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382阅读
  • 103回复

《全元文》---胡氏相关文选 胡志盛整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21-12-01

【9】全元文  卷二六八 劉辰翁 (一)
胡山長題屋疏
子雲擔石乏盡,尚存一區宅之苟完;元龍湖海歸來,未有百尺樓之可托。如蛛絲屡營而弗就,宜鳩婦見笑於無能。然後庸人皆得而易侮之,是則世尊所謂可憐悯者。吾嘗為爾再三渎,君亦慨然九百辭。今年無锥也無,未知所得;大人好烏亦好,諒不加疵。豈無一枝,栖此三匝。痡矣瘏矣,念夫小人皆有闔庐;鳣斯粥斯,烏乎何時而止此屋?

【9】全元文  卷二六九 劉辰翁 (二)
贈胡聖則序
子美平生流落,拔足鄜塵,丐拾為資,起浣花草堂。三年而後成,成數月,為秋風所破。不知嘗復完茸與否?而飄飄江上,避地愈遠,從瀼西,徙浣花,各三宿桑下而去否?今過客耳,身生太平恨晚,生亂離又恨早,居今憐子美,亦羡子美。


【9】全元文  卷二七〇 劉辰翁 (三)
泰和胡氏族譜序
先王有小史以奠系世,其歸在厚人倫,後世反崇華胄,自損其實,而他冒其名,雖華非其所當,於其人奚益?假如言劉者宗漢,不知婁敬之劉得為漢乎?言李者宗唐,不知徐勤之李得為唐乎?胡之受姓以來,貴且華者,莫踰漢太傅廣,譜胡者孰不詫廣為冠冕。惟泰和胡叔俊獨知廣黄姓,而遡其自出之派,則本於河東以及於金陵,叔俊固知辨名實者。其交子名文可者,叔俊族子也。其人狷狭多奇,尤喜赋新句,觀其志要,有所樹立,不欲苟附借於人。予嘗問其世,文可告以叔俊自叙如此。予因詰之曰:「自宋以來,貴且華者又莫如忠簡公,爾不祖太傅,然則忠簡公後乎?」曰:「吾非其後,固其族也已。五季時有謀贇者,字文美,官金陵,子三人,辟地來吉,伯公霸居盧陵,仲公真、季公陽皆居泰和。公真之後,有曰衍,擢進士,為朝奉大夫。公陽之後,有曰箋,為南城縣丞。叔俊出衍後,而吾出笺派。諸禮簪绂炳如也,印以陽文節公所為《榮福堂記》,井然不可誣妄,雖不忠簡其族(一),固不辱有胡,可概言陇西,而混稱耶琊者哉?」予聞其言,而益壯泰和胡之世有其人也。又復之曰:「剛簡登第,人問忠簡,言非其祖,卒能以直聲振當世,為鹰陵異日忠簡。况胡本舜之遠胄也,希舜之人即舜之徒,抠衣於鄒鲁門墙者,奚必以剛簡、忠簡為泰山哉?」後二年,文可續叔俊《垂絲圖》為流慶,圖成,偕叔俊子景純過予求弁一語,遂書前言以加諸首。
[一」雖不忠簡其族:其,原作「具」,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9】全元文  卷二七〇 劉辰翁 (三)
胡仁叔詩序
舊常評某人詩清嫩,其人不滿,以示羅涧谷。涧谷曰:「過矣。審然當唐詩,何人共可幾語,為足以稱此?」凡讳嫩,欲稱老,不知清嫩與淺嫩異,政未可少也。如輕風淡日,時花美女,小兒睕睆初語,别能令人賞愛。有味亦不在多,固未可與彼老者同年而語也。杜子美「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傥無起語十字,坐盡情事曲折,更接以「紅入」、「青歸」、「桃柳」之句,豈不誠魏其嫩耶?



【9】全元文  卷二八九 胡夢魁
胡夢 魁
胡夢魁(一二三四——一三〇七),字景明,號涧泉。建昌新城(今江西黎川)人。宋末登進土第,調澧州户曹,改丹徒尉,累遷浙西制置司參議官。入元摄本郡判官,擢佥廣西憲事,惩治貪污腐敗,聲譽流布朝野。歸致仕。大德十一年(一三〇七)卒,年七十四(程鉅夫(佥廣西提刑按察司事胡公墓碣)。本書輯得其文一篇。

修大成殿記
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唐虞之所以帝,三代之所以王,漢唐之所以治,秦隋之所以亂,亦在乎學校之興廢而已。嶺右之郡桂為大。在宋淳熙時,南軒先生師是邦,一新府學,規模殆與辟雍等。厥後帅臣復創宣成書院於其西,合南軒、東莱而祀焉。大元混一舆圖,靜江最爲後服,力屈自焚,悉爲焦土。聖上崇化厉賢,旁求儒雅,明良迭起,異世同符。至元十七年,今湖廣行省右丞史公格,即其故址而圖新之,始建大成殿。越五年,治中漢嘉張九垓創戟門。越十年,總管平陽趙珪創講堂。然而未備也,上命豫章陳懋卿提举廣西儒學,議完其缺。顧學廪不足,有爲廣西道宣慰使祝真卜,慨然捐己俸以爲之倡,宣慰司總管府官之賢者翕然和之。乃屬教授周天祥命館下士,鳩工庀材,各效其力。於是講堂未毕,瓦之墁之;齋舍未立,經之營之;先賢未祠,攻之成之;庖井未敞,築之凿之;門庑未葺,約之椓之。輪奂交輝,衿佩胥悦,群诣夢魁而告之曰:「宣明教化,勉励學校,聖天子之诏也,部使者之職也。子其不可以無述。」夢魁曰:「建國君民,古帝王豈無他道,而獨以學校爲先,何哉?蓋必有學以教天下國家之才,而後有人以治天下國家之事。學者,學孔孟者也。昔南軒新是學也,晦庵先生記之曰:『敬夫之學,近推程氏以達於孔孟。』而南軒記三先生祠亦曰:『瞻三先生之在祠也,其各起敬起慕,心存身履,以進於孔孟門墙。』孔孟遠矣,朱張未遠也。處斯學,味斯言,思朱張在是,即周程在是;周程在是,即孔孟在是。學以聚之,當深契孔孟之心;達而行之,必無負孔孟之訓。若曰泮宮修矣,繇役免矣,吾姑遊焉息焉,食焉怠焉(一),是孔孟門墙之所麾也,二三子不可以不勉。」衆曰:「然。」遂著之記。(廣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清嘉慶五年《廣西通志》卷一三三李軍校點)
〔一〕食焉怠焉:怠,原作「息」,據點校本《廣西通志)卷一三三改。

【9】全元文  卷二九〇 曹 泾 (一)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泾去冬拜别後,無何,亦理歸装。以十一月十九日抵舍,又以正月三日過相居,隨波上下,正自可笑,濟鼎應憐之也。去冬钧翰曾得力否?嘗見孫同年朝瑞云:自秋浦來,曾得會面。又謂倉使見所投啓事,以為上庠人物可敬,亦果然否?朱府教榮上泾,見附賀書,因併拜此。朱丈在翘館從容,屡誦才美,欲其相與扶持,渠亦謂願得一好朋友求益也。今于書中又申言之,併乞臺意。泾身事未有涯,姑置度外。所可喜者,與東閣諸君心腹稍孚,亦頗有心功。再意濟鼎,近况想佳。諸公有相念者否?月廪足支吾否?區區之心,以為迎親之署,乃第一樂事,此外皆可為也。何日過昌化,得吃菜根,亦所甘心。性急馬遲,爲之奈何!臨風惟有健羡而已。人去速拏楮拜此,恃至契,不及錄飾爲恭,仰告臺照。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二 三月二十四日
某頃繇迅便,率拜禀函,念心交莫如吾同年,故一切浮文悉用刊置,然亦愧其疎矣。來教介來,伏領謙答,小楷何謹,件教何詳,了不以先施爲讥。匪至情安得爾字字研詠,感極無言。雖然,所謂里年先生云者,非所宜蒙也。執事于某有數年之長,當年利見之文,某手抄口吟,心降氣懾,願一北面不可得。嘉藉慈思之契,許以兄弟之好,已為望外之榮。今為斯言,當作何颜拜受?夫世之以先生二字加于人者,爲其聞道在先,或以年長,否則直以權勢在焉爾矣。三者某無一有,而謂之先生、先生,欺予哉!記去冬賜翰亦有之,失于控謝,今敢百拜并懇願從兹勿復以云。恐傳他日,謂執事缪于施,某傲于受,俱非禮也。钧翰委折謹悉,嘗以臺翰過钧覧矣。(内帖:所求格式一節并呈,亦笑领盛意矣)。然聶守近有回書,首曰「某去冬恭拜钧劄,謂以胡尉之才之美,敬嘗齋沐回申」云云,則是未嘗不仔細也。老師謂入佥一事,潔堂雖嘗移文,執事實未供職,則所謂按堵云者,因其已入者也。據某思之,忱如臺諭。爲一皈投劄子,只平直叙其卑猥困苦之狀,否則宛觅朱丈一語。某已力于府教書中言之,語又爲穏貼,又托兩俗神各書力言之,不如求此著爲最密,寧可少缓?得之不可,欲速如俱不可,則且甘苦忍貧,俟之毕竟,亦是時運所制,無如之何。少刻卑己求人,瑣細己甚,縱小有小得,所失已多,又不如清苦之爲浩然也。依綠從紅聊復爾,聞士大夫得時行道,有大于此者矣。伯诜尉聞有便郵,専寄一缄,見到已就道寄音矣。此翁近况甚適,但頗患細疮,爬搔不禁,蓋自掌珠發之,延于聖善以及頑尊,谩供一笑。盧江之役,雪前大爽。手自申牍,岂邊機耶?芫萋滹沱之事,萬乘有之,况一尉也!遠翔佳况,想如來教。看來富者常有餘,貧者常不足,此一定之理分,奈之何也!濟鼎今所以浩嘆者,一以官卑,一以俸薄。然官卑實自爲之,不得尤人。既爲是官,合得是俸,此亦謂之天命。今卻是稍納青衿,薄助脩瀡,乃爲本行生活也。士大夫聞貧乏不能自存,此是好消息。學以本政,才以任事,又廉介主脚有不遇,遇則南溟天池矣。若某之事,卻是可笑。前冬之出佥,謂向陽一到,即得钧翰過淮,不可謂之無力。去之数月,杳不見報。而主翁丐歸束,果成行矣,獨非命耶?今為此來,敢作妄念?近在爐□之側,固如此而止矣,其又能甕筭耶?偻指戍期,以刻為歲,欲一學庐江雪景,不可得也。先生應重念之意,何幸傾倒。臨風拳拳,餘俟裔拜。伏干臺照。

【9】全元文  卷二九〇 曹 泾 (一)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三
某幸托同年相視,當如兄弟,而先生長五歲,文學复出其上,則師表也。然距今三十餘年,驟而講師生禮,見謂非情,正當以記禮兄事之禮爲斷。然相距數百里,兄年七十一,某六十有六,而書問之交,一用滑稽。既乖平仲久敬之義,又犯先賢戲谑害事之戒。兹謹釐革前例,一用竿椟,正式首告尊亮。某正月抵館,二月東宇來會,謂知有華翰在浩古處。至三月十一日,始克领教,蓋浩古來極遲也。即欲拜狀,而東宇言四月初方歸。數日前聞在月半,今初五日忽聞即歸,遂亟拜此,以叙前書之謝。來書雖曰諸謔而尊愛之,真未嘗不寓于其間,以自愉玩則忘疲,以示他人則絶倒,無所不樂,而心終以爲善謔不如純誠。變而之道,固未嘗不如正聲《韶濩》之在耳也。先生才高學富,發而爲文,實是可敬。某向來謂若減得一二十年年紀,謹當北面,而惜也老矣。每見高作,輒如武庫乍開,劍戟森然,一一銛利,又耐檢點。近又于東宇處見所爲《醉意記》,復是務沛奇脆,發藥我多,敬謝敬謝。來喻年前頭目之窘備悉,使户之為金也,決于忠告者之一言,所謂忙中之錯,危途之非,聽言之難如此。事既失手,何可追悔,忍之而已。今日得浩古数字,曰表叔餘翁,家學二蒙,老而益進,長表弟尤為富人,其能謝俗躭書,嘲弄風月,調笑戯謔,宜也。浩古以所親見為此語,當無醸飾,幸先生欣頷焉。《醉意》之文既高,字畫亦復清勁,某兩眼如蒙霧,作字善欹向去,此當日甚一日。生年少先生五歲,蒲柳不耐乃爾。春來賤體卻少病,能早起,能畫坐,事文墨不打瞌睡。然傍人篱落,爲分文百陌計,是謂老醜不若歸。而以意眠起,闲來繙書,或弄幼孫,從事蔬食,待盡山中,斯爲全是。今冬遂當結局,所見決矣。次孫秋後當娶,家無赢財,歲爲多費,此生竟是如此波查,苦中作樂而止,雖然亦天也。賜教《元日》諸詩,當摘和;専賜一詩,當謹和。盡數遣歸,示舍弟小兒輩,以誇所蒙。元韻不能悉記,牢嗣貢。東宇在近,浩古非遠,時時有便可寄。遠翔令嗣障教者已歸,元鎮近不交信,弗齋已葬,程山牕子名昭祖者即世已久,皆謾一知,總幾尊照。不備。

【9】全元文  卷二九〇 曹 泾 (一)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四
某啓:五月十一日東宇來領四月晦日書,時辛卯生令孫,因冗賜字差略,然猶能訝吾孫利市之負欠,以愚意所欲釐革爲遁辭,則無所不怡,正自可喜,謹诶次孫毕娶併償。先生六孫,某少一員,有出剩政。雖頹景迫我,兩家子弟能通知二父意,安知無餘味耶?兹言類于自惑,屏息埃谴。某六月望作暑假,巧值亢旱,加以老孟光失步如受病,閲月方能出户,一是無聊。二十三日甫抵館,今日爲二十五日,東宇意言初一又暫歸,急拜此。新秋尊候康佳,使婘均慶。辛卯生令孫,勿藥久矣。某之同年孫可以入學,而猶嬉厥祖父,或教之誦詩,若他文,能調十字爲一,連而浏亮,但欲聽人讀而默記之,既乃單聲自讀,每不肯隨口隨聲讀也。乃祖亦然付之一笑。諸令小孫亦當可教讀,岐嶷可人也。近公行不以是,何投充编役之説?儒户似有動搖,今而知月山之謂餘學必爲淘採者,范六丈真聖人也。前諭衡甫府教惠書意,未有可以奉承之理,東宇知之,見答衡甫一書,煩授其令,似併致此意。某積欠次韻之作,尚容續控。東宇之柬忽棄盛年,乃祖隧碑,恐成擔閣,賴高文傳抄已廣,亦不假金石而壽也。卻恨一字三缣之酬,不如皇甫幽冥之間,其或能結草亢杜回乎?悶事悶事。某乍到百冗,復以暑盛,且此草草。歐公謂杜郎中曰:「吾徒老大,朋遊零落殆盡,存者無幾,又苦乖離。就使幸而相容,索然數衰。弱翁岂復昔時情緒,徒益可悲爾。」斯言似爲吾二人發,尊見以爲何如?東宇來或能賜數字爲幸。伏乞尊照。

【9】全元文  卷二九〇 曹 泾 (一)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五
某七月末一書附東宇,行計必達必報。暨其來則言,臺施適入州,夫能出則康强可賀。念孫久已勿藥,則團樂之適尤可賀。雖不書,猶書矣,何慰如之!先是王浩古將歸,信來問有無問訊,不欲贅漬。近歸矣,人十一月必來,倘可賜書,勿遐遺也。今拜此者,同里地理人程樂山純靜老成,遊仙里日久,古修與之甚熟,欽仰大名,欲一拜識于吹送。知某托年契厚,特來索書爲容。某與言胡判簿與某是一般貧苦人,宜自知之,又必古修書乃可往。設其造門,幸與之進,而隨宜度事以應之,不費錢財而費筆舌,諒亦臺慈之所不深拒也。儒役仍免,亦芘之。及尊斾入州為户門,何事老而傳矣,而猶出乎?可念也。樂山立埃書,草草,伏幾尊照。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六
某乃八月初東宇歸上狀,越月而來觅答字,無之,曰尊斾如州也。十月初,同里人談地理者曰程樂山索書求見,洊拜字,戒以必得。古修書乃往,否則不可,未知已至否?兹遂入腊,計自九月後不知尊履,自三月後不得尊翰,其爲尊仰,豈任下情?東宇歸,遂又拜此。某之近事,领累幸安。次孫以前月十四辛卯娶姑女成禮,前承戲徵,長孫利市宜併究之。然兩家相值,亦成畫餅談河耳,謹不敢以爲對。最負愧者,日坐猥冗,積欠和詩,遄解明歸當奮力併作,俟明春附東宇或王浩古之便。尊候清佳,尊婘康共,即日又慶尊年七十二歲。某雖晚後,亦六十有七。三十年前之事絶不入夢,見諸公哀哀,此心亦如死灰。想見康强有子孫,亦是人生一福。其貧且賤,當安之耳。先生與某大率相類,但未必如某之極貧,而胸中筆下飽滿伉壯高出于某萬萬,則某劣也明矣。雖然,天者不可强,人者猶可勉也,如何如何?「來年更有新條在,挠亂春風猝未休」,冀勿遐遺。伏乞尊照。

【9】全元文  卷二九〇 曹 泾 (一)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七
某去年八月後三拜書,意必蒙一答。正月二十二日過程樂山,僅見《風水説》而止。夫猝猝間能爲一篇覼缕,又書之,又朱其句,不惮煩,而不能以一字酬八月之欠耶?抵館後知東宇至,未見間,遇令侄胡東,嘗試問令伯有答書否,曰不知。然東宇至已久,審有之,曷不以貺?亦疑其遂欲答,其爲恕我決矣。至初九,東宇方携尊翰至,值某寓外,明曉始克领讀。紙極佳,爲之深感,語純謔,頗似寡味。毕竟尊意如此,故嘗欣受而謹藏之。七十二歲人,筆精墨好如許,非奇事耶?非還谒東宇間,忽闻其归,又怪东宇不以语我欠上状,兹为二月二十九日,东宇伯侄忽来领社日,所赐尊翰,只就元日拙吟内翻腾,無數議論,意盡止是爲一書,善哉謔乎!比前書稍稍有味矣。其爲真清江劄,前後一色堅莹,恐是咸淳、德祐間物。某窭人,安得有此?感感。又以起敬樂山不并觅古修書,而見蒙即與之共飯,并飯赠之言所得多矣,某何愧謝如之。所欠和詩甚多,固是不暇,亦以不勝和也。望而難之,厥既聲迹阔疎,不相考撃,掣以他冗,浸成缪悠,此真語也。先生所料近于深文矣,丐少寛之。《元日》只當一首二首或三四五而極,才拙思澁,不能以少爲多,遂以一首狀一意,逐旋砌成,姑留以爲案沓,使他日孫息輩見之,知當時景物况味如此爾,不敢以示外人。東宇乃于一舍侄處見之,不惜抄傳,至塵尊覽。賴得是吾兄見之,或當行人,必當忍笑不住也,駟不及舌矣。近吟并已入抄,旦夕一一治報。伴食乃宰相事,某不敢當。「俟來世」三字,此前輩著書立言,不靳今人知之之意。然高作大篇短章每出,爲汗漫奇诡,有一泻千萬里之勢,有爬癢鉴貌之快,令人駭視退立,亦何待來世而後知之哉?年高氣衰,病痛宜多,傥未至甚,姑以爲樂可也。某于書味自真,比來漸覺精神减怯,最是兩視花眩,常如在雲霧中,肢節酸疼,亦不耐煩苦,只飽飯而嬉。某又不甘如此,姑當順其力之所堪,勝而爲之。生老病死,時至即行,不怛化也。聞先生飲啖健甚,此壽之理。方虚谷今年七十四歲亦然,更告致重爲祷。此外勿吝時時交書,所謂謔語亦難盡絶。要好誠謔相半如何?要之吾二人至契,只説着自身及家事及闲談文字,亦何嘗不樂,何嘗無味?而必欲滿幅滑稽,何哉?前嘗禀似端切矣,不吾聽,亦惟命。即日尊年嫂恭人尊懿候多福,令子令孫合堂臺婘均安。某謹謹附起居問,兼謝東宇言。即有人回,便急拜此,伏乞尊照。

【9】全元文  卷二九〇 曹 泾 (一)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八
某二月三十日拜答後,非無拜書之志,而東宇于其令嗣之來而即去,與其自爲納婦而歸也,率不令知之,某又實不及知。以是忽忽六閲月無嗣音,未始不慊然也。秋半涼新,尊候康佳,尊婘均祉。近作必富,無從借抄,徒切跂慕。某淺于學,弱于才,兹事終不能與作者抗衡。年益高,聲望日益下,已矣已矣,惟天地父母所以與我之本然者,兢兢自持,毋致玷失。甘貧耐辱,老當益堅。他日或可全而歸之。此爲僅僅者,而猶未敢謂之能也。所許屡和高作,一蹉過後終是鼓舞不起,欠負欠負。然亦有由,某自三月後率是易病難愈,可笑。四月初十起連三日吐泻,既小定將理,及月而後全安。然日飯比常減半,至邇日甫覺差勝耳。交秋,隨例感冒,痰癞大作,亦看看一月,始得復常。大率年邁則氣衰,氣衰則宜其病之易而愈之難也。前輩曰安知他日不難于今日乎,一笑復一笑,累輩相扶持,苟安如常。最小孫甲午十二月生者,今年三月甫入學,頗易教,稍慰意。先生六孫,比某多其一,近有所增益否?當次第授讀,此一件關係老人况味,逸少公所爲絶甘分少以爲樂者也。穑事大稳,庚子遂為樂歲,奇遇奇遇。方虚谷獨處古杭十年,健于飲啖,其為文益閎肆研密,當為獨步。吴元鎮賀州杜門著書,有真樂。汪遠翔三子皆仕,少者尤佳,諸孫鼎盛。陳弗齋二子一仕,一求仕生。蒙厚三女適人,皆得男輒天,二子尚未有男也,恐欲一知。令侄寓老子宮甚適,尚不失本來面目,某似無所措力,而不敢不稱美也。春中承尊諭欠報,惶恐。某冬歸遂決意跧伏,不堪復出矣。儘歲除前尚可寄書,未間,珍重是祷。

【9】全元文  卷二九〇 曹 泾 (一)
與貴池縣尉胡同年書 九
某十月初三日,東宇以九月二十二日尊翰至,真是答書雑以諧語,每書之末爲寄聲,累輩同年有情如此,感喜何限!然所謂未卜嗣會,未卜嗣音者,語意欠密。嗣會誠未易言,若東宇在此,嗣音易矣。縱子不嗣,某忘之乎?前二年是元鎮書來曰:「相見欲期。」夫兩地相距可一二日程,而云爾何赵也。元鎮是形容其杜門堅壁之意,然其語無味,姑置之。東宇歸,謹奉状,輒因示教,内所和《雲峯》之作,次韻八首,更奏二首,共爲十首,因償前欠。而第六孫之和亦在其中,不揆芜秽,亦不能一一具題,并仰體尊意,稍入滑稽。東坡忍笑讀李端叔詩,某不敢避笑,特以是獻笑也,忍否一唯尊意。某藉庇入秋後穏健,明年仍未能辭舊館。東宇易館仍相近,正二月之交,又望報書。二月以後,又可拜書矣。未間,爲斯文珍重是祝。尊嫂太安人齊眉尊安,令嗣二位詩學兩優,六令孫聴明日發,俊茂可人,某敢附拜興居問不備。(以上〈梅巌文集》卷一〇)

【9】全元文  卷三〇八 姚 燧 (一〇)
烈婦胡氏傳
劉平妻胡氏,濱州渤海縣秦臺鄉田家子。至元庚午,平撃胡洎二子南戍枣陽,垂至宿沙河岸。夜半有虎突來咥平左臑,曳之而去。胡即抽刀前追,可十許步及之,徑刺虎,割腸而出,斃焉。趣呼夫猶生,曰:「可忍死去此,若他虎復來,奈何?」委装車,遂扶傷携幼涉水而西。黎明及季陽堡,訴于戍長趙侯,爲救藥之。軍中聚觀,哀平之不幸,咤胡之勇烈也。信宿,平以傷死,趙移其事上聞,得復役終身。嘻,胡柔懦婦人也,非不惧□之殘酷,正以援夫之氣激于衷,知有夫而不知有虎也。平雖死,其志烈矣。方之太山號婦何壯毅哉!(清康熙《古今圖書集成》之(明倫巢编·闺媛典)卷三四五《闺奇部))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21-12-02

【10】 全元文  卷三三四 趙 文 (四)
息庵記
胡君定甫營壽藏於永水之陽小江之上,而名其庵曰「息庵」,蓋取莊周「息我」之義,而屬余記之。按,息之義,止也,亦生也。止矣則何以生?惟止故生也。故氣之一呼一吸謂之息,是其止也,乃其所以爲生也。人惟過用其精神,故未白頭而已成翁,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是以老而佚,非佚也,血氣之衰耳;死而息,非息也,不得不息耳。若夫有道之士,未老而佚,可以無老;未死而息,可以無死。嘗試言之:夫人之生,其精神亦直幾何?善養生者,不必熊經鳥伸、呴嘘呼吸,但一日之間,稍息其心,則神自還、氣自定,縱不能修之鍊之以至於長生,而其可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可信不疑。悲夫,一世之人!其所以役其心者,何時已也?鶏鳴而爲利,旦畫而梏亡,使其神不得寧於其宮,其氣不得宿於其海,蟲飛薨薨,甘與同夢,方授授焉尹氏之爲僕。銅臺之歌舞未終,金穴之經營未厭,羲和走馬,倏忽百年。向之擾擾,竟何為哉!竟何為哉!定甫號雲心,雲固無心也,卷舒變化,知所止息。吾知定甫之息其心也久矣。修年未半,婚嫁先閑,弄孫抱甥,人事略備,菟裘餘暇,及此樂丘。我竹我松,手自封植。親賓載酒,永日笑談。定甫之所以息,乃定甫之所以生也。在《易》之「隨」,君子以簪晦入宴息。定甫以暮年處暮世,有晦之義焉。當此時也,退而宴息云爾。定甫之息,當作如是觀。劉伯倫「使人荷鍤」語,未應早計太甚。定甫達士,非有世俗之嫌,而吾方拳拳俾壽之祝者,朋友之情也,亦定甫賢子之志也。(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青山集)卷三)

