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4304阅读
  • 26回复

芦江情思----胡嘉翔诗文选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8-03
— 本帖被 南山 从 『论坛精华』 移动到本区(2011-08-11) —

胡嘉翔


个人简介:胡嘉翔,宁波北仑柴桥人,1951年出生。浙江省美协会员,宁波市书协会员,宁波诗社社员,芦江胡氏三十世孙,八修宗谱主编。

白峰海中庵碑记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者利在修身,大乘者利在渡众。白峰海中庵永定师太,俗姓柴,名桂兰,出身善门,早具慧根。及长,勤习三藏之法,勉行戒忍之行,破无明,证法身,终得正觉,皈依佛门,誓愿以大乘佛法普渡众生。

东海明珠神马岛在北仑白峰境内,山袅云烟,林生春辉,穿山半岛隔岸相望,群峰起伏苍翠如屏,黄峙广洋周边围绕,波澜不惊明静若镜,海鸟翔集,岛礁星罗,抬眼普陀佛国近在咫尺,早晚可承大士甘露,仰望万里长空云蒸霞蔚,晨昏常现菩萨瑞光。永定师太感菩萨梦兆,遂宏愿在岛上开辟佛国道场,于是辟荆斩棘,搭茅静修,以慈悲为怀,广结善缘,以岐黄之术,救治疾苦。

是以信众日广,善款月累,师太于一九八0年建精舍,名“海中庵”。越十余年,又陆续兴建天王、大雄、三圣诸殿,庵堂规模初具,神马岛上呈现黄墙飞檐映松竹,云霞潮音和钟磬的胜景,每至佛诞,香客如潮,千里传播,名声日隆。二00六年起,永定师太又重建大雄、天王两殿,历经寒暑,海中庵殿宇更加辉煌。

值大雄宝殿落成之机,嘱余撰联,观神马殊胜,感师太功德,成二联,书之赞曰:“沧海无波,潮月空山,时出烟云铺下界;白峰有道,露风灵竹,晓来钟磬彻诸天。”、“海中藏仙境,佛日生辉,永照大千世界;庵里弘法音,神驹驮经,定兴不二法门。”又作诗记其胜,曰:“黄峙无澜平若镜,青山隔岸绿如屏,烟霞飘渺钟声远,神马谁疑是蜃瀛。是为记。

芦江胡嘉翔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8-22 11:0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8-04
九峰山游记
九峰山游记

九峰山是北仑境内有名的山脉,它山清水秀,人文荟萃,为历代文人所吟颂,为官宦僧俗所钟爱。被辟为北仑的旅游胜地之后,其中瑞岩、龙潭两景区的美景更为游人所津津乐道。

去年秋日,我也踏上了九峰旅的行程。来到瑞岩山下,任着凉风吹拂,我信步沿山道上行,渐行中,两旁的树木渐渐繁茂起来。弯曲的路旁,马尾松招摇着友谊的支干,枝间可窥见松鼠窜跳,“松径迎客”的雅致使人在一瞬间告别人世间的喧哗。转过山弯,眼前豁然开朗,瑞岩水库如平镜般展现眼前。驻足细观,三围青山和蔚蓝色的天空倒映在宁静的湖水之中,与湖水浑然一体,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松涛轻吟,一缕微风拂过秋水,把山影天幕揉碎在水中。

再向前就是瑞岩山庄了,这里山峰秀美,青松与杂木相间,青黛苍绿,各不相同,间以红,黄,色彩斑斓,迷人眼目。山凹处,一条卵石小径越过瑞岩岭,岭上旧有锁云亭,乡贤胡滨曾作诗云:“晓霁空亭独立间,青苍烟霭满松关。一声啼鸟万山绿,无数白云相往还。”其景之美由此可见。按计划,新的瑞岩禅寺将迁址在此重建。

据史书记载,瑞岩寺建于唐会吕年间(814-846年),郡守黄晟因普化禅师在那里搭茅修行便在此筑起精舍,景福二年(893年)又改建开善寺,这便是瑞岩寺前身。宋时,有高僧长翁如净、无外义远、希叟绍昙主持,与日僧交往甚繁;元时有住持明极楚俊东渡日本,被封为“佛日焰慧国师”,并成为“五山文学”创始人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寺僧苇江率众僧赴京城,为庚子之乱中献身将士修建水陆道场七昼夜,获慈禧太后御书匾额和钦锡《龙藏经》,因而名声大振,与隔山相邻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成为宁波东乡的三大名刹。

瑞岩寺遗址离瑞岩山庄不远。这里古木参天,修徨成屏,十二峰青黛蒙纱,芝水溪纡曲回环,景色极美。旧有香炉峰、灵芝山、石柱潭、滴水岩、绿筠屏、飞石坑、芝林桥、剪月亭、石菌阁、聚石堂十景,旧瑞岩寺殿堂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寺前石拱桥和几块碑刻,古寺前的两棵千年古银可却仍然茂盛,见证着古刹的沧桑。石拱桥前是万工池,四周树木葱郁,中有一池幽潭,漂浮着落叶,使深绿色的水面多了几话色彩,让人生出“幽潭败叶附,寂磐疏风敲”的情怀。从池畔下去就是剪月亭,现在还遗留有砖铺的地方。静观四方,老松绕藤,巨枫流丹,远处照山层层叠叠,虚无缥缈如泼墨山水,背后山峰云缭雾绕似锦绣屏风,仍不负瑞岩十景之一的美名。

古寺址前有一座浑圆挺拔的山峰,原名青松峰,俗称灵芝山。峰前小溪流水潺潺,峰上千松密密匝匝,峰脚一池清清冷冷。唐朝普化禅师游锡浙东,见此池夜涌白莲,遂择胜搭茅,这里便成了瑞岩寺的发祥之地。宋真宗时此山又有灵芝生出,经守臣康教基奏,圣谕更名瑞岩。古寺址左侧山坡,千竿修竹连成一片,走在竹林中的小路上,带着凉风的绿荫给人无限惬意,耳边还不时传来啾啾鸟鸣。这就是瑞岩十景之一的绿筠屏。竹林尽处,绿茶如海,苍松如画。赞吧间,有老翁告诉我,小康王逃难时曾到过绿筠屏,还封过这棵千年苍松为“万寿松”。

从古寺址往后山行,出玲珑冲,就到了“飞石坑”,它与石柱潭、滴水岩同为瑞岩十景中在后山的三个景点。飞石坑中石块如拳,碎石如流,似飞流十下,堪称鬼斧神工。民间传说这些石块是“弥勒演法”留下来的。再往前。转过几个山弯,就是滴水岩,这里林木森森,岩石峻峭,一丝涧水细细地直挂而下,随着凹凸山岩,变换成不同曲线涓涓而流,正如古诗所言“滴髓当岩曲,分渠到峡前,乳香含茀,花影写沦涟。“过滴水岩不远,就到达俗称小龙潭的石柱潭,但见古松入云,危石凌霄。壁立的山岩间,大小不同的岩石,层层叠叠,使下泻的瀑布在布满苔痕的岩石上或聚或散,分层而下,成为叠瀑。瀑布下有一小潭,潭色清幽,深不见底。在布满绿苔的岩隙间还有一种形如壁虎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小潭之下原来还有一大潭——石柱潭,流水从此流入山坑,淙淙有声。与滴水岩的涓水相比,石柱潭多了一些雄浑之势。

游完上述三处景观,再往上就是泥螺坑,它虽然没有列入瑞岩十景,但清幽可称第一。这里已近山顶,四周为郁郁葱葱的修长树木所围绕,抬头望,仅见一圈狭隘的青天,如坐井观天一般。因为人迹罕至,路面和山坡上长着一种状如棕叶的植物,连成一片,很是好看。山路尽头,有一山涧上的木桥,刚迈步想从上面过去,人已被绿苔滑得歪歪斜斜了。此时此地唯有静静的山,静静的水,静静的岩石和静静的树木,偶有几声鸟鸣,反添山野寂静,正所谓“鸟鸣山逾寂“呀,我感觉自己快要进入禅境了。

原路返回,行不久就到了新修的石台阶下,从这里上去可到达九峰山的主峰。由于在游玩中结识了几个游伴,因此数数台阶,看看树木,试图在东南沿海罕见的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找到三尖杉、青线柳、刺榆、枫香等珍贵树种。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上一个平坦的山岗,这里俗称小刺岭岗,,山岗上有一声岩石,被称为“九峰石”。那天,九峰石旁三五成群地坐着一批学生,有的吃东西,有的说着话,调皮点的男学生还在追逐打闹。山岗那边是洪岙村,将被开辟为乌岩下青少年野营区。

山岗左面的羊肠小道已拓宽成铺上水泥的小路,按旅游标志所示,走不多久,就看到九峰山主峰。它有海拔497.4米高,是北仑境内的第二高峰。我们鼓足勇气爬上九峰之巅,峰顶是一块紫褐的巨岩,岩石的缝隙中顽强地生长着灌木和茅草,据说这块岩石是观音菩萨从九峰山赴普陀时留下的莲花变化所成。在岩上极目远眺,西南方群山起伏,千峰踩于脚下:东北方一畴平原,河渠如蛛网般布满田野,村落中的房屋如火柴盒似的散落期间;东海边红色塔吊林立,在穿山半岛边排列数里,不,泱然东方大港。大港旁高楼成群,卓然新兴港口城市;而海天一色处,舟山千岛星罗棋布于东海之上,隐约犹如蓬莱仙山。于是乎,心旷神怡,油然而生“会当凌绝顶”的感叹。

从九峰山巅下来,往下走就进入网岙风景区的狭长峡谷。峡底地势平坦,是一个山巅平地,人称“九峰天坛”。这里林深树密,空气特别清新。在林间小路上穿行,我的身边不知不觉多了一丝流水,或隐或现,向下流去。慢慢地流水聚合起来,流量越来越大,在岩石间穿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较高的落差处,流水变成一级级小瀑布,有的像一条鞭似的细小;有的像两条龙似的分而又合;有的像一条鞭似的细小;有的像两条龙似的分而又合;有的像一层轻纱复盖岩上;有的像一蓬龙须挂于涯边。而每一瀑布下必有深浅不同的水潭,或葫芦,或蝴蝶,或扇形,或篮状。有的水潭边还怪石嶙峋,如酒壶,如戏板,如玉兔,如鲫鱼;就这样瀑连着潭,潭连着瀑地一路向下流去,不仅供人们欣赏,还为我们留下了“八仙游九峰”和“葛仙翁醉卧鲤鱼潭”的神话故事。

当我还在为瀑、潭神奇造化而慨叹忘情时,同行的游人提醒我已置身于网岙龙潭的崖顶了。伴着瀑声来到崖下,只见紫褐色的崖壁,挂着一帘飞瀑,落差达30余米,飞珠溅玉,水雾蒙蒙,这就是网岙景区的精华——龙潭飞瀑,观其势不在雁荡山大龙湫之下。面对此景不由我不想起邵永康先生的诗来:“绝涧何来萧萧风,飞流百尺气如虹。迅雷滚壑群山动,急雨漫飞丽日中。”飞瀑下有一深潭,久旱不涸,据说有瀑布数十丈,又有龙潭称木耳龙神,久旱祈祷辄应。因此龙潭又多了关于木耳龙神(笑天龙)化雨,为民解难的动人故事。坐在潭边的山岩上小憩,喝几口甘洌的龙潭净水,吹一下峡谷凉风,再拍一张照片,心中对龙潭飞瀑更多了几分赞美和留恋。

龙潭峡谷涧布满大块岩石,走过巨岩间搭就的铁索桥,沿途可见的是数不清的奇峰怪岩。刚看过了“乌岩试剑石”和“天狗岩”,“观音山”就在眼前了。它初看形似雁荡合掌峰,但换个角度看又像佛手擎着神珠。怪不得当地民谣说:“观音山,观音大士显神灵。前看五层仙糕叠山顶,后看雄狮下山赛麒麟。横看天狗吞月出天庭,直看观音佛手神珠擎。回头一看猛吃惊,咋为变成紫金皇冠戴头顶。”网、岙景区的峡谷不长,只有5公里左右。过观音山,经神怡亭就到了峡口,这里有两块巨岩像两扇大门挡住峡谷,因此被称为石门岩。因岩状如狮、象,也就用上了与其他旅游景点类似的“狮象迎宾”名称,由于我是从山上下来,这狮象只能送宾了。

出得峡谷,近旁的山崖下供奉着木耳龙神。不远处是新建的龙王广场,有亭台、水池,为景色增色不少,但与龙潭峡谷的原始风貌相比,就少了大自然独有的野趣。再出去就是九峰梅园,我想待至冬日,这里的梅花一定可以杭州孤山的梅花相媲美。于是我又定下了一个旅游计划,待到冬日再来九峰山,闻闻暗香浮动的九峰梅花,看看龙潭飞瀑激起的漫天水晶。

芦江胡嘉翔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8-06 05:2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8-08
河头村探古
胡嘉翔

