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833阅读
  • 1回复

关于编修《中华胡姓通谱》再致海内外族人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9-09
关于编修《中华胡姓通谱》再致海内外族人书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7-2-5 阅读:556次

http://www.zhhxzx.com/onews.asp?id=108

海内外胡姓宗亲台鉴:

欲使一姓族具有凝聚团结之力量,且扩展而为全民族团结之力量,必有此一姓族相维相系、相通相感之道存乎其间。此“道”者何?乃姓族之通谱也。吾中华胡姓多有识之士,年来数聚于浔阳,就此而酝酿之、磋商之、讨论之,终至议定编修《中华胡姓通谱》。动议既出,即有运作之举措:其一,成立编纂委员会(筹),绸缪其事;其二,主办编修高层论坛,论证其事。编纂委员会目下仅有一二召集人,行信息沟通之责,其一应职位,均虚以待贤。高层论坛其间,业已诚聘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之教授、专家为通谱之首批学术顾问。通谱编修先期启动止于是。

昔章学诚《文史通义》有云:“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人之史。”又云:“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章氏将家谱与正史之价值等而视之,实乃独具只眼之史家识见。尽人皆知,史者,鉴也。据此可见,编修《中华胡姓通谱》于中国历史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意义之所在。

胡氏自受姓之始迄今,约略三千余年矣。回眸其生存繁衍之历程,历史之痕印清晰可辨。先祖之节行政事,道德文章,岿然相望于史册者,指不胜屈。传说之“胡曹作衣”,堪称胡姓于华夏文明之最初贡献。春秋战国之胡龁、胡衍,纵横捭阖于政坛,雄才论辩于列国,其事迹可圈可点者也。秦有胡母敬之创 “小篆”,胡母生之作《春秋公羊传》,为中华文化史留下浓墨重彩之篇章。“胡母”氏,胡之复姓也。至两汉,先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经学之师胡安,后有七蹈相位、权极人臣之胡广,史迁班马皆述其功而颂其德。胡姓崛起而为名甲天下之旺族,当在魏晋南北朝之时,安定胡氏为其最著者。当是时,有才兼文武,累居藩镇之胡遵、胡奋世家,其史迹见于《三国志》、《晋书》。有“世为大儒”之胡辩,有广猎史籍、颇有辞彩之胡方回,又有“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之胡叟。以上诸人,《魏书》、《北史》均列专传。以刘宋名将胡藩为始迁祖之华林胡氏,至唐遂为著族大家,其后瓜瓞绵绵,枝繁叶茂,宋元之时臻于鼎盛。考诸《元和姓纂》,隋唐之时胡姓郡望有十,名门旺族,林林总总。诸如邵阳胡曾家族、宗城胡珦家族,宣城胡楚宾家族、范阳胡环家族。胡环,契丹族,闻名遐迩之草原画家是也。宋元两代,胡姓更其人文蔚盛,星斗满天。唐末宋初,有胡仲尧,以经学名家,创华林书院,此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继而,政治、文学、教育、史学大家纷出。北宋有理学先驱之胡瑗,以古文经学为天下倡。有“贵富胡家”之胡宿,文名远播,其于“湖州兴学,为东南之最”。南宋崇安胡氏以胡安国始,三代奋起,创“湖湘学派”,为天下无与伦比之学术世家。大儒朱熹即为安国从子胡宪之门人。又有力主抗金、乞斩秦桧之名臣胡铨,又有以诗文见赏于黄庭坚、杨万里之胡衍。宋元之初,更有史学大家胡三省,其学术业绩堪与司马光氏比肩,后之学者欣欣然而向往之。时至明清及于近现之代,史迹彪炳于世者,亦代不乏人。诸如明之开国元勋胡大海,以党狱闻于世之明左丞相胡惟庸,抗倭名臣胡宗宪,湘军首领胡林翼,一代学术宗师胡应麟,以“胡庆余堂国药号”享誉海内之“红顶商人”胡雪岩,国宝徽墨品牌“胡开文”之开创者胡天注、胡余德父子,经学大家胡朴安,工商巨贾胡文虎,民国元老胡汉民,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胡适之。此等闻之如雷贯耳之胡姓名人,皆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变化,有其深刻而广泛之影响。言及当代,一千八百余万胡姓子孙遍于域中,或居庙堂之高,或为草根之民。其出类拔萃者,风虎云龙,天行潜跃,为祖国之繁荣昌盛,社会之和谐文明,作无私奉献,厥功至伟,洵非虚誉。

一天星斗明先德,百代人文启后昆。今之胡姓子孙直面古之仁人先贤,岂不为之动容而自豪乎!是故,编修通谱,探源溯流,寻根问祖,辩世系,序昭穆,厚风俗,敦教化,当为吾侪之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

通谱何谓?要言之,即一谱贯通整个中华胡姓。通谱旨在构建时空交错之认知座标,上下连通,纵横疏通,以使无论得姓源流何自之胡姓子孙,皆可于此一座标系上找寻各自之生命原点。