【10】 全元文  卷三三四 趙 文 (四)
江村記
胡端叔始居安城之北門,辟地三江橋,因自號江村。予問於端叔曰:「子樂之乎?」曰:「然。」予曰:「夫江村,則有足樂者矣。蓋世所謂吴淞、采石、武昌、南浦,江非不清,而闤闠之聲、歌舞之塵,率能敗人清意。至於深林幽谷、曖曖遠人之地,或不知有江焉。故江村雖非天下之奇觀,而亦隠者之勝趣也。雖然,荒沙斷岸,黄蘆苦竹,風論雨橄,微茫杳靄,漁腔樵韻,自相酬答,而换魚沽酒,時時出於叢薄之間,好事者繪之以爲圖,苦吟者資之以爲詩,其實荒寒寂寞,人情所難堪者。夫昔之江村,猶未必樂,况今之江村,漁有租,舟有算,官徴長年罵萬斛,單衣叫嚣,鶠鹭辟易,頹茅卧壁,風啼雨啸,漁童樵青,鶉衣鬼質,俯仰是間,所謂樂者惡在?端叔自妙年以筆力撼場屋,嘗一日三矢破的,使亡曹更待公孫疆,即玉堂霧窗,端叔平步矣。事不意遽至此,而端叔遂淹於此,懷奇匿秀,日與漁童蟹子相爾汝,行吟澤畔,能無慨然於此乎?」端叔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人生焉往而非寓耶?吾北門寓也,三江橋亦寓也,昔者吾祖由清江而徙此也,亦寓也。使吾果玉堂焉,亦寓也。造物者亦吾寓,而吾焉所逃之?夫吾之寓於江村也,則已過矣。湣王,王也,爲人灌園。東陵侯,侯也,賣瓜青門。王孫咿嚶於路隅,將軍困辱於南山,以至紇干山頭之歌,『水東流,朕西上』之歎,讀之使人欷歔流涕。當其盛時,亦豈不負黼憑玉,走趨臣民?而流離顛路,一至於此。百年未滿,何所不有?即一士不得以功名自見,而釣魚聞處,復何所恨?願聖王在上,官無急徵,鄉無亂氓,吾以詩書訓子孫,爲江村幸民,則足矣。然皆非吾之所得爲也。吾視江村猶玉堂,玉堂猶江村也。」余然後知端叔之達,非余所及。(以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青山集》卷四)

【10】 全元文  卷三三六 趙 文 (六)
胡君墓誌銘
吾銘定甫,何以其狀爲哉?吾與定甫交三十年,所見定甫如一日,惟恂恂信謹寡言笑,無疾詞遽色,和易不爲崖岸,不獨爲士者,不能不敬愛。里中童兒、婦女,無不稱胡先生定甫低徊往教不倦。諸子皆禀承之能,世其業。儒家儉素固宜,而親賓過從歲時聚會,亦適情中禮,未嘗刻意治生。晚年乃駸駸完美,以娱親、以舉婚嫁、以葺其先人盧,服食器用,整飭先坐,無不修治。尚有餘,自及其穴,而壽考以死。而其言行,皆可以傳子孫而化鄉里。嗟乎!爲人如定甫,可以没而無憾於地下矣。胡故大族,定甫斗升其間,亦復何有?然桑田沧海,變化朝暮,而定甫食其故書破硯以至今日,又非有强力雄辯可樂侮。或欺其懦,亦自處於懦不校更,借是以勗其子於學,欺者更爲君益。定甫力薄而厚於情,貌怯而勇於義。里有襲陂溉田數千畝,廢久,歲比不登,定甫率族之有力者築之,身奔走焉,雖寒暑不惮。陂成,鄉人舉酒相慶,欲生立君祠陂上,君固拒之。君生七歲而孤,奉母以孝聞,丞相文公為書「慶綵堂」三大字。丞相憲江西檄召君,君笑曰:「此非吾志也。使吾飽煖以嬉,得以教子,志願矣。」丞相聞而嘉之,復為書「勤有堂」三字,使其季手以贈君。君詩鼎,曾祖克義,祖峻有隠德。丙申,峒獠所至,焚蕩永陽為甚,獨公盧得完,寇大書其門曰:「積善之家,此屋免燒。」寇去,鄉間視之嗟異。父冠英,姓某氏,娶梁氏。子五人,居仁、居敬、居信、居明、居中。仁、明先卒。敬有文而謹飭似君,嘗從吾學。女五人,長適袁嗣宗,次適周秘,次適彭修,餘逝。孫男十,孫女十。生宋寶慶乙酉十月五日,大元元貞乙未四月丙申得疾,越七日翛然而逝,得年七十有一。先是,君手卜水南小江楊梅園,爲異時优儀同穴之所,卓菴名息。辛卯,梁夫人没,葬焉。諸孤以八月庚申奉君柩合葬。居敬來請銘。乃銘之曰:
豐頰厖眉,粹宇長身。三十年前,潭上故人。潭水悠悠,變故日新。君豈巧?斯文方春。人愛其真,天憐其淳。生無障面之愧,殁無切齒之嗔。我銘其藏,不愧斯言。後千百年,爲谷爲陵。有讀吾文,尚求其墳。(以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青山集〉卷六)

【10】 全元文  卷三三七 趙 文 (七)
胡季從墓誌銘
吾猶及識胡觀洲先生,長身美髯,有文學,實爲丞相信國文公師。先生讀書刻苦,竟不一擧。於鄉以死,得年才六十。王考鐘廷直,字信之,學者稱東軒先生,出其門者,皆為一時聞人,秀峰其颖拔者。文公早從觀洲游,所詣已超越其後秀峰又以所得於東軒者授之。觀洲鍏鑑,字季從,陵人。生庚辰,殁壬午,以其年十一月,葬所居里太霄觀右。死不時葬,有阙,越十有四年,爲元貞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改葬吉水長橋茶焙炕之原,從遠祖姚黄夫人之兆。東軒初葬茶焙炕,葬三十八年亦改葬,從曾祖三承事祖妣顔夫人之兆。改葬之日如觀洲,其墓在觀洲左。觀洲娶劉氏,有子二人,祖范、臣清,臣清爲道士。女三人,孫男三人,景蘇、景黄、左生。二先生之改葬也。景蘇以父命奔走焉。景蘇有文而知義,挟册往教,非有餘者,至,盡解衣衾以葬,得寒疾幾死。又將罪力改葬其幾世祖主簿公。鳴呼!可以為人孫矣。既葬,來乞銘,銘曰:後千百年,樵童牧竪,躑躅而歌其原過者,尚知其爲宋伯夷之師之墳也。

【10】 全元文  卷三三七 趙 文 (七)
亡室胡氏墓誌銘
夫人胡氏讳懿恭,年二十歸於我。又二年癸亥,太夫人病殆甚,諄諄衣服是問。夫人泣曰:「母未有衣,我幸有嫁衣一箧,請悉以斂母。」即取衣一一白之母。母連日夜灼艾中無所知,然見所舉衣,復不忍盡用,曰:「我病久,爾衣食費且盡,留此時可易一食。」赖天之靈,母得復生。明年甲子,余以宋永名擧於鄉,丁卯更名宋吉舉;庚午又更名萬年擧。雖屡不第,然每擧,妯娌皆羡夫人,夫人亦甚自慰。癸酉,余弟宗彊擧。甲戌,余以弟入京試禮部,三月三日禮部牓出,余弟奏名。同日,余以京庠補太學生。其冬,江上急,兄弟歸拜二親,自後則無非亂離憂患之日矣。丙子遭母喪,後余弟死閩。庚辰,重遭先君喪,夫人食貧,辟纑織布,以衣以食。遇乏絶,彊無爲有,不使余知。待下有恩,撫諸子如一。爲余妻三十八年,未嘗見其一言一行之過。故雖其平時多病,余亦直信天理,謂君寛慈静默,宜壽;恩勤鬻子,宜有末福。庶幾,婚嫁粗,得一日之安閑以償其艰,勤而不謂止此也。父舜舉,母劉氏。生辛丑九月二十三日,殁丁酉十一月二日,得年五十七。十二月庚申,葬趙山先曾祖、曾祖母合葬墓後辛戌山向乙辰。男八人,重厚平復初剛直淳深剛爲吾弟韶州仁化簿尉後,重後夫人没之二十三日而卒。女五人,長適劉元孫,餘未行。孫男六,立元、立義、立誠、立禮、立心、立極。孫女四。銘曰:
蘭之方春,揚揚其輝。時也奈何,隨秋草萎?雙雙者鵠,曷其孤飛。百歲之後,與子同歸。

【10】 全元文  卷三四一 劉壎  (三)
答胡教授書  附來書 大德八年
來書云:長孺之來盱也,蓋嘗數承過顧,又示以所爲文章,雖知其有意於古,然未敢以爲絶異於衆人也。夏五月,家僮自錢塘來,持故人雪潤陳丈書至,具言爲令南豐時,與執事甚有交谊,而其績文操行,衆無所有。某然後瞿然不足於心,以爲前此知執事者浅也。作教授窮僻之邦,言語不爲當路所識察,然何以爲執事道?第今者又病,更數日即滿告期,行且去此,徒負故人丁寧意,惭恧而已。而雪潤老且病,餘日長短不可知,某與其同産弟張養蒙爲友,其拳拳之情,不可不令執事知。謹以其書一緘二幅納去,旦夕即遣人還浙,幸以手書報,併示元書也。病憊草草,餘惟以吾道盡珍重理。不宣。
某弊車朽索,爲天壤間棄物,鄰翁社友,或不相聞。忽枉謙勤,示以雪潤公翰墨,别四十年,隔千数百里,猶拳拳於棠陰之一介士,古道顔色,已不可及。執事申以専函,增其光價,是與人爲善者也,滋不可及。恭惟盛心,有感無歡。追思潤翁之始至,僕旅進退於廣衆中,朴納韜潜,無敢自異。不意此翁何以得九方皋之法,拔躋上賓。是時邑政清肅,威嚴若神,雖同寮上寓,非公謁,毋敢進。獨某以斯文見親,重如兄弟。然冰雪相看,始終亡,以迄於今。世已易而眷不衰。侯嬴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安得不愴然思,悠然感也!元缄歸璧,獨留内幅,永以爲寶。時閱其字,如見其人。就有一缄,附往聲謝。使介復來,更得其數字,尤慰。猝猝奉酬,容待皐比以謝。謹上狀。不宣。


【10】 全元文  卷三四一 劉壎  (三)
再與胡教授書
二十七日鑱領所還尺牘,亟加補完。同日轉發,未知猶及使介之便否。萬一不及,計華翰中亦必道甫問訊意矣。州里某人士也,秀美而文,且熟吏事,往年操數寸管隸臺下,監察者以為能,拟署憲吏廣東。廣東使者義齋公之道金陵也,嘗納拜焉。今將南游,而四顧傍皇,既無曹邱生為之揚名,又無鄭當時為之推轂。事濟否,未可知。明公雅厚義齋公,而春風如海,愛士如珠,又人士所依賴。不揆冒昧,爲此兄請。伏惟一械九鼎,弊帚千金,使此士稍遂始願,是執事有大造於西也。此兄盛年好修,家粗温鲍,當不至迷缪以誤推獎。二碑委教甚寵,乃知大手筆世自有人,而士類所以斂衽名下,誠有以也。李密見秦王,安得不服?他日當握衣而請焉。

【10】 全元文  卷三四一 劉壎  (三)
與胡教授書
惟奎躔移次之日久,騶從市糴,得無艰乎?雖耿介絶俗,固有以自處。而使從者同其清苦,則鬱鬱於我土地者,某之所以顔扭怩而心不寧也。薄奉餼廪,助徒御之一炊,而非以爲執事獻,且區區之私,非取諸學,高明在所勿疑。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僕敢拜手以請。

【10】 全元文  卷三四一 劉壎  (三)
與胡石塘書
願挹光霽,有如渴饑。都騎經從,滿期親炙,而偵伺不謹,乃不知夜度昆,爲之悵歎無及。伏承志在康濟,靡惮暑行,此其視饑由己之思,溯千古而與之合。世固有在其位不謀其政,肥瘠秦越獨何心乎?如公賢勞,使我心敬,深以弗獲一見爲恨。敢奉尺書問安?併謝不及候迎罪。

又與胡石塘書
伏審神龍護舟,祥鸞棲枳,谊當走百里以餞。衰晚棲遲,不能以筋力爲禮,謹奉書以慶以别。蘭玉留後,當數有郵便,期時貢安問,亦望毋愛片幅,相溫存也。承問僕所著書,大槩放正宗例。然正宗止乎唐,今則専主宋以接乎唐者也。獨惜山州厦經兵煅,咸無藏書,故心雖勤而事不就。年時嘗寫與曾兄德進,欲於城南尋斗室,假摹書,日夜翻閱去取,度三兩月便可了事。而蹉跎至今,竟未能動。且筆札浩博,非募書手不濟。又所選文字,有關繋朝綱國政者,必須略載當時事蹟首尾,以示千載。自謂此書若成,則三百一十七年間,元臣故老鉅儒雅士鴻文大筆雲合星聚,粲然不朽於宇宙間。或者世道之小補也。東望紫氣,神情黯然,願以道自珍,倚膺特召。不宣。

【11】 全元文  卷三七一 林景熙 (一)
胡汲古樂府序
唐人《花間集》不過香奁組織之辭,詞家爭慕倣之,粉澤相高,不知其靡,謂樂府體,固然也。一見鐵心石腸之士,韡然非笑,以爲是不足涉吾地。其習而爲者,亦必毁剛毁直,然後宛轉合宮商,媚中縄尺,樂府反爲情性害矣!樂府,詩之變也。詩發乎情,止乎禮義,美化厚俗,胥此焉寄,豈一變爲樂府,乃遽與詩異哉?宋秦、晁、周、柳輩各據其墨,風流醞藉,固亦一洗唐陋而猶未也。荆公《金陵懷古》末語「後庭」遺曲,有詩人之諷;裕陵覧東坡《月詞》至「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謂「蘇軾終是愛君」。由此觀之,二公樂府根情性而作者,初不異詩也。嚴陵胡君汲古以詩名,觀其樂府,詩之法度在焉。清而腴,麗而則,逸而斂,婉而莊。悲涼於殘山剩水,豪放於明月清風,酒酣耳熱,往往自爲而歌之。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出於詩人禮義之正,然則先王遺澤其猶寄於變風者,獨詩也哉!

【11】卷三七七 張伯淳 (一)
送胡石塘北上序    至元二十五年仲春十八日
天地山川之氣鍾而爲人,而得其秀者爲士。士非徒深衣大带之謂也。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一〕,自掃應對以至禮樂、射御、書數,以至窮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一不知不足謂士。由今視之,亦難矣!後之士之於學雖未必皆古,亦必日積月累而得士之名。其或未嘗有積累之功猝然號于人曰:「吾士也」,己固不敢自信,人亦將摹聚而非之。鳴呼!邇來則不然已。余友金華胡君,前進士也,力學工古文,蓋將駸駸乎古之所謂士者。然而貧無以爲家,飢驅出山,不得不仰升斗禄而挟其耿耿者,于是宗方以掀髯抵掌為狂,誰為階尺寸之進,世俗所以重可嘆也。君今去矣,燕雲紫翠間足昌其文,吾知此行定不虚,臨别酌而諗之曰:「君家安定,繇進士發身,踐歷中外多政譽。其守湖,築石塘百里,興建學宮,足為後來法。經義治事,取次講明,深衣大带云乎哉。君以石塘自號,豈亦有慕於宗家者耶!君仕矣,以其所長用之學校,用之民事,將施無不宜」。君曰:「非所知也。」一笑出門。序以識别,不以石塘謂君古也。至元二十五年仲春十八日,嘉興張某書于越之寓舍。(《鈞蒙先生文集》卷二)
〔一〕十五入大學:自此句以下至「序以識」原缺,據清抄本、文淵閣四庫本補。


【11】卷三七九 張伯淳 (三)
題胡古泉畫像
貌不殊於常人而神獨全,心不欺乎老天而法可傳。余雖無從接識而得信其事於儒先,睹其像於後數十年,此蓋有道之士超軼乎世緣者也。

【11】卷四〇四 劉敏中 (一八)
東泉胡氏新記   延祐四年
胡氏之先,本冀之棗强人。遇宋、金亂,徙東泉,至祖考凡五世。自曾祖考而上,譜逸不可具詳,第知世以教讀為業,蓋儒家也。曾祖姓陳氏。一子,謀成,為祖考。祖姓李氏。三子。長曰恭,是為父,字敬伯。曰義,字敬方。曰貴,字敬榮。恭天質篤實,持家接物,動有縄檢,而以儉勤自働,雖勞劇不怠,故能孝以事父母,禮以睦宗戚,誠敬以給友朋,里中稱善人焉。春秋六十有九,以疾終,大德戊戌十二月二十三日也。配李氏,婦道母儀,始終無間。至大庚戌四月二十一日卒,寿年七十又一。子五人,長曰遵美,次遵信,次遵道,餘未有名。義爲人疏直,以純德自晦。卒年五十有九,至元辛卯三月二十日也。配李氏,大德壬寅七月二十卒,寿七十一。子一人,曰澤。贵瞻勇有幹局,志於進取,竟弗遂而殁。得年六十又二,大德丁酉十一月一日也。配劉氏,壽八十二,皇慶癸丑正月十八日卒。子三人,長曰整,次皆早世。孫男女十人。遵美昆季暨其叔兄整皆斤斤焉以謹身有立。一日,相與言曰:「今賴先德庇,家道粗理,顧祖考尚藁殡未附,如愧痛何?」乃卜地邑西南僅二里高氏之原,爲新,自高祖考妣及考妣而下凡十有七喪,以皇慶壬子七月二十有七日皆以禮舉而葬焉。後五年,遵美介其邑士王思哲來,以事状請銘于石。夫葬之爲言藏也,其禮本於人心所同然,非强勉而爲之也。觀《孟子》其顙有泄之言,禮之所由始乎?故人之生贵其有後,而託者莫此爲大。鳴呼!子孫之責重矣。遵美等深霜露之感,謹松枞之制,卒之神靈安妥,表刻昭焕,前美以彰,而來裔有述,其為孝遠矣哉!是宜銘。銘曰:
胡氏先世,儒以自業。德薰澤延,而不一葉。猗祖及父,行罔或缺。里以善稱,得其擇悦。承家有子,義隆孝切。言念先殡,五内崩裂。兆爰闢,休祥允協。幽寝既寧,孝心始惬。方來之慶,有永其燁。

【12】 全元文   卷四一二 戴表元 (一)
胡麻賦
六月亢旱,百稼槁乾。有物沃然,秀於中田。是爲胡麻,外白中玄,嘻微心之良苦,徵日御而周旋。朝舒翘以東嚮,夕偃寐而西遷;若餞迎之有節,閱旦旦而不愆。有一儒者,睹而異之曰:「是物其有識,可比義於戎葵。」惟太陽之委照,嚼一物之得遺;彼茂然以自遂,有得氣而不知。獨輸勤於畎畝,致展轉於遐暉。迹其華粲粲以淡成,幹亭亭而直致,陰回翔以蓋屬,膏湛淳而珠媚。疑本質之過清,常凝温而抱粹;庸遇暵以不傷,表孤妍於眾悴。且其芘本近仁,嚮明近智。蹈約而不移,近信;在困而能恭,近義。故論胡麻者,以為君子之道四,宜乎以爾登良醫之箧衍,佐飛仙之服餌也。

【12】全元文  卷四一七 戴表元 (六)
胡天放詩序
嚴於浙中為佳州。奇山帷攒,清流練飛,世之騷人稱之,有「錦峰繍嶺」之目。迨至於淳安,則佳益甚,山叢而益奇,川疏而益清。異時余嘗識其間知名者數公,衣冠笑談,楚楚然稱其山川者乎!然當是時,諸公之文章,方期於用世,無有肯剖心凋形,沈埋窮伏而爲詩者。山川雖佳,其煙雲魚鳥,朝夕真趣,不過散棄爲漁人、樵客之娱而已。兵戈以來,游宦事息,乃始稍稍與之相接。而前時諸公,訏膜典策之具,亦且倚閣無用。呻吟憔悴,無聊而詩生焉。去年春,識胡天放。天放者,淳安諸公中之一人也。讀其詩,獨無呻吟憔悴無聊之聲焉。余疑而詢之。蓋夫天放生二千石之家,而甘筆飘之操;懷四方萬里之志,而存丘壑之好。自其童年,厭薄世禄,疏擅擧子,已耽爲詩。今之所编,稿欲十易。於乎,美乎哉!余於天放交游,視淳安諸公爲晚。古人有言:「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余於天放獨安得而無言乎?天放名

【12】全元文  卷四二〇 戴表元 (九)
題胡瑰報塵圖
胡瑰《報塵圖》,事具《畫史》。此作腾趠精迅,毫缕罅縫間,俱有動意,是其真迹無疑。報塵者,異時邊堠以塵起,計馬數多寡。數騎疾馳東首,鳥擧電抹,前無行,後脱追者,壯哉!

【12】全元文  卷四三一 戴表元 (二〇)
安陽胡氏考鈚墓誌銘
大德壬寅歲,余來錢塘授徒且五年,識安陽胡士謙於中書行署,恂恂然儒也。於是諸公憐余老而加窮,薦授之一官。將行别士謙,則方負其齊衰經〔一〕,在苦塊之中。越再旬,介友人以其母夫人行述來謁銘。且曰:「今將奉柩歸,以明年癸卯歲秋某月某日,合窆於安陽柴庫村先府君之兆。惟先府君之死與葬處,蓋不忍言,幸哀而併銘之。」按府君讳泰字通父,胡氏,夫人王氏,俱彰德安陽人。胡氏世長者,至府君父讳仙,當金時選充行軍副統,壽九十而終。生四子,府君於次在三。資特粹厚,幼好學,遂通瞻經史,居家庭鄉閈,以孝謹聞。嘗典掌本郡財赋,有貸府君私錢、踰期不償者,一不問。比其死,券對几焚之。至元十一年,以差籍從軍南伐。道遇士卒急難,常挺身救護,全活者甚衆。謂人曰:「此輩皆北方良家子弟,設不幸,不以正命死,將何面目見父母妻子乎?」十二年,守鎮黄州,充管軍總管府知事。十四年夏五月,司空山等寨賊發,劫黄州,吏民驚散。府君獨誓死不去,仍以義倡其宗,力戰拒守。少頃賊來益多,遇害。夫人父讳聚,清慎無餘資。夫人當笄為擇良對,得府君,婿于家。府君死黄州時,長子方十六,處益也;次子處敬,方十三〔二〕。夫人當盛年,以貞節刻苦自勤。日夜力鍼釰機杼,取其赢供師資費,二孤赖教督皆成人。處益今以行署秩滿,授從仕郎、淮東淮西道宣慰使司都事。處敬浙東勸農司書吏。意天之念之,幸而及於官禄,得以婆婆壽考,酬其前勤。而夫人苦風濕疾,以去年辛丑歲十一月三十日死矣〔三〕。鳴呼!兹岂可不為嗟痛惋慕,而慷慨引義節如胡氏考妣者,之古烈丈夫烈婦,不謂宜哉。府君年四十四(四),夫人年六十四。孫男二人,曰怡,曰默。孫女三人。銘曰:
婦義於後,夫忠於前。鳴呼!此安陽胡氏一門二烈之阡,尚百年千年,無震無騫。
〔一〕則方負其齊衰絰:負,原作「圓」,據明鈔本改。齊,原作「齋」,據孫本、文淵閣四庫本改。
〔二〕三:三,明鈔本作「二」。
〔三〕以去年辛丑歳十一月三十日死矣:三十日,明鈔本作「二十九日」。
〔四〕府君年四十四:四十四,明鈔本作「四十三」。

【12】全元文  卷四三二 戴表元 (二一)
孝善胡先生墓誌銘
元貞乙未歲冬十月十有七日,徽婺源考水胡公卒。聞卒之日,自公州里宗黨知識,若遠外學士大夫,皆嗟歎失聲以悲。其門人弟子俞洪等一百十五人,相與考次公平生言德,用古隠君子私谥例,尊稱之爲「孝善先生」。公之世,本出江南李氏,金陵圍急,逃來寄姓爲胡,因籍焉。其子昌義遂以明經中科,九世至國子司業仲,與同郡汪内翰藻齊名,元符太學所謂江左二寶者也。弟侃亦著書,有《棣華集》存于家。自是又三世,徙考水居婺源郭東集賢里者,以學行推擇爲鄉校正,讳允濟,於公爲王父。四世有通五經、尤精《易》譔史纂者,易簡居士讳師夔,於公為父。一門十餘葉,缃素相傳,故徽之他胡雖多,而獨考水之宗,號明經胡氏。公讳斗元字聲遠,少孤,師朱文公從孫少翁受《書》説。年十四,始從少翁聞居士所授《易》學。刻意探述,日玩一爻,至七日則通玩六爻,循環習之無窮,白首以爲常,亦以此教其徒。當貢舉法行,徽士橐褚筆,起山林,出與四方英俊爭進趨,往往高捷。鄉國每三歲上公名,成均有司不足以知公,至輒聞罷。乃徑歸閉門,養志以自樂。然慕從之遊者,遐邇如歸,餐華茹實,人人去爲良儒。嘗曰:「《乾》専言善,《坤》兼言善不善。《乾》之善世,吾無及已,《坤》之積善,吾庶幾勉之。」尤以不逮養爲終身憾,春秋朔望拜祀像,涕泗不能已。塋壠親躬拜掃,老不避勞,人謂年彌高而慕彌深者,於公見之。噫!公誠可為孝善也已。年六十時,忽語諸子曰(一):「吾筋力覺衰,遊人間世當可餘十稔。顧吾本懷常在考水,念之不能一飯忘,吾死,汝輩必葬我考水高倉。」至是臨訣,復屬諸子:「我家明經胡氏子孫,汝輩幸力學積善,毋辱我。」享年七十有二。諸子以丙申秋九月十七日,葬公高倉,太守涿鹿翟侯大書「孝善先生胡公之墓」。娶魚氏。子男三,炳文、焕文、文。女一。孫男四,念祖、進祖、光祖、德祖。女四。於是炳文以前進士程君龍(二)、江君靁、胡君次焱之状與議來丐銘。銘曰:燕其獨,轟其伏,既安既穆,是爲孝善之卜。
〔一〕忽語諸子曰:曰,原脱,據孫本改。
〔二〕於是炳文以前進士程君龍:何校本「以」下多「其鄉先生方使君回」八字。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21-12-02