       作为一个老柴桥,对河头这个地名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古村地处芝水溪旁,我去瑞岩寺就得从他旁边经过。虽然多次与他擦肩而过,但没有好好地到村中游览一番,印象里只有跨溪的桥梁,古老的村舍,村前屋后的桃李、柑桔和翠竹青松。并且想当然地认为,河头村座落在瑞岩山和柴桥平原的交接之处,发源于瑞岩山泥螺坑的芝水溪在这里穿出山谷,变成为芦江河,河头地名当据此意。
    几年前,要开发瑞岩寺,我按区政协领导的要求采集瑞岩寺资料,发现河头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还蛮深厚,这里不但地近唐代古刹瑞岩寺,村落周边还有很多庵、庙胜迹。《镇海县志》中就记载有云居庵(伴云居)、云雩庵、云雩三公庙、河头庙和龙王宫等,记载还颇为详细:“云霁三公庙,县东南八十里,与鄞境接,庙不知所自始,其神冕而九旒垂黈(tou),纊(kuang)被山龙黼黻(fu fu ),旱祷辄应,主簿永嘉戴栩记之,谓谷梁氏,所谓应乎上公而通乎阴阳者也(宝庆志)。清乾隆五十二年改建,道光四年重修,林泮有记……”;“河头庙,一都一图在阡陌中,世传神为海陵胡安国,明时大旱,苗尽槁,人多渴死,一日有冠带者指地三处,掘之得泉,即今邱家井、竹叶井、中井是也。叩以姓名,曰“河头”,因知为河头庙神。每岁二月八日居民报赛极盛。今移在云雩庙东;“龙王宫,一都一图,清光绪二十五年里人石企嵋,林凤仪因福聚庵故址改建”。三处庵、庙的记载都与干旱和雨水有关,从中可以想起当年芦江河畔的先民在干旱中的挣扎,对雨水的渴求,对风调雨顺的大有之年的企盼。时移景迁,我没有看到过河头居民每年二月庙会的盛况,但我却受过河头庙神的“惠赐”,那是一九六七年的大旱,旱得连芦江河最深处“后洋淀”也枯成小小的一圈死水,干裂的河底有许多勤快的农民种上了蔬菜。为了生存,人们四处找水,十七岁的我也与哥哥一起拉着手拉车,装着水桶到河头村去车水,那景况真可谓车水马龙。河头的那口井清汪汪的,纯净的泉水任你怎样取用,总能满足来者的需求,白天浅一点,第二天又盈盈满井。当时面对着干旱得结出竹米的竹子,喝一口河头的甜甜泉水,心里真正感谢上苍为人民留下的一丝生机。
    后来,我在整理关于瑞岩寺的诗词时,在《宁波耆旧诗》中发现了石企嵋的一首诗,诗名为《入瑞岩寺》,内容是“四五里相近,两三年不来。行人喜山径,大路生绿苔”。诗下附着作者简介:石企嵋,字秀祁,瑞岩河头人。同治七年诸生,光绪十九年举人。至此我对《镇海县志》记载的“龙王宫”条目中提及的石企嵋有了进一步了解。近日因续修《芦江胡氏宗谱》,在区志办翻阅《镇海县志》人物篇,我在找到胡钧、胡滚等十多名先祖事迹的同时,发现了先贤石企嵋的详尽记载:“石企嵋,字季礽,瀚四世孙,聪颖善属文,年二十,府县试俱冠军,旋食饩,见赏于县陆太史廷黻,然困於秋试,光绪癸巳始获雋(juan),好阅儒先书,意未惬,则书所见於卷端,及得别本,兴符合,心大喜,注诗经,曰诗义音译,历十余年,凡六易稿然后成,藏於家。又成论语补注一卷,方欲注周易、尚书,以疾卒。企嵋说经多从冥悟而得,持论硁硁(keng),不为苟同。性爱琴,能抉其感应之理。其文思力沈厚,同治间知府边公葆诚,善衡文,所拔皆知名士,企嵋之外若胡克惠、陈曰稔、董丕丰等,连试皆第一。克惠字沛亭,光绪乙酉举人,丕丰字芑泉,同治癸酉举人,其他或成进士,或入词林,或为名诸生,未有闇然无闻者,故世称边守为知人。”因此,我有了到河头村探古,领略一下那里的历史文脉之愿望。
    天遂人愿,柴桥文化站的胡虹打来电话,说要组织芦江文学社的文友去河头采风,心是隐喜,就盼着那天到来。这一天终于来了,那是周六的上午,三月的春天,小雨纷扬,我们在柴桥文化站集合,分乘小车向河头进发,没多久就进入河头村地界,车过跨溪的中心桥,满目皆是整洁的村舍,宽阔的广场边是淡黄色的,堂皇的村办公大楼,进入会议室,见墙上挂着许多“示范村”、“小康村”、“花园村”奖牌,心中想河头村真是名不虚传。入座以后,村书记和村主任为我们介绍了河头如何从穷困的山村变成小康示范村的创业经过,听他们讲述了“麦莎”等二次台风来袭,山洪暴发中村干部勇敢救老弱病残村民的勇敢事迹,感动之余地神往地听了康德才老人讲述的康友铨烈士英雄故事,与先贤石企嵋有关的“孝谨堂”石碑及云雩庙、龙神等传说。聆听过程中,我不时望着窗外细雨朦胧中的瑞岩山层嶂叠峦,想在迷朦的春雨中到河头村走一走,仔细看看河头古村遗韵。
    我的提议变成了行动,在村领导的引导下,大家撑起雨伞走上了河头村道,村道光滑平坦,雨旁的村舍都涂成了蓝灰颜色,在一色中有着参差大小变化。溪岸用块石堆砌,连乱石砌就的村舍墙脚,也用水泥抹平了缝隙,没有一点零乱。在看了改为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孝谨堂”旧址,观赏了门墙边的古碑,知道石企嵋是省试中式的第百五名举人后,进一步探究历史遗存的心理使我想去找寻一下先贤石企媚的故居。于是我们几个兴趣相同的文友慢慢地脱开了前行的队伍,兴趣盎然地找寻起古村中蕴藏着的生命绿色,古屋间的历史陈迹。首先我发现了一处村舍,古老的屋檐下堆满柴爿和柴捆,这在煤气时代是难得一见的。于是同行文友举了相机,不想此举引来主人的好奇,我也感到山区变化的好奇,大白天的十点钟多,还穿着束着腰带的白色睡衣,而不是想象中山民饱经风霜的脸庞和壮实的身躯。
    继续前行,我们在村边品评了山下池的秀色,平远的山岗掩映茂林修竹,如芥子园画谱中描绘江南的山水画卷,平静地印照着蓝天白云的山下池,用石块砌成长方形,不由使我想起古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赞赏着转回村中,我使劲地在新建的高楼间寻找旧的建筑,渐行中我发现了楼房间的绿树和花卉,呼伴探究,透过屋弄竟是一望无际的花木。回过头来,我又发现一个古旧的墙门,叫友深入,老式门框上竟装着一扇现代式的咖啡色木门,上面还订着“局长”中英文门牌。一转弯我看到了一大扇老式木格花窗,马上招呼同行文友拍下照片,这是古村中难得的历史遗存。我们的惊奇声引来老屋主人,这是一位面相憨厚的山里老人,穿着老式中山装,旁边是他相濡以沫的老妻。交谈中我们知道他姓石,我怀着好奇心拉开了他们的祖堂门,高高的神堂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细瞧发现两边的墙壁上贴满了古时的“报单”。这引发了我们的极大兴致,老人说这是他们上代石企嵋考中举人时贴的,隐约看去报单上果然有“举人”字样。于是我急急地搬过旁边的梯子向上爬去,仔细一看,是石誉骥的入泮报单,又搬梯向举人扳单爬去,发现这是虞姓的,可能是石家的亲戚。下来后,我仔细察看古屋,虽然有些房屋已被拆除,但仍可看出五间二弄二厢房的格局,石板明堂前边的围墙下还有一口水井。触景生情,我的脑海随之浮出一幅幅画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南墙曛日下,几只雏鸡在墙边觅食,考中秀才的古屋主人坐在竹椅上捧书轻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西山夕照,古屋门旁倚着主人儿子刚带回来尚留着泥香的犁锄,妻媳在井边提水,老秀才身边儿孙绕膝,带着他们抑扬顿挫地齐声朗诵“人之初,性本善”;北窗烛影,一家人围坐木桌边,桌上摆放时蔬菜肴,父子举杯对饮家酿,笑意满面的老秀才舒心地吟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啄”,膝上是“喵喵”花猫,脚旁是摇尾猎犬。虽然在祖堂中没有见到石企嵋的中举报单,但我还是问老者这里是不是石企嵋的故居。老人告诉我石企嵋的儿辈住宅,石企嵋住过的故居在对面。我与文友循迹寻去,只看到几间规模更大,但已破败的“大堂前”,石企嵋故居遗址已改建为新式楼屋。于是我的心里有了满足中的失落,满足的是找到了遗址,失落的是未能见到故居。
    乘兴再向云雩庙走去,一片葱郁的绿色扫去了我心里的少许失落,这里我看到了真正的山村景色,乱石砌成的围墙和低矮平屋上攀附着千百万条藤葛,真是数不清、理还乱。屋顶更是峥嵘,那里的木莲藤把房子打扮得犹如一座缀满锦绣的绿色花桥,虽然初春的绿色刚刚吐芽,但可以想见,春深时的满园葱郁、秋深时绿中红叶,加上挂着藤蔓的黄、黑相间瓦爿墙,一定会占尽山乡艳色。如果斑驳的乱石墙里载的不是现时可卖钱的罗汉松,仍是几株红白相间的桃李,几株清风摇动的修竹,景色一定会更娇好。
    还未到云雩庙,我的手机铃声已经响起,先行的文友来电催促我们掉队的“活跃分子”同进午餐,不得已谎报一下“军情”,顽固地到云雩庙看了一下。名是物非,云雩庙只剩下一座大殿,檐下砌着黄色砖墙,铁皮门锁着,不得而入。我们匆匆欣赏了一下檐下支梁上雕刻精细的纹饰,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这座当时享誉柴桥地区的古庙。路上我在想,河头村在下步的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开辟农家乐,是否可以把这些有着文化底蕴的古代遗址保护和开发一下,使古老的文化在新农村熠熠生辉呢?于是在席间,我为河头村取了几个景点名字,“长池夕照”、“孝谨文脉”、“飞瀑拱月”等等,真的,我期待着在下次游河头,设想中的景点能变成现实,美丽的河头古村能变得更加美好。
[ 此贴被胡嘉翔在2011-08-09 12:3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8-09
                                                                                         
古刹瑞岩秀浙东
]                                                
                                                                                                     胡嘉翔  

        瑞岩寺座落在九峰山东侧,距柴桥5公里许,距宁波35公里。唐会昌年间(841-846)普化禅师在此立精舍,其后几经兴衰,清光绪三十年(1948)因钦赐龙藏经而名声大盛,与隔山相邻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成为浙东名刹。
    瑞岩寺以景取胜。寺后十二峰青黛翠碧,变幻无穷。错落逶迤,直达太白主峰;寺前芝水溪纡曲回环,溪石杂陈,溪桥纵横,成为芦江之源;四周古木参天,修篁成屏,幽谷深邃,寒潭凝碧,清流鸣琴,山岚氤氲,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加上梵宇巍巍,梵乐声声,构成瑞岩寺诸多胜景,十二峰、灵芝山、石柱潭、滴水岩、绿筠屏、、飞石坑、芝水桥、剪月亭、石菌亭、聚石堂等,号称石瑞十景,成为人们神往之地,宋朝词人舒亶等历代文人墨客时有诗作赞美。清•朱沧鳌所作《瑞岩十景次敏公原韵》诗,描绘了瑞岩十景的美丽风光。十二峰•香炉分远脉,梵窟控诸峰。地界幽无极,天关秀所钟。气霞萦鸟翅,落叶隐麑踪。领得山山趣,拨萝径未封。灵芝山•到山歌采采,窥巘索灵香。芝已饶春茁,人还憩夕阳。绿阴延古涧,雾气接云岗。不作樵薪刈,西风叶叶黄。石柱潭•龙湫常汛此,云矗气横秋。水壑潜鳞隐,苔痕破爪幽。古松涵夕影,危石障支流。雨泽加频施,农民庆获庥。滴水岩•天池多上瀣,迸作玉溪泉。滴髓当岩曲,分渠到峡前。乳香含苾茀,花影写沦涟。石铫茶堪煮,吾其七碗仙。绿筠屏•薜然深似秀,一抹锁筠屏。禽语搜春晓,烟光匝座青。抱根抽暗笋,分隙漏疏星。谁抚求凰操,凉飙引曲棂。飞石坑•谈经能点石,天骨秀开张。质自劖蛟瘦,神曾化燕翔。居然珠可撤,宛在水中央。佛幻谁能释,砂良布夕阳。芝水桥•界画通芝水,秋空溜影飞。梁看横巘出,僧正踏花归。荫密修篁复,流行锦石围。莫嫌云路远,过此即山扉。石菌阁•气象极雄恹,凌虚构玉台。群峦相拱揖,乱鸟恣盘回。斗近寒芒摘,天空远境开。长风吹海气,咫尺接蓬莱。聚石堂•大块包文象,虚堂净薜萝。地灵分华岳,天秀竟嵯峨。幻相三生佛,慈心一片婆。谈经花雨散,此意究如何?剪月亭•剪落蟾蜍魂,前峰抱嶂深。半圭藏夜魄,残鉴纳春阴。竹鸟频窥弈,松猿解弄琴。老僧来索句,一为倚栏吟。
    瑞岩寺原在香炉峰下,东西北三方为以香炉峰为主峰的十二峰和左、右的青龙、白虎两山所拱,西南两溪交汇,与灵芝山隔水相对,据传,在建寺前曾有富翁觅坟地于此,动土时见两虎卧于地,惊而止。唐时有普化禅师择青松峰胜地搭茅。会昌年间郡守黄晟为其立精舍。景福二年(893)迁址到对面香炉峰下,改建为开善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有芝草生于青松峰山。守臣康孝基奏,宋真宗敕谕“和气所蒸灵苗载育时惟珍物着厥祥经省览贡陈良增嘉悦想宜知悉”,遂称青松峰为灵芝山,易山名为瑞岩山,易寺名为“瑞岩寺”。其时有寺田1960苗,山8278亩(宋宝庆《四明志》)。明、清时瑞岩寺两次毁于兵火,后恢复重建。光绪三十年(1904)钦赐龙藏经。民国时尚有僧人近30人,寺屋近百间(传为98间,比天童寺少一间)。现存藏经阁五间,藏经阁碑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保护寺产圣旨碑各一块。
    清光绪年间,瑞岩寺殿宇恢宏。据光绪《镇海县志》图载:出柴桥镇五公里过岭下村后即进入瑞岩寺范围,沿石砌小道拾阶而上,两旁青山连绵、溪水潺潺,入山渐深往左弯即为瑞岩寺下院伴云居。往右拐有一座跨溪三眼石拱桥,即为瑞岩寺一景的芝水桥,其上流可望见一座单拱石桥,名为“秋凉”,过芝水桥后可见一池碧波,即为外万工池。沿溪而上可见一亭,名曰“剪月”,此为瑞岩寺下山门,俗称“着衣亭”,凡朝香僧俗至此均当整衣肃容以朝佛祖。从剪月亭前往右走为锁云岭,岭上有亭可供憩息。清胡滨曾作诗赞曰:“晓霁空亭独立闲,青苍烟霭满松关。一声啼鸟万山绿,无数白云相往返。岭背为苇江和尚塔亭,亭中多有士绅为纪念苇江所悬匾额。
    剪月亭旁有合抱古松,在此望月,月被松技所遮,隙有月光透入,故命亭为剪月亭。过剪月亭后,沿着溪旁萦加曲折山道而上可达瑞岩寺山门,门前二溪相交处有里万工池,门旁两棵银杏年逾千龄。门楣有“瑞岩禅寺”匾额,原系唐人所题,清道光年间,不幸为雷所毁,后由浙江三海(镇海、定海、宁海)书画名家、白华山人厉志续书,其书法刚柔相济,若游龙腾空之势,名驰江南。进入山门迎面为一月洞门,进入左边的月洞门后就到达天王殿。天王殿三字为匡庐李拙翁题,殿内供四大金刚和弥勒佛、韦驮菩萨。殿后是两层飞檐式的大雄宝殿,大殿前有两株百年老桂,大殿下面供奉如来世尊和阿难、迦叶两尊者,后面为观音鳌山,两旁塑十八罗汉,大雄宝殿后的飞檐式建筑为三圣殿,殿内正面供奉三圣菩萨,背后为雷公和千手观音像,大雄宝殿左右各有回廊通到两边厢房。左边为伽蓝殿和僧舍,右边为方丈室和斋堂、敬老院。斋堂隔壁的厨房中有二口石水缸,用毛竹从滴水涧中引入溪水以供食用。
    1990年, “八国联军”侵华,中华将士为国捐躯甚众。其时苇江和尚主瑞岩寺,其“少怀四忍之行,早悟三空之旨”, “惨闻庚子之乱,悲夫阵亡忠魂,不忍滞魄沦坠”,潜生赴京超度亡魂之心,但因化费浩大,一时未能成行。据传壬寅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大田三洋晚清进士翰林院侍读王荣商之母到瑞岩寺礼佛,中午命侍众携款嘱寺院备斋,但为主客僧以“富庶寺院不备斋”为由回复。事后有人告及苇江和尚,苇江闻之一惊,思瑞岩寺虽广有田产,但没有靠山,若京官王荣商借故禀告朝廷,寺院当受其祸。于是遂下定决心上京为庚子殉难将士荐度,以取得朝廷恩赐。是以变卖瑞岩寺田产作川资,偕同天童寺等诸山长者,率僧众航赴京师,修建普利水陆道场七昼夜。此行获慈禧太后御书“施慈北济”匾额一方,钦赐龙藏经一部及紫衣等物,恭亲王手书“藏经阁”三字匾额。事毕,奉旨还山,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方丈室后始建藏经阁。光绪三十四年阁成,由翰林院编修甘肃学政陆廷献撰文,晚清著名画家芋禅草庐懒愚和尚白云丹书,刻石树碑以记,瑞岩寺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瑞岩寺秀丽风光和钦赐的龙藏经,吸引了中外游人和佛教信徒。北宋王安石任鄞令考察芦江水系时曾宿于此.南宋时,高僧长翁如净、无外义远,希叟绍昙等都住持过瑞岩寺,日僧寒岩义严、北条时宗、不退德温、圆尔圆辩还到寺求偈、求法语、请作序或承法统。元时,瑞岩寺住持明极楚俊应聘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五山文学”创立者之一,被封为“佛日焰慧”国师。明代著名画家姚公绶陪同日本高僧雪舟先后五次浏览参谒瑞岩寺并与寺僧探讨禅学。清兵部尚书彭玉麟不辞千里专程到寺瞻仰并挥写墨梅相赠,宁波当地的状元章采南、翰林高振霄等名人到寺拜谒者更是不可胜数,致使坐轿骑马者不绝于途。
    1958年,在瑞岩寺前修建了水库,面积达30公顷。一湖泱泱绿水更给瑞岩寺胜景增添无限秀色。特别是瑞岩山有乔木林319.3公顷,其中常绿阔叶林7.87公顷,针叶林253.3公顷,经济林40公顷。经初步勘查,有种子植物114科,328属,683种。其中有银杏、三尖衫、青线柳、糙叶林、刺榆、南酸枣、拟赤岛、枫香等珍贵树种。山坡树龄多在二三十年以上.山麓留有古树群约7公顷,树冠参天,松涛澎湃。更其难能可贵的是:如今深山密林里还有獐、鹿、岩羊、松鼠、穿山甲、鹰、鸦、鹊等野生动物栖息出没,其中稀有动物瑞岩寺蝾螈与众不同,被动物界称为“镇海蝾螈”。由于瑞岩山生态环境较好,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群落结构相当完整,尤其是天然阔叶林丛为东南沿海罕见,因而1991年经林业部批准,辟为国家森林公园。
    目前,瑞岩寺已列入九峰山旅游景区开发统一规划。瑞岩寺附近的 山林、水库和瑞岩十景已辟为芝水滩景点。新的瑞岩寺也已在锁云岭旁建成,寺院殿堂恢宏,金壁辉煌,古色古香中透出浓重的禅文化气息,特别是大雄宝殿四周金色的拱穹形墙壁上镶嵌的一千尊玉佛,如繁星满天,与三世佛一起俯瞰着广大人生,形成一种令人肃然起敬气场,使人屏弃恶念,生慈善喜舍之心,久久不能忘怀。今日的瑞岩寺成为九峰山景区最具人文历史背景的亮点,成为集礼佛、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以独具一格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和佛教信徒的光临。
                                                                    2010.12.6修改旧稿

