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779阅读
  • 32回复

也谈华林胡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8-04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华林胡氏,是中华胡氏中最大的一支。人口众多、分布最广、影响深远。华林胡氏源自安定,始祖为南朝宋的胡藩公,赐土于南昌,因爱华林山清水秀,于是定居于此繁衍后代,其后世因地名华林胡。目前人们对华林胡氏的认知,来自于华林胡氏宗谱的记载。所以介绍华林胡氏,实际上就是介绍华林宗谱,华林谱系与其他胡氏宗谱相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与《元和姓篡》相一致。《元和姓纂》为唐代林宝奉旨撰的一部姓氏书,书中收录了全国各姓家谱的郡望世系情况,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姓氏专著,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因为该书是朝庭重臣奉旨所著,光是重臣就为收集当时流传的百家宗谱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何况还是奉旨?从书中记载可以了解当时的各家宗谱的情况,其原序(林宝作)中就有“诸家图牒无不参详”语。《姓纂》中介绍胡姓安定郡时,提到胡建、胡广、胡质、胡威、胡奋、胡国珍等名字。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在唐代安定郡胡氏宗谱中,收录了胡建、胡广、胡质、胡威、胡奋、胡国珍等六个人,华林谱有这六人中的前五人,(国珍生活在胡藩父辈的同一时期,而藩公父亲谱中另有其人,所以也就没有胡国珍。)关于造成这种一致性的原因,不外三种,一是华林谱是依据唐代的安定郡胡氏谱来续修的。二是华林谱初修者修谱时参考了《姓纂》。三是初修华林谱时既不是依据唐代的安定谱,也没有参考《元和姓纂》,而是巧合。

我还要闲话一句的是,即便华林宗谱是依据唐代的安定郡胡氏谱续修的,也不能说明华林谱宋代以前也是可信的,充其量也不过是宋代修谱时将世系接上唐代安定谱而已。之所以要闲话这么一句,并非全是针对华林谱,而是希望广大宗亲都能客观地认识自家的祖谱,因为坛子里不少宗亲对谱的分析,实在令人难以恭惟,尤其是那位红卫兵胡士奇宗亲,他的胡言乱语简直只能当作笑话来看。如,看到谱中的几个名字,史书上也有,就证明谱是可信的等奇论,要是我的谱中有一个秦始皇,史书中也有一个秦始皇,是不是就证明我的这个谱也是真的?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还要郑重其事地说出借宋史一事,好像家中连一套二十五史都没有还很光彩似的。


二、自宋以来,延绵不绝。华林谱创自何年,不可得而考,但我认为,华林创谱当在华林分五支后,即宋朝初年。胡家煌宗亲在2005年十一月华林胡氏研作报告时说:“历史上华林胡氏第一次宗谱大联修是在北宋至道三年至景德元年(公元995——1001年,注:原话如此,有误)”,我对这一说法存疑,因为那个时期是是华林成公曾孙辈当权的时期,能载入华林谱中的人口不到百人,那种规模如何能称大联修?又为何要花六七年?另据胡海宗亲考证,华林谱由勤修创修于宋政和壬辰(1112),此后每数十年重修一次,从未间断。其中有影响的为:宋绍兴元年有吏部尚书直孺作序;宋乾道间秘书公括集同族重修于祖居华林,谱成,上柱国旦公织金字呈真宗赐印;宋绍熙甲寅年,有朱熹作序;明礼部尚书源洁作序,而以合修之责委华林应麟父子等。可确知的真正的大联修,宋乾道间括公一次;明尚书源洁一次;清乾隆间有一次。像这种近千年来几十年修一次,从未间断的谱系,不光是在我胡姓,就是其他百家姓氏都不多见。如在家谱界久负盛名,极具权威的孔氏家谱,也是创修于宋元丰年间。