且夫年湮代远,族大支繁,宗派支系迁徙流转,族群聚居自我封闭,故而后世与先代之血脉联系有所“隔断”。每每与吾姓宗亲语及先世,则大多懵然罔觉,混茫无知。通谱所为,即打通其所“隔”,接续其所“断”。探寻世系源流之脉络,谓之“打通”;理顺支派分蘖之走向,谓之“接续”。

振古而今,姓氏迁延变化,复杂而难辩。就胡姓言之,大而化之,无非两类:一为汉民族之胡姓,一为少数民族之胡姓。汉族胡姓,起源即有多说。可参之史料以为当上溯尧舜之时。至于周代,则有姬姓胡、妫姓胡、归姓胡之分,然自汉以降,即混为一谈。考诸现存之胡氏宗谱,均以胡公满为始祖,此为约定俗成之论。汉族胡姓,在后之衍化之中,又有改姓、赐姓、失姓之例。所谓改姓,乃自觉而为之,放弃本姓而改他姓,以取宠耀。如令狐氏乃唐室功臣之家,其时胡姓改姓令狐者多有之。所谓赐姓,虽非本意,亦安而受之,“乐陵之胡赐姓李”(见《旧唐书》)。所谓失姓,则因强势压力改他姓而不能复本姓,如有胡姓改王姓者。诸如此类,今之通谱应予参合校核,还其本原。汉族胡姓,有李姓改胡姓者,即“明经胡氏”,自唐而后,无所变化,今之通谱纳入此宗,亦为顺理成章之事。少数民族胡姓,由来已久。北魏之纥骨氏姓胡,即胡姓本源之一。契丹族胡姓,其产生亦早。另有瑶、苗、满、回、彝诸族,皆有胡姓,通谱将一并收入。至于散居海外之胡姓子孙,其根其本仍在华夏,此番通谱编修,应予广泛联络,当不容忽略而疏漏也。

通谱所述之内容,当尽一切之可能,求全而责备也。今列纲目如下,以供参考:得姓源流、支派世系、族群分布、文化遗存、寻根遗址、聚落史迹、胡姓人物、胡姓文化、重大事件、宗谱编纂、参考文献云云。又,与姓族相关之内容,诸如:合族与宗人、宗族与聚落、宗族与文化遗存(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族与民俗、宗族与词讼、族学与书院、族谱与伪谱、宗族与公共设施(如祭祀之祠堂、支祠;祖先之坟茔、墓地;信仰之社庙、社坛;旌表之牌坊、牌楼;善举之桥梁、道路、水利设施)。凡此种种,务求涵且盖也。

世之修谱,所循之例,大体取法欧苏。前此历代胡氏宗谱,亦概莫能外。欧苏之法,因其规范有则而为世所认同,固有可取者也。言“可取”者,不为因循也,不为蹈袭也,而欲求有所变,有所化者也。此变此化,即所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也。今之编修通谱,必欲顺应社会之发展,时代之要求,推陈而出新,既借鉴旧谱旧法之有生命力者,又于体例与写法二端有新创获,以使未来之《中华胡姓通谱》编撰而成文化涵蕴深厚之姓氏学、姓族史专著,其学术水准与学术品位当为现代谱牒之高标。此乃谋其事者之愿景也。

通谱编修以期于胡姓宗亲者三:一为人才。谱牒之学,乃专家之学。各地不乏史德、史学、史识兼具之才,敬祈热衷于此事之人士,主动参与,有所作为。退休赋闲者,可来总部专司其职;在任公职者,可于传媒出谋划策。二为资费。编修通谱乃一浩大之文化工程,需巨资以支撑,恳望工商界之企业家、商家慷慨解囊,以促编修之事顺利进展。三为史料。自宋以降,胡姓宗谱不摅千百种,实乃通谱借鉴利用极其宝贵之材料,此其一也;坊间所藏、私家所藏有关胡姓之文化史料亦不为少,此其二也;现代各界名人之业绩、成果当有更为丰富之资料,此其三也。切盼各地无私贡献,以使通谱内容更其完整而真实。


《中华胡姓通谱》编纂委员会(筹)

公元二00六年十一月于江西·九江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9-11 10:5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9-09
一篇好文章,不知出于何人之手笔。

通谱何谓?要言之,即一谱贯通整个中华胡姓。通谱旨在构建时空交错之认知座标,上下连通,纵横疏通,以使无论得姓源流何自之胡姓子孙,皆可于此一座标系上找寻各自之生命原点。

且夫年湮代远,族大支繁,宗派支系迁徙流转,族群聚居自我封闭,故而后世与先代之血脉联系有所“隔断”。每每与吾姓宗亲语及先世,则大多懵然罔觉,混茫无知。通谱所为,即打通其所“隔”,接续其所“断”。探寻世系源流之脉络,谓之“打通”;理顺支派分蘖之走向,谓之“接续”。

此乃点睛之笔。通谱者,关键在“打通”与“接续”。上下世系贯通,纵横支派疏通,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这篇文章,我认为是编修《中华胡姓通谱》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特意找出来发表于“论坛精华”,推荐宗亲们仔细阅读。

南山 2008.09.09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