附:瑞岩寺藏经阁碑、圣旨碑碑文
                                          敕赐瑞岩禅寺藏经阁碑记
                                        翰林院编修甘肃学政陆延献撰

    经者道也,夫道若大路,然得人人循而行之者也。昔孔老有六经,六经而外诸子百家;庄老氏有道德,道德而外阴符黄庭。惟释部曰三藏,云者何谓也,论、律、经三者综而云耳,盖无他,大抵欲人尊经而行,傍通律、论,直达道岸。然化缘有同异,修证非即离,虽道有殊途,宗旨则一也。兹镇邑瑞岩寺有苇江和尚者,少怀四忍之行,早悟三空之旨,惨闻北地经庚子之乱,悲夫阵亡之忠魂,不忍滞魄之沦坠,是以发心,倡同诸山长者,航赴京师,修建普利水陆道场七昼夜,谨具微忱上祝慈禧皇太后、皇上万寿无极,下资忠魂滞魄共超乐土。于是道振,内府德启圣聪,荷蒙慈禧皇太后御书施慈北济匾额一方,旋钦赐龙藏。奉旨还山。欣金轮与法轮而共永,羡芝山偕林壑同生光。非我苇公和尚之精诚感圣明,遂致此最胜哉。适藏经阁成,属记其颠末,以贻久远。庶知佛即心生,道由人宏。
                                                 芋禅草庐白云书   大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 日合山上石

                                                ­瑞岩寺圣旨碑

圣旨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恭禄上谕。前因筹办捐款,迭经谕令,不准巧立名目苛细病民,近闻各省办理学堂、工厂事务仍多苛扰,甚至捐及方外,殊属不成体统,着各督抚饬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产业,一律由官保护,不准刁绅蠹役,藉端滋扰,至地方政要不得勒捐亩产,以端政体,钦此。

    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右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聂为:出示晓谕事,据省城绅士公门呈称,杭城内外僧寺林立,所有房屋财产或敕赐,或由募施。近因筹款艰难,闻有议及庙宇寺产者,僧徒疑惧滋多。诸寺财产充裕者,本少借徒,皆藉以资生,未忍有所捐派。现与诸寺僧立约保全寺产,公诣立案永遵,晓谕咸知,并通饬照办,各等据此。
    查浙江各寺庙田产,曾于乾隆三十一年,奉饬革除檀越各色,永禁生监主持僧道售卖。现又歉奉谕旨,由官保护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产业,诚以僧道虽属方外,同系国家赤子,官绅理应互相保护,不宜平空毁庙夺产,绝其生计。即因公强勒硬派,亦非情理之中。除将各约批准立案,一面通饬各地方官参酌仿办实办保护外,合亟晓谕周知。为此示仰诸色人等一体知悉,嗣后除已入官及犯案查封不计外,所有安分各寺庙,毋许稍有抑勒。至各项产业已归诸寺庙,即属地方永远公共之物,各该住持有经管之责,无变废之权,尤当共明此款,谨遵戒律,加意保全。不得视为己业,私自废弃,擅侵抵押、售卖以及别生枝节。如敢故违,均准禀由地方官严惩详办,决不宽贷。各其自爱,毋贻后悔。凛之切切,特示,右仰咸知。
                                               光绪三拾壹年肆月贰拾捌日给    发宁波镇海县瑞岩寺实贴。
[ 此贴被胡嘉翔在2011-08-09 12:3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8-10
悠远的瑞岩梵音
胡嘉翔
    沧桑之变,这里曾是东海中隆起的山脊,在海潮中升起沉没。潮起潮落,自始皇帝东巡望海后,这里称为望沧东境。盛唐时这里已变得十二峰云起岚生,岩奇潭秀,清溪如轻逸的绿绸带舞出迂回深谷,鸣禽似铿锵的绿绮琴飘向静寂蓝天。大唐会昌间,唐武宗专信道教,不让异教流行,勒令除西安及洛阳准留二所佛寺外,其余各道只留一寺。命令一下,全国毁寺四千六百余,招提、兰若四万余间,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官寺田千万顷,使得佛教一片萧瑟。再说,佛教自达摩东渡,创立禅教,以心代代相传。会昌间有义玄者上承法统,誓愿广弘佛法,开门立派创立临济宗,僧徒日众。见武帝灭佛,遂召集座下弟子,告之曰:“我佛当历此一劫,实为因果使然,汝辈宜散处各地,择胜而居,广结善缘,不可忘皈依之宏愿。”其座下弟子普化听毕义玄法旨,即杖锡东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东海之滨。天人合一的瑞岩景色使远道拔涉的普化禅师停住了脚步,夜宿青松峰下,跏趺静坐,见面临的一池幽潭忽呈莲花之祥,就决意在青松下搭茅禅修。明州剌史黄晟信佛,遂赴山中向普化问偈,问师曰:“何处来?”师曰:“来处来。”又问:“来处何处?”答:“处在何处。”黄晟顿悟,知是高僧,就为普化禅师建立精舍。普化禅师在静修中常常摇铃,警醒过往旅客,进山农樵,自此这片东海边的净土响起了梵音。晚清大和尚寄禅敬安在《过瑞岩寺》诗中描写了当时的景色:“禅机休外觅,普化此摇铃。三秀掇仙草,四围成翠屏。登山云在屐,汲涧月来瓶。欲问广长舌,溪声好自听。”宋朝时灵境献瑞,普化禅师曾经静修的青松峰生长出灵芝仙草,经守臣康孝基上奏后,真宗皇帝发出了“和气所蒸灵苗载育时惟珍物…… ”的上谕,这里也就有“瑞岩”这一秀气的地名。著名词人舒亶为之留下“十二峰头月未央,天风吹下紫芝香,我来分得僧清致,布纳蒲团一草堂”的绝句。
    高梧栖凤,庆历七年被列宁称为十一世纪最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这个出身临川的年轻官员有着济世报国的抱负,为改变鄞县山隅海疆间的“唐涂宋滩”,遍行东、西十四乡,为修水利风尘仆仆地来到瑞岩山,在《鄞县经游记》中记下“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入瑞岩之开善院,遂宿。”南宋时瑞岩寺已与天童、育王、金峨、普陀齐名,高僧大德纷纷到此驻锡。宋嘉定间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监法嗣,曹洞宗第十世祖长翁如净住持瑞岩寺,他参禅行持,偏重习坐,谓“参禅打坐,身心脱落,离五欲,除五盖,即不烧香、念佛、修忏、诵经,亦能见佛祖”,弘扬“默照禅”妙谛。日僧道元,闻师道行高洁,传佛心印,乃一代宗匠,遂于嘉定十六年(1223)航海入宋,向如净参拜修学,受曹洞宗法,学成回国,创永平寺,成立日本曹洞宗始祖,。“病眼见空花”的临济宗十七世希叟绍昙在咸淳五年住持瑞岩寺,日本僧人遂远道而至,慈源、玄志、觉上人、澄上人向其请偈,不退德温、宗英求取法语,景云参谒,白云惠晓入承。宋理宗宝礻右元年日本皇子出身的禅师寒岩义尹,携其师道元语录《永平广录》十卷到瑞岩,请长翁如净法嗣无外义远校正。义远为《广录》精简十分之一内容,并为之作序,退耕德宗、虚堂智愚作跋。瑞岩梵音传响东瀛。元大德元年,更有瑞岩寺住持明极楚俊亲渡扶桑,成为日本国的“佛日焰慧”国师和“五山文学”创立者之一,用梵音构起了中日两国间的友谊桥梁。
    “诗心一明月,埋骨万松关”,长卧天童“冷香塔”的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寄禅和尚,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禅僧和爱国诗僧。他力修苦行,光绪三年在阿育王寺燃二指供佛,自号“八指头陀”。但平静的禅心终究盖不住胸怀的诗情,这个刚在佛舍利前燃指供佛的27岁沙弥游瑞岩寺后,在《游镇海灵芝山》诗中,写道“我生去住原无定,身似孤云暂此停,为爱芝山最幽绝,举头一十二峰青”。瑞岩的幽绝羁绊了诗僧的行踪,伴着薄暮的斜阳,他在寻找瑞岩寺途中又唱吟出“钟随明月出林,寺在白云何处?借问谷口樵夫,狂歌不答而云”。直到第二年还深深怀念着相识相知的灵芝山人,作诗记忆旧情:“万壑千岩下,幽怀复知谁?梅花寒不放,明月冷相窥。穷病为诗料,闲愁当酒资。神仙随物化,何用采灵芝。。”对梅花,对诗词的爱好,使他深深融入到瑞岩幽景的梵音之中。直到年迈,已成为天童寺方丈的寄禅和尚,在往返瑞岩中加深着与伴云居洪道法师的友谊,在《过瑞岩寺,再题二首》诗中发出由衷赞美:“禅机休外觅,普化此摇铃。三秀掇仙草,四围成翠屏。登山云在屐,汲涧月来瓶。欲问广长舌,溪声自好听。”诉说着对瑞岩寺的依恋:“灵志山下瑞岩寺,三十年中五度游。云水悠悠忽今日,青山白尽老僧头。”天童是日本曹洞宗祖庭,天童高僧与瑞岩的情结,使得瑞岩的传灯在东瀛梵音不续,直到2002年还引得村上博优先生第三次到瑞岩考察古刹遗址。
     “东临碣石有遗篇”,碑碣是历史长河中的见证人,瑞岩寺  劫后余生的“藏经阁碑”和“圣旨碑”,在风雨岁月中见证着释门的二件史事。“藏经阁碑”刻录着瑞岩寺僧赴京超渡庚子亡魂一事。清朝末期积贫积弱,中华民族屡遭外国蹂躏,庚子之战许多中华将士血洒疆场,惨闻震惊瑞岩僧人,住持苇江痛心疾首。为超渡亡魂,光绪三十年苇江与寄禅商榷后,变卖田产作川资,偕天童等寺诸僧,航赴北京,为阵亡将士修建普利水陆道场七昼夜。瑞岩梵音在京师敲响,响彻大内。内府奏明皇上,光绪为此赐龙藏经和紫衣,慈禧还手书“施慈北济”匾额。瑞岩寺藏经阁由此而生。“圣旨碑”记载的则是光绪三十一年的事情,寄禅和虚云等佛会代表,为纠正用寺产办学堂、建工厂的做法进京请原,光绪帝上谕“著各该督抚饬令地方官,凡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产业,一律由官保护……”,浙江巡抚聂某特颁发晓谕,与圣旨一起发瑞岩寺等寺院实贴,瑞岩寺僧就据此立起“圣旨碑”。岁月悠悠,瑞岩寺的两块石碑记录了寺院往事,也隐隐留存下寄禅和尚与瑞岩的不解因缘,更使瑞岩梵音在历史的时空中久久回响,弘扬着民族的正气旋律,演奏出僧人们爱国的动人乐章。