三、多而不乱,广而有序。多是指人口多,广是指分布广。华林胡氏虽然人口众多,支系繁多,分布地域广,但是,任何一支胡氏,只要他说他是华林系的,他的谱就能跟其他的华林谱接上。全世界的华林谱系全都是一至的。要说有不同,也只是一两个名字因数百年传误而不同,再就是有的以玙公为一世,有的华林谱以满公为一世。像这种有序不乱在其他姓氏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我们胡氏却值得称道,因为我们胡氏有太多的无序有乱的谱系。如安国公世系,自称安国公世系的不少,但拿出谱来却各不相同。

也许有人会说:怎么不乱?明明有的支系说自己不是华林系的,你们华林谱上怎么说他是华林的?请注意了,我说的是只要他说他是华林的,就能跟华林接上。他说自己不是华林的,则又当别论。这可能是因地域等原因,某一支的部分跟华林合修了谱,是华林系的,而另一部分没跟华林合修,所以就不是华系的;也有可能是这一支以前跟华林合修了谱,后来又改跟其他支系合修。而华林谱后来续修时,只会照抄旧谱,不会更改的。有一点我想告诉宗亲,修谱是要花钱的。任何一支插入华林谱系,都是拿着钱要求加入合修的,在修谱实际中,就是同一支的人,只要修谱时不交钱,都有可能把他的名字从谱中删除。


四、玙公改氏,与陈呼应。即陈被楚灭后,陈公子衍带公孙琏公孙玙二子出逃,公孙琏以故国为氏改为陈氏,弟公孙玙以祖谥为氏改为胡氏。华林创谱人的这一安排有几点妙处:解决了陈国公族中不见胡氏的问题;解决了《世本》中无陈胡公满后裔改氏胡的问题;与陈氏起源说法相一至,互相呼应;明确了谁是第一位氏胡的人。而且这一说法也合情合理:国亡了,父王死了,王子王孙怎么办?逃呗。俗语说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为了活命,为了不被抓走,只好隐姓埋名,改姓氏了。不少胡氏谱系,只是拢统地说陈胡公满之后,以祖谥为氏,却不指定是谁以祖谥为氏,总是有些遗憾。


五、据胡海考证,华林世系班至藩之间有一段,十多代只传了百多年,平均一代只有十余年,太不合理。关于这个问题,我前几年也发现过,现在忘了具体数据,只能说,胡海所说的情况,确实存在。这是华林谱系的最大的硬伤。是华林创谱人的最大的疏忽。
[ 此贴被胡喜全在2009-08-04 10:3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8-04
《华林胡氏大成谱》中八十七代之说确实有难圆其说,华林老谱中也多次提出了质疑。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不外乎这几点:一、有同生者(生辰相同),二、有同宦者,三、有同名者,四、有同爵者,五、同支旁系者(同一支旁系加进了直系祖先)等。要理清这些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能解决清楚,这要靠一批人毕生考研才有可能解决一眉目来,并不象胡晏平、胡增顺之流瞎乱考辩出一个六十六代来。胡仕奇观点是在没有真凭实际考查出来的世系,最好是坚持老谱中的世系较为妥当,这样坚持老谱观点不失为目前最为有效办法。
[ 此贴被胡位柏在2009-08-04 10:5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8-04
我还是坚信华林谱创谱(实际上在勒修公修谱之前就有老谱,只是老谱残缺不全,世系难以理清)之人决不胡乱瞎编,他们还是根据事实,根据老谱来续谱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8-04
很高兴拜读喜全宗亲的文章。作者能将这样高水平的文章,发表在胡氏宗亲网上,南山深感有幸。提个小小建议,如果能将标题改为“华林胡氏族谱”,可能讨论范围更加集中,但如果后面还有族谱之外的文章待发,则不必考虑修改。

