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话说明朝大移民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2-02 08:45:04 ]
咱老家在那里——话说明朝大移民

摘自:http://yingmou.laiwunews.cn/admin/show.aspx?articleid=319

引子
  小时候常听老人啦:咱老家在山西洪洞县,明朝洪武年间迂到莱芜来的。并随口唱道:“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山西洪洞老鸹窝。”咱老家真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吗?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想问个究竟。
  众多的史料证明,在明代,山西一带的移民基本都是无地、少地的底层贫民。他们既无社会地位。更无文化;既无煊赫的祖先和高贵的门第值得炫耀,又没有以文字记载故乡、家事的能力,所以留给他们印象最深。并由子孙口耳相传的,只能是出发泣别时洪洞县那棵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了。另外一些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虽然故乡不是洪洞县,也不是迂自大槐树,他们的后代早已不知道祖先的具体来历了。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移民始于洪武三年,止于永乐15年,历时50年,移民近百万,覆盖了中原、华东数省,遍及大半个中国。众多的移民自然绝不会仅仅出自洪洞一地,既然大家都说是“洪洞大槐树人”,自己也就认同“洪洞大槐树人”了。于是寻根问祖谈论“洪洞大槐树”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话题热点。于是,700多年来移民的子子孙孙口耳传递、润色演绎了许许多多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大迁移中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辛酸故事。
 
  大槐树下设骗局
  为了顺利完成迂移任务,明王朝恩威并用,不惜设下骗局。史料记载,当时移民所属的汾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泽州府等地的州府县衙,广贴告示,遍谕乡民:凡愿意迁移者,允许他们到所迁地区“自行置屯耕种,免缴三年赋役”,每户发给农具购置费银20锭在家等侯;凡不愿迁移者,限三日内到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领取“免迁证”。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愿迁移者了了无几,不愿迁移者从四面八方纷纷赶往大槐树下。结果,官府派大批官兵将成千上万的农民团团围住,强行将他们一同迁往外地。
  心怀渺茫团圆梦
 
  据<洪洞县志>有关资料记载,迁民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规定。移民为了有朝一日,骨肉团圆能够相认,相传老人们争相把孩子的小脚趾甲用牙咬作两半,以便日后相认。于是有了“谁是洪洞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型”的歌谣。当时还有一个规定:凡是同村同姓不能迁到同一个地方。这样,兄弟骨肉异地团圆的机会也没有了。相传大槐树下有牛姓五兄弟,在即将分别的时候。把一口大锅砸碎,兄弟五人各拿一片,作为后世子孙归宗认祖时的凭证,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打锅牛”的传说。
  更有甚者,同宗兄弟为了能生活在一地,不惜各自改作他姓。有资料证实,河南黄县境内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等本来就是同姓同宗的记载。另外,笔者在查阅莱芜部分姓氏的家谱时,发现有的本来是洪武初年.由洪洞或枣强迁入莱芜以外的地方。数年之后又迁入莱芜。究其原因。很可能是为了避开迁初的官府禁忌,迁入莱芜以便与本家骨肉团圆。如莱城区方下镇李封邱村的李氏始祖,就是洪武初年由河北枣强迁至临朐后,洪武15年又复迂到李封邱的。
 