附瑞岩名僧录


瑞岩名僧录
    普化,唐瑞岩寺开山祖师。据《镇海县志》载,唐会昌中郡守黄晟为普化禅师创立精舍,景福初改为寺,宋治平初赐额开善院,祥符中因产灵芝名瑞岩。据寄禅和尚诗中描述的普化禅师形状,师常摇铃示人,警醒世人。
    义海(969—1025):宋时瑞岩寺住持。据《天圣(宋仁宗(1023—1032)广灯录•二十九》、《续传灯绿•十》、《五灯会元》和《宁波佛教志》、《镇海县志》等载,义海号智才,姓胡,霅川人。冠岁出家受具。法眼宗五世,为云居齐禅师法嗣五十六人之一。录入《天录广灯录》的法嗣有杭州惠瑞、湖州惠忠。在明州传翠岩嗣元。造云居法席,云居问:“什么物恁来?”义海于言下大悟。遂作一颂:“云居什么物,问著头恍惚,直下便承当,犹是自埋没。”后隐归故里。祥符中,郡牧刀彳王亍请师出世,住报本禅院。师升座,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若到诸方,但道保本不解答语。”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无忌讳。”又问:“忽遇触忏和尚又如何?“师曰:“不解作客,劳烦主人。”问:“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未审和尚如何示众?”师云:“汝不欲我开谈?”学云:“未晓师机。”师云:“且退。”问:“法身还有用也无?”师云:“你特置此问?”学云:“如何得不用去?”师云:“死汉。”问:“如何是无德真人?”师云:“这里无安排你处。”后往台州瑞岩寺。上堂云:“古人道,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虽然如此,作公生会此事,且莫失人保持,请歇。”圆寂于宋仁宗天圣三年八月三日三更,焚烧后,收舍利,起塔于本山。俗寿五十六,僧腊三十二。
     宋时瑞岩寺住持  据宋仁宗间李遵勖编《天圣广灯录》载,普为明州瑞岩山开善院禅师,参照《镇海县志》,“瑞岩”为宋大中禅符五年(1012年)真宗赐名。普禅师住瑞岩当在宋真宗至宋仁宗间(1012-1032) 。普禅师升座,僧问:“乍离白云之境,又临鄞水道场,如何是不动尊?”师云:“你拟争先。”问:“承请疏有言,铁牛石女因为了悟之谈。雪岭曹溪克继祖宗之美,四众风趋,重垂开示。”师云:“学士亦见此问。”又问:“此日边事虽可验,三才未兆始谁知?”师云:“莫成多事么。”又问:“若然者,为众辄投狮子吼,课劳无畏泄来机。”师云:“又争得?”。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你道大众不知。”
    长翁如净(1163—1228)宋瑞岩寺住持。据《宁波佛教志》等典籍记载,如净俗姓俞,号净长,明州苇江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监法嗣,曹洞宗第十世祖。历任建康清凉、台州净土、临安净慈、四明瑞岩等寺住持,嘉定十七年奉敕主席天童。如净生而岐嶷,不类常童。稍长即出家,欣然豪爽。十九岁云游诸方,参禅学法二十余年,深有领悟。后自芙蓉山谒足庵智鉴于雪窦,参“庭前柏子”语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栽跳,松萝亮格笑欣腾。”鉴颔之。又颂杨枝问僧:“栗棘蓬,你作么生吞?金刚圈,你作么跳?”云:“肘后蓦生闲落索,风前忽布闹叉撑,哪吒八臂空惆怅,夜半三更白昼行。”庵甚为器重,遂授衣拂。宋嘉定三年(1210)受请住持华藏褒忠寺。后历清凉、净土、净慈、瑞岩、天童诸寺。师生性豁达,参禅行持,偏重习坐。自谓:参禅打坐,身心脱落,离五欲,除五盖,即不绕香、念佛、修性、诵经、亦能见佛祖。”弘发正觉禅师“默照禅”之妙谛。日僧道元,闻师道行高洁,传佛心印,乃一代宗匠,遂于嘉定十六年(1223)航海入宋,向如净参拜修学,受曹洞宗法,学成回国,创永平寺,成立日本曹洞宗始祖,该宗至今尊天童为祖庭。绍定元年(1228)师感疾退席,七月十七日,下涅磐堂,为先师智鉴足庵烧香,闻法坐宝盖镜堕,旋即示寂。世寿六十六年,塔全身于天童山。师平生六坐道场,两奉朝旨,学众辐辏,范模清亮,海内以为法式。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迹见《语录》、《续语录》及硕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法嗣出世者六人:承天孤蟾如莹、瑞岩无外义远、华严田翁项公、自庵师楷、岳林痴翁师莹、日本道元。
¬        无外义远  宋理宗间瑞岩寺住持。据日本宫泰彦著《日中文化交流史》(1980年商务印书馆版)入宋僧一览表和《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和《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等文献记载,无外义远为长净如净法嗣,曾主庆元(宁波)瑞岩寺,编《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记录如净上坐法语二十则。宋理宗宝礻右元年日本皇子出身的禅师寒岩义尹,携其师道元语录《永平广录》十卷到瑞岩,请无外义远校正。义远为《广录》精简十分之一内容,并为之作序,退耕德宗、虚堂智愚作跋。
虚堂智愚  (1185—1269)宋瑞岩寺住持。据日本《虚堂和尚语录并后录》及请凉寺法云禅师所作虚堂和尚行状等国内相关文献记载,智愚四明象山陈氏子,号虚堂,南岳下二十世。十六岁依普明寺师蕴出家。闻诵杜工部天河诗,忽有警发,外出游学。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胶和尚习禅,又到金山寺见运庵普岩师祖,参习诸方知识。绍定二年(1229)初晋住兴圣寺,后历住报恩、显孝、瑞岩、延福、宝林、育王、净慈、径山诸刹。宋理宗、庆宗两朝恩宠有加。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日僧建长寺13世南浦绍明至径山拜虚堂智愚为师,咸淳三年(1267)绍明辞师回国,求赐法言。虚堂智愚平生性不通方,与事寡合,临事无所宽假,言才脱口,则释然无间。已巳十月五日拈香后感微疾,越二日,书偈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八十五。嗣法有庆元清凉寺法云等十数人。有《语录》二卷行世。门人奉全瘗身于塔,精茶道,书法作品在日本茶界视为神品,在茶室展示顶礼膜拜。
   希叟绍昙(?—1274)  宋咸淳间瑞岩寺住持。据《宁波佛教志》、《释绍昙诗韵研究》及《五家正宗赞》等文献记载,绍昙号希叟,西蜀(四川省)人,临济宗17世祖,杨岐破庵派无准师范法嗣。1249年进住庆元府(宁波)佛陇寺,游历灵鹫、雪窦,1269年迁瑞岩寺。事迹散记于《续藏经•五家五宗赞并序》,署名“宝甲寅西蜀比丘绍昙百拜书于灵鹫放山”。景定五年日僧不退德温、宗英入瑞岩为北条时宗向绍昙求法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七十册诸宗著述部篡有侍者悟等编辑的《希叟绍昙禅师语录》和法灯等编辑的《希叟绍昙禅师广录》。绍昙诗以闽语方言入韵,颇有特点。
    智朋  宋绍兴年间居瑞岩寺。据《五灯会元》载:智朋绍兴初主婺之天宁寺,后居四明之瑞岩寺,建康清凉寺请朋住持,郡守亦勉其行,朋不从,送使者曰:“相烦专使入烟霞,灰冷无汤不点茶,寄语甬东贤太守,难教枯木再生花。”未几终。
法恭  宋乾道七年主瑞岩寺。据《镇海县志》载的楼钥撰塔铭:法恭,号石窗,姓林。奉化人。母梦胡僧来谒,既寝而生恭。年十五出家,习南山律于湖心寺。又从宏智觉禅师于天童,昼夜危坐,一日忽然开悟,再历江湖参学三年,复归天童。乾道六年居小溪之彰圣三年,复归天童。明年住瑞岩寺,居山几一周星,辟舍宇以安众,开山田以足食,又建圆通杰阁,轮奂甚美。寻主雪窦,未几复琚瑞岩。恭天姿劲挺,持律甚严,屡居大刹,起居寝食无一日不与众共,其峭直骨鲠,未尝假人以词色。皇子魏王作牧,每加敬礼,欲访恭于山间,辞曰:“路远而险,徒劳民耳。”其严冷如此。丞相魏杞晚岁与恭尤厚,尝叹曰:“石窗空门中御史也,缁流以为名言”。淳熙八年逝,年八十。
¬    明极楚俊(1262-1336),元瑞岩寺主持。据《宁波佛教志》等资料记载:明极楚俊俗姓黄,生性闲雅。十二岁时随灵岩寺竹窗喜剃度。后入天童寺参止泓鉴禅师,掌藏钥。曾住持瑞岩、双林、灵山、灵隐、诸刹。元延佑十六年(1329)应日本朝廷邀请,由来华遍参江浙禅林 求杨岐佛法的物外可什和天岸慧广等陪同,以“天童第一座”身份携弟子竺仙梵仙赴日,历主建长、南禅、建仁诸名刹,传播临济宗法。在兵库县开山,创建广严寺。就其受法者的公卿、武士有四条隆资,万里小路藤房、坊门清忠、赤松圆心等,化导甚众。醍醐天皇延元元年(1336,元顺帝至元二年)九月在建仁寺圆寂。明极楚俊是元朝的书法家,还擅长诗文,对日本五山文学的发展起过一定推动作用,为五山文学创始人之一,被醍醐天皇封为“佛日焰慧禅师。”
      元皓
  明洪武间瑞岩寺住持。据《镇海县志》载,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瑞岩寺寺屋因年岁久远,倒塌倾艳,住僧元皓重建。
   远安  明未清初间住瑞岩寺。据《镇海县志》记载和明定海(镇海)知县邵似雍《题远安聚石坐》和冯恺琦《和远安上人聚石堂诗》两首诗中“室比虎丘飞锡至,人从鹿苑听经还”,“入室尽堪称弟子,升座早已净泥沙”和“从此瑞岩传胜迹,虎丘台自不争差”诗句探究,远安上人应为虎丘绍隆系法嗣,主瑞岩寺时建聚石堂为常居之地。后住天童寺,应瑞岩僧信中延请共同清理恢复瑞岩寺寺产。
    信中  清康熙间(1662—1722)瑞岩寺住持。据《镇海县志》载,明嘉靖间瑞岩寺被倭寇放火烧毁,田产散失。请上人远安共同恢复瑞岩寺寺产。
   宗辉   清乾隆间主席瑞岩寺。据《镇海县志》转载陈志稿:宗辉字净月,普庆庵僧,与畹荃同为育王秋远高弟子。当道闻有干才,延主邑中总持寺,修造钟楼、鼎兴天后宫,建万缘塔。后又主席瑞岩,修废举坠。乾隆戊寅年七十有奇,郡守延修天封塔顶,募彻道路自邑至桃花渡驿约六十里。壬午春接驾西泠,赐藏香、绸缎。晚年好呤咏,与邑士赠答,有《芝峰集稿》藏庵。
   本如   清乾隆瑞岩寺方丈。据《镇海县志》转载《芝峰合集•真泰序录》:藏字本如,家镇邑,姓陈。幼聪慧,爱看内典。年十六岁失怙,母欲与之室,力辞,愿出家。为养母故迟之。既而往邑之普庆院,依净月。辉祖祝发,受具于育王,阅教参禅有所得。侍思齐法师讲楞严,覆讲精明。法师曰:“此师透纲金鳞也。”自此众皆拭目。年三十六摄普庆院事,修葺殿宇,壮严朴雅。三十年侍本师净祖,移锡瑞岩,执劳相辅,不辞苦行。净祖应当道邀,修天封塔,因集众交付院事于藏。藏接住二十年,殚心瘁虑,接纳方来,宏阐戒法,瑞岩於是重新。邑侯徐进香与为方外交。年六十八辞众曰:“世缘有尽,道法无边,吾欲侍奉本师,汝等年力精壮,可辅常住。即以方丈交宝严戒祖,众莫测其意。不一年,净祖圆寂,壬辰春三月藏亦圆寂,始验其侍本师之语。年七十,有《芝峰岭稿语录》两卷未刊行,今只残稿十余篇付刊。乾隆十七年文林郎,镇海知县王梦弼为其题“道风广振”匾。
宝严戒祖  清乾隆间瑞岩寺方丈。据《镇海县志》载,宝严戒祖接席本如大和尚任方丈。
   友山  清瑞岩寺上人。据《镇海县志》载,真泰出家瑞岩寺礼友山上人为师。
真泰  清光绪间摄领瑞岩寺。据《镇海县志》转载刘慈孚撰序:真泰字世昭,鄞徐氏子,幼失怙,十岁出家瑞岩寺,礼友山上人为师。十五岁受具。性聪慧,读书过目即会大意。及长尤究心禅习。壮岁事远游,自癸末参补怛信公,侍天童广长老往京口焦山,参与愣严讲席,登金山,蹑北固,赴九华,过金陵,自广陵至秣林,由沪上领瑞岩事。越数年,渡金塘,遇越境於崇福,往毘陵访善净于天宁,返棹江天、高旻诸刹,见常净、福智、知识。辛巳春偕海潮普照老人抵京师,奉龙藏回西冷,再归瑞岩,仍摄院事。至丙戍秋修葺普庆,主其事,有终焉之志。真泰书法追怀素,善呤咏,有《芝峰后集》四卷,已刊。
洪道  清末民初主瑞岩寺伴云居。远安与天童寺方丈多有交往,寄禅敬安《八指头陀诗集》中辑入的《题洪道法师伴云居》诗云:“万缘俱它寂,惟伴片云居。静听莲花漏,闲翻贝叶书。七条衣自足,一钵饭无余。古木残蝉里,茅斋只晏如”。
    芝山守一   清同治(1862—1874)间瑞岩寺住持。清咸丰九年(1859)瑞岩寺毁于火灾,芝山守一广结善缘,募金将瑞岩寺修复旧观。
    苇江  清光绪间瑞岩寺住持。据《镇海县志》和《瑞岩禅寺藏经阁碑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瑞岩寺住持苇江和尚为超度庚子亡乱亡魂,偕天童等寺诸僧航赴京师,修建普利水陆道场七昼夜,敕赐龙藏、紫衣及慈禧太后书“施慈北济”匾额。三十二年造藏经阁五楹。
   敬安(1851—1912)  在育王、天童寺期间曾多次到瑞岩寺云游。据《宁波佛志》和《八指头陀诗文》等记载,敬安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自号“八指头陀”,湖南长沙人。同治七年(1866)年见篱间白桃花为风雨摧败,戚然动出世之念,从湖阴法华寺东林禅师出家,同年冬,在南岳祝圣寺参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往岐山石瑞寺谒恒志禅师参教外之旨。既而遍游江浙诸刹。光绪三年(1877)游瑞岩寺,作《薄暮游瑞岩寺》诗。在育王寺燃左手二指供佛,因称“八指头陀”。光绪十年充天童副寺职。后回湖南谒岳麓山笠云禅师,得嗣其法。历主衡州罗汉、南岳上封、大善、宁乡沩山、长沙资圣、上林六大名刹,以弘法利生为任。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请住持天童,修寺讲经,整肃清规,大振宗风。期间多次游瑞岩寺,与洪道法师友善,成《题洪道法师伴云居》、《过瑞岩寺,再题二首》等诗,赞美瑞岩。光绪三十四年(1208),首创宁波僧教育会,任首任会长。立僧众学校,民众小学,致力佛教教育事业,开中国佛教办学之风。光绪三十二年同虚云和尚等上京,奏请光绪发圣旨保持寺产,该圣旨经浙江巡抚转发晓谕,发瑞岩寺实贴。光绪三十二年,北仑籍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带宁波师范学生到瑞岩、太白等山采集标本,敬安欣喜之余作词祝贺。敬安倡导佛教界联合,民国元年(1912)初,赴南京面晤孙中山,呈准中华佛教总会立案文及《佛教会大纲》,四月佛教会成立,任会长。十月应湘僧之邀,赴京与各省代表请愿求还寺产,不允疾发,圆寂于北京法源寺。弟子道阶等奉龛归葬于天童冷香塔。著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白梅诗》一卷和《语录》四卷、《文集》二卷、《续集》二卷(末刊)。
   善辉(1968  —   )   二十一世纪初瑞岩寺住持,重建瑞岩寺。
[ 此贴被胡嘉翔在2011-08-10 14:2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8-11
正 笔 观 澜 文 脉 远
胡嘉翔
        在柴桥镇北隅有座几十米高小山丘突兀地凸起在一片平地之中。至于它的名字,有的人叫它“饭蒸山”,有的人叫它“万景山”。叫它“饭蒸山”的人会对你说,这座山在一片平地中拔地而起,上小下大多象一只蒸饭的“饭蒸”,然后又会津津乐道地给你补充上一段“饭蒸镘头,对面犬山吃镘”的传说加以佐证。而叫它“万景山”的人会对你说,这座山的上文昌阁飞檐凌空,山下芦江河围环呈碧,远眺柴桥镇,乌瓦白墙屋脊鳞鳞,俯视芦江畔,良田平展阡陌纵横,加上春雨、秋月、晨雾、夕晖,如此无限风光,万千气象,是否名符其实的“万景”山?
        但是“饭蒸山”也好,“万景山”也罢,都是它的俗名,而它的真正名字却叫“正笔山”。《镇海县志•地貌篇》记载:正笔山俗名饭甑山。镇北0.9公里,海拔30米,孤山。处石澜桥南堍,山巅旧有文昌阁,壁有孔子刻像,匾额书“正笔”,取“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之笔”之意。东麓旧有芦江书院,一名观澜书院。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样的一座貌不惊人的小山丘能有这样一个文诌诌的名字,成为柴桥的胜境,原来是因为它建有文昌阁和观澜书院,还有万世师表的孔圣人。
     说起正笔山上的文昌阁,有一段感人的传奇故事。相传:明朝时,柴桥出了个沃御史,穿山出了个邹太监,在京同朝为官。邹太监是个宦官,就想巴结外臣。有一天,邹太监为了拉拢沃御史,就到东官悄悄地将皇帝要在上朝时叫大臣倒背《百家姓》的事,告诉了正在教太子读书的沃御史。不料沃御史不但不领情,还骂邹太监专给皇帝出坏主意,事后邹太监越想越气,决计要报复沃御史,但因沃御史为官清正,一时没有办法。后来,邹太监打听到沃家的祖坟在与饭甑山隔河的横山上,此山形如犬状,每当凌晨此狗就到饭甑出来吃蒸镘头,如盖往山顶,饭甑就不能出气,狗就会饿死。所以就以传播文化为名,奏准皇帝,派人到饭甑山顶上盖了这座文昌阁。沃御史知道家中风水被破坏后很气愤,但是他无法可想。一日闻邹太监要回乡探亲,为是显示荣耀大兴土木,要在回乡的路上造能走五匹马的桥、可过马车的路。于是沃御史就立即奏准皇帝在邹太监必经的五马桥边造一座节孝牌坊。当邹太监耀武扬威地回家时,见到牌坊上的圣旨石,只得灰溜溜地下马叩拜,被狠狠地刹了一下威风。从此二人的怨仇越结越深,最后落得个“死御史智活太监”的二败俱伤结局(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波北仑卷)。斯人已往,文昌阁却从此挺立饭甑山上,成为柴桥文化的象征,山也因此有了“正笔”之美称。直到解放初,这里的儿童在入学前还由家长领至山上,向孔圣人礼膜拜,以求一丝灵气。
        观澜书院在正笔山下,面对芦江河。此处河道接近穿山入海口,是芦江河分支的最终会合之处,水面宽达200米。稍有微风,即波澜涌动,鳞鳞波光,茫茫水色,遍岸芦苇,几叶轻舟,虽无太湖之浩荡,却可窥洞庭之魂魄,因此文人雅士常登正笔顶以揽胜,临芦江畔以观澜。并于此处建芦江书院以讲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乡人杨人模、石斡、郑修璇等募金改建。书院以教授课举八股文为中心工作,是当时参加课举考试的预备学校,有许多学子到这里钻研交流。嘉庆二年(1797年)浙江学政阮元临书院视察,见书院内文风兴盛,书籍满壁,幸然题写“浙东邹鲁”匾额予以表彰,并为书斋题名积书堂。此后书院名声更为响亮,各地学子纷纷来书院学习交流,面对书院前波澜壮阔的滔滔芦江,雅兴盎然,遂将书院称为观澜书院。说起与杨人模、石斡共同发起改建书院的郑修璇,长辈口中还有流传着一段趣话,据说郑修璇年少时聪明过人,一日到柴桥财神殿寻找爷爷,一群文坛长者在天井中边晒太阳边吟诗作对。其中一个秀才见少年伶俐可爱,就随口说出“昼坐财神殿”的对子上联,欲考他的文采,郑修璇不容思索地即应以“暮登天子堂”的下联。众人皆惊其不凡,后来郑修璇果然考中举人。后经乡人不断维修,至清未,观澜书院有座北朝南前后二进房子,前进三间为门房,中间一间辟为大门,门前二旁设置石凳,迎门为六扇堂门,学子从堂门二旁进入二进房屋间的明堂。明堂约有70平方米左右,上面铺红石板,清洁干净,天井内有花坛,种植天竺,东西两边种植二棵老桂,与书院一起经历了岁月的风霜。两旁有厢房可通后进,可免下雨天走湿路。后进是三间二弄楼房,中堂两边是书房,东西为弄堂。中堂内原树有一块石碑,为观澜书院碑记。最后面是一圈的粉壁乌瓦的闭合围墙,与屋相连形成一个小天进。
         光绪末年(1905年),西风渐行,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祖国面目,纷纷提出“维新”“革命”主张,探索“科学救国”“教学救国”“实业救国”等道路,柴桥籍的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 跟随历史潮流回到家乡与曹赞辰、郑允中等有识之时创办新式学校,1912年以观澜书院田产屋宇变价,在柴桥公输殿观音阁东建造形如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新式校舍,开办芦渎高级公堂(即现柴桥镇中心小学前身)进行新式教育。解放后当地政府又以芦渎(柴小)的“血缘关系”,建立了柴桥中学、芦渎中学和芦江书院与柴桥实验学校,使观澜书院的文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待续。而观澜书院的房屋最后由柴桥宁远堂的芦江胡氏后裔,饱学诗书的讷菴先生居住,以自己对国学的孜孜追求,捍卫着儒学教育的神圣殿堂,直到房子成为江南油厂厂房。
        正笔山顶的文昌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拆除,电视刚普及时政府在遗址上建成镇电视转播站,屋旁是一个个伞状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山脚下建起了邮电大楼,楼顶耸立着邮电无线通讯的高大铁塔。它们直插苍穹,辉映蓝天,天然无比妖娆,好像骄傲地对人们说“新的现代文明已经继承和替代了几千的传统文化,柴桥镇正同世界一起走向更新的文明社会。现在万景山建设已被当地政府列为民生工程,不久的将来,葱茏的万景山和山脚下的几十亩土地将建成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万景山公园,山顶将新建文昌阁,阁中将展示我国光电源之父胡西园、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理念的郑友揆、最早翻译化学原素表的虞和钦、最早制造成功国产香精的曹莘耕和王阳元、李志坚院士等乡贤的事迹,山脚下的广场上将矗起钟观光先生雕像,向人们展示芦江的悠长文脉,让家乡后人知道自己肩负的道义和责任。于是,我不自由主再次仰望正笔山上新建的胡焦琴烈土纪念亭,自问:祖国的文明、繁荣、和富强不正是千千万万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所企盼的吗?
[ 此贴被胡嘉翔在2011-08-11 10:5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8-12
碧  波  红  莲 说 王 公
                  