【12】全元文  卷四三四 陳 普 (二)
送胡生序
夫才如陽氣,德如含弘厚地,天地間萬物皆一陽氣之所爲也。動者、植者、剛者、柔者、青者、赤者、白者、黑者、辛者、鹹者、苦者、甘者、羽而飛者、毛而走者、介而行者、鱗而遊者,或小或大,或高或下,足以為宮室,充器用,足以供衣服、食飲,備禮樂、軍旅,其幹支、本末、肌膚、筋骨、齒革、蹄角,一一精妙,善利毫髮,絲忽靡有不到,皆一陽氣之所爲也。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長之以春夏,成之以秋冬,作之以畫而息之以夜,使之各得其性分者,一皆陽氣之所爲也。是有天地之妙用,是爲造化之利器。靜無而動有,静在耿綿而動弥六合,夫岂無故而偶然哉!静以爲之宅,厚以致其養,使其本深而用利者,地之功也。其動静出入皆不離於地,故其體安而性成,氣充而力足。時而出之,行天衢,歷百物而無不至,無不成,如龍蛇虎豹之可畏,而復如麒麟鳳凰之可愛可親,皆有得於地之宅之養之之故也。德之才亦然。天下事無才不成,而所以成在德,才者應接割裁而德者致其中和者也。才動而德静,才無方而德専一,以德用才則動而常不離於靜,酬酢無方而一理常行乎其中,其動必有成,爲必有功,其勇桓桓而常不失其知與仁者,以德爲之地也。南豐胡先生,梅耀之子,予丁未歲同館於建寧丘叔文氏,風骨殊精爽,詩文如湧泉,書札如龍鳳,氣宇如山嶽,古所謂髦士也。年未三十,有如得志於天下,事當必得,先乎蒲節歸侍,謂予不可無回路之贈也。予惟士之血氣方剛貴乎養也,才爲天下用非止於文辭也。濂溪先生曰:「用而和曰德。」司馬公曰:「正直中和之謂德。」皆主靜致柔之事也。主靜非一於靜也,所以善其動也;致柔非一於柔也,所以善其剛也。才如陽氣,德如厚地,舍經學無以成德而妙用也,麗澤之義諒無以先此矣。


【13】 全元文    卷四五一 胡 渭
胡渭(一二四五——一三二六),字景呂,諸暨(今浙江諸暨)人。宋太學生,入元家居不仕。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卒,年八十二。元黄《金華黄先生文集》卷三二有《胡景呂先生墓誌銘》。本書輯胡渭佚文一篇。

景呂寓軒記
或問寓,曰:寓者,寄也。問何寄?曰:寄者,我之所寄也。人間世者,我之所以寄所寄也。彼其初,何有於我哉?我已贅矣,況我之所謂身乎!是何造物之是拘拘也。我之大患爲有身,倘愁其五臓,矜其血氣,而弊弊焉以糠秕塵垢爲事,孰若歸精神於無何有之鄉,放形骸於逍遙之域哉!蓬蓬而起太虚者,風也。我泠然御之而行,不特吾身如寄,吾所御之風亦寄也。鵬之搏,蜨之栩,濠上之魚,痀瘘之蜩,情吾情而思吾思,樂吾樂而適吾適,夢吾夢而覺吾覺,庸知吾所寓耶,非不寓耶?庸讵知吾所不寓之所寓耶?雖然天地之間,凡麗於形者皆寓也,不特身世寓也。微而山川亦寓也,遠而日月星辰亦寓也,雖大如天地亦寓也。彼睢睢盱盱、暖暖姝姝,欲以術數智力恃聲勢留富貴者,以寓為實也,非知道者也。敢問仲庠此軒之寓,直欲與南華分半席乎?先生不答,乃援琴而歌曰:「世役役乎夔憐蚿,分過眼兮誰愚賢。非忘形兮非忘世,踏實地兮安吾天。仁爲宅兮義爲路,心鄒魯兮迹邱園。軒何軒兮寓何寓,袖白雲兮枕清泉。」(清宣統二年本《諸暨縣志)卷五一部瑞全點校)

【13】全元文  卷四五三  熊朋來
胡氏律論序
上古造律,其次聽律,其後算律。《虞書》、《周禮》,有聽律之官,無算律之法,典同所謂數度,爲樂器言之。至於律同合聲,陽左旋而陰右轉,觀其次序,不以算法論矣。六鈲一握,自秦柱下史得此書,以行於漢,至今惟班、馬猶可徵。其餘言上下,生異同,甄漢中以禮運旋宮著在算術,因除如法,而不免承《後漢志》之誤。後志誤於京氏準法,《禮記》疏亦與《呂春秋》、《淮南子》同一説。是上下生且不定,何以算律哉。律呂各自爲法,則乾坤六體之序定矣。同位娶妻,隔八生子之象著矣。倍因四因,一损一益之算均矣。若曰自子至午,上生者七,自未至亥,下生者五,既非子午中分,使丑午連并上生,而三呂用倍之意荒矣。後志十二律之實,雑以準法,而算家輒因仍用之。以蕤賓夷則無射四因二除,爲大呂來鐘中呂之算,非律生呂算例矣。甄氏能辨其終於南事之非,而不自知襲用後志之誤也。或謂大呂爲六呂之首,從後志則大呂得算爲多,是不然。陽得當位,陰得對衝,律生呂自林鐘始,非先林鐘也,乃所以先大呂也。十二宮終於中呂,非中呂之窮也,當應鐘之次也。是故天統以黄鐘,人統以太簇,地統宜以大呂,而以林鐘。抗林鐘於大呂之位,所以妃黄鐘而母太簇,則大呂夹鐘中呂,在未酉亥之次,皆從下生之。算八用則加倍,有律之半,所以必有呂之倍也。知此則上下生之誤不足辨。用倍者其本法,不用倍者,算家取疾約法,其實一也。若四清二變,昔者固亦疑之。李照、范景仁不能爭,况陳陽以下,託之空言乎。樂器惟瑟有十二清,而四清在其中,不能通行於他器也。吾觀中呂黄鐘之交,知聲音有出於度數之外者,無射之商,夷則之角,夹鐘之羽,中呂之徵,若彈絲吹竹,撃拊金石,聲音至此,流轉自若也。算家以中呂求黄鐘,殚其術而不能合乎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算。有以倍數四因之者,則三分之不盡,二算而虧數已多。有以正數四因之者,則亦有一算不行,而虧數且過半矣。三分不行之算,既未有以處之,紀其餘分,終有不盡之處。持未定之算,而謂之黄鐘變律,又推以爲林鐘太簇南呂之變,甚者託名執始,不自信其爲黄鐘,從使人得以窥算術之涯诶,而黄鐘流行諸律,本無間斷也。算法之起,殆因律琯有長短,此算家因律以命術,非律命於算也。猶之方田焉。田生五穀,豈知我爲圭箕弧環;律和五聲,豈知我爲正變倍半。皆算家命之爾。故曰:古之爲鐘律者,以耳齊其聲,後人不能,始假數以正其度,雅樂之不可興,聲音之學不傳也。古者自小學,已教之六樂九數,今老且罔知,豈惟算律哉。若字音之學,於儒者事最近,而喉屑二音,宮羽異説,羽有喻母,而或以從角音,徵有知母,而或以從商音,知曰其有能協於皇極之律呂哉。豫章胡先生,夙擢儒科,隠居彭蠡之濱,四十年矣。使其得為禮樂之官,未必無補於制作,而今老矣。先生不求知於世,世亦莫之知也。朋來杜門然瑟,是日以蕤賓之角歌考槃,有儒服來聽。問其姓名,曰桂山。問從何來,曰從胡先生來。於是袖出方册曰:「先生知子,惟子其序之。」昔西山蔡氏,固疑《呂春秋》、《淮南子》非本法,本法則二呂用倍矣。此書謂黍命於律,律不命於黍,吾於算法亦云。又謂空圍九分,乃算家内周,非空中容九方,分律有半呂有倍,使用半用倍用變,各有倫理。凡以羽翼蔡氏之書,非求異也,當與本原辨證並傳。世無所事雅樂則已,儘有志於制作,將於是乎證焉。先生深於卦象聲韻,非止算律也。姑以是傳世,亦賢於漢中太守矣。((涵芬樓古今文鈔》卷一五)

【13】 全元文   卷四五五  邓 牧(二)
代祭胡葦航文
鳴呼,晴畫花香,露晨草翠,夫子道意;猛雷属空,怒雨撃地,夫子文勢;黄河東注,華岳西峙,夫子浩然之氣。鳴呼,以夫子之才之美,胡不爲霖雨用,棟梁器,庇天下,澤後世,而今也遽止於此。鳴呼,累辭不就,高尚其志,常調待次,眇焉委吏。侨居京師,猶逆旅之舍耳。夫子有子,夫子有女,豈清白遺之而已。謂宜窮愁羁旅之介,必置於胸次;而乃賓客不廢於觞咏,師弟所論者經義,使坐春風、立夜雪者,恍然皆有所詣。今河之廣矣,一葦航之,舟楫失墜,諸生又將安所倚。鳴呼,遙遙紫帽,去國幾千里。生既無四壁可歸,無一尘可耔。悠悠丹旐之言旋也,夫子之精神,其往其止。雖然,人生所可貴者,豈六骸耳目之所□,則夫子與諸生,諸生之與夫子,雖死生千萬化,天地千萬變,豈失其所以交際。故諸生知夫子之未嘗生,未嘗死,不過人哭亦哭,人祭亦祭也。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胡 一桂
胡一桂(一二四七——?),字庭芳,以其居前有二小湖,故自號雙湖居士,婺源(今屬江西)人。父方平,邃於《易》學,著有(易學啓蒙通釋》。一桂生而颖悟,好讀書,秉承家學,亦精於(易》。宋景定五年(一二六四),年十八,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嘗入閩博訪諸名士,以求文公緒論。《元史》卷一八九有傳。著有《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啓蒙翼傳》、《朱子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人倫事鉴》、《歷代編年》。本書收胡一桂文十篇。

上謝疊山先生書
二月六日,新安學生、前鄉貢進士胡一桂謹熏沐裁書,百拜獻于提刑殿講疊山先生閣下。某嘗讀周元公《易通》,有曰:「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夫所謂道德者,何也?其綱有三,其倫有五。原於天品,節於聖人,通行於千萬世。由乎此則安,不由乎此則危;由乎此則為諸夏、為人,不由乎此則為蟹貊(一)、為禽。斷斷乎其不可易之論也。然嘗怪夫自開闢以來,宇宙不知其幾變,而所謂道德,疑若與之而俱變者,冥冥之表,蓋有天焉。每於其交際之間,必生一二傑魁瑰偉之士(二),以身任道德之寄,把握扶植於不不滅之地。夫天既以道德重寄付託於其身,謂宜愛之護之,俾得優游適志以順乎其天,顧乃不然,或使之憂患困苦,直至殺身,而後僅可以成仁;或拂亂其所爲,使之饑寒流落,瀕於萬死而不得死,栖栖焉寄隻影於遐陬僻壤間,而時俗富貴,洋洋得志,切唾駡,以爲至愚至瘀,不通時變,自陷於困窮,所謂可憐不足恤者。若是而望其把握扶植此道德於不不滅之地,真不啻如一髮引千釣之難。何哉?蓋不然,天地間萬形皆有弊,惟理獨不朽,宇宙間固有囿於氣數之不得不然者,而所謂道德之理,則實未嘗一息可變。苟非其人,亦不能以自行,是以必于人是託。然人品有不一,有盗名欺世者,有慕名矯拂者,有不能忍於饑寒,而流涎於富貴者,有牢關固拒於其始而卒喪其節者,有自度其才足以應世而姑守窮約者,有其初無力以自奮忽乘機而遽起者。若是者,皆不足以任道德之寄,往往天亦嘗厭棄於此。是以付託一二人於斯世,必使之憂患困苦,殺身以成仁,必拂亂其所爲,饑寒流落,瀕於萬死而不得死,如精金百辣,曾不變其所守。仁以爲己任,死而後已者,亦以其身不足愛,而道德之爲可愛,且將以愧天下之曾儋人爵、食人禄者。若此者,是真可以任道德之寄。昌黎韓子所謂千萬世一人,周子所謂道德有其身者是也。遊目八荒,思得大人君子道德有於其身者,爲之依歸,則舍先生之外其誰哉。恭惟先生抱三光五嶽之正氣,負三綱五常之重任。涉世於强仕之年,秉操於立朝之日。一時權奸,如虎豹九關,磨牙搖毒,而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曾不爲之捷屈。居常抱膝林泉,朗誦先生大雅之章,想見人豪,而雲泥懸絶,無階趨拜。兹者恭聞蛰神龍於九淵,翔鳳凰於千仞。儉德自持,而爵禄不足以移;高尚自立,而王侯不足以屈。斯文倚爲命脈,衣冠赖以綱維。義夫節婦,得所標表以益堅;亂臣賊子,有所觀望而羞愧。道德之興廢,關係於先生之一身,而把握扶植之責,甚重而匪輕也。故昔也危言危行,人不得以議其評;今也危行言孫,人亦莫得以議其脂韋。梅福之於炎劉,淵明之於司馬,時不同而處亦異也。鳴呼,天地猶有憾,粹乎先生之行,終不能疵;日月猶有蝕,昭乎先生之心,終不能蔽;雷霆猶有伏,烈哉先生之氣,終不能遏。此真所謂道德有於身,而千萬世一人也。稍有志於道德之士,敢不承下風而望餘光哉。某安定微宗,古歙士族,五六歲而讀父書,十八而登名天府,年少氣鋭,粗亦爲有志於當世者。夫何天池之翼未展,而回溪之翅已垂;孟明之舟未焚,而郟鄏之鼎已易。事蓋有大谬不然者。我之爲我,亦無復有志於斯世矣。且比年以來,天疾其軀,仲車其聽(三),庸人孺子,莫或肯半指屈。中夜以思,默然领會,意者造物仁愛之深,故欲使爲無間之人,専心致志於學,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道德之源,無迷其途,無絶其源而已乎(四)。環視其家,圖書滿屋,而紫陽夫子之《易》,門庭幸而獲入。獨謂《本義》提綱振領,而節目未詳,於是又取語錄而附之,纂集諸説,間贅己意。至若卦象之異同,《文言》之疑義,自漢儒以來,千有餘年,未能有灼知其説者。某一旦若有陰相而默啓之,於是作爲《卦象圖説》,又作爲《疑文言辨》。卦體之未有圖也,而圖之;十翼之未有論也,而論之;《啓蒙本義》有大功於天下後世,而人莫知也,又表而出之。凡此者,豈謂絺章繪句以爲能,記事纂言以爲多哉。亦以明經乃儒者事,况大之爲天地,幽之爲鬼神,明之爲君臣治亂,别之爲賢姦進退,于以立三才之道,于以順性命之理,于以盡事物之情,通天下之故,莫不舉備於《易》。於此乎有得焉,亦庶乎身心收敏,不至外馳,而所謂至尊之道,至貴之德,亦由是以不失焉爾。書成,而鄉之老師宿儒,亦或爲之許可,某亦自度歲月之不虚度矣。今海内以先生爲道德之宗主,人物之權衡。某是以不遠千里,往拜函丈,塵滓視聽,求片言以爲之黼黻。倘儌先生之高名令譽,傳之無窮,施之罔極,某何幸,吾《易》何幸。惟先生進而予之,實惟門士之至願。干冒師嚴,下情不勝戰慄俟命之至。(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新安文獻志〉卷一○)
〔一〕不由乎此則爲蠻貊:蠻貊,二字原脱,今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以下簡稱四庫本)《新安文獻志》卷十補。
〔二〕必生一二傑魁瑰偉之士:魁,四庫本作「特」。
〔三〕仲車其聽:仲車,四庫本作「神奪」。
〔四〕無絶其源而已乎:無絶其源,原脱,今據四庫本補。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周易啓蒙翼傳自序   皇慶二年十二月
朱子於《易》有《本義》,有《啓蒙》。其書則古經,其訓解則主卜筮,所以發明四聖人作經之初旨。至於専論卦畫善策,則本圖書以首之,考變占以終之,所以開啓蒙昧,而爲讀本義之階梯,大抵皆《易經》之傳也。先君子愚不敏,既爲《啓蒙通釋》以诲之,愚不量浅陋,復爲《本義附錄纂疏》以承先志。今重加增纂之餘,又成《翼傳》四篇者,誠以去朱子纔百餘年,而承學浸失其真。如圖書已釐正矣,復仍劉牧之谬者有之;本義已復古矣,復循王弼之亂者有之;卜筮之教炳如丹矣,復祖尚玄旨者又有之。若是者,容於得已也哉。故日月圖書之象數明,天地自然之易彰矣。卦爻十翼之經傳分,羲、文、周、孔之《易》辨矣。夏、商、周之《易》雖殊,而所主同於卜筮;古《易》之變復雖熊,而今終不可逾於古;傳授傳注,雖紛紛不一,而専主理義。曷若卜筮上推理義之爲實。夫然後擧要以發其義,而辭變象占,尤所當講明;筮以稽其法,而《左傳》諸書,皆所當備;辨疑以審其是,而河圖洛書,當務為急。凡此者,固將以羽翼朱子之《易》,由朱子之《易》,以參透夫羲、文、周、孔之《易》也。若夫易緯焦、京玄虚,以至《經世》、《皇極》、《内篇》等作,自邵子専用先天卦外,餘皆《易》之支流餘裔。苟知其緊,則其列諸外篇固宜,而朱子之《易》,卓然不可及者,又可見矣。抑又有説,朱子嘗曰:「《易》只是卜筮之書,本非以設教。」然今凡讀一卦一爻,便如筮斯得。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又求其理之所以然者,施之身心家國天下,皆有所用,方爲善讀。是故於《乾》、《坤》,當識君臣父母之分;於《咸》、《恒》,當識夫婦之别;於《震》、《坎》、《艮》、《巽》、《離》、《兑》,當識長幼之序;於《麗》、《澤》、《兑》,當識朋友之講習。以至謹言語,節飲食,當有得於《頥》;慾忿室慾,遷善改過,當有得於《損》、《益》。不諸不演,以謹上下之交,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以爲全身之道,當有得於《大傳》。即此而推,隨讀而受用焉,是則君平依孝依忠之微意也。雖日端策而筮,其根底所在,亦何以尚此,請申之。皇慶癸丑歲一陽來復之日,新安後學胡一桂庭芳父序。(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經解》本《周易啓蒙翼傳》卷首》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易本義啓蒙後論
有天地矣,可無《易》乎?不可也。有《易》矣,可無《本義啓蒙》乎?不可也。金聲玉振集大成,宗言鷇亂折諸聖,子朱子真聖人之適。蓋自漢儒,始變亂古《易》,至有流爲術數之歸,而卒大亂於王弼,且雑以虚無之論,吾《易》遂晦蝕於天下。寥寥千載,孰覺我人。大《易》有圖,《易》通有書,發往古不傳之秘,開萬世理學之源,斯道始有係屬。迨夫《易傳》寫胸中之成書,《皇極》具經世之大法,《正蒙》闡象數之條目,是雖古今變亂,未就釐正,而術數虚無之學,爲之一洗,吾《易》粲然復明。未幾,陋儒妄作,異端蜂起,易置圖書(劉牧),指斥邵子(林栗),冒僞著述(麻衣易之類),《易》道又幾晦蝕。子朱子勃興,探前聖之精微,破俗學之缪妄,《本義啓蒙》有作,而後吾《易》始大明於世。愚嘗謂孔聖以來,子朱子有功於《易》,斷斷乎其不可及已。今觀《本義》之爲書也,圖書位定而天地自然之《易》明,先後天卦分而羲、文之《易》辨。二篇十翼,不相混雑,《易經》始爲之復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兩言以蔽之曰:象占。而觀玩不涉虚文,至於扶陽抑陰,進君子,退小人,發於《坤》初六之爻者,不過數語。而天之經,地之義,人之紀,《易》之要領,直包括無遺恨(一)。此《本義》不可少於天下也。《啓蒙》之爲書也,本圖書則揭天生《神物章》,而《易》之本原正;原卦畫則表《易》有《太極章》,而《易》之位列明;明著策則發明《大衍章》,而卦扐之法定;考變古則博取《左氏傳》以明斷例,而吉凶趨避之見審。合四篇大旨,壹皆寓尊陽之微意,而小人盗賊,不得窃取而用,此《啓蒙》不可少於天下也。《語錄》成書,如太玄關、易麻衣、劉牧與夫林栗、袁福之徒,所以惑世誣民者,莫不斥其缪,點其僞,折其悖,摧陷廓清,羽翼數聖人之《易》於天下。此愚所謂自孔聖以來,子朱子有功於《易》,斷斷乎不可及者,豈誣也哉。或曰,是則然矣,《易》者陰陽剛柔、仁義性命道德之書,今斷然蔽之以卜筮,得毋局於一偏,而不免漢儒術數之弊乎。且《繋辭》明言《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今《本義》惟以象占分之,而不及辭變,得毋四者之目,遺其二乎?吁,是皆未之思也。《易》固陰陽剛柔、仁義性命道德之書,而卜筮者,正將使人盡仁義之道,參陰陽剛柔,以順性命,以和道德爾。岂徒託之空言,而不見諸實用乎?又况卜筮之頃,至理無乎不在,正得聖人作《易》本意。朱子已嘗言之,奈何以此疑吾《易》乎?至於聖人之道雖有四,實不離乎二。有象而後有辭,有占而後有變。不得於象,則玩辭爲空言;不由於占,則觀變於何所。故有象辭,有占辭,占而後有卦變爻辭,擧象占,則辭變在其中。若惟擧占,則象辭變在其中。此四者之序,由輕歸重,辭變統於象占,象又統於占。所以《本義》擧象占而統論《易》書,一以貫之曰占。謂之有遺,可乎哉?或又日,《易》之所重,在占固也。人之於《易》,必占而後可用,不占則《易》竟無用矣乎。曰,不然也。朱子嘗曰,凡讀一卦一爻,便如占筮所得,虚心以求辭義之所歸,以為凶吉可否之決。然後考其象之所以然,求其理之所以然,推之於事,使上自王公,下至民庶,所以脩身治國,皆有所用,初未嘗不示人以學《易》而用之之方也。必曰占乎而後用之,朱子之志荒矣。(明萬曆三十七年《新安文獻志)卷三五)
[一〕直包括無遺恨:恨,四庫本《新安文献志》卷三五作「蕴」。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汪深序易占例後識
《朱子語錄》:吴必大問:「何以得爻辭與所占之事?」相應曰:自有此理。如今之抽籖者,亦多與占意相契。若爻辭與占意相契,即用爻辭斷。如《屯》「利建侯」。《屯》卦何以「利建侯」,乃占得此卦者之利爾。曽文公得此卦而得國,然萬一占病,而得「利建侯」,則又須於卦爻之上,别尋義爾。汪公此論,真足以發朱子之所未發,而且有以得文王之旨。故詳識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新安文献志》卷三四)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集左氏傳筮法跋
愚弱冠時,集《左氏筮法》一编,後以兵毁。今再纂於此,以《春秋》内外傳爲主,并及《家語》、《婴度》,及附抄史傳數條,以備占法。若郭氏洞林,全用五行六神及年月日諸煞神占,靈驗無比,不可勝書。余因閱杜氏《春秋解》後序云:「晉太康元年三月,汲郡有發舊冢者,大得古書。又有一卷,純集《左傳》卜筮事,名曰《師春》。」師春似是抄集者人名也,然則已有著先鞭者矣。編集不可少如此夫。(〈古今圖書集成〉理學菓編經籍典巻一七○)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周論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孔子曰:「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史乃謂其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毋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邪。愚嘗讀《周頌》至「太王實始翦商」,讀《魯論》至「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未嘗不慨後之論者,皆不能不以辭害意也。太王蓋當祖甲之時,去高宗中興未遠也,後一百有餘年殷始亡。且武王十三年以前,尚無非事商之心,則翦商之云,太王非但不出之於其口,亦決不萌之於其心。特以其有賢子聖孫,有傳立之志,于以望其國祚之綿洪焉爾,豈有一毫顗覦之私心哉?議者乃謂太王有是心,太伯不從,遂逃荆蠻,則是太王固已嘗形之於言矣。夫以唐高祖,尚能駭世民之言,曾謂太王之賢,反不逮之乎。《詩》稱「實始翦商」,特謂王季、文王之立,由於太王,以至武王有天下,推原其故,則翦商實自太王始爾,非謂太王真有翦商之心也。夫文王雖大聖,諸侯也,对雖下愚,天子也,安得以諸侯而有天子三分有二之天下哉?縱使果有之,以对之暴惡,肯容之乎?以崇侯虎之鷙害,乃不譖毁之乎?此必無之事也。而夫子有是言者,特以文王之聖,道化所及,極其形容之廣云爾。豈謂天下三分有二之版圖,誠歸之於周哉?且以虞芮一質成之後,歸文王者,四十餘國。四十國之疆土,未必為文王有,而四十國之諸侯,四十國之人心,則歸文王矣。至武王孟津之會諸侯,不期而集者八百國,豈八百國之疆土人民,先爲武王有哉?亦心悦誠服,而趣之者如歸市爾。文武之心,蓋有推之而不能去,逃之而不能免者矣。請得以暴白二王之心於千百載之上。(明萬暦三十七年《新安文獻志》卷二九)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易十翼論
《易》之有十翼,猶天之有日月,人之有耳目,輕重之有權衡,長短之有尺度,誠《易》之門庭,象數之機括也。十翼不作,《易》之名且不立,卦畫於誰乎,吾不得而知也。辭繋於誰乎,吾不得而知也。卦辭將何用乎,吾不得而知也。《乾》烏知其爲天乎,《坤》烏知其爲地乎,《震》、《巽》、《坎》、《離》、《艮》、《兑》烏知其爲雷、風、水、火、山、澤乎。十翼作矣,《易》之名立矣,卦然後知其為羲之畫也,辭然後知其爲文之繇也,卦辭然後知其為卜筮之用也,《乾》然後知其為天,《坤》然後知其爲地,《震》、《異》、《坎》、《離》、《艮》、《兑》然後知其爲雷、風、水、火、山、澤也。不特此爾,讀「仰觀俯察」章,則知伏羲泛觀《易》之寓;讀「神物變化」章,則知伏羲默得《易》之要;讀「極儀象卦成列因重」章,則知伏羲作《易》,得自然之位,與六十四卦之次。是伏羲之《易》,非十翼無以自明於後世。《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对之事邪?則是《易》其爲文王之興易矣。「《易》之作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以至九卦之陳,盡本全卦之序,吾又知文王爲憂患而作《易》,不徒以辭,而序《易》亦出於文王矣。「帝出乎震,齊乎巽」以下,後天八卦方位之序,不一言之。是文王之《易》,非十翼亦無以自白於世也。其曰「聖人作《易》,生蓍倚數,立卦生爻,以和道德,以順性命」,此言聖人不徒畫爲一定之卦,而用《易》有著如此。其曰「大衍之數五十,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再扬後掛」,此明揲蓍之法,以垂萬世,而本末曲盡無遺者又如此。其曰「繋辭焉以明吉凶」,又曰「繋辭焉以斷吉凶」,又曰「繋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此明聖人繋辭,亦無非所以爲尚占之用以利人。此羲、文之《易》,非十翼亦無以闡其用於世也。以至八卦不徒列八物之象,而天之健,地之順,雷風之動,入坎離之陷,麗山澤之止,説必毫分而絲析之,唯恐斯人知其象而莫知其德。及夫六十四卦之大象,論象之後,必示人以占《易》之方,不密耳提面命之教。是卦爻之性情,非十翼,亦無以發其慈於世也。吾故日:《易》之有十翼,猶天之有日月,人之有耳目,輕重之有權衡,長短之有尺度,誠《易》之門庭,象數之機括者,此也。猶未也,蓋至於崇陽抑陰,進君子,退小人,尊卑之分,貴賤之等,與夫幽明之故,死生之説,鬼神之情状,凡可因以發明性命道德之蕴,以淑身心者,織悉軍言之。於是《易》始不徒局於象數卜筮之書,推之而至精至變至神之妙,天下萬世,皆由之以識太極儀象生八卦之道,而盡事物之情,雖不假卜筮,亦自足以爲吉凶之前知矣。十翼之作,其有功於萬世,固如此哉。不然如爻辭,先儒以爲繋於周公,至引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而知周公之德爲證,亦可謂有據矣。然夫子於十翼,所未明言,後世遂不免紛紛之疑,卒莫能有一定之説。雖以朱夫子,亦不過曰「是先儒之言,且得從之」,則亦莫能必其作於周公也。而况卦也,象也,卜筮也,八卦之性情也,微十翼,欲其不懵然於人心,不可也。鳴呼,《易》之不可無十翼,審矣。近世歐公,乃不能不致疑於其書。《童子問》中,直以《繋辭》與《文言》爲非,夫子作是,何其無見於《易》,一至此邪?猶幸而朱夫子之論,昭如也,《本義啓蒙》不作,如之何其可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易本義附錄纂注》卷一五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易文言辨
或疑《文言》非夫子作,蓋以第一節與穆姜之言不異。《本義》以為疑古有此語,穆姜稱之,夫子亦有取焉,得之矣。然猶以為疑古有之,初亦未嘗質言之者。蓋嘗妄論之曰,若果如或疑,則何止《文言》,雖大象亦謂之非夫子作可也。何者,八卦取象雖多,而其要則天、地、山、澤、雷、木、風、水、雲、泉、雨、火、電、日。今考文王《象辭》,自《震》雷之外,《離》雖取象於日,而未嘗象火;周公爻辭,自《巽》木《離》日之外,雖三取雨象,亦未嘗専取《坎》,他則未之聞焉。至夫子翼《易》,始列八卦之象,而六十四卦大象,於是乎始各有定屬。如是則夫子以前,凡引《易》者,不當有同焉可也。而《左傳》所載卜筮之辭,多取八物之象,此皆在夫子之前,而引《易》以占者如此。若然,則《大象》亦謂之非夫子作可也。謂夫子已前元有可也,謂夫子作者非也。今欲知其果作於夫子而無疑,其將何説以證。嘗反覆思之,而得其説。《春秋》,夫子筆削之經也;《左傳》,《春秋》經傳也。夫子繋《易》,實在作《春秋》之前。絶筆於獲麟,蓋不特《春秋》之絶筆,亦諸經之絶筆也。左氏生夫子之後,尊信夫子《春秋》,始為之傳。由此觀之,謂《易》有取於《左傳》乎,抑《左傳》有取於《易》也。又况《左傳》所載當時語,其事則彷佛,其文多出於自爲。如呂相絶秦書,今觀其文法,要皆左氏之筆。而穆姜爲人淫慝迷亂,安得自知其過,而有此正大之言。如「棄位而姣」等語,決知非出於其口。如是則四德之説,是左氏本《文言》語,作爲穆姜之言明矣。至若占辭,多取諸八物,亦非當時史氏語,實左氏本夫子《大象》以文之,一時不暇詳密,遽以夫子所作之象,爲夫子以前之人之辭也。又如《國語》載司空季子爲晉文公占得國之辭,又不特取諸八物,且有及於《坎》勞卦之説。如是則并與《説卦》,亦謂之非夫子作,可乎?大抵居今之世,讀古聖人書,只當以經證經,不當以傳證經。若經有可疑,他經無證,阙之可也。何况夫子十翼,其目可数。今乃因傳文,反致疑於經,可乎?愚以是知《文言》、《大象》,真夫子作,而左氏所引,不足為惑,故不得不辨。(明萬曆三十七年《新安文獻志》卷三〇)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文王作易文辭辨
馮厚齊解《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云:「箕」字蜀本作「其」字,此繼統而當明揚之時之象,其指大君當明揚之時,而傳之子,則其子亦為明夷矣。又謂文王作爻辭,移置君象於上六,以初登于天,後入于地,况明夷之主六五,在下而承之,明夷之主之子之象也。子繼明夷之治,利在於貞明,不可以復夷也。後世以「其」為「箕」,遂傅會於文王與討事,甚至以爻辭為周公作,而非文王。蓋箕子之囚放,在文王羑里之後,方演《易》時,箕子之明未夷也。李隆山深然其説,謂班、馬只言文王演卦,又曰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止言包羲、文王、孔子,未嘗及周公也。馬融、陸績、王肅、姚信,始有周公作爻辭之説,絶不經見。孔颖達始引韓宣子見《易》象與鲁《春秋》,而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為周公爻辭之證,審爾。謂周公作爻辭可也,而《春秋》又將屬之周公乎。此論確矣。愚謂以爻辭爲文王作,固自有據,况夫子唯曰:「《易》之興也,當文王與对之時乎。」是故其辭危未嘗及周公,則所謂辭者,安知非卦爻之辭邪?愚固已疑之矣,然考箕子囚奴,誠在文王羑里之後,文王決無預言之理。而隨之王用,亨于西山,升之王用,亨于岐山,又誠類太王、文王之事。夏商之王,未有亨于岐山者。朱子解作卜祭山川之義,諸侯祭境内山川,亦正二王為侯時事。以此觀之,則爻辭未必果文王所作,而韓宣子見《易》象之言,誠可證也。隆山辨魯《春秋》之説,蓋自不曉其義耳。宣子本意,見《易》象則知周公之德,見鲁《春秋》則知周之所以王也。周之王,猶能為春秋之時之主,義甚昭然。若厚齋因蜀本「其」字之誤,盡疑天下之本,反改而從之,尤有所未可。前漢趙賓正蜀人,解《明夷》六五箕子爲兹,兹則蜀本「箕」字初未嘗作「其」字,况厚齋謂父當暗世而傳子,故其子亦為明夷。歷考前古,惟尧舜老而舜禹摄,此乃明德相繼。夏商之王,未見父在而子立者。惟桀对可當明夷之主,其肯遽傳之子乎?馮氏見後世北齊末主,前宋徽、欽而有是説,謂文王作爻辭,乃取此義乎?爻辭稱帝乙、箕子自是一例,况《明夷》箕子之稱,又自有夫子《象傳》爲之證據,《象傳》利期貞「箕子以之」之辭,與爻辭「箕子之明夷」利貞之辭正相應,烏可傅會蜀本一字之誤,以證爻辭謂非周公作哉?愚故不能無辨,以祛讀者之惑。(明萬曆三十七年〈新安文獻志》卷二〇)