我在2008年时曾写过一篇《南山看谱》就华林胡氏早期族谱(大成谱)谈了自己的拙见。看谱者,学谱也。看过以后有疑问,写出来见教于方家。在网上能遇到喜全、学谦、位柏、tjh 等华林族系的研究专家,请就其中华林早期族谱的成谱过程、世系编撰详情、后代分支的认定,以及近代联修族谱活动的开展等等问题,多多赐教解惑于南山,想必广大宗亲也受益非浅。如是,胡氏宗亲网的学术研究之风气(即某人所称之的“味道”)将大大有异于其他同类型网站,这是我们很高兴看到的现象。

闲话少说,还是先把南山去年的一篇拙作呈上,请各位华林族系研究专家批评、指正。  

《南山看谱  14  早期华林胡氏族谱探源》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4&page=2&fpage=1

        就这一话题,很早以前就有心动笔写一写。但有两个顾虑,其一我并非华林胡氏后裔,手上也没有掌握多少华林族谱;其二猜想华林方面可能早有此类论文发表,只是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研究中华胡氏文化,不可忽视华林胡氏,研究华林胡氏,不可忽视其早期的族谱记载。南山孤陋寡闻,看了许多华林族谱资料,动笔写一写也是给自己加深印象的一种方法。所以仅把下面文字作为是自学华林胡氏族史的习作,不敢说能对宗亲有多大的帮助,如有谬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及时指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他人。

        宋徽宗政和丁酉七年(1117)勤公所编修大宗图。是目前我所知道最早的华林胡氏族谱,(见江西新建县华林胡氏族谱--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680-1682)。而胡海先生著《全国胡氏大通考》标注的年代是宋徽宗政和壬辰二年(1112),相差五年,问题倒不是太大。勤公即胡勤修,侍御八世孙迪功郎。也就是说最早的华林谱是城公后的第八代,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所修。此时距离华林五宗--珰瑜琼王告球年代大约200年。查世系图胡勤修应是晋陵琼公这一支第八代。世系为:城--琼--持--徽--冧--饣希--宗哲--勤修。由琼公支系后人而不是珰公支系后人首修(?)华林谱,这很有意思。因为我们知道,华林胡氏的大宗应该属于珰公支系,琼公支系后人至今远远少于珰公支系。被胡海先生质疑的华林胡氏早期世系最初就是在胡勤修这次修谱中定下来的,并一直被延续使用至今。胡海先生认为:华林派胡勤修于宋政和二年(1112)创谱,编篡自《陈杞世家》20世,下至华林诚(左上高下早右成,下同)78世,广为胡氏族谱载用,经考证(见《大通考》238页)是史书人名联接,非脉传世系。(见胡海《珠玑古巷建起全国性胡氏大宗祠感言》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fid=16&id=526)这个世系之所以受到胡海先生质疑,关键在于将历史上的名人(胡刚、胡广、胡质、胡威、胡奋...)连接起来,成为华林胡氏的先祖。尤其是东汉三国两晋时期,有的先祖排列明显不符合生理年龄规律,如从胡质到胡奋七十年里历经五代人,疑问很大;从质公到藩公十三代平均不足十五岁一代,现在又有人提出疑问,东汉胡广到晋朝胡奋十四代人年代跨度才133年(见http://www.zhhxzx.com/bbs/showbbs.asp?bd=126&id=4291&key=胡晏平&totable=1)。胡喜全宗亲在胡氏宗亲网论坛上提出:宋真宗至道三年至景德元年(997--998),华林胡氏曾组织了一次空前规模的七省宗谱大联修。(见 胡喜全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179),如果此事确实,那应该比胡勤修这次修谱要早一百多年。我个人看法,公元1000年左右尚属于华林胡氏的早期发展阶段,从城公而下不过四五代人,恐怕还不至于形成“空前规模的七省宗谱大联修”,但目前我还不清楚在胡勤修之前,是否还有过华林胡氏的族谱合修。

        唐老作大宗谱。在一些华林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有这一记载,但我至今不知道这次大宗谱编修的具体情况。查过世系,得知唐老也是琼公支系后人。世系为:城--琼--持--徽--冧--宿--宗炎--慎修--唐老。唐老,慎修三子,字俊明,登崇宁五年进士,徽献阁学士,諡定愍公。还有一个信息,唐老是胡世将的三哥。有的族谱资料称唐老和勤修一样都是宋徽宗政和壬辰二年(1112)编修大宗图的主修,但把他与勤修并列为第八世。