  迁移路上刻烙印
  官府在迁移途中对迁民的管柬是相当严厉的。为了防备迁民途中逃跑,官兵就把人们一串串反绑起来。行进途中如果有人逃跑,官兵就严惩不贷。如今在曹县仍流传刘姓一始祖,因迁移途中多次逃跑,被割掉一只耳朵,称为“一只耳朵爷爷”的故事.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求告押解的官兵说:“我要大便,给我解开手吧。”在漫漫行进道上,次数多了,语言也就简化了:“我要解手。”这样,“解手”一词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了。由于手臂长期反绑,人们就养成了“背手走路”的习惯。至今,上了年纪的男爷们也多有背手走路的习惯:这也许是当年遗留下来的习惯吧。
  荒唐传说述原由
  传说中明王朝大举移民的原因,有的很可能与真实原因相左,究其缘由极有可能来源于移民们怨恨情感的强烈反映或以讹传讹罢了。例如,传说朱元璋的爱将胡大海,早年在河南林县一带讨过饭。因为他长的面貌丑陋、性格粗鲁,人见人怕,没有入敢把饭菜施舍给他。于是他就和河南人结下了仇恨。后来他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成功之后发誓要去河南报仇雪恨。但朱元璋不允许他杀人过多;只准他杀一箭之地.胡大海在用箭测量杀人范围时,一箭射在大雁屁股上,大雁因疼痛急飞千里,于是他就随着大雁一路杀去,几乎把河南人杀了个净光,后来朱元璋只好把山西人迁来补缺,又有传说,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一路望风披靡节节胜利。惟有打到山西时,损兵折将久攻不下。登基之后为了出出这口怨气。就把山西人通通赶到外地去。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逝,以古制立嫡需立长的规定,由太子朱标的长子允忮继承皇位。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不甘于皇位落在侄子手中。在广聚武力之后,以“靖难”(靖难:平定变乱之乱)诛奸、入京“扫碑”(扫墓)为名,由封地北平(今北京)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一路向南京杀去(明初建都南京)。战乱致使中原大地白骨成堆、田园荒芜。朱棣建立永乐王朝后,于永乐二年即开始了朱元璋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此说尚有可信之处。
  移民永怀故园情
  悠悠岁月,世事沧桑。散居在天南海北的千千万万个大槐树下的移民和他们的子子孙孙,永怀浓厚的故园深情。移民过程中的许许多多靠口耳传递的辛酸故事,几经日月风雨的润色,使那些往事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于是耕余闲暇讲述“大槐树”种种动人的故事和传唱:“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歌谣,绵延相,继,世代不息。清末山东曹县有一官员叫景大启和一个在河南杞县做官叫贺柏寿的人,为了永怀大槐树的深厚情感,筹银重修大槐树遗址。他们在大槐树原址修建了一座精致的纪念亭,亭中制做了一幢高大的纪念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传说中的大槐树遗址,又重新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来,为中原大地移民游子凭吊故园遗迹,提供了明确的去处。有趣的是,建碑不久,辛亥革命爆发,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大将卢永祥率兵攻打山西革命军,袁军一路烧杀抢掠。当攻进洪洞时。兵士看到大槐树下“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惊呼“这是我们的老家呀”。于是纷纷下马,折枝为香,跪地膜拜,发誓决不为害老家的父老乡亲。于是洪洞人民避免了一场血洗之灾。
  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故址。如今”古大槐树处”已建成了供人追根寻祖的去处:一“大槐树公园”。每年4月10日这里都举办一次“寻根问祖节”,成为海内外大槐树下的子孙团结共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盛会。——话说明朝大移民
 
  莱芜移民知多少
  据史料记载,洪武初年前后计有移民12批次,其中有10次直接迁往河南、山东、安徽三省。莱芜地处中原东部,地广人稀,自然成为安置移民的重要去处。笔者依据有关资料对莱芜境内的汶河主干道流域、境内通达泰安的官道两旁1991年所置的10个乡镇(凤城街道办事处、方下、寨里、羊里、杨庄、大王庄、口镇、张家洼、高庄、牛泉)初步调查得知,明初大移民前,这10个乡镇(办事处)中居民散居52个村庄。洪武初年大迁移基本结束时,骤增至218个,增加了14倍之多.可见移民之巨。有趣的是这些移民中,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只有50庄户(以一姓一庄计),而来自河北枣强的却有90庄户。另外还有16庄户迁自安徽、江苏、四川及山东的莱阳、诸城等地,10户尚不明确来自何地。这就有力地说明了,这次大迁移是朱元璋的重大治国方略,是牵动全国的大举动,挟嫌报复说是站不住脚的。另外‘,枣强移民为什么多于洪洞的呢?资料显示,河北枣强隶属九州之一的冀州。而冀州所辖区域随着朝代变更,对山西东部(包括洪洞在内)也多次交替变属,大移民运动波及河北枣强是不足为奇的。又,洪洞是本次迁移的重点地区,移民广泛发散各地,分发到莱芜的户数自然就少了。永乐年间迁至莱芜的据史料统计,虽有迁入姓氏,但为数不多。看来,所传“燕王扫碑”说与我们莱芜移民牵扯并不大。后记
  简单地说,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战争连年不断,自然灾害遍及各地,天灾人祸使中原大地土地荒芜,惟独山西晋南一带却鲜遭天灾战祸,而是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地少人多的矛盾相当突出。作为一个具有治国头脑的开国元君的朱元璋,已看到了这一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即位不久他就提出了将山西百姓迁往“土地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的山东,河南的主张。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又因“洪地骰富,每有迁徙,其民必与”,洪洞成为迁移出发的大本营,自然就顺理成章了,朱元璋驾崩之后,群王作乱,战事频仍,造成了战区人口急遽下降的局面。燕王朱棣即位后效其父作为,这就是永乐大迁移的主要原因。
  明王朝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虽然给迂民造成了背乡离土、痛心疾首的苦难,但是在合理安排国土地利,促进全国政治经济的顺利发展,还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的。另外,大规模的迁民交融,交流了文化技术,提高了国民的素养。由于移民置屋垦地,白手承建家园,客观上激发了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广大。这些,无疑对中华民族发展前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槐乡儿女,.一提及“500年前咱还是一家呢”就倍感亲切。这也成了连接海内外槐乡中华儿女的一条扯不断的纽带。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0940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