【13】全元文   卷四五七 胡一桂
讀詩
「履帝武敏,歆。」按孔氏曰:《左傳》昭元年曰「邑姜方震」,哀元年曰「后婚方震」,皆謂有身爲震也。愚觀姜嫄誕后稷之事,《毛傳》初無異説,不過謂姜嫄為帝譽元妃,姜嫄從帝譽裡祀郊谋,履帝跡而行,將事齊敏,神歆其祀,美人之福,遂止其身。於是震動,夙然而覺,生子而長養之,是爲后稷。其説甚正。至鄭乃有大神跡之説,并改「敏」字爲「拇」字,謂姜嫄履大跡不编,履其拇指之處,遂歆歆然如有人道之感,已而有身。鄭氏出於毛氏之後,不知何以有是説也。嚴氏謂列子異端,司馬遷好奇,鄭氏信識緯,而爲是説爾。故歐陽氏深辨之云:秦漢學者,喜爲異説,高辛四妃,皆以神異而生子。蓋亮有威德,稷、契後世皆王天下數百年,學者喜爲之稱述,欲神其事,故務爲之説。洪駒父亦云:「尧舜與人同爾。血氣之類,父施母生,耳聽目視,是聖智、愚不肖之所同也。何必有談施譎誕之事,然後為聖且賢哉。」不特此也,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歐公意,亦不過謂高辛次妃簡狄,當玄鳥之辰,祈郊谋而生契,生契所以生商也。未必有吞鳦卵之事,其辨尤詳。而朱夫子猶信鄭氏云者,夫豈好怪哉。亦以聖人之生,異於凡人爾。而《集傳》於巨跡之説,先儒或頗疑之。歐公不信祥瑞,又言於語錄。愚故詳及之,以備桑考云。(明萬曆三十七年《新安文獻志》卷三五)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21-12-02

【13】全元文   卷四六一   劉賡
紫山大全集序   延祐二年九月
文章以氣爲主。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賡讀紫山胡公文集見之矣。紫山,公自號也,讳祇遹,字紹開,磁之武安人。大父嵩,泰和名臣。考德珪,正大四年進士,儒林郎,主耀州富平簿。北渡後,公未及冠,便能後諸生習為程文,非所好也。潜心伊洛之學,慨然以斯文為己任,一時名卿士大夫,咸器重之。中統龍飛,鋭於求治,張左丞文謙宣撫大名,辟公員外郎,入為中書省詳定官。至元改元,韶立學士院,以應奉翰林文字被召,俄兼太常博士。百年墜典,一朝而復,天下翁然稱之,以爲禮樂文物,盡在是矣。中書以公優於爲政,輟充户部員外郎,尋轉省左右司。直言正色,無所顧忌,重忤相臣意,出為太原治中,外示優容,内實中傷之。會改河東提刑副大使而罷省幕,同僚有驟至執政者,終衔之,江南下,調荆南宣撫副使。十九年,權奸事敗,庶政一新,輪選牧守。授濟寧總管,考課爲天下最,擢山東憲使。齊魯風俗,爲之一變。就拜翰林學士,不赴。又明年,提按淛西平江税司。卒恐嚇市民贓露,公決遣之,行省頗有違言。即輕舟還相下,築「讀易堂」以居,若將終身焉。二十九年,制詔以耆儒硕德徵,凡十人,公在第一,辭以疾不起,時年甫耳順矣。卒年六十又七。書法妙一世,脱去翰墨蹊逕,自成一家,唯鹿庵、紫山兩公而已。平生著述《易解》三卷、《老子解》一卷,詩文號《紫山集》者六十七卷。公薨二十年,賡以事道過彰德,其子太常博士持將鋟梓以壽其傳,懇以序引爲請。賡以不敏辭,迨四三年,而請益堅。鳴呼,賡嘗師事鹿庵先生,得告還東平,前諸生謂公曰:「敢以是數後進累吾紹開。」且命之羅拜,公避之。鹿庵良久曰:「以師友之間待乎。」公遂諾焉。賡才力謝薄,獲與誓紳之列,殘膏剩馥,得公沾丐者多矣,此意豈可忘哉。公之出處行己大方,有野齋、秋潤所撰神道碑、祠堂記在,感念疇昔,非敢以爲序也,姑述其梗槩云爾。延祐二年重九日,翰林學士承旨、榮禄大夫、知制詰兼修國史門生劉賡序。(文淵閣《四庫全书》本《紫山大全集》卷首)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胡 長 孺
胡長孺(一二四九——一三二三),字汲仲,號石塘,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宋咸淳十年(一二七四)以任子入仕,監重慶酒務。宋亡,退棲永康山中。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元世祖下韶求賢,薦授翰林修撰,改教授揚州。元貞元年(一二九五)移教建昌,至大元年(一三〇八)轉台州路寧海主簿。延祐初退隠杭州虎林山,至治三年(一三二三)卒,年七十五,門人私谥曰純節先生。《元史)卷一九〇有傳。著作有《瓦缶編》、《南昌集》、《寧海漫抄》、《颜樂齋稿》等,均佚。今存《石塘稿》一卷。本書共輯得胡長孺文十五篇。