胡嘉翔
        盘弯曲折的芝水在穿越瑞岩山的层峰叠峦之后,化作芦江之水,静静地流向东去。越四、五里后,到达柴桥镇之南隅与发源于福寿山的龙泉水相汇成为水面浩瀚的陈胜洋面。过去这里的水透澈见底,底下的黑色沙石也清晰可辩,所以这里的乡民习惯地称之为乌沙碧。在这绿水之上有一座圆形小岛,岛上有一红墙围起来的飞檐建筑。当清晨水雾如轻纱一样地飘逸在水面,微风吹皱一片碧波的时候,这小岛就象一片浮在水面上的荷叶,而那时红色的建筑物就是一朵艳开放的红莲,从粼遴的碧波中骄艳欲滴,吸引人们去岛上一觅“芳”踪。据说,这荷叶状的小岛真的很有灵气呢!陈胜洋面的河水不管涨得多高,这小岛总是象荷叶一样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没。
        那么,是谁得以栖身在这一风水宝地呢?原先,跨过连接小岛的石桥,可见四面环碧的小岛上有一座明清时建的暗红色殿宇式建筑,它由门殿、大殿、戏台及两厢的楼屋组成。大门两旁雄踞着二只高大威武的石狮子,门前面的广场上耸立着两根插向蓝天的木旗杆。俗话说“黄寺红庙黑祠堂”,那么从这一建筑的格局和暗红色墙体,人们很快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庙宇了。举步登上门殿的石阶,就可以看清大门两边的饰板分别镌刻着“人杰地灵”和“钟灵毓秀”八个大字。门面悬挂着一方黑底金字匾额,与众不同的是匾额上字的不是庙名,而是“晋宋遗灵”四个大字。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推开两扇厚重的大门,到里面去看个究竟吧!
        进门后是一座戏台,戏台与大殿之间是一个宽广的天井,沿天井两旁的厢房走廊,就可以到达大殿。大殿内塑有两座雕像,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均戴一字翼珠冠,着红色龙纹海牙袍,安详地坐在高台上。台前有朱漆描金高大供案,殿柱上挂着楹联。在请教里人以后,知道白脸菩萨是宋朝曾任鄞县县令的王荆公,红脸菩萨姓鲍,晋朝时因赈灾有功也封为荆公,人称鲍荆公,至此,我方领悟了庙门匾额“晋宋遗灵”的正确含义。但是我却仍为大门为什么不书庙疑惑,于是再次请教里人,才知道其中一段隐情:原来,王荆公就是北宋神宗年间以变法而名垂表史的王安石,宋神宗以后的皇帝对他的变革褒贬不一,在一段时间内不还被看作“奸人”,但他却因治理芦江,惠泽两岸百姓,永久地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为避免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人们在建庙时就以这块匾额替代了庙名,并请出了晋代的鲍公作为封建统治者追查时的挡箭牌。由于庙初建在大溟紫石山下,就俗称为紫石庙了。
        历史已经翻过“熙宁变法”沉重的一页,王安石的功过是非也在历史上有明确的定论,他对当地人民究竟有多大贡献,值得人们冒险去祭祀呢?带着这一疑问,我翻开了《镇海县志》已尘封的封面。
        ——紫石庙  祀宋王安石,宰鄞时筑穿山塘,民赖安居,故奉至….。(乾隆志)
        ——王荆公祠   宋庆历七年王安石为鄞宰,巡视穿山,筑长堤百余丈以捍海潮之入,建石矸浚河渠以限河水之出…..。(乾隆志)
        ——穿山矸    庆历年间,荆国王公宰鄞时凿山为之。(宝庆志)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矸,阔三丈六尺,高三丈。(嘉靖志)
        ——王公塘   上达县城,下过穿山郭巨。(乾隆志)塘起于孔墅岭下,自西而东,横互以阻海潮,故老相传为宋荆公宰鄞时所筑…..  其后石高塘、金公塘、千丈塘,由南而北均倚其塘身为起点。岩乡二都之有塘以此为最先。
在王安石自撰的《鄞县经游记》中,也记下了他当时考察岩泰和芦江水系的足迹,“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出,属民使浚渠川,….  …。戊寅,升鸡山,观矸工凿石,遂入育王山,宿广利寺(阿育王寺)。… …辛巳,下灵岩,浮石湫之壑(今大矸镇石湫河)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宿灵岩之旌教院(塔峙华岩禅寺)。癸未,至芦江(柴桥镇芦江河),临决渠之口,转入瑞岩之开善院(紫石瑞岩寺),遂宿。……。”
        对于王安石造穿山碶事迹,当地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王公修矸时,原先采用在江口围堤、砌石的方法,但刚下的石块和围起的海堤一过夜就被海潮和江水冲击得精光,王公为此寝食不安。一日,秉烛夜读,以谋求处置,至三更带衣朦胧入睡,见一白胡子长者,授以凿山为矸,引流入海之法。及明,依言选定左岸小山为矸基,使石匠凿之,当下凿几十米时,遇一黑色石岩,斧凿不入。无法之际,又夜梦神人,言此石需有人英勇献身,洒热血于岩石上方才可凿开。王公惊醒后,暗萌为民牺牲之心,即呼二水师入内嘱托修碶后事。此情感动两位水师,当翌日王公来到山崖之上,正欲为民献身之时,忽见二位水师抢先跃入深渊之中,顿时血洒黑石。这时突听一声巨响,黑石爆裂,从中飞出十八只麻雀,直向东海飞去,半途中,这群金麻雀在对面小岛的山顶上一停,踏斜了这座山顶。于是,吃惊地向更过远处的一处岛屿飞去,藏匿其中。因此人们把这座山顶踏斜的小岛叫“踏斜”,把藏金雀的岛叫“金藏”。黑岩爆裂后,穿山碶也随之竣工。人们为了纪念这二位英勇献身的水师(水利工程师),在岩边建造了一座“水师殿”塑像供奉他们,为了感谢王公造福于民,还在矸旁造了王公祠来纪念他。久而久之,“踏斜”和“金藏”二岛名也在人们的口变成了“大榭”和“金塘”。 “金塘十八岙,岙岙出个大好佬”这一民谚隐示的就是这一美好传说。
        其后穿山碶得到了多次修缮,《镇海水利志》载:穿山矸,宋庆历年间(1047年)荆国王公宰鄞时凿山为之,人呼为穿山老矸。清朝隆卅年(1766年)里人刘怀滨、怀疑建穿山旱矸,潦则泄之,早则提之,光绪六年(1880年)里绅郑钫,曹惠锡、周锡祺、胡宗水等呈准郡守宋公拨给公款一千贯为修矸经费,移址山麓,至七年秋(1881年)告竣,名之日新矸。解放后,为了加强穿山矸有七孔,每孔净宽政策2.5米,设计流量为90立方米/秒。用钢螺旋启闭,1966年改木质闸门板为钢丝折板闸门,1972年,改人力机械启闭为电动启闭,并在矸上加建启闭室。以钢筋水泥的七孔身躯静静地横跨于芦江出口处的两岸,连接着穿山半岛的交通,矸面围以水泥缕花栏杆,启闭室的墙上有“水利的农业的命脉”八个鲜红的大字,时时提醒人闪不要忘记水利工程给人们带来的恩惠。
        今日的穿山碶已迁址重新建造,昔日的“古碶腾蛟”景观已成为柴桥人民心中的记忆。几年前,每当春夏季的雨后,芦江恢复了往昔的苍茫,河水溢向两岸,真有“潮平两岸阔”的景象。混浊的流水汹汹地涌向穿山碶,矸闸开启了,湍急的河水向七孔中挤去,从碶外看犹如七条龙蛟龙翻滚呼啸游向东海,虽然没有黄果树瀑布般的壮观,但却是那样地惊心动魄,与趁矸闸放水在穿山碶旁张网的捕鱼人,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奋战的动人场面。但是穿山碶更多时候是沉默,风和日丽时节,芦江平静的河水面上倒映着碶闸雄姿,处于碶外的穿山港迎接着满载而归的艘艘渔船。穿山碶上还时不时驶过一些车辆,走过许多脸带欢笑的乡民,一切是那样的宁静、有序和生气盎然,带着远古的历史,默默地凝视着与之相对的大榭岛上,正在崛起的幢幢高楼和庞大的跨海大桥以及进出的万吨的巨轮。
        当我收回放飞的思绪,扪心细论,王公对柴桥以至北仑的贡献果然大矣,其一,凿山为矸,捍浦为河,治理芦江,变荒滩为良田,化水害为水利,至今地表水资源1.377亿立方米的芦江河仍在润泽着芦江两岸生灵。其二,筑王公塘,开江南海塘围垦之始,使海涂就为南北两块弯月状的柴桥,大矸平原,面积达31.6万亩。该塘又为其后金公塘等海塘的建设和围垦奠定了基础,最终使滔滔下洋总成陆城,为现今的北仑港开发建设提供了大片陆域。其三,芦江河畔的开发,促成了海宴乡向柴桥镇的演变,王公塘的建成使当时的鄞东贸易中心从石湫转移到大矸,繁荣了两地的商易,柴桥镇更赢得了“小宁波”之美称。怪不得海宴,灵岩、泰丘的三乡人民要如此崇拜恩人王安石,叠次修葺紫石庙并改造为海宴乡民社之望了。
        我站在宁静的芦江河畔,望着碧波中的紫石庙遗址,脑海中忽闪出一个念头:佛教中红莲是修成正果的象征,普度众生的人才有成正果。王安石以其勤政为民的业绩,作出了泽沛后世的贡献,这就是正果,就是红莲,愿这红莲永远绚丽,希现今人们让这样的红莲越开越多,永远地开在人们的心中。
[ 此贴被胡嘉翔在2011-08-12 12:0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8-12
穿 山 雄 关 杨 梅 红
                     