        华林胡氏大宗碑序。宋绍兴九年(1139)己末四月,作者为胡纺,即右朝议大夫直秘阁淮南东路转运判官兼提举提刑又兼领营田使毗陵嗣孙纺。查过世系,胡纺为城公第九代。 世系为城--琼--持--徽--冧--宿--宗质--安修--纺。这篇序言没有奇特之处,只是对华林胡氏的各个分支加一介绍,重点还在介绍琼公这一支:毗陵(常州)支讳琼始居洪桥,族蕃人衍,乡人名桥曰胡桥,後徙宗城之翰林坊,而葬城南龙亭。这时的序言涉及到五宗之瑜公时是这样记载的:陈留支天圣中淮南转运使弼,乃瑜之子令仪,令仪生绍,绍生弼。请注意关于瑜公支记载到此为止,胡纺对当时刚刚过世的著名北宋学者胡安国(1074-1138)只字未提。同时也说:陈留支讳瑜,江州支讳(王告),毗陵支讳琼,多历年所详不可考。

        除了以上琼公支系的后人修谱作序,珰公支系似乎也曾经有过同样修谱经历。见胡宜文《华林祖居在浮云》(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id=759):胡仲尧(仲容?)的曾孙胡直孺,......他在《安定胡氏家乘序》中是这样说的:“直孺之族,由刘宋元嘉中,仕为太子左卫,谥壮侯,讳藩者,始居豫章新吴之华林,由是子孙居之。……孺惧族人散处,欣戚庆慰之礼,或不相及,恐久而至于路人。乃重修《胡氏谱图》,将以统其疏,而合其离也”,这说明胡直孺所在年代也曾有过一次修谱。查过资料,胡直孺和胡勤修为同时代人,世系为:城--珰--令严--元凤--仲容--用晦--况--直孺。胡直孺,字少汲,奉新(今属江西)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初为路州司户,累迁监察御史,出知平江府。徽宗政和六年(1116),为淮南路转运副使(《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九)。宣和五年(1123),为东南六路转运辇运拨发司官(同上书职官四二之一○)。靖康间知南京,为金人所执,不屈,久之得归。高宗朝擢龙图阁直学士知隆兴府,进兵部尚书。(百度:http://guoxue.baidu.com/page/renming/bafa/d6b1/bafad6b1c8e6.html