與叔敬貢士書
長孺頓首。昨者薄暮見過,欲有所言,遂不暇及。葉先生蒿目以憂世之患,三策上九關,皆不盲者之不能言,在古人亦難得。聞叔敬鋭然欲助紙筆,此甚高譲。使者之來,只在只尺,恐不可緩。爲義貴勇速,不可以日復日。書不盡意,伏惟委照。長孺頓首叔敬貢士座右。(北京圖書館藏帖三八一號)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閬風集序
舒先生既捐館舍之十年,遺書有《夢蝶軒稿》、《篆畦詩》已鋟梓行世。獨號《閬風集》者最爲大全,板本既災於兵,子叔獻將復刊之,家宴甚,力不能任。且以三百年來諸公詩文論之,梅聖俞《宛陵》,蘇子美《吴中》,歐陽永叔《盧陵》,蘇明允父子《成都》、《建安》、《九江》,王介甫《臨川》,曾子固《盱江》,陳同父《婺郡》,葉正則《海陵》,豈其家子弟爲之哉?古儒先生也,門人、父子傳其書,轉相教授,及後來摹印簡便之説原闕則鄉黨朋從與異世慕用之士,相與出資,貨以給費。《閬風集》,是三人者盡將刊之。先生負奇氣,固伯仲諸葛孔明、王景略,其視齷齷瑣碎,雖達官貴人若遺涕唾,不肯一回顧。少年已擢巍科,同時流輩往往涉足要津,己獨凝立卻行,不能以分寸為進。其文凌張文潜、秦太虚而出其上,其詩韓子蒼、陸務觀不足高也。至大四年龍集辛亥三月,永康胡長孺序之於海上仙源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閬風集》卷首)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白雲集序
詩惟専故工,今夫營衣食之資,給口體之奉,而以其間捃收掇拾以爲詩,而可道者蓋寡矣。髢髪出家空空無而樂寂滅,又無是二者之累,宜其詩違世離俗,有高遠幽深、瑰奇傑特之趣,去庸人萬萬不音。乃今俯仰千載,其所謂卓然以詩名者,貫休、齊己、仲殊、惠洪數人,豈不超出於其徒?其詩具在,於高遠幽深、瑰奇傑特之趣何如也,唐、宋鉅公往往羞道之,顧専而無其累者又不得而有之矣。或曰:有得於其道,則其詩不待専而自工。數子者於其道誠未有所得也。實存英上人揣其《白雲詩集》視予,讀之竟一编,曰:此其専而無累於世者與?於其道有所得者與?何其詩之工也。實存生長名家,世有詩人,自其幼時已有聲士大夫間,又嘗有家室、歷貴仕。一旦棄去,衣缁褐,涉遠道,求名尊宿而爲之役,略不見勢利貴富驕泰矜夸餘習,此於其道非有所得能若此乎?詩之工於數子而出其上者,正不足論也,予特論其有得於其道者而爲之序云。婺城石塘胡長孺。(四庫本《白雲集)卷首)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重建鳳山上乘寺記     至正七年
佛法行江左,至東晉始盛。元帝時即山爲寺,有鳳飛之祥,故封其山曰「鳳山」。唐代宗時有嘉猷禪師居之,道行峻特,聲聞於朝,錫名休光大善道場。宣宗大中五年,僧道全號三白撤舊更新,寺益弘大。至懿宗易名大興善院。錢氏之王吴越,吴僧法真慕嘉猷之道,繞塔作禮,越人異之,因請居是山,講説經論逾千萬言,《涅槃》最善,故世稱為涅槃和尚。弟子受度者凡十人。上乘起東晉,至今千餘年,前有嘉猷,後有涅槃,教法演迤,彌久弗絶,世之言高德者則必稽焉。宋治平三年改賜今額,至元廿九年寺煅於火。仁育師既居真應,不忘本始,與法孫自然始爲寶殿。前淮安路萬户楊思諒感師誠熬,率其家人作佛諸天像,莊嚴崇飾,事與殿稱。然後説法之堂、棲僧之室、法藏、齋盧以次具舉,皆師力也。而觀音有殿,香積有厨,則僧正倫擇朋實爲之。師又念寺成而無以爲養,益市土田若干晦,山樵圃蔬,所須舉給,齋魚飯鼓,大衆咸會,人謂師所樹立視唐三白師殆過之矣。余嘗觀世之人,凡所興作,竭筋力,踰歲時,僅克有成。而浮圖寺廟编天下,瓦碑之區,榛棘之場,俄而棟宇丹碧,飛動照耀,若有鬼神翼而相之者,果何道致然耶?蓋其道以佛爲祖,以法爲宗。不有其家,故無事育之累;不私其身,故無奉養之費;不混於齊民,故無畊之勞;不領於有司,故無赋役之迫。専志一力,攻苦茹淡,矢心自誓,期以歲、月、旬、時,堅如金石,可信如契券,宜其成之易也。雖然,蓋亦繋乎其人焉。師才敏而志勤,能力興是寺,又推其餘治真應,以待四方來者,其至如歸,莫不意滿,是皆可書也。書之所以示後人無忘師之志焉爾。(光緒二十五年本〈上虞縣志校續〉卷四○)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萧山縣新文廟碑陰記
大德三年八月辛亥,哉生明,越五日廟成,翼日丁巳,釋奠于新廟,用幣,縣長貳、師弟子咸在,既受福東序,還位,揖于庭曰:「美哉廟,厥亦勤恤匪易。」皆敦讓言罔敢以爲功,亦既伐石門外右,盡載輸材氏名窴諸石陰,適來請記。故廟在雷壤東偏,庫下狭隘,賢令陳公南相方度宜,以從窴于兹土。後百廿年,張公稱、孫貴盛爲山疏溝,復作廟。又後卅有七年,當至元廿九年,廉訪使者行縣贰、學官作廟堂門廉始齕,丹漆黝堊事,蠹蝕材且盡,處久適催弗即就,請用良易蠹。尉奮曰:「厥初擇材,弗于其良。今弗良圖,疇克久?」語合尹意,長官主簿暨典史陳英咸贊。尹自調工材所出,營度略定,廟即日撤去,故材蠹中罔有膚寸完。張公孫聖先輸其良以勸,摹士伐木薦材,以後爲恥。復合師弟子月入粟布用佐餘費,範金新木,與日出入。尉日至臨視,適程督益虔,靡間暑雨。成廟之改月,處郡洪天澤代處久任,猶未塗堅茨,天澤緒成。諸廉基匪堅填,又將摧,方議葺廉外内,且完,尉亦歲滿受代去。長孺曰:作新廟惟材暨工,有弗獲,罔克臻。廟成弗錄,何勸?爰作記以貽後。《廟記》翰林直學士張君伯淳所作,是爲處久私親昆弟,廟事核,故弗復書。十月癸亥哉生魄越四日丁卯金華胡長孺記。漁陽鮮于樞書。陳適立石。鑱者謝杞。(康熙十一年本《萧山縣志)卷一三)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佑聖觀捐施題名記      延祐三年九月
佑聖觀以祀帝玄武名,祠之盛始建逮兹今一百四十一年如一日,跨浙水東西、盡江漢南無與是雁行。歲元旦日至上巳時節朔望,虎林士女大集庭下,勢若禹峡春流、胥嵩秋壯,壑赴岸(一),滅前擁後,推轡騎巷,休舆轎道,息武無可,布視不得。留集者亦咸嚴戒潔齋,澡滁洗沐,專壹志慮,肅齊形容,喜怒不行,哀樂不入,好惡不作,驕吝不生,靈府明浮,淳湛静莹,俯仰鞠踪,瞻望像儀。香氛燭光,呈露隠見,雲冠霞佩,芝蓋華旖,御氣乘風,輝映飆擧。聆音觀影,忽儵後先。其或孝隆尊親,慈覃幼程,義鍾伉俪,愛厚弟昆,益友善鄰,嘉姆懿戚。禱言甫發,響答旋臻,疾痛遂瘳,菑害隨弭,訟爭销息,吉慶大來。敬極信深,忘吾有已,何况金帛,聚散無常,傾廩倒囊,非所吝惜。受福食德,絶意凯覦。體異而同,磁石傳鍼(二)。類鳴必應,銅山感鐘。環循無端,報施之道,牢辭固拒,所不能回。傥非絶席,祠官祝釐,共二紛華,永謝嗜慾。弗萌淡乎平虚,己私净盡,如鏡懸室,不受垢塵。去來經行,無不呈露,顧安能致其如此哉!祠之建也,施貲者有差。歲三月三日齋醮費,施田者亦有差。度道生為道士,又有施田。提點住持孫君益謙、提點觀事吴君存真催歲序之易遷,致捐施之無紀,將取氏名爵里與貲田材石數鑴堅珉,與觀祠同為長久。二君俱來請記,故為具道如此云。延祐三年九月戊申記。(光緒十八年本《永康縣志)卷一五)
〔一〕壑赴岸:道藏本「壑」前原缺一字。
〔二〕磁石傳鍼:鍼,道藏本作「鐵」。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尊經閣记   大德元年
郡縣之學皆有尊經閣,以藏羣經,與凡訓詁注釋之書,以及諸子、史記、文集亡慮數千萬卷,少者亦數千百卷。浮梁之學故有閣,煅於兵,縣令長與職教者往往以田燕麋虚爲解,餘二十年卒莫能復。逮浮梁爲州之歲,判官李君實提學事,明年冬始議復爲閣,顧持身介特不肯赋於諸生,無以給工資費。教授以公事去,其州學正番陽董延鳳掌凡學之政教,兹既得請於州之長贰,各以俸入致助,教諭閔濟、直學余士奇、徐杰皆與有力。又明年十二月,學政于越高才來,益加督勵,其年閣成。達魯花赤也善拔都刺、同知韓復、判官張得祥數君子皆資以俸錢,知爲政之本也。君名希賢,字思齊,汴人。(一九六四年油印本《浮梁縣志》卷五)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何長者傳
何長者敬德,無字,或號之爲孤巌善人,上海縣浦東民家子,朴謹不妄顧語,善積蓄會計,事吴郡張瑄行舶莞庫,不十年,赢羡莫可勝數,一髪不以自私。瑄父子方倚之重,而敬德棄去矣。杭、吴、明、越、揚、楚與幽、蓟、莱、密、遼、鮮俱岸大海,固舟航可通。相傳朐山海門水中流積淮淤江沙,其長無際,浮海者以竿料淺深,此淺生角,故曰料角,明不可度越云。淮、江入海之交多洲,號為沙。吴濱海處皆與沙相望,其民頗與沙民同俗,類剽輕悍急而狡。宋季年,羣亡賴子相聚乘舟鈔掠海上,朱清與瑄最爲雄長,陰部曲曹伍之,當時海濱沙民富家以爲苦,崇明鎮特甚。清嘗庸楊氏,夜殺楊氏,盗妻子貨財去。若捕急,輒引舟東行,三日夜得沙門島,又東北過高句麗水口,見文登、夷維諸山,又北見燕山與碣石。往來若風與鬼影,跡不可得,稍怠則復來,亡慮十五、六返。私念南北海道,此固逕,且不逢淺角識之。廷議兵方興,請事招懷,奏可。清、瑄即日來,以吏部侍郎左選七資最下一等授之,令部其徒屬爲防海民義隸提刑節制水軍。江南既内屬,二人者從宰相入見,授金符千户。時方輓漕東南供京師,運河溢淺,不容大舟,不能百里,五十里輒爲堰瀦水,又絶江、淮,遡泗水、呂梁、彭城,古稱險處。會通河未凿,東阿、荏平道中車運三百里,轉輸期而糜費重。二人者建言海漕事,試之良便,省上方注意嚮之。初年不過百萬石,後乃至三百萬。二人者父子致位宰相,弟、侄、甥、婿皆大官。田園、宅館徧天下,庫藏、倉庚相望,巨艘大舶,帆交蕃夷中,與騎塞隘門巷。故與敬德等夷,皆佩於菟金符,爲萬户千户,累爵積貲,意氣自得。敬德方布衣蔬食,汲汲以施貧賑乏爲事,勸瑄父子毋嗜進厚藏以速祸菑。雖不能盡用其言,頗亦損捨,今江南、北二人夫婦、父子施錢處,往往而在。二人者既滿盈,父子同時夷戮殆盡,没貲産縣官,黨與家破禁錮,而敬德固無一毫髪累。曾杭傅氏施天水院橋東地,廣袤十餘畝,敬德即建天澤院。爲大釜鬲,炊調食羹,豐潔芳腴,延方外士行而欲休、倦而欲息者,常五、六十人。大德十一年大饑,鉅僧方清爨散徒。敬德素履,爲人信重,資施倍多。他時來者益衆,無意拒色厭。官爲設糜仙林寺中,饑民浮者不爲衰止。敬德請杭好善有材智人凌、郭、楊、李,僧道心、性澄六七人,又擇饑民得强壯者四五十人,借菩提寺作粥。夜鬻置大獲中,明旦,饑民以至先後爲次,列堂庑下,或溢出門外道上,相坐,虚其前以行粥,約各持器來食,無持則假與。兩夫昇,一人執杓,拒以注器中,食已以次去。日鬻米七、八石至十石。始六月三日,止八月十三日,凡七十日,饑民無死。寺側近與往來道上民食粥忿爭,奮臂大呼毆撃人。敬德詣其前亟拜,爭者愧悔,請後不復,乃止。明年春,敬德請破衣集諸好善人收聚遺骼枯骴數十萬,具語在《破衣傳》中。夏爲粥如昨歲,始五月朔日,踰三十六日,敬德死,年五十七。後十八日,所餘錢米亦盡,遂止。緇素咸曰:「胡不延長者至中壽?今窮人無所賴矣。」天澤院不復納雲水僧,饑疫棄尸如山,久莫爲掩云。沈子南者,茗中故相裔孫,嘗爲義烏丞。至元十三年,兵自義烏作,執之如颤,得不死。歸客杭,猶存妻、二女,貧甚,薪水備就,急則如敬德告,必得粟錢帛布,比十年不厭。嘗謂:「予上海有善人者,憐而乞我秘其人,既而假予家僮負米。」問之則敬德也。可不謂長者哉。
胡先生曰:故老言宋嘉熙四年歲行庚子大饑,趙悦道尹臨安府,發廩勸分恐弗暨,奪民死中而生之。初,悦道無子,養南外宗室子孟傳。一夕,夢之帝所,嚴衛如大朝會儀。既谒贊,道之陞,由阼階端笏屏息,抑首躬,不敢仰視。帝告曰:「與權汝無子,救荒功多,賜汝子九人。」趣下再拜,稽首庭中。寤以告家,已而生八子,與孟傳而九。臧應星父記於書。當時湖州作糜食饑人,糜脱釜,猶沸湧器中。人急得糜,食已輒仆死百步間。饑未至死,食糜者百無一生。婺州顧籜米作糭,熟而寒之,約飢民旦由東門入,與之屦,使之北門賦糭,西門飲以藥,復至東門給錢米,出宿逆旅舍,與為買薪,蘇旦洗沐,廣舍不過棲十人,明日復然,竟去無一人死。長者夜作粥贮大甕中,蓋懲湖州事也有意哉。(《涵芬樓古今文鈔》卷五九)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陳孝子傳
孝子氏陳,名斗龍,字南仲,五世大父詢避宋靖康亂,繇許徙家杭昌化縣,猶號「颍城散人」以自表。大父景純、大母阮年高。宋故事:郊祭明堂經祀東朝廷上壽,咸詔賜高年爵。民歲百、太學生鄉貢進士父母九十,皆得九品官封告。授大父迪功郎、大母孺人。父天澤澤民治《詩》,應寶祐三年臨安府擧,取元朴下第六名文解。嘗從葉公采學,葉學李公方子,李學徽國文公。澤民既厦試尚書禮部不中度,游清獻公爲相、趙忠惠公爲尹、葉公爲宰,以行能上之,招致弗就,築室百丈谿上講所學。時太皇太后籍未下,郡縣内附,徽獨不奉詔。盗作婺源境上,聲動旁近縣。澤民挈妻與子盧深險處以避,一歲所,病山中。斗龍才十三,已能奉飲剤,廢眠忘食,神請減已年延父,弗效。母盛也,尋亦病死。斗龍處喪毁,靈墓,哭聲哀切,感動行路人。有羣鴈集其上,飛鳴三日夜,鄉里謂鴈靈有知。將葬,澤民門人士相與私谥澤民「文節」,參政文公及翁題墓上曰「文節先生」。後斗龍娶妻,有四子女。鄉先生孫公朝瑞以溫州路儒學提擧,言斗龍持病服喪盧墓時事,移提學,得推擇爲宗晦書院山長。將之瓯,斗龍之妻之父之甥盛沖告斗龍曰:「若母王産,若未一歲歸錢唐。聞其家在清湖中。」斗龍大驚且哭,即日與婦訣,具装行,曰:「必與母俱歸。若弗能得,何歸為!」初,澤民以妻無子也,以幣如錢唐,求宜子者,得王清湖。斗龍生未周辟,王歲期適滿,遂去。吴越俗:以女事人,期歲歸父母,或三、五、七歲,有子女尚不聽留,慌慌恐失後。聘鬻幣物,女固不得自制。此禮所謂妾母,嫡子、它子以爲庶母、衆母、諸母。如是而去者,或欲比之棄黜,以義斷子不得母。薄乎此論也,豈嘗得罪於其父哉?長孺之妻之父徐公道隆伯謙甫母微,亦杭人,産已去歸。既長,求之,百方弗得。議用六十歲時母生己日始,爲齊衰三年。及是歲之元日,以大理卿直寶章閣提點浙西路刑獄公事,死吴興之難已。天下若是者固不少,使其季世政教修明,如乾道、淳熙時風厚俗美,男義女貞,又安得是?則其遂不克振可知也。斗龍至清湖訪求母家,及其故時比鄰,涉二三十年,又經亂離,固無在者矣。逢白髪媪於其處,揖而問焉,告曰:「我知之。我家與若母比屋,我與若母爲兒時作伴侣,嬉遊相好。若母自昌化歸無幾時,與我言『當往江東』,已而泣下。我方盛年,不識其語之爲棲楚也,亦弗問何州。有間,兩夫昇若母竹轎西去,又折以北。與若母鄰者百十家,獨老身在。」斗龍識之,即入江東,又濟江踰淮,復還饒、徽、信、廣德、宁國,往來數郡間六年。一夕,舍永豐縣禮賢鎮之逆旅氏,逆旅人怪斗龍數過,問焉,告之故,且使偵之。其人驚曰:「吾主人小婦王,自言家清湖,今王老矣,豈若母耶?」走施氏告良久,出詢斗龍父時門巷兒名歲,甫去,老婦人哭出,斗龍哭前拜,母子未嘗相見,而自知其爲子爲母也。施氏曰:「若母無子女,我家以母還。」斗龍留三日,奉母歸,竟如其言。母歸之歲,夏四月,徽盗作,溢出昌化境上,殺人,掠子女,奪畜産貨財,張甚。斗龍爲盧百丈山,身自負母,婦擁後。未至山匾,路逢盗數百人,斗龍置母夷處,稽首曰:「壯士,斗龍幼不知母去。壯長,聞母在江東,行求母六年,母歸未百十日,即相遭於此。斗龍若請夫婦嘗死,母老,誰當養母者?」盗咨嗟相約違去,且語徒勿更至此山,驚母傷孝子心。里中人家頗賴之以免。斗龍嘗薛甘瓜圃中,秋暮,母病渴甚,思食瓜而非瓜時。斗龍視空蔓中茂茂然,披之,異根合整,並蒂兩實者二。摘以奉啖,即日渴已,疾平。明年,圃之天羅瓜如甘瓜者亦二,王至今兹尚安健也。斗龍作百丈谿書院,祠三君子,俯以澤民。將延師教里子弟學。又以百丈源山地五百畝爲義山,鄉鄰饑歲,廊葛蕨根續食,死以葬。達魯花赤阿思蘭取縣學鄉鄰之言,及祁陽縣尹章君硕所移事状,廉之而核,鋭請旌表。斗龍知歲惡民饑,官賦食旁午,自請無用是妨荒政。蓋其意不欲人知。去年,斗龍來錢唐,將從長孺問學,與之語,誠可以爲孝弟忠信者。心欲爲之傳,以風属人子。屬其縣士孫壽國,錄始末以來,且曰縣人之所願得也,遂定次其言如右。
胡先生曰:陳妫姓,有虞氏苗裔。周興,配胡公以元女大姬,而國之陳。紹重華祀,爲王室三恪。及其亡也,子孫用國爲氏。自秦漢來,陳氏孝弟忠信,立名當時,而著見後世。如太丘長輩類,何可一二數。孝子固其後也,溈汭遺風,餘響猶有在者哉。((涵芬樓古今文鈔》卷五九)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呂節婦傳
節婦呂氏,婺州永康何頎季長妻也。何爲郡著姓。呂氏名清,年二十九,季長逝去,有一子三女,子述甫三月。時南方寇盗充斥,人死兵戈者十七八,呂氏能保育其子女且全其家。人勸之再適,則誓曰:「馬不被二鞍,况人乎?死而後已。」聞者疑笑,後卒遂其初志。郡邑長吏文學博士奉旨備醪禮幣表其門,同里胡長孺撰。(光緒十八年本《永康縣志)卷一五)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元寶傳
元寶者,白水人也。其先褚先生居于越之會稽,懷貞體素,能記三賢五典、八索、九丘之書,下至醫藥、卜祝、農雑、稗官、老佛者流,莫不通載曉析,天下擧尊事之,不敢名。無知愚人盡稱之曰先生。先生從山谷來東都,蔡侯倫見之,識其美質,日夜相爲澄洽,去浮華習,以能廉平端方,不爲邊幅所窘。今之道説先生事蹟,輒言蔡侯,嘉其善取材而成之也。其後世有纂其業者,江之白氏、剡之滕氏,不墜斯緒,三吴、黟川、古田之族亦翩翩有聲,要不爲甚著。寶亦其苗裔也。褚氏既中衰,無聞於時,遂不知寶去先生爲幾世也。寶生而家不振,因自薄褚氏,惟以澹泊持身,不足取資當世,遂絶去《詩》、《書》故業,専治功利之説。及魏有天下,易拓跋以華姓曰元氏,寶以貲華上,賜姓元氏,傳諸屬籍。初爲莞庫,甚稱職。及長太府,多變通才略,軍國賴之,未嘗乏絶。士南征北伐,寶常以給餽,有功最,每奏第次,輒加秩予金,朱印、墨授累累然,寶受若宜有之。國人敬愛,寶亦不以爲泰也,嘗語人曰:「國家者有臣輩,何憂事不可爲而爲不可成乎?每聞呂尚父立九府法,咸陽孔僅作白金鹿幣,勞櫌樅樅,顧所就孰與寶多?」寶於人無不可,上自京師輔郡,遐方邊鄙,嶺南海表、九夷百之外,穿匈連頸、形語水行之民,及山棲舟居、漁樵匹士、釋子冠師,一息不得寶,皆不得所欲。商買市易固非寶不交不親,婦人尤甚。武毅士出守郡邑,至暴抗也,人或微失其意,怒髯磔立,祸且不測。或挟貴權者往請,尚不能解。寶至,無問事輕重,立釋之。所請調於人大率若此。然其性貪甚,好與博徒大駔爲錢交通暴豪,抄掠齊民。事是非曲直,輒變亂以從其意。當其時,中國一統,百夷順軌,寶方撃毂連騎偏于天下,刑賞定乎其身,榮辱繋乎其口。雖有甚智,將奔走之不暇,誰敢議之?桀點民或詐稱寶爲信,巧刻畫以做拟寶,終莫及,識者亦辨知其僞,事覺,亦抵罪。上聞,不以诮寶。唯介廉士不喜寶,痛與絶,斥訴不置。及厄窮甚,欲與交權,寶撼往事不爲降意,介者亦自言:「平生視寶何物人,胡然通之?豈秉德之衰耶!」終身不見。寶之大父行同安孔方昔日得志勢十倍寶,世慕向之,或稱其通神。及寶貴顯,始棄置不用。今别族於太史爲治氏,猶爲民所器使。嘗顧寶而笑:「今乃汝赫赫,若一旦見其敝,且爲爆矣!寵榮勢利果何倚哉!」寶甚愧其言,帳然且失。寶□貴非能自惜,後不知其所終。初,寶之生也,褚氏以筵篿筮之,遇噬嗑之八,其繇曰:「匪金匪玉,卷之甚微。匪翼匪足,或馳以飛。日中爲市,凝神之爲。」及貴皆驗。史氏曰:書契以來,善紀載者惟褚氏,是有功庸於世,厥宜有後哉。而寶以貨聞潰其家聲,孔方又逆所終而知之。噫,方奚不自知乃令廢爲。褚氏有别子孫在吴越間,尚治其家世業,亦絶寶不與通。寶貪而輕,又忘本,乃自作威作福,拟於王者,殆矣。夫介士所不取也,若通有無、厚衣食,其所立身有絶人者,亦不可廢。(明萬曆七年本《杭州府志》卷九三)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廣福廟傳略
虎林城東北陬,歸然石梁驾大河上,爲鹽橋。民間食鹽,由江來舟載,至是撸去,以是得名。橋颠北横棚木其下,而立屋其上,爲廣福廟,七十楹,門向南,士女祠者爭道,出入常擁塞,溢橋東、西四十餘丈不得行。橋傍民沽酒、作餐餌,鬻馬、豕、牛、羊二三十家,他祠蓋莫及。按地志,孚順侯蒋氏世杭人,生宋建炎間,喜賑施,穀成熟時糴儲家,貴用糴價,賤糶予人。不熟,棄價於饑者。自幼逮老不變。告二弟曰:「存人心,力行好事。」言已卒,人相與立祠侯家。後一百三十一年,當咸淳三年,臨安尹潜説友以武學諸生蒋文明若干人之状奏請錫廟名廣福。六年,尹爲侯暨二弟請賜爵,皆列侯。尚書祠部考行庸定號曰孚順侯、孚惠侯、孚祐侯。淳熙間又爲立祠鹽橋東北。尹韓彦質過杭,見民羣趨聚,祠,即日侯降尹治,憑老兵辯數甚力,彦質愧謝,爲徙橋上。今廟,韓所徙也。故老相傳不得侯名字,獨記其昆弟之次為七郎。當侯糴糶時,使人槩各中其意,因號侯自量。廟未賜名之歲,有劉宗申晉之者,暴戾士也。以縱横説游蜀、荆、江、淮,及為吴淵潜、李曾伯、馬光祖客,嘗仕邊,摄资川守,怨曾伯子知衡州事杓,以杓友告密,下杓治,亡友狀,得他罪致死。父納官以讀,猶除杓名。劉借七寶寺館焉,買妾置券,盛陳金銀器飲食。妾父若牙儈夸示多藏,奴薛榮刺知藏處,夜懷刃入劉卧中,殺劉,擇取藏物逃去。捕急,尹矢侯曰:「三日不獲榮,夷廟毁像。」榮持錢崇德市而獲。榮逃,常彷佛見人從而後,以故不能去,其自疑若有躡之者然。他相傳神怪事甚多,獨詳著劉事颠末,蓋其事可爲世戒。(明萬曆七年本(杭州府志》卷四二)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元龍泉主簿胡公淀墓誌銘
延祐五年二月戊午,前吉安路龍泉縣主簿胡公卒家婺源州,十一月己未葬其州高倉里。龍泉族父炳文具書前進士江雷所次行狀一通,授龍泉從子宗海抵嘗所識永康胡長孺于建昌,謹致辭:「伯父棄捐子弟之明日,實奉奔走請銘,會先生考試江右歸未到,宗海既還,復西走此土,惟是赢焉。諸孤哭,踴伏踪鞠,屬言置耳,猶涉弥千里、歷五程,會朔,請事嚴勞,非敢云。」長孺與禮譲已,告曰:「是書固言,然何忍終拒。」遂述志作銘。龍泉名淀,字安國,其先陇西李氏唐諸王子。朱温將篡,屠宗室略盡。先是淮南將高駢死,楊行密、徐知詰相承纂緒,保有淮、江東西地。徽故歙州,僻險絶,與吴越鄰,溫莫敢闚,亡人樂奔焉。有昌翼走婺源就考水大姓胡,匿義之變,從其氏,舉明經中第,南唐時不復公族姓矣,是爲明經公云。八世孫朝散大夫、權知無爲軍事伸與兄仮登紹聖四年進士第,文章號《棣華集》,無爲最有聲,故元符間太學爲之語曰:「江南二寶,胡伸、汪藻。」兩公皆州人。無爲從子朝奉郎、通判南康軍事持與兄搏擧紹興十四年鄉貢進士,登十五年第,南康登隆興元年第,是爲龍泉六世大父。曾大父自厚朝奉大夫、權知瀘州軍事,繇太學登開禧元年第。大父知先號經訓翁,父萬太學中舍生。龍泉倜卓越,企慕漢丞相武鄉忠武侯,視瑣委猶埃爆沮將全溅已,畏惡不敢近,赋《江左卧龍詩》撼憤鬱。時天下初混一,未設科,官莫敢預教肄,行道終日無聞琴、書聲。龍泉請於其父若其伯父次焱,於明經公書堂,二父爲師,集里子弟講經,涉十年,遂皆知聖學。爲《發易十疑》,遠邇來析剖其義至千餘卷,學徒受成。謀於族父炳文、弟澄,徙西山之麓,建明經書院,宮室橅制視岳麓、白鹿洞有加。具養田三頃,約三分租入,以一供義學食費。族父爲之長,谭經,日聽者盈千人。集賢學士吴公澄幼清記焉,遂上名數於官,猶未籍禮部。州學災,爲造大成殿。浮梁州百八十里徽、饒境上日太白渡,維鐵聯舟二千尺有奇,買田給茸補養守祠公。又作長壽橋、明經橋,里中建甘泉、湖山二亭,瀹茗煮水飲行客。初,太學嗜山水,故詩花藥、種竹樹,池架亭富春、芳垢間,稱「兩山翁」。龍泉日設酒藏,請公所敬愛賓客嬉遊歌吟其中。公預期八十,且盡取藏粟周貧,未及期没,猶以是年散財施米如昔言。龍泉早失周姓母,事繼母具如實産己。兄弟同食飲五十年,無忤色違言。族無疏戚貧老,月有養資,鄉賢老時有遺。傍近民喪病,相救恤。鬬訟爭,辨義理,譬曉從容,一語立解。至龍泉縣詣學,惟詢訪先賢子孫。諸生説書爲文字少異其曹,雖稚齒亦與阬禮。膳士田爲天寶、桑林二僧坊貪賴,府縣取證故籍,將復歸之學,吏顧賂謝不即予,至則索文書授之。骯髒,多不能屈折事人,上官長吏不樂,咄咄弗休。歎曰:「主簿尚可爲哉?」即日謝病歸。二月丙辰,夢火光弥室,旦胗夢,告子弟曰:「死日其在戊午乎?吾生歲行適周矣。」是日果死。嘗創書月高樓其家藏羣書,寫疏:「廣教子孫多財,賢損志愚益過。」置室壁。平生論議疏曠而處事詳密,生計裕如而持己織啬,食羹淡泊而奉客腴醲,此其意固非在財利以私其身家子孫者也。娶同里周架閣公孫女,铭曰
力智經術,欲淑諸人。敬教勸學,是近於仁。勇棄己私,緊人其利。飲枯濟深,是篤於義。世有正氣,浩然崇高。侮言違道,安得為豪。病痺弗知,殊涂诡轍。匪融一家,何足為傑。允矣龍泉,篤義近仁。既孝既睦,超邁不羣。志事有稽,銘言無剩。堂歸山存,碑猶傳信。(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新安文獻志》卷八六)

【13】全元文  卷四七二 胡長孺
吾子行文塚銘
吾衍字子行,太末人。大父為太學生,留弗歸,遂家錢唐。子行工篆、隸書,通聲音律呂之學,讀《太玄經》,號「貞白處士」。慕李長吉詩樂府,效其體為之,氣韻輒與相似。性旷放,有高世不仕之節,自比張志和、郭忠恕。玩亵一世,遇人巧官善富,如蟲蛆臭腐將噬染己。其所厭棄者詣門請谒,從樓上遙與語:「吾出有間矣。」顧彈琴、吹洞、撫弄如意不輟。求室委巷教小學,常數十人未成童,坐之樓下,與客對笑談喧樓上,下群童一是肅安。好議刺輕侮詩人文學士,獨盛稱仇仁近、婺胡穆仲、汲仲,至謂「百年亡有」。其著述有《尚書要略》、《晉文春秋》、《楚史椅机》、《説文續釋》、《道書授神契》、《卦氣間中編》等書。初,子行年四十未娶,所知宛丘趙天錫為買酒家孤女爲妾,女嘗妻人,年饑棄歸,母與後夫匿弗言,輒去之太末。妾為子行産子數日死,留五年,當至大四年秋,故夫微知妻處,訟之,逮母,母來,死子行所。又逮後夫,後夫復舍于子行,因僞褚幣,事覺,捕得,言「主人子行固弗知」。卒辱子行南行數百步,錄事張景亮識子行,叱者曰:「是不知情者,撮之何爲?」即解縱遣歸。臓月未盡二日甲午,子行持詩一章暨玄縚綱笠以詣仁近别,值晨出家,留詩還縚笠,子行去不知所之。其詩曰:「西泠西畔斷橋邊。」意將從靈均於斯。明年三月辛酉,衛天隠以六壬筮之,得亥子丑順流象,曰:「歲子月巳旬寅,斯首亥爲水鄉,巳墓在丑。惟子與丑無禄,霣虚墓非其藏,死沉江湖,是生戊辰,土爲宰制,土弗勝火,家絶身棄,此其骨朽淵泥九十日矣。」與詩合。西湖多寶院主僧可權從子行學詩,聞其定死,哭甚哀,爲碗良石鐫碣院後,與浮屠師遺塔相望,曰:「皆吾師。請長孺銘,庶幾子行有後世名。」其銘曰:鳴呼,生不瀆,死不辱,貞哉白。(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竹素山房詩集》附錄以上卓連營校點)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21-12-02

【14 】全元文  卷四七四 吴 澄 (二)
答胡主簿書
澄異時道經南劍,訪延平李先生遺事,往往得文字所不載、世人所未聞者,至于今欣欣焉不忘。新安,朱子父母邦也。百餘年間,君子之澤未斬。或識其大,或識其小,應有足徵之文獻。嘗欲一至,省想流風,以起予高山景行之思,而未能也。足下顯揚世美,創建家塾,遠惠書札,陳谊甚高,此區區之所樂聞。然近年所在增置書院不一,初若可嘉,要其成績,卒無可紀,虚設其名而已(一)。足下其與敬教授詳慮審處,延禮名儒,招集俊士,精勤修習,于其中真實用功(二)。俾數年之後,果有明經者出,踐今所言,償今所志,是乃無忝於先師,有光於先世,而亦區區之所願見也。記文就附汪簿遣達,謹此謝來施之辱。所期於後,非止如今,足下其留意。不具(三)。
〔一〕虚設其名而已:已,底本作「矣」,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二〕于其中真實用功:其,底本無,據文淵閣四庫本増。
〔三〕不具:具,底本作「兵」,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14 】全元文  卷四七五 吴 澄(三)
與胡石塘書
澄去秋豫章貢院晨夕親炙,此樂何極!别去數月,始得所惠翰墨,乃知尚留盱江。尊體服藥,想已安愈(一)。相望二百里間,苦無承接之由,懷人奈何?《三規圖》新本未得到手,舊有背成二軸,附便申納。區區衰老,又不免再北行一次,不知何時可復屠羊之肆。未期合并(二),伏惟保愛,前逆殊擢。不具。
〔一〕想已安愈:愈,底本作「矣」,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二〕未期合并:并,文淵閣四庫本作「簪」。

【14 】全元文  卷四七五 吴 澄(三)
胡性初化修造疏
頗嘗見有此客,物外畸人;吾不知其何名,性初胡氏。問汝問汝,誰乎誰乎?貫穿經史,馳聘古今;彌綸天地,出入造化。諸法是同是異,曰將無同;羣居或合或離,繄各有合。斯亦奇矣,其遇何如?飛吟北海,蒼梧袖,青蛇袖;浩蕩南山,清渭波,白鶠波。半生未瓣蓋頭茅,幾時遂了行脚债?烏鵲繞樹,三匝違違;鷦鷯巢林,一枝易易。舉買田買園故事,在好仁好義鉅公。鳩松柜良材,龜花竹佳處。雖乾坤水上,等為信宿蓬鹰;然日月壺中,便可逍遙蓬島。拟占方丈,共話圓機。坐令眼前萬間之安,不過閣下一朝之享。

【14 】全元文  卷四七七 吴 澄(五)
送胡宗時序
李超暨子廷珪再世居歙,以墨名家。「黄金可得,李墨不可得」,其貴重如此。吾鄉胡湛然,自嘉定癸未於信州龍虎山遇異人,授墨法。堅青光黑,莫能及之。傳其子士楚,子又傳其孫宗亮、宗時、宗權,三世矣。向時與柯山一二墨工齊等(一),今柯山不復有墨,胡墨遂爲第一。蓋工以世工爲善。墨者,文房之寶,非它工比,尤當論其世也。李墨再世,胡墨三世。一家秘妙,人不與知,其獨爲名墨工也宜哉。
〔一〕向時與柯山一二墨工齊等:工,底本作「上」,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14 】全元文  卷四七七 吴 澄(五)
贈胡道士序
三代以上,姓、氏分爲二。故氏屡易,而姓不可易。三代以下,姓、氏合爲一,往往以氏爲姓,而無復有姓外之氏。姓固姓也,而氏亦姓也,於是但有不可易之姓而已。自晋室不競,中州之族姓混淆。爰及唐初,每輕以賜姓寵降附之徒。至于唐末,又多以養子繼軍伍之籍,而姓愈不可辨矣。鳴呼!有生之類或知母而不知父,或知父而不知祖。能知其祖者,唯學士大夫。備知其祖,則孰不欲世守其姓,以傳之子子孫孫而不易哉!大中祥符觀道士系本豫章進賢之胡,其父占軍籍,而本姓失。子既讀書,通於義理,念先世神明之胄而不祖其祖,安乎?圖改籍而貧不自振,力有所不能也。乃寄跡老氏教中,以復其姓。所師所友皆吾儒,身雖不在學士大夫之列,而心則卓有學士大夫之識。不獲編齒於四民,而不能不依托於二教者,勢之厄於人、命之厄於天也。其志蓋有可嘉而可悲者焉。道士名原,字子泉,今復其姓爲胡氏。