    胡 嘉 翔
        在柴桥镇东北七里许,郁郁葱葱的卧龙山如巨龙一样横卧在穿山半岛与柴桥、大矸平原的交界处,它逶迤起伏,南面与双石人山相接,北面如巨龙之首伸入穿山港边的东海之中,“龙首”不远处,险峻的北门岭弯弯曲曲地通往高山之上。登上山岭,可见岭旁有黄土墙状建筑,它就是明朝为抗倭所筑的穿山城北门遗址。其周古木苍苍,巨樟如遮天大伞投下一片清萌,一条陡峭的山路通向城中栉比鳞次的民宅。左望柴桥平原一片青绿,清清的芦江静静地向穿山矸流去。右观穿山半岛丘陵起伏,犹如一柄利剑直插东海。近看周边的小山坡,油菜正绽放着金色的花朵。远眺浩瀚的东海一片苍茫,隐隐岛屿层层排列在海天之间,港湾中停泊的军舰显得那样威武,让人们在如画的风景中,感受到雄关要塞的壮丽。
        据史书记载,明洪武初,倭寇屡掠浙东沿海,穿山半岛也多次受其荼毒。为加强海防,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徒大小榭海岛之民居之。其后又遍阅海疆,筑大嵩、郭巨诸城以固封守。二十七年视穿山之地理形胜,东北黄峙洋通日本琉球诸番,北接蛟门,南则旷野膏壤,西面大路为镇邑宁郡之通衢,“若依睡龙山据高筑城,发炮击贼,贼虽有千百艘不能扬帆飞渡”。实为恁险扼要,退可守而进亦可战的战略要地。时值安陆候吴杰与魏国公徐辉祖在海晏练兵防倭,就由吴杰负责鸠工庀材,建成穿山城。并调镇海后所千百户官军守护,故又称后所城。
        穿山城建成后环山带野,城垣连绵。辟四门,东曰镇东,南曰阜财,西曰永昌,北曰安澜。又在所治东北建望江楼,再于睡龙山巅立观海台一座,警铺十二,监视海疆,与郭巨城的总台山烽火台遥相呼应,若倭寇侵扰即予报警。次年,守所千户邵通又穴水门于南门之侧,设以吊桥,罗以月城,凿池为濠。永乐十二年都指挥余成开辟堑道,又加增战楼敌台。经数十年经营,穿山城初具规模,城高二丈二尺,宽一丈,周围七百四十二丈,延袤四里有奇。城有雉堞一千六百四十,战楼敌台各六,警铺十二。濠沟自东向西三面围绕达二百八十五丈。堑道二条自东暨北各五百二十五丈。
        其间,军民扼险驻守,协同作战,给来犯之敌多次沉重打击。明嘉靖间倭寇再度猖獗,嘉靖三十九年,总制胡宗宪、都督卢镗等率军民在招宝山顶建威远城,据险抗击倭寇,穿山城守军积极协同镇海官兵作战。在一次战斗中,镇海军民冲敌前艘,穿山守军攻贼后舰,前后夹攻,而倭寇殄灭。威远城以此得到平倭第一关荣誉称号,其中也有后所守军的一份功劳。
        清顺治十五年为防倭又对后所城进行修葺。顺治十八年,有朝使阅边,嫌城太旷。就弃山就野将穿山城横截其半,移置平地,塞镇东门,以海晏楼为北门。后所城更筑改小后,周围三百九十五丈,延袤 二里有奇,高广如旧,雉堞三百九十五,战楼警铺皆不设。派镇海营官兵守御,雍正二年奉文改隶提标左营管辖。穿山城移置平地以后,大大降低了守御能力。康熙十三年,倭寇由黄崎洋上岸占据睡龙巅。俯视穿山城隘,矢石交攻,顷刻攻陷穿山城。城遂陷为贼穴,穿山半岛人民再次受尽荼毒。后经军民浴血奋战才将穿山城收复。此后的穿山城因失去了扼险防守的优势,其作用就不断失去,城垣也不断衰败。……
        随着现代武器的应用,穿山城进一步失去了守御作用,但其在明、清时防倭中发挥的作用,永远伴随着穿山城守将“吴杰将军盘肠抗倭寇”等守城军民浴血抗击外患的英勇事迹在百姓中有口皆碑。传说,安陆侯吴杰带兵镇守后所时,一次倭寇越金塘洋侵扰山门,吴即带兵从北门岭赶往山门迎敌,在后所至穿山的要道石弄堂与敌相接。几经鏖战,吴杰被敌刀刺中腹部,战袍开裂,肚肠外溢,但他全然不顾,继续带兵歼击倭寇,当追击敌人至舞岭时,终因失血过多而倚在岭旁的大枫树下,倭寇见吴杰力竭欲围而擒之,然吴却将已拖出丈余的肠子往脖子上一挂,怒吼一声,奋力复击敌寇。岂料这一吼震动了大枫树下的黄蜂窝,大黄蜂群汹涌扑向倭寇,蛰得倭寇亡命而逃。自此,倭寇再不敢轻易侵扰,海晏穿山一带得以海国澄清。但我们的英雄吴杰将军却血洒疆场,壮烈地牺牲在大枫树下。为了褒扬吴杰将军的功绩,当地百姓就在面对横山左环秀水风景秀丽的舞岭阿之隚建吴公祠来纪念他,后历经修缮改名为舞岭庙。百姓们还在后所杨白岭修建了吴杰将军墓,供人们瞻仰凭吊。
        据考证《乾隆镇海县志》及《明史》,吴杰,生于安徽合肥,为明洪武至永乐朝时人,今乡民以九月十八日为其生日,三月初三为其卒期。父名吴复,字伯起,为明太祖亲定位次建立功臣庙的二十一位开国功臣之一,因战功卓著封安陆候,洪武十六年九月卒后追封黔国公。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吴杰袭封安陆侯爵,加禄二千五百石并诏制两浙防倭卫所。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吴杰与魏国公徐辉祖练兵防倭至海宴,受命筑成穿山城,经营防务,抗击倭寇入侵。1399年建文帝嗣位后,因削藩而致燕王起兵,吴杰曾奉诏靖难,转战真定、 蒿州。因此其修城抗倭事迹在《乾隆镇海县志》有详细记载,是否在山门牺牲尚有存疑。但我却在乐炳成先生根据《镇海县志》中“抗倭记略”和“大事记”编成的北仑抗倭史料中发现了这一故事的原始资料。那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夜晚,风雨交加中十八艘双桅八浆倭船偷偷溜进穿山港,贼寇执劫具鱼贯而上,在后所城挂起云梯,因贼寇的偷袭声为风雨声掩盖,当哨兵发现情况,贼群已经涌上城头。后所城守将马兴闻警,来不及披挂盔甲,即提起八尺长柄大刀身先士卒领兵应敌。向惊醒的士兵大声喊着:“吾在城在,吾亡城亡”,英勇地与登城倭寇搏击起来。守城士兵急忙点火报警,但柴禾被倾盆大雨淋湿,点不起火来,因之援兵难招,只得孤军激战。等到第二天天亮援兵驰至,穿山城的一百二十多名守城将士已全部壮烈牺牲。老百姓感念这些英雄牺牲的将士,就将他们的遗体安葬在附近的杨白岭山上,旁边种上杨梅树,并传颂说:后所杨梅为什么汁红味甜?是因为烈士鲜血的灌溉才特别甜醇。
        逝者如斯,今天我们站在新修的舞岭庙红墙旁,回顾穿山城的兴衰,脑海中浮想连翩。柴桥旧名“海宴”,柴桥的乡民用建造舞岭庙的方式来纪念他们心中的偶像,将抗倭的故事神化地结合起来,其实就是为了安享“海宴河清”的天下升平日子。随之我的心胸中冲荡起一股激情:血,只有这为国为民的一腔热血,才是永存的!
2010.12.16.改1999.7.18.旧稿
[ 此贴被胡嘉翔在2011-08-12 12:0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8-12
胡   榘:泽被庆元    功载史乘

    他是一位史册留名的地方官,也是一位在仕途奔波中的诗人。
    他拓郡城,修浮桥,造舟渡,重浚东钱湖,泽被庶民,被人民在东钱湖胡墅庙供奉祭祀。
    他崇扬文化,办县庠,修学宫,主修的《宝庆四明志》被后来的修志者据为蓝本。
    他忧于国事,命子隐居芦江作田舍翁,以耕读传家,繁衍成为柴桥望族。
    他就是名载国史家乘的名宦――南宋兵部尚书兼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胡榘。

政泽民芳名留青史[/font
]   
 南宋时宁波一带称为庆元府,1226年,63岁的胡榘在兵部尚书任内被委以焕章阁学士、通议大夫、知庆元府。由于南宋建炎以来,战争不休,政府没有精力顾及水利,势家强豪乘机废湖为田,当地人民每年被水旱灾害困扰。他在二月二十二日到任后,为恢复农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对东钱湖等到水利工程进行了考察,决定把兴修水利,作为施政要务。在《芦江胡氏宗谱》中较为详细地记载着胡榘疏浚湮塞的东钱湖事迹:他向朝廷“请得米一万五千石以浚东钱湖,命水军番止迭休,且募七乡之食水利者助役。又奏以赢钱二万八千三百四十九缗,以其入分渔户人,岁给六石,随菱葑之生则薙而绝。”这一水利工程历时一年基本完成,确保东钱湖16年没有葑草为患。他还在郡城修浚了岁久侵塞,又被火焚的“食喉”、“气喉”二座碶闸,泄泻日湖和月湖的淫潦。“取五色土在郡治中高筑土山”随时到上面瞻眺年岁丰欠。为了感戴他的恩德,老百姓在东钱湖畔的凤翔乡(现东钱湖镇八宇桥西鼠山西郑隘,郑世洽有记)兴建了庙宇祭祀他,并以以“胡”姓号冠庙名,取名为胡墅庙。
    宋代重视修史,南宋乾道间张津知明州,修订了宁波现存的最早地方志《乾道四明图经》。1227年,胡榘览阅《图经》后,认为《图经》尚有不详细之处,成书时间也已过了将近60年,决定另行修纂《宝庆四明志》。他请同里罗濬和方万里纂辑,历时二年多,到1229年付印。乐承耀先生所著《宁波古代史纲》记述:《宝庆四明志》“全书21卷,前11卷为郡志,分叙郡、叙山、叙水、叙产、叙赋、叙兵、叙人、叙祠、叙遗9门,各门又分立46子目,第12卷以下为鄞县、奉化、慈溪、定海、昌国、象山各个县志。”附有12幅地图,统计数字详细,记载了明州、庆元府、县的户口、赋税、外贸商品和通商国家、地区。对研究宋代宁波的经济、外贸具有重要价值。《四库全书》对这部志书的评论是“叙述谨严,不失古法”,后来的修志者“据为蓝本,多采用焉”。现存北京图书馆,是浙江地方志最早、最完整的古刊本和海内孤本。
    宁波著名史学家徐时栋撰有《胡尚书传》,对胡榘的生平事迹进行过系统考证,概括起来,胡榘的主要事迹还有:修茸贡院,重修学宫,以县庠为小学,召父、兄无力供养的贫困孩童读书。重新整修郡城,埤薄为厚,增卑为高,新望京、灵桥、东渡三门,立“明山”、“鄞江”二楼于其上。另外还修建了常平仓、甲仗库、市舶务、都酒务、济药局、养济院、教场子城门镇海楼、郡署、禁军营、天庆观等市政、军事设施。发展交通,修造了东津浮桥、新石桥和董孝子桥,新造二条通行昌国的大渡船,对渡工和渡费收益分配作了新的规定,增加了西渡的夫役和拉舟的牛,便利民众。清理盐场、绢税,整顿吏治,杜绝官员中饱私囊。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和郡、县的市镇贸易,推广使用纸币,使得商业兴隆,人口稠密,郡治所在的鄞县总人口达到41617户65694人,城外11乡有36296户56412人。

