意为“鲤鱼跳龙门”,预示着胡氏家族仕途通达,商务兴旺,人气财气永不衰落。“众厅”前有一口人工凿砌的水塘,人们叫它“众厅塘”。塘约二亩,塘底深至地下石塌,故又称石塌塘。塘的四周用青石块砌成塘坝。塘呈畚箕形,南高北低,畚箕口朝着“众厅”。从东面流来的五股清水沿地下渠汇入塘内,意为“东水西流”、“四水归塘”、“财不外泄”。可见古人寓意深远、构思巧妙。

  沿“众厅塘”东西石块路朝南走,便来到了远近闻名的“做戏坦”。这是一个有数百平方米的大平坦,最多时可容纳二千余人。长林有一些民风习俗,历代相传,直至解放前夕。据老辈人说,大概有这么一些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一大早“众厅”门大打,全村所有男丁均入厅内祭拜列祖列宗及踩铁靴的放牛娃,事毕,每个男丁均可领到数量不等的“金元宝”——一种用面粉、白糖、黑芝麻等原料烤成的元宝样的食品。然后在“做戏坦”举行祭拜全族有声望者祖坟的仪式,仪
  

式完了后分赴各坟地祭扫。每年农历正月初三,长龄桥村男丁要用马驮着菩萨来“众厅”祭祖“拜坟年”,然后与长林村人在“做戏坦”上“游菩萨”:大大小小的泥菩萨都骑在马上,在坦上绕圈子,意为敬天神、谢天恩,相当有趣。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全村人又要在“做戏坦”上玩花灯,闹元宵;碰到年景好的年份,还要搭戏台请戏班子唱上几天几夜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做戏坦”上又要举办“火龙会”:各家先用丝绸做成圆形灯笼,点上蜡烛,每户负责一段,每段5个灯笼,钉在一块长木板上,用铁叉叉牢。10—20段连成一条,加上龙头,便成一条火龙。全村有东、西两条火龙,绕“众厅塘”三圈,然后在“做戏坦”上尽情地舞耍,直舞到人们尽兴为止。每年中秋节,村人又要在“做戏坦”上举办“草龙会”:用稻草扎成一米左右的一段,然后在上面插上点燃的香,每条草龙段数不等,扎个龙头,几户人家连上便可。全村十几条“草龙”在一起舞闹,气氛相当活跃。特别是每年还要举办1—2次“香会”或“庙会”,大多在农历二、三月或九、十月。每逢“香会”,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均要赶往“做戏坦”看热闹。按当时的习俗,各邻村都有民俗表演队来参加。“做戏坦”上用木板搭有很高的戏台,供“戏班”和各村民俗表演,一般都要延续四、五天。那几天,坦上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各种小生意人到处可见,比过节还要热闹十分……
  “做戏坦”东面,就是“胡氏大宗祠”。当时长林胡氏共有四房,先后建了四个支祠。然而,整个胡氏大家族仍缺少一个统一的祭祀处所,所以就建造了“胡氏大宗祠”。“大宗祠”占地十余亩,坐北朝南,一连五进,一进比一进高,内有“四明堂”、“回廊厅”、“客厅”等。东、西有围墙。其建筑的设计、装饰都不亚于“众厅”。
  顺村街步行到中街,便可看见一连六幢的“四合院”,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翰林院”。长林村人胡正仁,年少时家境十分贫寒,但他胸怀大志,靠自学考中秀才、举人,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赴京赶考,金榜题名,中了进士,被封为翰林。皇上亲赐“钦点翰林”金匾,并拨款建造了这座“翰林第”。“翰林院”一连六间两层楼房,正中两间就是“翰林第”宅,为胡翰林家人居住。一间分前后两进,前进为“官厅”,后进为家眷卧房;另一间为“书庭”,内有书房数间。房前平坦宽敞,有一较高处为“放轿处”,门前置四个大旗墩(“众厅”、“大宗祠”及各支祠均有)。每逢节日或庆典,这些旗杆上都插满黄色“龙旗”。“钦点翰林”金匾就悬挂在大门的上方,熠熠生辉。每间大门的门楼上都有工艺精湛、图案新颖的砖雕。其余四间均为客房和其它用房,构造装修同“翰林第”。
  “翰林院”北面,跨街不到50米,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会家院”。据年长者述说,当时的“会家院”,一连数十间,均为两层楼房,内有九十九个天井,九十九条巷,每间建筑差不多,为四合院式,很是气派。为保护这些房子不受外人侵害,传说有这么一件奇闻:当时,院内有一个名叫“张夹耳”的大汉,耳朵奇异,武艺高强,飞檐走壁,有胆有谋。有一年太平军(徽州人称之为“长毛”)败退到徽州境内,焚烧房屋,毁坏庄稼,闹得鸡犬不宁。这些败兵到长林时,“张夹耳”一马当先、以一当十,与败兵巷战数日,终于把败兵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窜。当地人戏说:“长毛贼,真疯狂,遇上张夹耳,哭他爹和娘。”“长毛”在徽州,是“走过徽州府,打过上长林,摆过休宁城”。可见“张夹耳”在当时的威名了。
  长林还有众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和名人碑帖。如“新屋”、“铁门里”、“李树园”、“德仁堂”、“得公堂”……这些古民居,有的完整无损,有的被毁坏,有的已改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林“新屋”一胡姓人家,至今仍完整无损地珍藏着35块青石碑帖,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亲笔抄录的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还有一块“孝女碑”,至今仍躺在一池塘的放水闸上睡大觉。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9-03
上林可能是长林误音,查查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9-03
胡进鑫宗亲你好:
    最近我去了歙县岩寺镇槐榞村,从那里迁出的胡氏宗亲全国不下10万人,在村里还发现了康熙年间的牌匾都当门用了,太可惜了,当地人也不太了解家谱的事,其实我们山东家谱记载很详细,就是从哪里迁出的,湖北也有几万人也是从哪里迁出的,还都是念七宽公的后人,听说此村已经改名了,以后恐怕也不好找了,希望进鑫宗亲关注此事,能否在村头立一个碑,介绍一下历史,为后人留下一点遗迹,为全国认亲的人留下一点线索。村长的名叫胡明义,是你们当地的企业家。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9-13
        进鑫先生,
     谢谢你的文章提示,但不知在黄山市徽州区的什么方位,现在还叫上长林村吗,请知道详细情况的哪位能告诉我,不胜感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