【14 】全元文  卷四七八 吴 澄(六)
送胡大中序
往年爲盧陵胡大中作字説,勉之以大中之道。或謂余説大高,而責人以所難。夫大中之道雖若甚難者,然人所同有也。苟人所同有,則人皆可得而至,不以此自勉,自棄也;不以此勉人,不忠也。大中將之東廣爲學官,「教然後知困」,其必日有進矣。欲究大中之道,莫如《易》。子之嚴君以《易》决科,《易》固子之家學也。雖然,《易》之爲《易》,豈止决科而已哉!邵子曰:「先天圖者,環中也。吾言終日不離乎是。」子試於乾之誠明、坤之敬義而實用其力,則於大中之道,其庶幾乎。

【14 】全元文  卷四八二  吴 澄(一〇)
胡器之詩序
豫章胡璀器之,古體詩上逼晉魏,近體亦占唐宋高品。蓋自《騷》、《選》以來,作者之辭志性情淳滀胸次,見趣議論往往度越輩流。非特其才之清逸,亦其學、其識有以副之。是三者,一由乎天,二由乎人。人者日進日崇,則天者與之俱。他日當自爲胡器之詩,不止肖魏、晉、唐、宋某人某人而已(一)。
〔一〕不止肖魏、晉、唐、宋某人某人而已:底本脱一「某人」,據文淵閣四庫本補。

【14 】全元文  卷四八六  吴 澄(一四)
胡印之詩序
近年以來,學詩者浸多,往往亦有清新奇麗之作。然細味深玩,不過傲像他人之形影聲響以相矜耀,雖不可以其人而廢其言,亦不可以其言而取其人也。吉胡氏弘印所作則不然。達意而不巧飾於言,纂古而不希合於今。卷端自序其志欲進於道,庶幾乎可與言詩矣。夫道也者,天所與我,己所固有也,不待求諸外。有志而進進焉有見有得,可立而族,非止能言而已。斯志也,余嘉之,故期以遠者大者,而還其稿。請姑置是,而求其所謂道。

【14 】全元文  卷四八六  吴 澄(一四)
胡助詩序
金華胡助詩如春蘭茁芽、夏竹含簿,露滋雨洗之餘,馥馥幽媚(一),娟娟淨好,五七言古近體皆然,令人愛玩之無歡。頌雅風騷而降,古祖漢,近宗唐,長句如太白、子美,絶句如夢得、牧之,此詩之上品也。得與於斯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一〕馥馥幽媚:底本脱一「馥」字,據文淵閣四庫本補。

【14 】全元文  卷四八九  吴 澄(一七)
跋胡剛簡公奏藁
宋三百年,權姦之誤國亡國者五:初亡以蔡,後亡以贾;開禧之敗去亡無幾,紹興、寶慶雖未有亡國之祠,然挟敵勢、貪天功,誣上行私,使不得盡爲臣、爲子、爲弟之道,則二凶之惡殆浮於三凶。當是時,以小臣而敢於言國家之大事,以扶天地之常經者,庐陵二胡公也。忠簡忠憤激烈,驚悚一世;剛簡援引故實,敷陳倫理,明白懇切,不爲危辞,又不牴牾時宰,而貽書以感動之。忠簡之言似贾,剛簡之言似陸贄,二公知愛君而不敢愛其身一也。夫人臣之告君,冀其悟爾,岂欲觸其怒哉?夫子之請討陳恒也,所以告其君大夫,嚴正而不迫如此。後之忠君徇國者,其尚有味於吾言。

【14 】全元文  卷四九〇  吴 澄(一八)
題致堂胡公奏稿後
致堂胡公此書忠直敢言似贾傅,至今讀之流涕。清江曾忠節公娶胡公孫女,封新平郡夫人,藏此書稿,稿有塗抹改意字。易世後弗能有,曾之曾孫以授長樂張圻,得其半而闕其前。其前幅予及見之於豫章蒋釣之家。二家各寶其所寶。鳴呼!安得好事者合而一之乎?此書建炎己酉歲上,第三己酉歲人觀于第四己酉歲之前二年。人謂誰?臨川吴澄也。

【14 】全元文  卷四九三  吴 澄(二一)
題胡志甫墓誌後
往歲於清江皮氏館中識盧陵胡尚志甫,溫然如玉,盎然如春。時已老矣,不知其少年有患難摧折也。讀此誌文,三復恻愴。

【14 】全元文  卷四九四  吴 澄(二二)
題剛簡胡公印曆
往年於剛簡公家見其奏稿,讀之流涕,爲綴數語于後。今在洪,又見其印曆,觀毕怆然。

【14 】全元文  卷四九六  吴 澄(二四)
胡同孫字説
中隠胡君之叔子名同孫,而字大中,問其説於予。予不敢言,亦不敢不言。夫大中也者,天地萬物同之,古今萬世同之,不可以意義求。謂不偏不倚,非也;謂無過無不及,非也。然則前聖所執所用之中,與中隠君所隠之中同乎?不同乎?曰:同。能知其所同,而得之於所獨,則幾矣。如未然,問之嚴君。又未然,問諸夫子之孫。又未然,問諸唐、虞、夏后氏三聖人。

【15 】 全元文  卷五〇五 吴 澄 (三三)
致樂堂記
致樂者何?聖門教人子以事親之道也。樂者,樂其親之心,非止愉其耳目、適其口腹、安其身體而已(一)。致者,欲其至極而常若未至也。能盡是道者,難矣哉!銅陵胡侯伯恭家于宣,善事母。前憲使盧公處道扁其堂曰「致樂」,而為之記,所期於侯甚渥也。夫田瓮衣食之供,旨甘潃瀡之具,亭榭園池之勝(二),水竹卉木之佳,竽瑟謳舞之娱(三),罍斝俎豆之權,以是樂其親,侯之家自有餘,而侯之所致不在是。自昔賢母,孟母爲冠。孟母之賢聞至于今,以其子之爲大賢也。親之心孰不願其子之賢?有子而賢,樂莫大焉。居鄉黨,稱善類;仕州縣,稱循吏;位朝廷,稱良臣。子能如此,賢子也。樂親之心,豈有加於此者乎?侯爲善類有素矣,其爲循吏,今於崇仁之政見之。他日之爲良臣,不卜筮而可知也。侯所致以樂其親之心,而盧公所謂譽顯宦成者,蓋以是夫!侯名願,歷仕每著廉能聲。尹崇仁將再期,百姓恩之如父母。一日不公署,則悵悵如有失也。予因其在官之仁於民,信其在家之仁於親,而識于《致樂堂記》之左,以明盧公所期於侯之意云。年月日書。
〔一〕非止愉其耳目適其口腹安其身體而已:愉,文淵閣四庫本作「悦」。
〔二〕亭榭園池之勝:池,底本作「也」,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三〕竽瑟謳舞之娱:謳,文淵閣四庫本作「歌」。

【15 】 全元文  卷五一三 吴 澄 (四一)
石城胡際叔妻徐氏墓表
赣士胡廉言曰:「廉家在石城,至元末,廣之劇寇駐赣境,當路不亟殄平,受其降而許其留,俘掠殺戮自若。羣不逞相挺而起,環二三百里罹其凶害,遑遑奔竄。先父字際叔,己丑春避寇,病卒于途,先母徐氏價簪珥以葬。廉甫九歲,弟紹甫六歲。二女兄,幼德已適賴,幼端未行。寇勢益張。其冬,往依舅氏。愈謂亂世殺禮多婚,庚寅春,以次女兄適廖氏。舅家難久居,轉依長女兄,寇息始復故里。滿目蒿莱,死者過半,田無人耕,一二鄰舊雖爲編茅蓋頭,然稿無生意,莫可安栖。依近族,依遠族,依内親,依外親,或半月,或一月,或二三月,靡有定止。如是又數年,乃還茅盧之中。習耕蓼間,荒凉人所不堪。廉捆履賣卜,弟造箬笠,母隆冬練衣,畫夜不下機,不停梭,共營二子一母之衣食,不死於凍餒,幸爾。廉年二十出訓蒙童,歲得所奉助養,自是饑寒頗緑。越五六年,母不待終養,大德乙巳十一月十九日棄其孤,而從先父於地下。哀哉!吾母慧性警敏,豫見幾微。避寇之初,遇一舊識,荷戈而趨,語先父曰:「左右前後皆寇。」指示其澤,可以藏匿。既至,先母疑焉,從而之他。其夜,寇果即彼所。又嘗一族偕行,搬挈行李,先母督促甚急,衆莫曉解。行速向前者,薄暮達邑,有二鹽商行緩殿後,被寇追及㱮命,相去僅二里許。亂離之後,不知三世墳墓所在。母足穿草履,孺廉编處尋訪,深入荆棘叢中,衣罫面傷,不惮彌度。經三四年,遂獲識認曾祖考姓、祖考姓及叔之墳凡五。祖考殖淺土,棺,母働哭幾絶,易棺而窆。適廖之女兄未半年間寇虞其夫不歸(一),夫兄抑使改嫁,私受人聘。女兄誓死不從,聘者高其義,不願疆婚而罷。蔬食箭笄,不釋喪服一十七年,終于夫家。廉伶仃孤苦,日事薪水。稍暇,母令求書以讀。傥值良友,遣廉親炙。廉粗識數字,能書姓名,以此之故。吾母貴貞,生宋淳祐癸卯。備歴期危,無愠無怨。男不廢所學,女不二所天,皆母之教。母卒時廉未娶,今有妻有子矣,思爲卧冰負米而不可得。延祐己未,克啓藂葬母于栢里之賴田,哀哀劬勞,欲報罔極,敢以爲先生告。」予觀胡母之貧而處患難,胡安之少而守志節,胡廉年垂五十而哀慕不忘,亦可謂賢母、貞女、孝子已。一家萃三善行,尤難也。既嘉歎之罔歌,因爲叙次所言,俾以表于其母之墓。(以上《吴文正公集)卷三五)
〔一〕適廖之女兄未半年間寇拂其夫不歸:未,底本脱,據文淵閣四庫本補。

【15 】 全元文  卷五一七 吴 澄 (四五)
故承直郎崇仁縣尹胡侯墓誌銘
崇仁,壯縣也,數十年字民之官率未能大慰其民之心,往往触望。近歲有簿斯邑者言曰:「崇仁之民有幸,非久有賢令至(一)。」問為誰,則以胡侯對。道侯之美,略舉大繋,聞者皆喜。逾年,予客外,而侯至官。比予還家,則侯在官將再期矣。入境問政,而民之所稱加於前之所聞。于時侯以病在假,然未嘗須臾忘其民也。病小間,即出視事。其病而在假也,民展展若無所依;其出而視事也,民欣欣若有所獲。越數月,始及一識。察言觀色,以證民之所稱,猶信。又數月,侯之病竟不起。不間邇遐,哀傷痛切,若失其父母。侯之得此於民,豈偶然哉?其孤奉侯之喪歸葬,以翰林待制虞集所輯事狀來請銘。予夙聞侯爲銅陵世家,既閱状,復稽荆國王文公集所載,侯之七世祖講舜元,嘉祐四年進士,官至著作佐郎。少從王文公游,公爲誌其父墓。著作之孫讳棣,建炎二年進士,官至朝請大夫、兵部郎官,於侯為五世祖。兵部之玄孫讳元一,宋末太學進士,皇元贈承務郎,侯之考也。鄉先生阮翁奇其才,而妻以女,侯之母也。侯自幼能文章,有智略,舅氏復以女女焉。至元乙酉,舅氏爲建德守,入覲。侯以甥從,蒙恩得仕,一再授縣主簿,寧國路之南陵、建德路之淳安也。一再授州判官,嘉興路之崇德、徽州之婺源也。遷龍興靖安縣尹,由靖安而尹崇仁。其在南陵也,有妖巫託神怪以惑眾,雖長吏亦共恭信。侯逮詰,即首服,受答而去,其妖遂息。其在崇德也,有詐稱降香使臣,所過迎接護送,莫敢誰何。侯獨疑其僞,執而訊之,果然。縛送于府,宣撫奉使坐以法,而嘉侯之明敏。婺源州距總府數百里,山路峻險,轉輸莫可,赋粟每歲留州。忽有令詣府送納,州民震怖。官畏上令之嚴,不敢以請。侯自上府陳利害,府不能奪侯議,民得免詣府倉,感悦如更生。婺源廟有燈油田,掌事者侵盗,訟久不決。侯言供神祠無益之費,孰若為國家養有用之才。監察御史是其言,以其田弄州學。其宰靖安也,驗户籍高下,以次受役,不容毫髪偏頗。民糧不知主名,歲責役户代輸。侯究詰所起,竟得其人,而役户無代輸之苦。人户産去税存一一嚴實,歸于得田之家。酒課額有定,而民之貧富無常,貧或數赢,富或數縮。侯爲均派,隨糧數之多寡定課數,貧民大便。土兵害民,縣不敢問。侯捕治如法,兵始飲戰。其治崇仁也如靖安,而尤整暇。訟牒至庭,訊其情僞,曲者爵窮而退,直者旋爲剖析。事不凝滞,浸浸簡靜;庭無爭辯之聲,鄉無徵呼之跡,惟日與名士講學論文而已。胥徒改營他業者十五六。或障大溪之流以擅機春之利,舟往來輒。告之官,而官不理。一日,侯過其所,適值羣小逞阨阻數舟,侯命左右捽拽至前,進父老問曰:「此處舊有陂乎?」曰:「無有。」「灌田多乎?」曰:「不多。」「陂之高低與鄰陂等乎?」曰:「此獨高。」曰:「然則非水利也,徒阻舟爾。」目左右曰:「毁之。」行客居民爭先除折薪篠蔽,水下頃刻而盡,歡聲動地。行事快人情多類此。前時經理民田,有司奉行失旨意,民大援,因重加其赋。至是徵包銀錢不遣一卒,令民自推,擇事末利而瞻者乃與徵,晏然無動搖。以病告致仕于府,僚友狥民之欲,不上其狀。诏書命臺察守令,愈曰:「孰有如吾侯者乎?」豈料終於官,而弗及應時需也哉?至治辛酉四月十六日終,年僅六十。侯愿,自伯恭仕南陵時,承務君小居宣城,侯請以銅陵田園悉與守墳墓昆弟。承務君殁,事太夫人孝謹,常就養于官。及太夫人春秋高,難遠適,既受崇仁之命,欲留奉侍不往。太夫人再三諭遣,乃不敢違。弟懋致養于家,侯得専志官政,以有弟也。子立,淳謹肯學,未嘗干與公務。一家孝友出乎天性。府表其里,朝旌其門,蓋不虚美云。侯之殁,虞集、同邑尉熊祀晨夕顧視,經紀其喪事。某月某日,侯之喪至宣城;某月某日,葬某源。予亦崇仁一民也,故述邑民哀思之情,而爲侯銘。銘曰:
吏治軒軒,久矣無聞。天惠崇仁,錫此令君。四野耕耘,三載一春。遽棄吾民,曾不逡巡。侯來民訴,侯逝民顰。靡控靡因,孰思孰勤。極目蒿焄,江東莫雲。千古松筠,循吏之墳。
〔一〕非久有賢令至:非,文淵閣四庫本作「不」。
〔二〕不間邇遐:不,底本作「下」,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15 】 全元文  卷五一九 吴 澄 (四七)
樂安胡仲玉墓誌銘
樂安胡仲玉謰,宋咸淳丙寅四月戊子生,元泰定丁卯四月壬午卒。是午九月乙卯,葬縣北二十里康村之大朱谷。前期,孤恭衰絰請曰:「先君善事父母,承順養志,服勞竭力;敬兄友弟,夫婦如賓;應接允當,明習吏,通敏過人。强壯時在官方惬志,忽自引退,曰:『此非吾業也。』間居植産,勤而有恒,儉而中節,家日豐饒。汲汲以教子爲務。又推所餘濟闾井之貧,衣寒粒饑,藥病棺死,以至梁川整途,施財于二教,靡有吝意。孝弟慈厚出乎本然,而非黽勉也。今也不幸大故,傥得達者一言光于幽,則死者爲不亡矣。敢以請。」予家距樂安甚邇,人之善否固所熟知。而恭劬書博記,屡應進士舉,嘗及予門者。仲玉去吏爲民,竟能致富,其財蓋足稱也。祖潜,考祐之,一兄二弟。娶鄒。男三:良、恭、讓。女一。孫男二:惠、溥。女孫亦二。銘曰:
孟子有云,術不可不慎也。斯人庶幾能擇術者夫?家裕而子賢,宜哉!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21-12-02

【16】 全元文  卷五二九  程矩大  (七)
胡彥承文槁序
于比從李禦史仲淵識胡君彥承。彥承嘗學於蕭征君維鬥。維鬥輿予善,予知之深,故高彥承之善學也。今復從翰林直學士薛君公諒得盡讀彥承所為詩文六十篇,益知彥承之所以為學也。夫文與學高下,學之進,文從之矣。以彥承爲丞相之孫,太守之子,生長富貴,出人禁闥,身取祿位,於他人宜如何?方且誅茅爲園,鑿岩爲室,遊目終華,洗耳河渭,顛暝乎《詩》詩、《書》之囿,沉酣平仁義之藪,然後又求正於有道,尚友乎千載,其過人不亦速乎?然非文不足以知彥承之所以以學,非彥承不足以知學之所以為善,義非雄鬥不足以致彥承於道也。則予之敬彥承也,徒止於義乎?彥樂名居祐,京兆人。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胡炳文
胡炳文(一二五〇——一三三三),字仲虎,號雲峰,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家業儒,一門十餘葉皆精五經之學,被譽稱「明經胡家」(戴表元《孝善胡先生墓誌銘》)。承家學師友之傳,篤志於朱子之學,尤精於(易》。東南學者宗之,與郡人程直方并號「東南大儒」。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任江寧教諭,大德五年(一三〇一)歷信州路學錄,辟道一書院山長,調蘭溪州學正,不就。至大間族子淀創明經書院,知州聘炳文専主教事。元統元年(一三三三)卒於家,集賢院劄谥文通(《雲峰先生行實》)。〈元史〉卷一八九有傳。著作有《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易義》一卷,四書通》二十六卷,《純正蒙求》三卷,《文公感興詩通釋》一卷,《雲峰集》十卷。
本書所收胡炳文文,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雲峰集》為底本,校以明弘治二年蓝章刻本(簡稱「明本」)及清道光十一年胡積城刻本(簡稱「清道光本」)。集外共輯得佚文三篇。