        宋孝宗乾道丁亥三年(1167)栝公重修大宗谱(见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第252页,华林第九代孙朝散郎知峡州军事栝序)。胡栝属于珰公系,是胡直孺的三子,字贡仲号桐源,先生授朝散即廷太师秘书丞,从朱夫子讲学白鹿洞,徙居南康。关于这次修谱,在胡栝的华林胡氏大宗谱序里并没有进行背景介绍,所以我们所知甚少。但我注意到,如果说五十年前的勤公所编修的大宗图,重点是确定了华林胡氏的早期先祖多是历史名人,那五十年后栝公所作的大宗谱序言,则对近代的胡姓名人特别给予了关注。具体表现在:珰公系是他的直系,直孺公是他的父亲,对于珰公系的名人,他使用了大量篇幅详加介绍;瑜公系,首次记载了胡安国为瑜公之后,对当时尚在世的安国后代也录有其名;琼公系,照录勤公所记载的宋朝名人如胡宿、胡宗愈等(不知为何遗漏了胡世将);王告公系,明确了北宋兵部侍郎名胡则为其后,球公系,因确实没有什么名人而“待考”。我仔细对照了勤公栝公两次谱序,主要就发现了以上区别。在没有发现更原始的资料之前,有关胡安国世系出自华林瑜公的说法,应该是从栝公开始的,因为在1139年胡纺作大宗碑序时还没有注意到名人胡安国与他们是同支。但是我还有一个看法,关于栝公重修大宗谱的序文,后来被广泛引用在各地不同时期的族谱中,已经很难考证出它的真实性。如我手上的江西永修民国十九年族谱也收入了这篇序言,上面就没有“安国、寅,宁、宏、宪皆其裔”这一句。现在我可以说,在当时就连胡安国本人和他的儿子胡寅都没有明确他们这一支来自江西华林,那末究竟是从哪个华林胡氏族谱版本开始将胡安国支系列入华林胡氏瑜公之后的?同样还有北宋胡瑗、胡则等人与华林胡氏关系的疑问,也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本文引用族谱资料多为胡位柏宗亲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南山  2008.01.30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8-05 06:4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tjh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8-04
华林胡氏始于胡藩,胡藩源于南昌西山的“双岭胡氏”。胡藩的姑母,乃豫章罗企生母,据《东晋胡夫人传》记:“罗母胡夫人之先,於周武时,封舜后胡公满於陈,其后遂以胡为氏。夫人世家豫章西山双岭,抚姪庄(壮)候藩甚恩。”同时,在罗氏通谱中有如此记载:“三世,孙公,字子廉。汉建元辛丑年(公元前140年)三月二日生。女一:适双岭胡先进”。这就说明了,在汉武帝到东晋时期,南昌有“双岭胡氏”一族,并比较出名。只不过不是当时的士族,故而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官谱中,没有豫章郡望的说法。而当时胡氏出名的是安定、新蔡。以上资料我个人认为比较可信,罗氏族谱不会,也没有理由去捏造一个“双岭胡氏”的称谓。何况当时就有“豫章四姓”――胡、熊、罗、邓的说法。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胡姓在当时的豫章(南昌)已是一个大姓,有不少的族人。
   既然在西汉武帝时,胡藩之族就生活在豫章南昌的西山双岭,它比安定时期的胡建、胡广、胡质、胡威、胡奋、胡国珍等,年代都早,那“华林胡氏”的前身“双岭胡氏”,肯定比“安定胡氏”要早,只是没有“安定胡氏”名气大。“华林胡氏”著名于宋代,在之前可能没有名气。
   关于修谱,最难的是资料的收集。唐朝以前基本上是官谱,无论是南北朝的《十八州士族谱》、《十八州谱》,还是唐代的《氏族志》、《姓氏录》,可能都没有“双岭胡氏”的记载,其原因是,唐代及以前,“双岭胡氏”显贵不多,只有胡藩,虽然《宋书》有传,但子孙多不遵法度,孙子胡乾秀还被削去了爵位,所以在官谱中还排不上号。这可由《元和姓纂》所列当时胡氏的10个郡望,也无豫章“双岭胡氏”,得到印证。至于家族内部的谱,由于不是高门士族,除个别家庭有简单的谱外,多数家庭不知谱为何物,更何谈流传后世了。所以,我想古人修谱时,只好在有限的史书中,那些有限的同姓人中去考证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8-04
在全国胡氏各个宗支之中华林胡氏是最大的一支,我是华林瑜公后裔,城公三十八世孙,过去却对华林胡氏修谱的历史一无所知。通过胡氏宗亲网从胡海宗亲的考评,胡喜全、胡位柏、南山等各位宗亲的讲解长了不少见识。华林各个支派之间从满公到城公的世系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少差异,代数不尽相同人名也有异,其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是各支自行修谱世系相互传抄的过程中互有增减造成的。现在我们不妨以八十七世为准,进行探讨。胡海先生指出华林世系是名人连接,代数过密,我认为符合实际。我认为不仅华林世系有这种现象,在其他支派或者其他姓氏族谱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不过是有的严重缺代,有的是多代。产生的原因除了胡位柏宗亲上面说到的几条外,自满公到创谱两千余年不可能一代不漏的一一记清楚,完全符合史实。这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认可。胡氏家族是祖灵崇拜的家族,对于先人认定的祖先不能轻易改动。对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质疑,进行考辨,但不能象胡晏平宗亲那样不加论证就移花接木。
小树在阳光雨露沐浴下,自大地不断地吸取营养成长壮大,并且有益于大地。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8-04
引用第1楼胡位柏于2009-08-04 10:43发表的  :
《华林胡氏大成谱》中八十七代之说确实有难圆其说,华林老谱中也多次提出了质疑。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不外乎这几点:一、有同生者(生辰相同),二、有同宦者,三、有同名者,四、有同爵者,五、同支旁系者(同一支旁系加进了直系祖先)等。要理清这些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能解决清楚,这要靠一批人毕生考研才有可能解决一眉目来,并不象胡晏平、胡增顺之流瞎乱考辩出一个六十六代来。胡仕奇观点是在没有真凭实际考查出来的世系,最好是坚持老谱中的世系较为妥当,这样坚持老谱观点不失为目前最为有效办法。