宦迹东南诗词言情怀
[/
align]
   
   胡榘在南宋淳熙间(1174-1190)监庆元府比较务,1187年任象山令。1197年监泉州市舶,1205年后知萍乡县。1208升任赣州知府。1211年入朝为枢密司编修官,兼检详诸房文字。1213年官将作监,兼枢密院副都承旨。1215年迁太府卿,历侍郎升工部尚书。1219年出任福州知府。1225年改任兵部尚书。1226年授焕章阁学士,通议大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1228年转通奉大夫,1229年正月授显谟阁学士,任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七月授龙图阁学士,正奉大夫致仕。后复招为尚书。在官场的碾转奔波中,他认识了政尚宽厚,建议宋孝宗为岳飞平反,为赵鼎、李光鸣冤的尚书右仆射史浩,认识了三代重臣、文学家周必大,认识了同朝为官的宋代的杰出诗人杨万里,著名音乐家、画家、词人姜夔,精研《左传》、《周易》的项世安,崇尚礼学的学者、教育家孙应时和陈宓,还有文学家刘过,诗人朱继芳、李元实、徐木润,更有方外僧人释宝昙。相与间吟唱应和,为南宋的诗坛留下许多诗作,给后人增添了研究胡榘和他的文友的宝贵史料。
      项安世在《题胡仲方诗编》中,称赞胡榘写的诗“读君百二十新篇,句句停匀字字妍。秀似南风吹竹粉,润于春水湿花烟。斯文贵盛看如此,前路飞腾谅果然。东野长江寒到骨,一生憔悴岂关天。”在胡榘留存的诗词中,常见的是任象山令时与史浩唱和所作的《红木犀花诗》;“碎琼揉香作肌骨,霁白昕红染肤色,人间何处有此葩,一种风流初未识,东隅月户编三千,夜修玉阙瀛洲前,拂摇桂子偶坠此,雨露培植开韶妍,史翁移根出□□ ,雕斛持归翠微殿。一朝丽质冠百昌,御墨分题落团扇,何年流转江南乡?一本奚啻千金偿,分枝接叶色已浅。纵有此花无此香,绝爱西山佳丽地,蔼蔼修林倚清吹,宁论斜日杏花酣,未许熙春海棠睡。宇宙轩溪澄埃氛,青霞绛雪互点缀,浓芬剩馥飘氤氲,鹫峰繁黄今不数,破械山僧练裙女。试看香御拥红云,肃奉虚皇游碧宇,携持宝镜吹波金,寒光万顷空人心,烦君控取红鸾住,便恐香魂夜飞去。”《次忠定史越王丹桂韵》:“露雾森森小山碧,不嫁春风矜国色,流芳端自蕊珠仙,曾是先皇亲拔识,一身便足当三千,气韵仍在黄香前,聊同□菊领秋色,不与桃李争春妍,日幄云幢护青茜,丹霞为台月为殿。露滋韶艳染猩袍,风引清芬吹雉扇,结根只合帝子乡,价重未可琼瑶偿,济以小试舟楫利。作醴更助椒兰香,仙籍英声在丹地,紫殿名高非滥吹,影斜遥汉玉蟾寒,香度锁窗金鸭睡,运际千龄遭圣明,气使万里开尘氛,一枝昔已擅风采,五方今正传氤氲,后尘江梅谁比数?独抱孤根对青女,幸分余馥沾后来,一吐寒花照霸宇,伫看一诺轻千金,嫣然顾笑舒丹心。愿公千秋在广寒宫里住,容我骖鸾共来去。”而他的《濠梁凯歌》,则记述了他在南宋军队战胜金兵后对胜利的欢呼、对战事的看法:“春残天气何佳哉,捷书夜自濠梁来。将军生擒伪驸马,虏兵十万冰山摧。何物轻獧挑胡羯,万里烟尘暗边徼。边臣玩寇不却攘,三月淮堧惊蹀血。庙谟密遣山东兵,李将军者推忠精。铁鎗匹马首破阵,暗呜叱咤风云生。摧杀群妖天与力,虏丑成擒不容逸。失声走透虏鼓搥,犹截腾骧三百匹。防围健使催赐金,曹家庄畔杀胡林。游魂欲反定悬胆,将军岂知关塞深。君不见往日蕲王邀兀朮,围合狐跳追不得。夫人明日拜函封,乞罪将军纵狂逸。岂知李侯心胆粗,捕缚猘子才须臾。金牛走敌猛将有,沔州斩贼儒生无。宗社威灵人制胜,养锐图全无轻进。会须入汴缚酆王,笳鼓归来取金印。”
      胡榘和别的诗人一样也爱好丽山秀水,写下了浙江余杭《游洞霄宫》“洞霄真境逾前闻,青山九锁仙尘分。先皇登临既冠绝,宰辅典领仍缤纷。迩来烟霞全属□,五洞交扃无不锁。羽人谈笑许卜邻,群从追随清作火。古松化石余古杉,坡翁妙语留东岩。几年反骨更辞垢,一旦蜕迹应超凡。阅世推移本无住,华表区区欲谁语。它年此地纪昔游,一剑横空自来去。”赣州通天岩《游玉岩即事》“谁穿石窦彻瑶空,绝胜吾儒一亩宫。纵使风云来蔽塞,此心原自与天通。”《玉岩忘归》“穹岩如屋耸翚飞,竹树参差一径微。凌绝空虚真出世,徘徊朝夕竟忘归。”等华美的诗句,在钟情如画美景,乐而忘归中,诉说着自己对世事的看法和向往。
胡榘的同乡和当地官员也有许多与他相互唱和的诗篇:杨万里《寄题荆南抚干胡仲方公廨信美楼》“大资孙子大参甥,磊隗胸中万卷横。楼上已堆千古恨,晚潮更作断肠声。” 孙应时《和胡仲方抚干白瑞香及黄橼韵》 “翠锦熏笼白玉花,几年庐阜饱烟霞。定知姑射同肌骨,可必离骚借齿牙。心事早陪三友约,国香今压五侯家。主人对植无我费,胜乞卢仝七枕茶。” 陈宓《送胡仲方西归》“后进无因见老成,一觇风采快平生。南来幸有同寮契,西去宁无惜别情。五载官联亲懿德,远夷君长慕清名。明时用取真才具,休使诗声只自鸣。”姜夔《次韵胡仲方因杨伯子见寄》“此去庐陵定几程,向来筇杖未经行。悬知片棹云边集,大有吟情雪里生。楚渡食萍应甚美,舜祠吹玉直难清。二君即日青冥上,唯我春山带雨耕。”项安世《次胡仲方东湖送别韵》“只知白下棠花白,不记湖边草色新。郁郁楼台笼戍柳,荒荒苔藓画游舲。重来老子惭无恨,徉卧尊前醉不醒。投晓张帆顺风去,怕遭民吏笑明廷。刘过《送胡仲方》“略无一物将人意,更逐行轩去似飞。胜把清吟供惠远,聊半远出当依归。”李元实《再作十绝寄胡伯负兵侍仲方尚书》“官职庐陵不是无,文章更亦拟欧苏。若言直气横牛斗,但见人间说姓胡。” 徐木润《题忠悯公送婿邢得昭归婺女诗后》“仲方主和局忝祖,保蜀功劳不自多。诸葛大名垂宇宙,北山千古共巍峨。” 释宝昙《和胡仲方摄县喜雨三首》“群农已作触藩羊,人语车声日夜忙。肤寸出云从北海,十分好句属南昌。”这些诗篇从不同层面记叙了胡榘的宦迹 、政迹和相互间的友谊。

忧心家国嘱子迁芦江
      胡榘所处的年代,南宋封建王朝彻底走向衰落,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倔起,致使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国贫兵弱的南宋王朝,在北方大批土地沦丧后,为了小朝廷的一偶偏安,面对兵力强大的辽兵、金兵和蒙古兵,是战是和举棋不定,朝臣中分为主战主和两派,争吵不休。冤杀岳飞,贬斥秦桧,流放胡铨,痛斥张浚,为了讨金国欢心更可将藐敌轻进的韩托胄枭首送给金人,弄得国事日非。胡榘身为大臣既伤感于国家的衰落,希望国强民富,收复失地,又顾虑宋庭兵疲将弱,国库空虚,不堪一战的情况和民间既期盼收复失地又期盼早息战祸安居乐业的矛盾心理,心里充满矛盾痛苦。因此,他在庆元等到地任地方官时一心广施惠政,泽被庶民,多收赋税,增强国力。进京为大臣后,使他进一步处于矛盾交叉口,一方面他也想象爷辈胡铨一样地大义凛然主张抗敌,但又清楚地知道病入膏肓的宋庭与敌交战,如以卵击石没有胜算,不但不能收复失地,更会因战火使人民陷入更深的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思想在他的诗作《濠州凯歌》中有有所流露;一方面他因亲近史浩和曾任庆元地方官的原因,被权相史弥远所看重,揽为内阁大臣,就认定必须尊重史弥远的意见,听从他对国家大事的安排,专管好主和事宜。所以他因办理主和事宜被朝野中的主战派所不容,有人还以草头古谣攻击他。胡榘在这种境遇下产生了一种想法,以为自己是大臣,国家破碎时当为朝廷死节,而按照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应该为自己的胡氏家族留下血脉,对得起列祖列宗。为此他走访了居住定海海宴湖塘(今北仑柴桥龙泉)的族兄汝恩,考察了芦江两岸的山水地形,最终选定九峰、福泉两山怀抱着的柴桥平原,三条芦江河支流交汇的芦江后岸,为子孙的隐居发祥地。选定儿子胡用之迁居柴桥隐居,改字烨中,开芦江胡氏一脉。迁居前,胡榘对用之淳淳教导说:“吾观汝气质堪为田舍翁。我为大臣不知死所矣,汝居此幸免于难,为胡氏香火种也。”
      胡用之遵父嘱居芦江后,南宋灭亡,他隐居力农得免于难。居家整肃,就是寒冬腊月和酷暑也衣冠整洁。经常训示子孙:“吾祖宗世受宋恩,今虽天命既改,为我后者但读书知理足矣,慎勿妄仕,以沾先祖。”芦江胡氏的后代尊重先祖的教诲,没有一个人在元朝应试作官。明朝后芦江胡氏后裔科第联翩,许多人成为官吏和庠生食廪者。较有名的有明朝进士儒林郎胡瀹、勇御倭寇为国捐躯胡滚、绩著天台的胡璟、清朝皇帝封赐的胡于镕、除弊忤权贵助强扶弱胡维炳;诗书画名人胡滨。近现代芦江胡氏名流众多,人才辈出,有我国第一只白炽灯发明者、老同盟会员、革命烈士、解放军中将、歌唱家、美术家、著名品牌创始人、美国华人重大活动组织人。而芦江胡氏的后裔也繁衍日多,成为望族,分为前房、前堍、车门里、五马桥、完工桥五支,足迹遍布海内外,。
“芦江深处淡烟笼,中有高人德望隆”。胡榘的业绩已记入史册,但他的葬处却成为一个谜,相关的史籍、宗谱都没有记载,唯有芦江胡氏宗谱中“卒于司空,葬无考”一句话提示他的归宿。因此有人对着东钱湖边胡榘创建的烟波、天镜两楼,说他曾归隐陶公山,学陶公在钱湖垂钓,有诗为证;有人传说他葬于东钱湖畔的韩岭,有墓为证;也有人猜想他葬于北仑的嘉溪,有胡氏宗庙祖源庵为证。在迷样的猜测中,永存的是胡榘为宁波人民作出的贡献,后裔们为国为家的努力。                          
                                                                                                                                          (作者胡嘉翔)

胡榘简介:胡榘(1163—1244)字仲方,庐陵(江西吉安)人,祖藉青州。南宋淳熙间监庆元(宁波)府,历任至龙图阁学仕、正奉大夫、兵部尚书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在庆元主政时,浚东钱湖、编四明志、兴办教学、修建郡城,发展交通,促进内外经济贸易,惠政泽民,民立庙祭祀。见宋势日促,命子居芦江,繁衍为望族。
[ 此贴被胡嘉翔在2011-08-12 12:2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8-12
长留光明在人间
---------记中国发明第一只电灯泡的“电光源之父”柴桥人胡西园先生
胡嘉翔
    