鸡鳴赋
亥子混沌,人物鸿濛。汝喔喔兮初連,日杲杲兮將東。雷之驚蛰也一歲云始,汝之驚人也旦旦如是。鼓兩翼兮有聲,作舉動兮不已。舜蹠之徒其趨也異,此時聞之皆悟而起。暨汝再鳴,日將中矣。悠悠者畫寝,營營者趣市。鳴何殊哉?聞者異耳。故或名汝以翰音,或呼汝以司晨。或以朱而著姓,或以碧而稱神。孰知真機之自動,無如旦氣之方新。彼方同夢也,此足以轟烙怠者之耳;彼未起舞也,此足以激忠義者之心。至於食必呼俦,闘不留怒。被服孔文,爪距翼武。羣出以朝,羣棲以暮。動靜不失其時,風雨不改其度。聲者雄而牝者不敢與之雙,唱者一而和者不可知其數。是皆見於已鳴之後,而不知其已鳴之故。萬籁無聲,一天微露。汝之初鳴,乾將闢户。是謂一日之貞下起元,而天地人物之一悟。蓋得乾坤之初者震、巽,乾坤之中爲坎、離。坎司子之候,離當午之時。汝巽禽也,乃通坎、離之道(一),而知夫子午天地之中正,卯西陰陽之出入。陰之精而澤於陽,月之象而影於日。汝之初鳴,日猶未出。於此之時,子以悟無極之真,午以見道心惟一。孜孜爲善,守而勿失。舜人也,我亦人也,如之何其不可及也夫?
〔一〕乃通坎、離之道:明本無此數字。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周氏節婦賦
大德庚子,信州永豐縣學以周氏貞婦聞於有司。明年春,旌其門曰「節婦周氏之門」,易其坊曰「崇節坊」。初周氏年二十三歸于韓,一紀夫喪,三子皆幼。終喪,昆弟欲嫁之,誌弗奪。新安胡炳文爲之赋曰:
《詩》胡爲肇於《關雎》兮,曰夫婦千古之綱常;罹變酷而靡渝兮,衛風獨詫於共姜。惟父之與母兮,謂一家之嚴君;紛姑息以爲慈兮,嗟孟母其罕聞。固世衰而教弛兮,况婦人其何知;亶乾封之周氏兮,媲共孟而一之。媚居四十春兮胡爲不改其素也,指蒼天以自矢兮夫唯靈脩之故也。豈無膏與澤兮,飛兩鬢其如蓬;衆紛其儀美兮,蹇予命之不同。喧與論之總總兮,曰予有此姱節;予豈樂聞此名兮,怅悒欎其如結。脱簪珥以教子兮,躬績紡以勤家懿。予行其如玉兮,庶初終之無瑕。舜缤紛其揚英兮,蹇朝華而夕婚。飽千霜與百霆兮,松獨秀兮穹林。旌高風以勵俗兮,岌崇門於廣途;凛霜日以爭嚴兮,羞人間之丈夫。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太極賦〔一〕
昆命無外,旁礴深廣。孰鈎其玄,爲我指掌。熬極定位,龍馬負圖。五十虚中天地,其發我矣乎鲍書。天錫禹,攸則其中,用五名曰皇極;然則羲之則圖也,卦有爻著有策。文王、周公亦既有辭矣,胡為不以太極言於《易》?《易》者陰陽代换之名,極者陰陽代换之理。後際不見其終,前瞻不見其始。文王、周公非不言也,陰陽在是,太極不離乎是爾。不離者,物物各具;不雑者,物物統體。浑然者如此,灿然者如彼。造化氣也,孰為氣之幅細;品橐形也,孰為形之根祗。不有夫子,孰明厥旨?大哉(易》矣,斯其至矣。夫文王、周公未嘗言太極也,而發之者仲尼。仲尼未嘗言無極也,而明之者濂溪。曰有、曰無奚可岐而二之?况所謂無者非視之不見而言希,非聽之不聞而曰夷,盖言無形而有理。非如屋極之極可以形窥也,非如北極之極可以象推也。濂溪之説吾知其非得之於師,濂溪之心吾知其得之於仲尼。仲尼得之文王、周公,文王、周公得之庖犠。混兮闢兮其無窮兮,不言者非私,言之者非離。然則孰爲天地之太極,曰人;孰爲人之太極,曰心。太極動而生陽,静而生陰。人者陰陽二氣之會,心者陰陽不測之神。人之一身,萬物咸備。一方寸中,具一天地。所當得者,將發之際。原夫未發,無偏無倚。在圖書則中各有五,五中有一,一非心之體乎。在先天則萬化萬事生乎心,非即圖書之自中而起者乎。動宜省察,靜宜涵養。誠心在致其知,勿忘勿助之長。立身以德行為先,立言以明經為尚。太極在我真實無妄,往聖之絶學、萬世之太平,方當於我乎有望。(以上《雲峰集>卷七)
〔一〕明本無此篇赋。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代族子淀上草盧吴先生求記明經書院書
九月十五日,新安後學胡淀謹再拜奉書于司業草盧先生師席:是日也,文公先生始生之日。昔臧榮緒用庚子日拜五經,是爲夫子所生之日。婺源,文公父母邦。禮以義起,黎明舍菜,竣事,復再拜而作是書,惟先生其鑒之。淀初謂六經者聖人明天下後世之大經,以經天下萬世者也。其體全體,其用大用。六經未作,六經之理在天地化育中,在聖賢事業中。六經既作,天地萬物之蕴,聖賢之心、之事業,又在六經中。三代以上,經未全而經之道行。秦火而後,經不全而經之道彌破。至明道、宝元間,安定先生始教人明經學,然後爲士者稍知經有體有用。既而明於伊洛,大明於我新安。經非不明也,然學者渝於舊習,非絶類離倫以爲高,則以希世取寵而安於卑,於是經學始若無用於天下。近年以來,科擧未興,學者但知臨晉帖、誦晚唐詩,筆迹、聲氣稍似之,哆然以士自名,漫不知經學爲何事。淀新安晚出,於道未有通曉,然自我明經翁以來十四世矣,經學之晦也,不能不朝夕以為憂。顿不自量,創書院,扁曰「明經」,三年始底于成,告于有司。又三年,始從所請。延明師膳養講肄,日以為常,遠近來者如歸。踰年,科擧诏下,新班第一場明經題。書院是扁,若逆知天意而為之者。天相斯文,其在兹乎?然非大手筆記,恐無以诏方來、傳永遠也。仰惟先生道高而器弘,經明而文古。監學坐阜比,天下士皆想慕其風采。及幡然而來,又莫不欽仰其德義。《易》講所傳僅一二,如明闔闢,往來如神物分合之妙。明經如此,真可謂「明經」也。記我「明經」,微先生其誰歸?欲望師慈特揮名筆,發六經全體大用之妙,伸學士有所覺悟,一掃舊習,可以繼绝學(一),可以開太平,經遂不為無用於天下,其所關岂淺浅哉!創造緣由并族父炳文上梁文謹用拜呈。侑書以幣,深虞輶瀆,惟師慈其采納焉。
〔一〕可以繼絶學:明本無此五字。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與草盧吴先生書(一)
某年月日,新安後學胡炳文謹齋沐奉書于司業草盧先生:閣下嘗謂天地間無非道,六經之文,所以載道者也。必有人爲之宗主,然後斯道始有所託,而明經之學傳焉。自濂、洛、關、閩以來,鮮其人矣。仰惟閣下襟懷風清而月白,度量春育而海涵,以作人才、明經學爲第一義。惟兹書院之設,淀效其力,炳文效其謀,辛勤十餘年乃成,成亦既十餘年矣。不幸淀已死,臨絶以此事爲嘱,其志蓋可尚而亦深可悲也。其規則:田三之二爲春秋丁祭、山長俸給,三之一開義學。蓋恐山長未必皆能兼訓導,姑徇其名以期永久,而義學則敦其實也。淀之弟澄所捐田五十畆,専開小學以訓鄉族子弟。大學則生徒不拘遠近,行供不拘員數。炳文迂疏無似,自創造以來,有厚幣來聘者不往,家事叢脞不問,道一山長任滿幾十年不調。每歲正月之首人事往還數日,十二月之尾有事于先,大率三百六旬暇不過十餘日。孜孜矻矻,相與講求經學,旦夕不輟,寒暑不渝。惟四、五月間脚氣間發,亦力病不敢怠忘。實以學者多自遠來,炳文不如是,惧或廢弛,有負死生;先聖、先師臨之在上,炳文不如是,惧或如他學院苔綠滋深而芹香莫采,有負先聖先師。又不特如是也。平日所以讀書,惧或遺忘,思之思之,或夜分不能寐。嘗爲《易啓蒙通義》,又嘗集諸家《易》解有合本義者爲《通釋》。又嘗爲《六爻反對論》及《二體相易論》,凡六十篇,皆已成書。又嘗以《四書纂疏》及《集成》所紀或失之泛,或失之舛,不自量,爲會其同而辨其異,名曰《四書通旨》。長文未脱藁,更一年當可就也。以上諸書,必將來經閣下訂定,然後敢以示人。如蔡氏《書傳》,當時不有子朱子,後世安知有蔡氏哉?《本義通釋》則郭文卿守浮梁時爲刊其半,出之太早,炳文今悔之無及也。刊本今以呈似,中有缪戾,閣下削之縄之,幸甚幸甚。是書嘗蒙薦剡,樊許備極,謂炳文能沉潜往聖之書,能發揮先儒之論。炳文用是炳文之弟子。用是諸生愈砥砺,惟惧其或不溫厚、或不典雅以負知己。獨念柳子厚云人生而知其爲愈加鞭策,惟惧不能沉潜,惟惧無所發揮,以負知己。又謂後學裹糧而受業者甚衆,莫不溫厚典雅,少有六七十者,炳文今七十矣,知復有幾寒暑在人間?百念灰冷,一無所求,惟了書院一事,死可無恨。不然,成于今或毁于後,後之人必怨炳文,詈炳文,曰炳文之於閣下辱知之深、愛之厚如此,閣下之學非記誦詞章之學而本於經者如此,閣下之政非簿書期會之政而本於教者如此,其所以爲教又皆本於經如此,當時可言不一言,而書院乃今至於如此。炳文之罪,將奚以自贖哉?此炳文之所深催而深有望於閣下者也。緣淀之家,自執民役,非有規避。炳文老而喜學,又自喜以教人,皆非有所爲而爲之也。蓋謂之明經而有所爲爲之,非真能明經者矣。倘俾自今以往,書院成緒不致旷墜,諸生書聲不致泯歇,循明經之名,責明經之實,他日安知無明體適用者出焉?安知其無能繼絶學、開太平者出焉?學惟明經則有本,有本則用無窮,是閣下之有德於學者無窮也。炳文齋沐而後拜此,其事核,其辭信,其情真,其皈依拳切,惟閣下念之念之,再拜。
〔一〕與草盧吴先生書:與,明本作「通」。下同。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與紫巌汪先生 宗臣書〔一〕
炳文頓首拜覆紫巌老先生尊右:炳文之生也後老先生二十歲,自少至長,得侍尊诲爲最密。壯以後去侍側爲稍疏,至老益疏矣。每朋友往還,輙詢尊履,知起居康勝,知山中自教子孫,《詩》、《書》之味甚適,道德之趣甚長,私心甚以爲慰。然則迹雖疏而心固未嘗疏也。所恨者十數年來老成凋謝,斯文硕果如老先生者不一二人,而不得以時造請。殚五十年心力,四書、《周易》等書,雖不過發明朱子之説,不能就正有道,此為大不滿耳。老先生年將百歲而有七十歲之子、五十歲之孫,曾孫年近三十,且又見玄孫,書聲滿家,彩衣五世。祖見孫而及見孫之孫,孫養祖而迨養祖之祖,端爲吾新安盛事。如炳文者年將八十,《詩》、《書》未嘗頃刻釋手,自笑頭如雪而讀書之眼猶如月也。吾二老者何時一小集,相與劇談别後欲言者。今年侄孫存得館門墙,炳文喜甚。歸得尊翰,又喜甚。書中言及《新安後續志》,炳文實不與聞。己未年太守朱自齋相聘至郡,洪潜夫爲此事已成,炳文不復有所為。尊製文公贊之,類及老先生疇昔践履,皆當書入。爲己之學,素不求人知,以致遺逸爲可恨。然此書可恨者不特此也。侄孫存稍可教,倘以炳文故造就之,幸甚幸甚。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與紫巌先生宗臣書 二
炳文伏拜尊翰於積仰中,感喜可知也。示教史評,尤仞不鄙。此去畫長,専當詳玩,然後一一拜答。不然,則恐如文公先生所謂「非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以是不敢自欺,亦不敢輙以欺百歲之老儒也。侄孫每歸,必道老先生奖借訓誘之意,極感極感。其再歸也,能復賜教一二,尤幸尤幸。前者未能細密拜讀,而又有所請,似乎不情。然炳文好學之心實是不倦,惟老先生其俯教之。炳文臨褚不勝拳拳,即辰春氣方深,伏干爲斯文自壽,不備。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與紫嚴先生宗臣書 三〔一〕
前月十八日令孫惠訪,袖示尊墨,披誦再三,愛我教我之意薰然於言辭之表,欣感可知。令孫粹然如玉,緯有祖風,叠叠谭論,令人聽之忘倦,於是益歉炳文豚犬之不肖耳。惟是之日,炳文不在明經。比炳文歸也,令孫已回綵侍,以故不及拜答,炳文過矣。中間一一處,皆不能滿我之意,炳文又過矣。叢是二者而誅之,將何辭?所恃者大度有容,交情有舊,照以心必不坐以罪。兹恃尊愛,僭有申覆。令孫留敝曲時,常與舍姪玉山云先生寓處有兩館,端可圖也。炳文聞之甚喜,於是遣兩姪孫詣下求推轂之賜。姪孫一名宗學,字季行;一名申,字子成,皆性純而敏,屡年館于外。區區欲其朝夕得侍典刑,發明四書,當月異而歲不同,以是故拳拳焉。惟先生其進而造之,炳文幸甚幸甚。何時會晤,得既所欲,尤幸尤幸。燈下拜此,言不能盡。乍寒伏祈爲斯文自壽,不備。
〔一〕明本無書三。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與古逸汪先生炎昶書
炳文一别三十秋,每有還往者,輙詢起居何如。有謁侍下者,必嘱其道炳文拳拳瞻遡之意。蓋以年來老成凋謝,時文愈盛而古學寝衰。能如執事沈浸醲郁於文公之學者,百無一二。其欲一見以剖胸中之積疑,以發言外之妙趣,事不可得。姪孫歸自館中,酒承書教,其爲感喜當何如也。其再歸時,執事所註四書,倘不鄙肯示教一二,尤幸。臨褚不勝拳切之至。炳文年雖幸,讀書之眼尚能認細字,問學晨昏不廢,每清晨必焚香告天曰:稽首蒼旻,一日苟存,願存一日好心,願爲一日好人。區區以爲老境愈當脩謹,纔頃刻放失,便非人矣。近日於《太極圖説》、《通書》、《西銘》等工夫方就,匆匆未能寫出,求是正尚俟他日。即辰春意方濃,伏冀珍啬爲斯文自壽,不備。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答敬存胡先生初翁書〔一〕
炳文前月族姪玉湖來承書教,感喜交并。浮梁策問,必出吴可堂之手。十年前郭文卿爲守時,曾相聘至彼,可堂謂左操掛一,右亦掛一。炳文答之曰:如此則不是象二,自是象四矣。可堂堅守其説不肯改,其僻也如此,無奈之何,置之勿言可也。炳文今兹之來,深悔不如閣下不出山之爲高。精神敝於應酬,殊爲無益。南山墓銘蒙見示,尤感其子之孝如此,殊可敬也。冗中勉爲二詩〔二〕,姑以塞來意,不能發幽光萬分一。此間除山村外以詩鳴者少,他方有名公到此,當爲求之。戴兄索還甚急,不能詳述衷曲,且此申覆,餘容嗣既。新寒伏乞爲斯文自壽,不備。
〔一〕明本無此篇文。〔二〕冗中勉爲二詩:二,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缴銘文還查丈書〔一〕
薦厘書教,足見昆仲拳拳。然有不忍死其親之心,勉强遵依,但其中用意處,亦有不可不知者,當略道之。一則炳文於府尊既有睢中之契,於梅趣翁既稱之曰「先生」,則於府尊只合稱字,如昌黎之於李元賔是也,蓋如此乃見親密之意。稱君者同,而稱字者元賔所獨也。一則意謂查氏自待制公以孝聞天下,繼之以經者居喪之孝,又繼之以梅趣翁之孝,至府尊誠有繼志述事之孝,所以末結之曰「查氏孝善之澤未艾也」。至若銘文,則首八字,炳文自以爲能畫出叔晦真像。第三句從叔晦字上説。第四句「啬」字非止謂啬於財也。坡仙自以爲平生受用此一字,蓋啬言語、啬報用、啬精神,其中自有綽然餘裕者存焉。後四句謂其平生受用心箴。故生也能葆此靈光,死也猶如高秋月白。乍看者以爲太過,殊不知炳文之所見梅趣翁與叔晦父子相傳此心,視世之曰「胡仲虎真知我者」。价回,亟此申覆,殊愧草草
〔一〕明本無此篇文。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答定宇陳先生    一 并辭求遺逸詔(一)
雨中有客來訪,藥香滿袖,隨出台緘見示,再三復之,如親聆藥誨不趐也,喜極感極。我輩居文公鄉,熟文公書,自是本分中事。今能使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者皆家傳而人習,斯道一大幸也。炳文之喜又當何如?予老矣,欲出而應,自覺《詩》、《書》之味長、功名之念冷,且有負先聖先師臨之在上。兼之文體當一變,庶可為後學矜式,在先生輩恐有不能辭其責者。何當胥晤,相與細商之也。昌黎所謂「惟吾崔君一人而已」者,先生亦未宜多恶。承委考評,近邀石潭董友來爲銓次。董名秀實,年六十餘,舊嘗代入太學請鄉舉,吾輩似此不多見也。全榜錄呈六伯卷中,僅取三十有九,而先生所發至者已中其四,預賞者三,姪孫宗學亦復居亞。有開必先,是足為鄉試之識矣。近者饒郡王友希旦以二文字來求評,炳文各為作一篇,謾寫呈似,蘭叟回,千萬賜以台翰,庶慰拳拳。齋會後自當遣人報捷,或者台車不屑一來,則又幸幸也。天氣清和,猶未甚熱,不知執事者以爲如何?炳文脚氣發作,拜字殊覺不謹。胸中欲言何限,不能吐萬分一。春季題并呈三,未間乞倍加珍啬,以需魁擢,不備。
〔一〕明本無此篇文。〔二〕春季題并呈:題并,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答定宇陳先生  
炳文前月半間常奉書相答,且再四嘱之伯敬,毋致浮沉,今未審已徹尊覧否?惟是一時草率,深虞不謹,老先生恕之可也。兹因族家遣人取齋心,聞之已更深矣。老眼燈前,愈覺昏花,拜此弥覺潦草。然有此的便,坐失之,又不可。所以前書請教,切干一一批示。求借老先生所著四書,就付齋心以來,尤幸尤幸。或簡帙重大,權且教以庸學亦可。緣炳文僭越爲《通旨>一書,必欲得老先生者附于諸家之列,切乞勿外。炳文不得以時參請,是自棄也。幸而族家託眷名阀,往還不乏,尚干因風賜教,有以鞭其不逮,是所願望。或者台車不賜鄙斥,惠然爲諸生一來,尤所願也。臨褚不勝拳切,時菊將開,伏干爲晚節自重,不備。九月初四燈下,炳文頓首再拜。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答定宇陳先生  三    求考評試卷
炳文頓首再拜定宇先生尊右:伏自體仁堂相與問答,後不貢起居問者餘兩載。暨明經小試,乃沐書教,留之几格。每一展玩,如坐春風中,喜可知也。此試應者甚衆,司評實難其人。蓋能明一經者有之,兼明經者甚不多見。士林公論,皆以爲未有如老先生者。庸是玉湖總管特令拜此申懇,切干留聽。蒙所發二十餘卷,若有可魁,不必嫌疑。初應舉子,未有非之者。况此小試,不過觀諸生之優劣,有何疑焉?如必以此爲嫌,乞存此二十餘卷,炳文自當銓次,以附于先生所評之中。卷子見此發去,便乞過目。仲春月末〔一〕,玉湖自得専缄以請以謝,其詳託賔陽面禀,切干勿外。未間伏丐爲斯文珍重,不備。
〔一〕仲春月末:月末,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答定宇陳先生  
炳文廼者草草上狀,深虞不謹。先生非惟不督過之,且静勤赐以回翰,讀之再四,愧感愧感。惟是玉湖皈倚之故,胡辱峻卻如此?且先生嘗爲醉經題品者再,獨不能一爲明經示教乎?玉湖特特拜書,萬告留聽,族考評舉又得拜書以請,炳文不勝至祷。外,去歲賔陽之來,僭以《通釋》爲魄,不知過沐賜之尊覧。炳文思之,有二罪。先是不能上求是正,而遽爾公傳,過之一也。及賔暘回侍時,不及拜書請教,二也。「宇宙間未有之奇書」,斯言謂之戯之則可耳,不敢當,不敢當。缺二板當俟後便印去,其所望於老先生者,或一字之谬,或一語之愆,悉望指示。一語聞,則一病缪,炳文非護疾忌醫者。褚有限,伏乞尊悉不備。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答定宇陳先生
炳文伏自初夏辱尊翰,念欲奉書以報,乏便未果。賔暘來,甚喜,謂此便最的。暨其歸也,又莫知之,以故凡欲言者鬱鬱不得吐。然而尊仰即不昕夕間也,此月薦承教墨,謹書,逐一拜復于左。
一,承問曰:《本義》「乾九二,剛健中正」。莫是「剛健得中」誤筆?作「中正」如何?炳文答曰:凡言「九五,剛健中正。六二,柔順中正」,《易》之正例也。「乾九二,剛健中正」,變例也。程子曰:「中重於正,正有不中,中無不正。」《本義》蓋取諸此。然又非特程子意也。爻之爲九二者,凡三十有二,乾九二,其始也。未濟九二,其終也。「未濟」云云,非正也。夫子曰:「中以行正。」况乾六爻皆言聖人事,九二龍德正中,《本義》以「剛健中正」許之,恐非誤也。尊見以爲非是?乞批教。
一,承問曰:「九三爻下」云云。炳文答曰:按《本義》云:「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此全是解「属」之一字。蓋以三之地位,言其有属之象也。乾本是剛之純、健之至。九三居上下乾之間,又以剛居剛,性體剛健,所以有乾乾而惕之象也。三之性體如此,而其地又如此,故有乾乾之象、有惕之象、有属之象。《本義》於文只得撼此三句而言之,於「属」有絶句,正自不相關也。尊見以爲是否?乞批教。
一,炳文生後於先生一年,體力倦甚,兼有足疾,尊翰所謂「聞道之不深,信道之不篤」者,政爲炳文發。僭越作《本義通釋>外,嘗爲《啓蒙通釋義》,又嘗爲《六爻反對論》及《二體相易論》,凡五十八篇,并序六十篇。但未得求正於有道,常以爲恨。年來老成凋謝,異郡有葵初,異縣有先生,不得以時參請,如之何,如之何?外又見《四書纂疏》及《集成》多又差缪,於是自爲一書名之曰《四書通旨》,較之《集成》又添得数家,恨不得先生發明編入一家。倘有的便,示教幸幸。如沐不外,且乞示庸學,容以次請领也。炳文至祝至祝。
一,明經課文凡自藻鑒揭曉後,遠朋競來觀錄,莫不唶唶然嘆曰:年將七十而所評諸卷自首迄尾蝇頭細字批過,何其眼力之老而明如此也!是是非非無一字差,前前後後無一卷舛,何其心力之精且健如此也!使鄉試、會試有考官如此,何患無奇才者出邪?公論如此,非炳文一人之私。此等處,政自用「謏」之一字不得,炳文不敢也。
一,預賞姓名,經疑第一,吴性初,鄉間羅田人,胡敬存高弟,亦嘗從遊于炳文。第二,胡德宏,炳文姪孫也,向者所取醉經兩次魁選即其人。第三,王鹗,仲儀之子也。第四、五、六,陳子文、金復初、朱升。第七,胡仁壽,炳文曾姪孫。第八,程興賢;第九,孫祖,皆鄉間人。第十,王伯翥,德興人。第十一,俞,此卻饒州老儒王葵初之筆。去年饒有課試,卷子極多,炳文司評,此先生《書》、《易》居魁亞,其人可知矣。今先生批其一問云,所見端的與區區寫註疏者不同。二問云,非有所見不能合二章而一之,於是知炳文所見與先生略同,私自以爲喜。
一,經義前四名,皆從遊于明經者。一《易》、二《書》,皆王祖錫,雙溪七世孫。三《禮記》,胡仁壽,即醉經所取記魁者,即今所取經疑第七而赋第三者。四,胡德宏《詩》,即今經疑第二者。五,金復初《春秋》。六,張國瑞《易》,明經人。七,金升祖。八,葉大有。九,陳垒。十,俞叔廣,即炳文前所謂王葵初之作也。
一,赋,吴性初又第一。夏德廣第二。葵初之友胡伯靜第三,伯靜,仁壽之字也。四,李明通,德興人。五,朱斌生,浮田人,餘不能盡錄。
一,賞惟《通釋》,未有紙可印,今玉湖已買得紙矣,不數日間送去。
一,僊鄉所發卷子,炳文恐尊見以爲疑,故有「出此數卷」之説。今考評至公至明,有何可議者?詳觀陳子文及朱兄經疑,雖置魁亦可也。前在郡庠,得觀朱兄之文,惧其失之太多。今能簡浮如此,可喜可喜。有王某者云此兄欲來訪,果然,尤幸尤幸。
一,所取真如秤上稱過,銖兩不差。但經疑第一中有二句云:「曰時者自艮卦時止時行得之。曰權者自巽以行權得之。」炳文未免僭越,爲除去此二句。蓋謂權者孟子意自夫子而得之可也。若「時中」與「時止時行」,皆夫子意。雖是小疵,要必去方為無瑕之玉。况此篇無此二句,文意正自足。未審尊見以爲如何?乞報下爲幸。
一,秋高氣清,倘蒙先生不賜外鄙,特與降臨書院,炳文當深衣率諸生立館下,以聽文公玉山之講,以聽象山白鹿之講,亦斯文一大幸也。玉湖之意,於先生甚拳拳,特令炳文拜此以請。惟先生惠然肯來,幸甚幸甚。炳文下情不勝顒俟之至。
一,炳文每得尊墨,愧汗如洗。炳文拜答此書,欲謹而率,蓋體倦不覺其字之欹斜,眼花不覺其字之大而潦草。惟先生矜而恕之則可,不然,責之,炳文將何辭?炳文臨褚不勝至懇。
一,尊墨已呈之玉湖、仲儀,皆同此附起居敬。明經諸生見炳文作此書有望先生俯臨之意,皆預爲欣躍。惟先生惠然,幸甚幸甚。涼意方新,伏望爲斯文自壽并干尊照,不備。八月十三日炳文頓首拜覆。(以上〈雲峰集〉卷一)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回常州總管聘啓
伏以八、九十曰耄,今已踰致仕之年;二千石惟良,乃肯舉聘賢之禮。辱知甚厚,揆兮奚堪?兹盖伏遇總管相公,以豈弟慈祥之心,行廉明公謹之政。惠及齊甿者何苦千里,如此太守者能有幾人?重儒所以重民,知學校之務急;言治必先言化,豈俗吏之能爲?有如炳文,居然不武。兹來匪遙於千里,實爲相知者十年。日講四書,奚顧西湖之好景;雲飛五朵,又逢東道之主人。真是有公卿下士之風,何幸共友朋讀書之樂。情深喜躍,譲合握趁。但已載琴書於歸舟,未能受幣帛於將篚。炳文不惭髮白,誓報眼青。朝取一士而拔尤,何能當於樊拂;厦廣萬間而庇士,終冀入於帡幪。感激殊深,敷宣罔馨。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回汪仲剛啓
伏以遣子從師,俾立程門之雪;崇儒重道,特飛郇翰之雲。自愧頹齡,莫當雅意。兹蓋伏遇某人,才稱俊偉,氣禀陽剛。教篤義方,特見徐卿之二子;學根性理,能敦韋氏之一經。素聞《詩》、《禮》於過庭,且資友朋之麗澤。某敢撼衷赤,用報眼青。一人求學之心倘無將至之鴻鵠,萬里横飛之翼尚有速化之鵾鵬。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回句容程宰招啓
伏以聞然歌之聲,能知施於有政;行束脩以上,愧不足以爲師。偶拜荆州劉公之書,欲下南昌孺子之榻。古禮有此,今非其人。伏念某童而習之,老無能已。以吾長乎爾,苦來日之無多;莫我知也夫,抱遺經而獨處。青眼一顧,白髪如新。幸無鄒子之先容,肯索李生之高價。兹蓋伏遇某官,鳴琴多暇,製錦甚工。士元非百里才,何嘗不治?冉求可千室邑,豈曰非仁?姑小試於牛刀,乃先求於駿骨。伊欲逐雲龍於東野,又疑驚雪犬於南州。樓謾想於行藏,門當謹其出入。未敢從容於函丈,正須俯伏於仞牆。以吾爲邑長於斯,固將學道則愛人也;有笑於弟子之列,安能受業而解惑哉?聊抒下情,少需後命。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明經書院請開講二十二啓〔一〕
與朱宏齋
伏以學開槃水,務六經根本之求;望重香山,主九老耆英之會。誰賢書蠹,敢屈杖鳩。恭惟某耆德年高,雅懷博識。傳來文公之派,豊必籯金;生在謝氏之庭,真其玉樹。天已彰於陰德,人皆徯其修程。炳文辱知最深,黍眷非薄。宿宿信信,端期歆、向之偕來;濟濟鏘鏘,共仰孔、颜之如在。

与趙鼎峰
伏以文在兹乎,欲爲辯志離經之學;鼎取新也,願聽登峰造極之談。龍象筵開,鳶魚機動。恭惟某丰儀清峻,聞望老成。壯歲功名,北海飛腾之萬里;晚年著述,西狩獲麟之一經。孫喜見於曾玄,家惟傳於清白。炳文敬脩尺牘,仰屈丈函。胡氏之學乍興,正須講貫;趙衰之日可愛,雅稱來遊。

與趙古淡
伏以明經標學,欲防士習之浮;大雅惟公,獨見古風之淡。斯文有屬,多士攸宗。恭惟某器大名宏,德穹望重。一第拾芥,便盍聯薇省之班;幾載栽花,今猶説桐鄉之政。篤行素孚於閭里,至誠累動於神明。壯志未衰,晚成可卜。炳文不惭末學,敢屈耆英。精舍題颜,已揭李潮八分之字;諸儒稽首,願致南豐一瓣之香。

與趙植庵
伏以胡安定建學立規,欲資講明之舉;趙清獻與物無忤,能回淳固之風。敢有請焉,尚期來此。恭惟某道心不競,註述最精。舊稱公子之振振,凌雲折桂;晚厭諸人之衰衰,引水栽花。文在兹乎,學猶植也。炳文倦開精舍,敢屈華裾。堂上衣冠,盡一時之俊士;儒人領袖,屬前日之省元。

與鄚存齋
伏以鄴侯三萬軸書,盍明六經之要;伏生九十餘歲,願愛百篇之傳。尚有典型,須求指畫。恭惟某居今而學古,貌蒼而意新。早誦程文,外樂何如内樂;晚尊耆德,小年不及大年。滿目芝蘭,知心松菊。藻鑑之人惟舊,蒲輪之詔方新。炳文自愧庸庸,猶知老老。眼明蝇頭之字,肯辭館下之諸生;齒序燕毛之儀,當冠坐中之崇老。

與滕山癯
伏以六經天地之奥,孰明辯之;一儒山澤之癯,能主張是。再拜以請,賜顧為榮。恭惟某胸有五車,眼空四海。清音揮座,猶餘西晉之風流;健句驚人,何啻盛唐之氣象。且四書之淹貫,亦多士之歸依。炳文苟創書堂,有資講席。一言悟道要,豈徒研竹簡之書;七日見陽來,正好問梅花之訊。

與吴瑞軒
伏以胡安定開湖學,豈前武之能追;吴雨崖講《西銘》,喜斯文之可續。一語能開於後進,重來毋爽於前言。恭惟某望重邱山,氣吞湖海。香留晚節,韓公老圃之花;奇吐天葩,郄氏一枝之桂。《詩》、《書》有子,功名逼人。雖绛雲之心卷舒自如,恐大鵬之翼軒腾未已。炳文苟焉創厦,志在窮經。審問之、明辯之,欲來四方之學者;主張是、綱維是,賴有當代之偉人。

與戴晋翁
伏以學開槃水,無胡安定之成規;望聳瑶山,喜戴侍中之重席。倚兹黄髪,领我青襟。恭惟某師友深源,古今博覧。寥寥文獻,巍然魯靈光之存;表表儀刑,異乎漢専門之學。有如兹舉,式係斯文。人皆笑其爲迂,公獨聞之而喜。上梁之歌已腾於六偉,升堂之講可吝於一來。炳文兹焉麗澤之期,聊當耆英之會。地上明如德之晉,誰無仰瞻;山下泉似人之蒙,有資剖撃。

與戴蒼山
伏以道在六經,泉混混而有本;學先諸子,山蒼蒼以弥高。書舍方新,儒宗有舊。恭惟某多聞多見,古貌古心。胸著數千言,據班史以删述;家藏三萬軸,派戴禮之源流。記誦云乎哉,文章有屬矣。炳文敢緣講學,用集耆英。月窟天根,已見一陽之復;雪伯霜仲,來入九老之圖。

與方壺
伏以建書堂於蘇湖之上,道脈猶存;望方壺於渤海之中,仙風可挹。愧莫追於前武,幸嘉惠於斯文。恭惟某皓月精神(二),春風氣象。紫陽千峰之表,學可人師;青雲萬里之遙,仕為令尹。子弟欲其成耳,功名何足晚哉。炳文敬拜尺書(三),仰攀丈席。洪惟朱、張之相與,尚資審問明辯之功;幸冀歆、向之偕來,共究溥博淵泉之學。

與戴恕翁
伏以六經講明有志於本矣,一言提要終身其恕乎。姻娅親親,友朋切切。恭惟某存心無物,滿腹有書。馬空冀北之羣,稱其德不稱其力;鳳現河東之瑞,難爲弟又難爲兄。聯壁而來,斷金有契。炳文一爲此举,多笑其迂。洪惟《禮記》之傳,頼有資於戴德;自愧《中庸》之學,不敢保於胡公。

與潜心
伏以來四方之友朋,岂無合志;對六經之賢聖,正要潜心。道在發明,君其宠顧。恭惟某風神秀整,氣象冲融。天骥奔電之才,但空其冀北;海鹏搏風之翮,乃猶在於水南。恐萬里功名之逼人,喜一脈《詩》、《書》之有子。炳文猶記經營之始,専承規畫之勤。孔、孟之詞聿新,如所教矣;潘、楊之睦有舊,能勿來乎?