        老谱中肯定有不尽人意的成分存在,如何对待老谱可能就是一个治学治谱的态度问题了。
    胡仕奇宗亲写的文章霸气十足,语言尖刻,不留余地,火药味浓。但我万万不信这位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宗亲在论谱时不用历史学而用艺术学的观点去论谱。
    六十六世的出台,是用裁剪着天上的云彩,砍伐到强亮的灯光,搅拌着混浊的空气,建造的一座虚眇的胡氏大厦。它必将成为一堆历史垃圾。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8-05
人感冒了,好难受,睡不着,起来看看。

回位柏宗亲

我观广大宗亲都有两大愿望,一是希望修一部统一世系的胡氏通谱,一是不想改动自家的老谱。而这两大愿望却是互相矛盾的。试想,如果通谱使用我华林世系不变,对我们是没改动,但对其他非华林世系的人就是大改了,他们同意否?放弃华林世系不用,通谱用其他世系的,对其他人来说是没改,你同意否?不全抄任何一老谱,则大家都不满意,但这种不满意,没有前两种那么强烈。总之,要么修一部统一世系的胡氏通谱,容忍对老谱进行改动;要么坚持自家老谱不变,放弃修一部统一世系的胡氏通谱的想法。05年总会成立之前,几次会我都没参加,因为我知道,修胡氏通谱不可为。所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族人,应该明白这显而易见的道理,只要参加修通谱、或是赞成修通谱,就不该反对改老谱;要是反对改老谱,就不要赞成修通谱,甚至想参与其中

回南山

你的研究很深入很细致,值得我学习。
我写此帖,主要是想告诉大家第一点,即元和姓篡中说安定郡有胡刚、胡广、胡质、胡威、胡奋.等名字,其他各点都是拼凑。
华林谱从成公开始才一分为五,可以确定创谱在成公以后,这应该没问题。对宋真宗至道。年间的大联修一说,我也持疑,因为那个时期能上谱的不到百人。

回tjh:
《元和姓纂》没有胡藩,这点我也注意到了。我的理解,《姓篡》中的内容,全来自当时的各家宗谱。因为说胡姓起源时,只有源于陈胡公满一说,《世本》中的胡子国它都不录。这也同时说明在唐代所有的胡氏就只有胡公满一源。另外所有名人,它也只录当时宗谱中有载的,而史上有谱上无的,则不录入。没有胡藩,说明当时的胡氏谱中还没有胡藩这个人。另外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姓篡》中胡氏中的河东郡,因河东郡说“开元中瑜弟瑱玘并举进士瑜生谔玘生谅大理评事谔右司郎中生溵洵湘潘”很容易被后世的华林系人张冠李戴。

回胡同:

你的观点很中肯,我要补充的是,发现古代世系有漏洞,我不会说这谱不可信,只会说这个谱系的创谱人不够严谨;没发现古代世系有漏洞,也不会说这谱很可信,只会说这个谱系的创谱人很严谨。