        店与店相连形成了街,屋与屋相连变成了弄,柴桥就是由纵横交错的街与弄联接而成的江南古镇。随着岁月的推延,街不断延伸,有了上街、中街、下横街、西横街,弄不断增多,有了何家弄、智昌弄、蒲鞋弄、茶亭弄……。在诸多条小弄中,有一条紫红色石板铺就的小弄叫智房弄,它一头连接芦江胡氏支祠,一头通往柴桥上街,弄两旁是智房民居,中国“电光源之父”胡西园先生的故居就在智房,现在的门牌号是老屋10号。
    1882年,英国人开办的电气公司在上海外滩架设的6公里电灯线路通电亮灯,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聚集外滩看“希奇”,当电灯在漆黑夜空亮起,人群情不处禁地簇拥着大呼“电灯!电灯!”自此电灯被称为“赛明月”,上海也成为 “不夜城”。二十一年后的1903年,尚在镇海县立中学读书的胡西园先生来到上海,他真正见识了神奇的电灯,也知道了照亮上海街头的电灯不是中国生产的。出于对电灯的着迷,他就去亲戚开办的纱厂做灯泡的电阻电压试验,虽然结果爆了纱厂的总保险丝,但他的心中却萌发了发展民族工业,研制国产灯泡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一意向,胡西园先生在镇中毕业后选择就读浙江高等工业学校,1920年学成后到上海创业,初始先后开设五金号、机器厂和恒昌船厂,还经营过棉纱。但每当他面对上海潍灯红酒绿,就会想起国人在租界里的低人遭遇,遂决心实施自己少年时的愿望----制造电灯泡,与洋货抗争,以实业救国。
    但要制造电灯泡谈何容易,国内对灯泡生产技术一片空白,为了达到目的,胡西园先生一面到图书馆寻找国外杂志中零星制作工艺介绍,一面在自己家中辟出一间房子作实验室,并与同气相投的留日工程师周志廉和钟训贤等组成了研究团队。灯泡研制中,他们面对灯泡漏气、断丝、裂管、爆炸等困难,毫不气馁地对照实物进行琢磨,终于在1921年4月4日成功地制造出我国第一只长丝白炽灯泡,改写了中国人不会制造灯泡的历史。
    灯泡试制成功后,胡西园先生即于1921年初夏变卖了部分家产,筹资3万元投资生产灯泡。在通过日商隆记洋行的黑田从日本购得2套日制炮灯旧机器后,租借上海福建路唐家弄242号开办起电灯泡工场。由于生产成本大于销价十几倍,创业第一年灯泡生产成了“烧钱行动”,为了维持生产,胡西园先生悉数变卖了除柴桥的祖传房屋之外的不动产。好在绝地逢生,1922年11月周志廉告诉胡西园先生一个消息:一个德国电器专家OPEL(译作:奥普或亚浦耳)要转让在上海甘肃路开办的小型灯泡厂。这一消息如久旱甘霖,胡西园先生遂决定并购,几经谈判,终于在1923年春成功地以2万元盘进该厂,并托掮客出售了原陈旧设备。为提高灯泡质量还花费重金进口了最新式的验光机等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规模。继续聘请原电器厂的工程师,在新厂内成立研究机构进行技术攻关,使电灯泡的质量越来越高,达到连续通电1000小时,灯丝没有损坏的最先进国际标准。同时为有利于灯泡市场推销,他决定取德国“亚司令”和荷兰“飞利浦”两个老牌灯泡厂的首尾两字和自己要执灯泡工业牛“耳”之豪气,拼成“亚浦耳”牌子,希冀用外文谐音的品牌名称和灯泡优良品质,一扫国内市场上因国货质量不佳、信誉低下的颓势,打破了洋货一统天下的局面。
    1924年11月中旬,孙中山先生去北京商议国事途经上海,受到上海各界人民的欢迎。孙中山是大力倡导发展民族工业,提倡使用国货的,所以上海工商界根据胡西园先生在研究灯泡和提倡国货中的积极作用,推选他为国货代表团代表之一与王介安、黄汉强等去新开河外滩码头迎接孙中山。虽然当时的胡西园先生在上海工商界“资历”尚“嫩”,但他在提倡国货运动中的活力却为劳敬修等长辈所推重,有幸与少数年长代表一起面谒孙中山先生和孙夫人宋庆龄,得到孙中山先生握手接见。孙中山先生还对胡西园先生制造国货、提倡国货的行动给予肯定和嘉奖。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国民激于反帝爱国义愤,“提倡国货、挽回权利”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胡西园先生对国货倡导活动更加身体力行。1926年他增货10万元。将自己的工厂改组为“中国”亚浦耳电器厂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在辽阳路新建厂房并购置德国产精密真空机等全套制造设备,精心开发新产品,使“亚”字牌灯泡声誉日著,成为与垄断市场的洋灯泡相抗衡的国货。为扩大销售,胡西园先生还将销售市场扩大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已使用电灯的中小城市,远销到南洋和印度、澳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1931年胡西园先生再次增资30万元,使中国亚浦耳电器厂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拥有600余名职工,日产1.5万只灯泡的工厂。同时还在鄱阳路设立分厂,生产电风扇、马达等新的电器产品。
    1925年国民政府建政南京,由于关税协定取消,外货大量涌入,官僚资本幽灵开始复活,严重影响到民族工业的生存发展,胡西园先生与全国火柴联合会刘鸿生、华裔纱厂联合会荣宗敬、丝织业公会蔡声白、面粉公会王尧臣等有识企业家以及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浦东电器公司等企业,为“维护产权”,有效抵御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威胁,发起成立了中华工业总联合会,胡西园先生任理事。另外还担任了上海市电器制造业同业公会主席、上海市电工器材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电工器材工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等职。中华工业总联合会的成立为赢得民族工业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正如《剑桥中华民国史》评论所说:“以他们共同的保守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对政府权力的不信任为基础,……他们采取发展、进步、竞争为主旨的观点……阶级利益呈现出一种现代面貌,团结一致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既得利益的团结一致,而是争取尚未得到的利益的团结一致。”。
     “亚浦耳”的崛起引起了外商恐慌,于是美、德、荷、匈、日等国的外商联合起来,使出“杀手锏”进行阻挠破坏,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收卖一名亚浦耳厂职工,在配用的药水中暗掺碱质,造成红磷不纯而断丝;把发脆变质的钨丝卖给亚浦耳,以次充好进行欺骗;制造伪劣产品 ,假冒“亚”字灯泡;以5分银元一只灯泡低价倾销,意图挤垮亚浦耳;推出可乐灯泡,在新技术上逼迫亚浦耳。面对外商挑战,胡西园先生积极沉着应战,首先积极开发新产品,抽集在造船厂和五金号的资本,投资喇叭头车、绕丝机等设备,研制成功圆形螺旋丝的可乐灯泡投放市场。进而聘请留美学生冯家铮为工程师,在改良生产程序,进一步提高质量基础上,研制开发成功更加新式的充气型“哈夫”灯泡,以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继之借提倡国货运动兴起之契机,顺应侨胞的爱国热情,将灯泡销往南洋华侨集聚地,引发华侨购买“亚”字灯泡热潮,拓展了海外市场,解决了新产品“哈夫”灯泡在国内因价高而销量少的问题。
    见以前的各种压制手段被胡西园先生举重若轻地一一化解,美国的奇异、德国的亚司令、荷兰的飞利浦、匈牙利的太史令等公司就结成国际联合阵线,联合成立“中和灯泡公司”,制定“高价统销”和“副品廉价”策略进行反扑,欲用这“两条绳子”绞死中国亚浦耳。在后来的市场争夺战中,一场 “日光”牌灯泡“双胞”战,充分体现了胡西园的雄才大略。那是1931年底,美国老牌奇异灯泡厂欲以大欺小,挤垮亚浦耳以至中国的全部灯泡企业,就计划在市场上推出一批“日光牌”电灯泡低价倾销,每只批发价仅1角银元,并且给予经销商6个月放款期优惠,而当时同类电灯泡的真正市场售价是2角多银元。面对这一中国灯泡行业的生死存亡危机,时任上海电器同业公会理事长的胡西园先生,忧心竭虑。经过周密调查,他得知奇异厂的“日光牌”灯泡没有在中国商标局注册的情况后,计从心来。抢先在中国商标局注册了“日光牌”商标,同时通过电器同业公会发动所有中国灯泡厂,每日按定额抽成,捐献一批电灯泡并印上“日光牌”商标。接着12月23日在中国各大城市重要报刊突然登出大幅广告,广告称“日光牌”灯泡每只批发价5分,批发处设在上海小东门新组织的某电料行,见报即有货可批售。原本与奇异厂秘密商量好价格的电料商不明白“日光牌”灯泡的价格怎么突然少了一半,纷纷拍电报向奇异厂询问。然而胡西园先生早已算定美国人周六下午和周日一天不办公,而第三天又是圣诞节,这样连续三天内经销商的电报是根本无法送达奇异公司主管手中的。而胡西园先生自己却抓住这三天有利时间,忙着与同业公会的会友一起接受其他经销商订单项和发货,让电料商感到5分钱一只“日光牌”灯泡确有其事。12月26日奇异厂的美国主管潘奇照例到办公室上班,一进门便被各地的电报湮没,看到如同一辙的电报内容,惊讶半天也不知怎么回事。由于两个“日光牌”灯泡的批发价相差一半,与奇异订单的经理商认为奇异厂欺骗了他们,就纷纷退了订单。美国奇异厂也无法再销售“日光牌”灯泡,如销售就构成对中国商标的侵权,最终只能“打落牙齿肚里咽”,几十万奇异产“日光牌”灯泡长待仓库,不见天日。
    这场漂亮的短兵相接,体现了以胡西园先生为首的中国爱国实业家的智慧和理想,德国、荷兰和美国商人只得改变策略,分别在次年圣诞节向胡西园先生赠送了精装日记本、油画日历和铜质纪念章,企图与胡西园先生联络感情。同时提出签订联合协议、购买“亚”字商标和加入“中和”组成五国灯泡联合公司等等要求,来约束和兼并亚浦耳,但均被胡西园先生拒绝了。最终亚浦耳灯泡以光线正、用时长、质量好驰名各地,有的外商企业也开始向亚浦耳订货,亚浦耳的“亚”字灯泡在国内外市场站稳了脚跟,赢得了这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争夺战。
    就在胡西园先生的亚浦耳和其他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稳步发展的时候,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不断践踏中国大地。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亚浦耳鄱阳路的分厂被日寇炸成一片废墟,辽阳路的原料和机器也被洗劫一空。日寇的暴行进一步激起胡西园先生的爱国之心,他一方面为应付市场需要在租界内的小沙渡路(今西康路)设分厂继续生产自救,一方面积极参与抗日救援会活动,赴前线慰劳张发奎所部将士。为在战乱中谋求民族工业的稳定发展,胡西园先生积极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内迁工厂委员会。毅然决定冒着风险把重要设备和大批技术人员、工人西迁重庆。为实施迁移行动,他与胡厥文、颜耀秋、周锦水、张惠康、王佐才、孙鼎等赴南京与当局交涉迁厂拨款事宜。内迁路上,在镇江、武汉等地遇到难以想象的艰辛,在宜昌用木筏运载机器设备往重庆途中又遭到翻船损失,经过92天拔涉终于到达重庆。 1939年胡西园先生在美丽的山城设立亚浦耳总办事处,购买土地,建造厂房,相继建立了西亚灯泡、新亚热水瓶、开远松普、开泰化工、庆丰皮带等八个工厂。但胡西园先生的西迁建厂活动却受到了国内官僚资本的阻挠,孔祥熙的二小姐相中了电灯泡制造,为此就通过孔祥熙的关系,设置障碍,挤压亚浦耳,迫使胡西园先生不能开工。面对当权者的欺压,胡西园先生最后只得让步,请一位与孔家有关系密切的人当董事长,才平息了矛盾。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官办的南京电工器材厂也迁到重庆,不但仗官势与亚浦耳争空运优先权、原料和燃料配额,还用高薪挖走亚浦耳厂的技术员和大批熟练工人,造成亚浦耳一时难以调度,几乎不能开工的困境。后来又趁亚浦耳危难之机削价竞销,想把亚浦耳迫上绝路。如此种种,胡西园先生在自传中说:“亚浦耳迁川生产,难如过鬼门关”。
     面对各种压力,为了战时后方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支援抗战,胡西园先生在工厂迁川后,积极参与迁川工厂联合会组建并任常务理事,还参加了重庆国货厂商联合会和重庆市商会。抗战后期又参与发起筹组全国工业协会任常务理事。他运用这些工商业团体,与当局“折冲”,争取经济利益和政治民主。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长江水路得以恢复,美国剩余物资潮水般涌入陪都重庆。对此,文舟撰写的《中国灯泡之文胡西园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迁川工厂产品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使各厂日常开支和伙食都感到困难,弄得公厂负责人走投无路。全国工业协会及重庆分会发动和组织厂长、经理数百人集会,为战后工业复兴,要求政府给予巨款资助。由于向行政院宋子文请愿未果,请愿厂长、经理就推派胡厥文、胡西园、吴羹梅作为代表同蒋介石进行面对面的谈判,最后蒋介石不得不答应补偿800万元,来解决众多内迁工厂的燃眉之急,这事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态度和官僚资本掠夺侵蚀的严重现实,如何为民族工商业拓展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胡西园先生等工商精英思考的政治问题。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中共领导来到重庆,为争取和平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9月毛泽东主席等领导先后三次在重庆牡园、桂园、中共代表团驻渝办事处召见和宴请胡西园先生、刘鸿生、吴蕴初、胡厥文等七人,向他们介绍国内外形势和中共和平建国方针、民族工商业政策。周恩来还在胡西园先生主持的“星五聚餐会”上时发表了历史性演讲,为民族工商业者指出光明前途。与中共领导的接触增加了胡西园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使他看到了自己的行动方向。1945年底他积极参与了黄培炎、胡厥文、章乃器等建立新政党筹备工作,在重庆实业大厦召开的民主建国会成立大会上胡西园先生被选为第一届常务理事。
    1946年胡西园先生从重庆东归上海,全面筹划亚浦耳的复兴工作。经与当时工业局反复交涉后,终于收回被日军占领的原亚浦耳辽阳总厂,又在小沙渡路和沪西分别创办了二厂和三厂,使亚浦耳的生产能力恢复到日产20万只灯泡的水平,较战前增强10倍。期间还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支日光灯管。从此价廉物美的亚浦耳 “亚”字国货老牌灯泡再次风行于国内外。是年初,民建总会由重庆迁至于上海,胡西园先生作为对外联络负责人,为实现民建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纲领活动频繁。同年5月胡西园先生出任行政院最高政治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当局就既以“规劝”、“告诫”、“警告”相威胁,又发文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中止与亚浦耳的金融往来,拒放工业贷物,追索前欠款项,逼迫胡西园先生停止民建活动。但国民党的上述作为,反而使胡西园先生更加看清了当局的腐败,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信任。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要求胡西园先生迁厂赴台,汤恩泊还送来了飞机票,何去何从?胡西园先生思想斗争激烈,经过几天煎熬,决计拒绝了汤恩泊的“机票”,等待上海解放,迎接共产党到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西园先生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配合政府做好公私合营改造工作。1959年亚浦耳更名为上海光明灯泡厂,胡西园先生在任企业总经理。并且先后担任上海市榆林区第二届政协委员和杨浦区第三、四届政协委员。1965年胡西园先生退休,1981年在民建上海市第五届代表大会上当选市委委员。1981年4月18日因心脏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斯人已逝,但当我回到故乡柴桥,经过智房时总会情不自禁去望一眼古老的智房墙门,回想墙门前原有的一棵高大的代代橘树,想着白色芬芳的花朵,想着高挂的桔黄色果实,仿佛听到屈子吟咏《九章•桔颂》的声音:“深固难徒,廊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正是胡西园先生的操守和品格,恍惚间高挂树上的代代橘幻化成盏盏电灯,闪耀着的桔黄色光芒,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长留光明在人间”的志向。
注:参考资料
1、    钱茂伟《亚字牌灯泡的开拓者胡西园先生》北仑网、新闻网
2、    文舟《中国灯泡之父胡西园先生——追寻早期民建企业界人物之一》上海民建网
3、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人物传略•胡西园先生》
4、    苏旭《中国电光源之父“胡西园先生”》价值中国网
[ 此贴被胡嘉翔在2011-08-12 12:26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