回胡维涛:

“我万万不信这位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宗亲。。。。。。”
我混迹网络近十年,接触的网友数以万计,很少有网友一上来先自报家门“我是++大学毕业的”这位士奇宗亲如此为,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真货”给大家,只好用王婆卖瓜的方式来唬人,这一招还真管用了。请看他是怎么“研究”的,谱中有几个名人,借一本史书,书中也有这些名字,这就证明谱的可信了。平均一代约三十年,这是常识,他却偏要标新立意地说什么二十几年一代,只要有违他的说法的的资料,不管是否可信就一律不用,却去四处为自己新说找证据,最后找到的是一群特定人群(皇帝)。帝王中有不少不是传子而是传弟或堂弟的,我敢肯定,他连皇帝的代数都会搞不清楚,就别说是计算多少年一代了。不信的宗亲可以去对照一下。
[ 此贴被胡喜全在2009-08-05 03:2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8-05
我是一辈子都没有学过、或是也没有机会学习谱牒学这门专业知识,我是百分之百的一个谱盲。对于我胡氏这一历史文化,我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所以老来上网,每每看到宗亲们在网上研讨这一有关学问,我都象听天书一样。但仍作为一名小学生,对各位宗亲研讨的问题,一遍又一遍地予以反复认真地拜读。我妄想老来摘掉这顶谱盲的帽子,所以我才逐渐地爱上了这胡氏宗亲网。在近两年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在网上认识了象胡海、胡同、南山等一代知识渊博、有真才实学的大师。最近我又突然发现,原来我胡氏,还有世外高人!喜全宗亲,可谓大师中的大师,高人中的高人。对我胡氏家族,出现如此一位世外高人,我感到尤衷地骄傲与自豪。我衷心希望喜全宗亲,常来宗亲网作传授指导,让更多的象我这样的谱盲,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摘掉我们头上的这顶谱肓的帽子,而作出您的奉献。谢谢诸位宗亲大师们。
[ 此贴被老杨树胡在2009-08-05 07:1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8-05
引用第7楼胡喜全于2009-08-05 03:11发表的  :
人感冒了,好难受,睡不着,起来看看。
回位柏宗亲
我观广大宗亲都有两大愿望,一是希望修一部统一世系的胡氏通谱,一是不想改动自家的老谱。而这两大愿望却是互相矛盾的。试想,如果通谱使用我华林世系不变,对我们是没改动,但对其他非华林世系的人就是大改了,他们同意否?放弃华林世系不用,通谱用其他世系的,对其他人来说是没改,你同意否?不全抄任何一老谱,则大家都不满意,但这种不满意,没有前两种那么强烈。总之,要么修一部统一世系的胡氏通谱,容忍对老谱进行改动;要么坚持自家老谱不变,放弃修一部统一世系的胡氏通谱的想法。05年总会成立之前,几次会我都没参加,因为我知道,修胡氏通谱不可为。所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族人,应该明白这显而易见的道理,只要参加修通谱、或是赞成修通谱,就不该反对改老谱;要是反对改老谱,就不要赞成修通谱,甚至想参与其中
.......

家谱就是家族的历史,历史是要以实事为根据来编写的。修通谱只是集全国之各地各支系的谱为集成,全国各支系在同一时期的联修。当然通谱能实行统一世系都是每个宗亲的愿望,但全国胡姓的多源头(有非满公裔,少数民族等)及族谱资料的残缺,目前要实行世系的统一都是痴人梦想。我们要向邓公学习,在通谱来个一谱多世系,对目前找不关联的支系,各自叙述,各自排列,谁又能说这不是通谱?没有人说自家老谱不能改,对华林胡“诚”公以上世系我们先人就提出过质疑,并在谱中作序时提出过疑问,但如何理清理顺这些世系就要靠我们大家的智慧。现在是有人对祖先进行技术处理,想当然的认为,移花接木的任意对接,我想喜全宗亲能答应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