與方則齋
伏以學先經術,愧斯道之未聞;人有典刑,喜其則之不遠。筵開龍象,機動鳶魚。恭惟某身隠而名高,世今而心古。泰山北斗,儒者翕然宗之;霜木晨星,老成如此能幾。儼衣冠於九老,尊領袖於諸生。炳文兹集朋友之羣,蓋先齒德之一。鱣堂講貫,方當明辯之篤行之;鳩杖來臨,必能主張是綱維是。

與梅村
伏以山學乍興,非洋水春風之藻;天機可見,在前村雪夜之梅。試認一畫之陽,即明六經之要。恭惟某脩名揭日,吐氣凌霄。兩度看敬亭之雲,未愁濡滞;九重有直盧之地,佇見飛腾。蓋由器識之不凡,乃知《詩》、《書》之有用。炳文自惭不武,敢與斯文。孔籍源流,當考東家之實錄;阮林叔姪,願來西晉之清風。

與蛟塘
伏以義理無窮,要在明經之學;文章有屬,願聞垂世之言。敢布尺書,仰攀丈席。恭惟某精神玉立,氣象春和。志在青雲,蛟龍豈池中之物;心潜黄卷,糟粕視紙上之文。兹集佩衿,有煩领袖。炳文徽榮葭玉,篤好蘭金。老成萃一時,聊當耆英之會;儒者榮六藝,願爲根本之求。

與江古脩
伏以結屋依陽坡,期闡六經之學;汲古得脩緶,咸推多士之宗。鳩杖肯來,虎皮端坐。恭惟某襟懷灑落,氣象和平。派乾淳之淵源,學者泰山北斗;論貞元之人物,公其霜木晨星。循循然之教有頼焉,陶陶然之號寓之耳。炳文欲資兑習,敢屈師嚴。陳太邱之諸子隨車〔四〕,喜見德星之聚〔五〕;程伯子之門人侍坐,願挹春風之和。預此控申,期以庚戌。

與程道大
伏以王荆公之爲文,孰與胡安定之爲學;張横渠之徼往,亦爲程先生之知來。意見略同,消息甚大。恭惟某詩名早著,理趣深潛。虚五六以居中,啓蒙之書爲之翼;加一倍而起數,先天之學生於心。諸孫花底之娱嬉,皓首山中之著述。炳文敢脩尺續,仰屈丈函。學者以經術爲先,當永刊於枝葉;天下惟道理最大,願共派於淵源。

與朱實軒
伏以明經幾百年,甫開精舍;晦翁第四世,咸仰名家。斯道未墜於箕裘,後學有資於领袖。恭惟某自持端厚,人謂清高。學海波中之龍有自來矣,秋風天上之鹗乃止是耶?豈不武於青雲,寧斯文之皓首。炳文不揆其陋,屈爲此來。山中之學方成,蓋先釋菜;花外之車可至,政好觀梅。

與江雪征
伏以遙遙末胄,敢云存湖學之風;響響清談,端似灑石征之雪。再拜以請,一來爲榮。恭惟某奥學傳家,清材拔俗。遇侯翁之奇男子,嘗奮志於青雲;鄙張儀之大丈夫,寧窮經而皓首(六)。表表愈偉,菲菲彌章。炳文僭敢奉書,有資讀《易》(七)。岂無泮水之藻,幸惠顧乎山中;共看先天之梅,當相忘於意外。

與張西巌
伏以明體適用,豈如安定興學於東南;砭頑矴愚,賴有横渠爲銘於左右。肯來鳩杖,無逐阜比。恭惟某光霽襟懷,老來問學。壯年場屋,曾驚一鶚之飛;晚歲山林,未應三鱣之瑞。前脩如此能幾,後進翕然宗之。炳文自笑其迂,幸惠之顧。深衣大带,先教我釋菜之儀;斗酒篇詩,當共君觀梅之樂。

與王太宇
伏以師道立則善人多欲明孔籍,泰宇定而天光發猶記莊玄。適精舍之鼎新,幸華裾之寵賁。有體有用,敢謂得胡安定之傳;著《易》著《書》,諒能明雙溪之學。

與方玉泉 錄判
伏以斷金蘭契,方當大集於衣冠;漱玉泉聲,胡啻如聞於環珮。實同《詩》《書》之味,豈但親戚之情。恭惟某有用才猷,不凡器識。一官游戯,聊復披鶴氅而戴星冠;六藝沈潜,政自躡天根而探月窟。炳文敢脩尺褚,仰屈丈函。所講謂何,自是同然之義理;雖遠且至,况是異姓之弟兄。
〔一〕明本作「明經書院請啓」。   〔二〕皓月精神:皓月,原作「玉□」,據明本改補。  〔三〕敬拜尺書:拜,原缺,據明本補。  〔四〕陳太邱之諸子隨車:太,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五〕喜見德星之聚:德星之,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六〕寧窮經而皓首:寧,原脱,據清道光本補。〔七〕有資讀易:資,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酬仁靜招書社啓(一)
蠹簡埋頭,親二尺檠之燈火;魚書到手,開萬間厦之帡幪。既無負米之勞,昭仞采封之意。請惟么麼,夙荷獎知。天下達尊三黼黻,每加於溝木;君子所教五丹鉛,俾共於堦蘭。班荆酬昔者之言,蟠木絶先容之助。雖主擇客而客亦擇主,固須聲應氣求;然公求士甚士求公,乃若天同神比。勤渠若此,銘篆何涯。第手停百家編,常恐乏昌黎晨入之誨;鈏腹非五經笥,每慮貽孝先畫眠之嘲。所刺涵容,儀圖稱塞。受若直怠若事,固小人平昔之所不爲;精于勤荒于嬉,必諸郎於兹有以自勗。因脩謝檀,預扣衷旗。考德行而興賢興能,卿大夫既欽承於明诏;懷忠信以待舉待取,佳子弟行濟美於脩程。不盡頌期,何當侍列。
〔一〕明本無此篇文。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請開學會啓 二月十五日(一)
鄉有庠,家有塾,時當師範之尊;鳥能弄,花能言,明日又春光之半。敬因休暇,少展绸缪。颙邛願列於圭璋,暢叙實娱於觞詠。載酒問奇字,常聞好善之風;下馬入錦茵,尤喜得羣賢之集。勿瑕折簡,幸賜聯鑣。
〔一〕明本無此篇文。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回玉湖招遊槃阿啓
伏以問春多少,已在茶藻、芍藥之間;有客吾伊,盡是金馬、玉堂之彦。願偕良會,少展清歡。尚賒山中笋藏之甜,足稱胸次《詩》、《書》之味。鳶魚之著飛躍,千餘載可想於風等;賔主之美東南,五百里當占於星聚。即聯車從,惠顧槃阿。

【17】 全元文   卷五四九 胡炳文 (一)
代戴答朱聘啓
伏以《詩》首《關雎》,朱傳明三纲之始;《禮》先贄雁,戴經謹百世之婚。皆有係於斯文,宜式諧於新好。恭惟某男辛勤黄卷,行當振於家聲;而某女婉婉缘窗,居能閑於壶範。過蒙采菲,俾獲施松。媒勤斧柯之言,書粲金薤之字。儀陳幣帛,喜溢門蘭。玩先天枝上之梅,將迎長於紅日;攀廣寒宮中之桂,願早步於青雲。(以上《雲峰集》卷六)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21-12-02

【17】 全元文   卷五五〇  胡炳文 (二)
送文公五世孫序
夫子六經,生物之天地也。文公四書,行天地之日月也。歙婺源,鲁珠泗之邦也。初唐天祐中,陶雅為歙州刺史,命制置茶院,府君領兵三千人戍婺源,因家焉,於文公為九世祖,墓在連桐。茶院以次,墓在諸郷,凡六所在城韋齋井。公嘗云:「聞先君子太史公生此地時,井有氣如白虹,經日不絶。」公以紹興庚午、淳熙丙申歸省墓,自是凡與族人書,拳拳以守護爲嘱,水木本源之思,蓋無食息不在念也。至治癸亥秋,公之曾孫晉臣率其姪友桂暨諸孫文明、文鑑、文德來歸,如公淳熙故事。顧瞻徘徊,涙下如雨,凡爲他人所有者,必欲復之酒已。友桂、文德復不辭五嶺之險,控告于府,壯哉!此志可無愧爲公之孫矣。予嘗讀公之祭文,有曰:「封茔所寄,奉守弗虔。他人有之,莫克伸理(一)。兹用震坦,萌于有司。鄉辞亦公,遂復如舊。」鳴呼,此公告于連桐府君之墓之文也。今公之孫可復以是告于連桐以次諸墓否乎?可復以是告於公否乎?予嘗泛觀自古暨今人家疇無邱墓,其間豈無巢翡翠、卧麒麟者?然子孫能樹立表見於世,行道之人必指異之曰:「此某人故宅也。」至有過乔木而式、望松楸而拜者,無他,秉彝好德之良心也。况庚戌聖賢之生,其德與天地日月無窮者哉。孔林在泗,歷代欽崇,即其宅爲廟,凡孔氏墓,官爲守禁甚嚴。方今文公之學行乎海之内外,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無有不崇之者。况去公僅餘百年,遺風流俗,兹猶有存而未泯者乎。秉彝好德,凡有人心者同然,况為公故鄉之人乎。天地覆載,日月照臨,水木本源,斯文乎在。予因公之孫之來也,不無深感焉,亦不無深望焉。故鄉之士皆爲詩以嘉其志,而其姪孫光復請予爲之序。
〔一〕莫克伸理:伸理,明本作「俾埋」。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贈醫者程敏齋序
儒不醫,非通儒。醫不儒,非良醫。夫既謂之儒,未論物格知至,一身中十二經、十五絡,自懵然莫之知。病卧於琳,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此儒而不醫之通患也。醫而不儒,其患尤甚。《素問》、《難經》猶吾儒孔、孟,或有至老未能習者。脈有三部、九候、七表、八裹、九道、十怪,凡男女皆然。《褚氏遺書》謂男女脈三部皆相反,胡爲與王叔和不同?五臓六腑應天五運六氣,然六氣中胡爲有兩火?身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然足陽明胡爲有陰市?足太陽胡爲有至陰?若是者悉未之考,悵悵然欲以岐黄之術鳴於時,吾不知其可也。《易》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試」之一字,夫子已逆燭天下後世爲醫者之弊矣。而吾鄉程君雲岩則不然,其先世嘗從學于程夫子之門,儒學所漸宏矣,遠矣。夫醫不過儒道中之一事,物格知至,此不過格中之一物。雲岩以其先世儒學來而爲醫,其能十全取也固宜。敏齋繼志述事,怕怕篤實,博極羣書,所全活甚衆,不酬亦不願,且牓其門曰:「貧無力者與診脈施藥。」噫,吾前所謂儒而醫,通儒也,雲岩翁有焉。所謂醫而儒,名醫也,敏齋其有焉。予以爲世之爲醫者,不能皆如是也,故表而出之。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送醫士葉可翁序
醫家八十一,《難經》世所共宗,讀「難」作去聲者,非是。番名醫葉可翁,予雖未嘗面其人,固已心識之。婺源、樂平鄰郡士大夫往還,稱可翁不置口。醫數難,可翁皆能之。夫醫婴兒尤難,昔郑端友《全婴集》,吾鄉訥齋程公刊于泉司,序之曰:「《大學》『若保赤子,心誠求之』。蓋以赤子不能自言,非以至誠之心求之。癢疴疾痛莫可致詰,陰陽虚實翕忽變移,豈非大難事?」翁兼大小方脈,而用心皆出於至誠,難也。醫之中灸難,鍼尤難,必如允濟,得之異人。孕婦有腹偏左,鍼左手指,輙正。有脱肛者,鍼頂心,輙愈。有傷寒效逆食不下,鍼眼胔,輙能食。必如陳了翁,得之天帝(一)。依夢中紅點,鍼合浦,病者無不奇中。翁鍼法予未知其何所從受,然聞滋深得宜,全活甚衆,又難也。醫者不計貲發藥難,不取貲施藥尤難。山谷嘗題名醫之門曰「能持陰隲以行醫,不以人命而試藥」。吾鄉明遠江公自題其門曰「務陰隲以行醫,重人命而施藥」。夫不以人命試藥而施人以藥如江公者,世所甚難,而翁亦能之,兹又難也。凡此數難事,視彼之規規於利,以臆度之心投嘗試之剤者,奚啻萬萬!予安得不表而出之以爲世勸?然予患脚氣,昔歐陽文忠、子朱子皆病此。朱子以鍼愈,歐陽以吸氣自頂至踵愈,不知翁能以是施之予否也?然前所難者翁皆能之,諒能愈吾此疾不難也。故予既摭其難者公傳道之,而末復致私請焉。
〔一〕得之天帝:帝,原缺,據明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送醫人胡芳崖序
《易》復象曰「无疾」。豫六五曰「貞疾无妄」;九五曰「无妄之疾」。損六四曰「損其疾」。兑九四曰「介疾」。復之「无疾」,一陽方生於下也。餘言疾皆於外卦見之,蓋陽在内則无疾,凡疾皆有感於外者也。凡言疾者四,有喜者三,不死者一,聖人好生之心可見,至曰「无妄之藥不可試也」。「試」之一字,其灼見後世爲醫者之深患乎?黄山谷題孫氏藥室云「常持陰隲以行醫,不以人命而試藥」。醫之能如孫氏幾何人哉?嚴溪胡氏世醫芳崖廉儒,故其藝益進,且持心甚平易,診人脈十數年休咎能預知之。富春有吴子賢者病頭痛,日數發,發輙以帛係其頭,命左右極力拽之乃小定。衆醫以傷寒治弗效,芳崖曰:「此腎厥也。」衆醫皆笑。芳崖進葱涎圓,立愈。他類是不一。予苦脚疾,服其藥,不兩日亦輙愈。予以是深知其人非以嗜利之心而行其嘗試之藥者,故爲序送之。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送知州范朝列序
昔西山真氏以「廉仁公勤」四字爲官箴。世道不古,吏習益偷,能踐斯言幾何人哉?廼今於太守范公子誠見之。公初以真定儒選歷仕守台之黄巌,毁淫祠,摧豪富,恤孤窮,政聲甲江左。爲婺源未半月,即以民病陳于府,必得請然後歸。門絶魄遺,糴遵市估,所食者溪之水而已,民以是信公之廉。均赋役而富室不得容其姦,嚴信牌而走卒不得肆其毒。兩造在庭,静静開辟,不翅父母於子。豪奪歸疆,强梁縮手,六鄉無一叫嚣隳突者,民以是懷公之仁。左右無私,人人無敢干以私,搜龍舟三十六爲通濟橋,小人無敢怨者,民以是服公之公。黎明視事,或至日昃乃已,不迫不苟,事至立决,庭無留訟,民以是知公之勤。常情立己於峻者,羣怒之所歸,今官無長贰咸欽其能。得齊配之心者,莫諸巨室之意,今民無富貧咸德其惠。考績三載者,或無可書,今六七十日間而五萬人家已蔼然有春意。凡此皆廉、仁、公、勤之效也。淹之歲月,所成就當何如?昔鮮于优在任,司馬溫公曰:「福星往矣,安得百子駿布之天下哉!」予於范公子誠亦云。感欽之餘,不勝係戀,筆之爲序以送焉。

【17】 全元文   卷五五O胡炳文 (二)
送李生詩序
繇祁之孚溪抵婺源,餘二百里,途多嶺,平鼻尤險絶。李生孟善不惮登陟,問學明經。「凡射於百步之外者,有志必中」。孟善有志矣。臨行有詩别其父,父子相爲唱酬,丁寧訓飭之意溢于言外,置之《戒子通》可也。予每嘆世之爲人子者盛意氣,無《詩》、《書》之志,不可教。爲人父者矜勢利,無道德之味,不肯教。爲人師者弗克邃於《詩》、《書》而澤於道德者,不能教。孟善父子如此,又不惮遠從,師教可立,學當可成。然學之成不在志氣大鋭之日,而在功夫有常之後。六經言學,自《書·説命》始。不能逐志,失之亟;不能時敏,失之怠。不亟不怠,庶乎有常矣。孟善之父字子常。歸試以予言質之,必以爲然。凡所得詩若干首,衆屬予爲之序。

【17】 全元文   卷五五O胡炳文 (二)
周易本義通釋序  延祐三年春
宇宙間皆自然之易,易皆自然之天。天不能畫,假伏羲以畫。天不能言,假文王、周、孔以言。然則羲、文、周、孔之畫、之言皆天也。易言於象數而天者具焉,易作於卜筮而天者寓焉。善乎,子朱子之言曰:「伏羲易自是伏羲易,文王、周公易自是文王、周公易,孔子易自是孔子易。」烏乎,此其所以爲羲、文、周、孔之天也。必欲比而同之,非天也。《易》解凡幾百家,支離文義者無足道,附會取象者尤失之。蓋凡可見者皆謂之象,其或巧或拙,或密或疏,皆天也。易之取象壹是巧且密焉,非天矣。惟邵子於先天而明其畫,程子於後天而演其辭,朱子《本義》又合邵、程而一之,是於羲、文、周、孔之易會其天者也。學必有統,道必有傳。遡其傳羲、文、周、孔之易,非朱子不能明要其統;凡諸家解《易》,非《本義》不能一。然其統、其傳非人之所能爲也,亦天也。予此書融諸家之格言,釋《本義》之奥旨,後之學者,或由是而有得於《本義》,則亦將有得於義、文、周、孔之天矣。延祐丙辰春新安後學胡炳文仲虎父序。

【17】 全元文   卷五五O胡炳文 (二)
四書通序   泰定元年九月
《四書通》何爲而作也?惧夫讀者得其辭未通其意也。六經,天地也。四書,行天之日月也。子朱子平生精力之所萃,而尧、舜、禹、湯、文、武、周、孔、顔、曾、思、孟之心之所寄也。其書推之極天地萬物之奥,而本之皆奚倫日用之懿也,合之盡於至大,而析之極於至細也。言若至近而涵至永之味,事皆至實而該至妙之理。學者非曲暢而旁通之,未易謂之知味也;非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未易謂之窮理也。予老矣,潜心於此者餘五十年,謂之通矣乎?未也。獨惜乎疏其下者或泛或舛,將使學者何以决擇於取舍之際也。鳴呼,此予所以不得不會其同而辨其異也。會之庶不失其宗,辨之庶不惑於似也。予不敢自謂能通子朱子之意,後之通者備恕其僭而正其所未是,則予之所深冀也。泰定甲子九月旦日新安後學胡炳文序。

【17】 全元文   卷五五O胡炳文 (二)
感興詩通序 泰定元年十月
夫子讀周公、尹吉甫之詩,皆讃之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以其詩有關於天理、民桑,有關於世變也。子朱子《感興詩》兼之矣,明道統,斥異端,正人心,點末學,六百三十字中,凡天地萬物之理、聖賢萬古之心、古今萬事之變,關焉。使撃壤翁早得見之,安得謂删後果無詩哉?始言一理,中散爲萬事,末復合爲一理,與《中庸》合。朱子分《中庸》作五節,《詩》凡五起伏,亦無有不合者,獨恐後之註其詩者未必皆能如朱子之註《中庸》耳。然由此十家之註以會朱子之意,則亦未必不爲行遠升高之一助云。泰定甲子十月望日新安後學胡炳文序。

【17】 全元文   卷五五O胡炳文 (二)
四書通證序    泰定五年正月
北方杜鍭山有《語孟旁通》,平水薛壽之有《四書引證》,皆失之太繁,且其中各有未完處,觀者病焉。今友人張德庸精加雠校,删冗而從簡,去非而從是,又能完其所未完者,合而名之曰《四書通證》,以附予《通》之後。學者於予之《通》知四書用意之深,於《通證》知四書用事之審,德庸此書,誠有補云。泰定戊辰正月壬辰雲峰老人胡炳文序。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程草庭學藁序
《魯論》曰:「不學〈詩》無以言。」父所以詔其子也。又曰:「小子何莫學夫〈詩》?」師所以詔其徒也。是何孔門拳拳詩學如此哉?蓋平其心以排遣其凝滞,和其氣以消釋其鄙暴。攻溫柔敦厚之教,而觸其易直子諒之天,是詩學者能之。歌詠之,嗟嘆之,機動籁鳴,手舞足蹈,悠然躍然,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變化氣質,涵養德性,「思無邪」之功居多。姑即《魯論》一書推之,學乎切磋琢磨之詩,則貧樂富禮之理得矣。學乎倩盼素绚之詩,則繪事後素之理得矣。學乎唐棣之詩,則近思之理得矣。學乎白圭之詩,則謹言之理得矣。以之興、觀、羣、怨,而至于事父、事君,而至于移風易俗,而至于動天地、感鬼神,皆學詩之能事也。虞廷上以教胄子,下以化苗頑,皆取諸詩,是詩學者君、父、師所以爲教者欤?異哉!後世之學詩者,工句法,求字面,較聲韻之逆順,商偶對之巧拙,大抵章句學而已矣。繪畫煙霞,雕琢泉石,瑣瑣乎爲趾魚草木寫真。所謂「詩」者,殆與琴、棋、書、畫等爲一藝,豈復有「吟風弄月吾與點也」意思?孔門學詩,端豈若是哉!掉頭燃髭曰:將效高古於曹、劉也。筆於其手,縱迫曹、劉,何補於格致誠正?雕肝琢腎曰:將效俊逸於謝、鮑也。举於其口,縱迫謝、鮑,何補於修齊治平?借使老語迫唐、高辭媲《選》,以政則不能達,以使則不能對,其猶正糟面而立也與。孔門學詩,端豈若是哉!勤苦其心思,巧好其言語,平時矻矻讀書止資於詩,而性分内事邈不相干。孔門學詩,端豈若是哉!鳴呼!孔門學詩,致中和也,理性情也。後世學詩,藝焉而已矣。白樂天、劉禹錫,下至李益、崔顥,皆負詩名於唐者。<長恨〉一歌,亵語誨淫,豈可興、可觀者?<看花〉二絶,召鬧取謗,豈可举、可怨者?顥娶妻惟擇美者,俄復棄之;益防妻過嚴,人謂之妬,彼謂〈周南〉、《召南》爲何事?五言初,李陵豈不學者?而無以救叛漢降番之失;八病詳,沈約豈不學者?而無以掩叛齊歸梁之罪,彼謂「遠之事君」爲何事?蓋後世以詩爲學者,惟章句之末。心雖錦,口雖铺,而身不免爲狼疾人,吾固斷然謂「流於一藝」也。孔門學詩,端豈若是哉!草庭博聞强記,用昌其詩,取所作題曰「學藁」,所謂有味於道學諸儒之詩。不唐、不《選》,未害也。予不知所謂學者,抑後世詩學乎?抑孔門詩學乎?閲其自序與諸公所爲序,於程子鞭辟着己皆引而不發,故靦縷言之,且以自警云。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診脈福機序
《素問》、《難經》各八十一篇,孰為要?脈有七表、八裹、九道,行於十二經絡,孰為要?浮、沉、遲、數,四字為要。此名醫黄君存誠之説也,予深然之。蓋人心之病不一,而「意必固我」,《論語》指其要有四。人言之病不一,而「該淫邪遁」,《孟子>亦指其要有四。《易>惟復日「无疾」,陽生於内也。又曰「无妄之疾」,曰「有疾不可疾」。貞凡言疾者四,其外専言疾者亦四。豫、損疾在陰爻,鼎、兑疾在陽爻。脈浮數屬陽,沉遲屬陰。黄君之説,正與《論》、《孟》合,與《易》合,又與《皇極經世書》合。其書分元、會、運、世,皆以四數起。日月星辰,天之四;水火土石,地之四;寒暑畫夜、性情形體、雨風露雷、走飛草木,無非四也。人分四體,病分四季,脈之病以浮、沉、遲、數四字約之,謂之不得其要,可乎?况《經世書》以《易》、《詩》、《書》、《春秋》爲四府,《易》四象,《書》四代,《詩》四始,《春秋》四時。凡學者,皆不可不知,而况於醫。予深然其説,故爲之序。


大學釋旨序 至順元年三月
予沉潜讀四書六十年,近爲《纂疏》、《集成》,有說舛處,不得已爲《通》一编。友朋得之,則以鋟之梓,予悔之早。程仲文舊從予游,予以其嗜學,極愛之。今所著《大學釋旨》辭簡嚴密,圖明該貫,視章句有所發揮,於予《通》有所傳授,識者表章之,薦剡交飛,將以上聞。仲文年方壯,學方進未已,此書之出,視予得無又早乎?雖然,知人易,受知難,自知尤難。《大學·誠意章》言自知之真也。仲文其益務自知,庶不負識者之知乎。仲文勉之。雖然,予年八十亦不敢不自勉也。至順庚午三月既望雲峰老人胡炳文序。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俞氏新居靈芝詩序 至順元年九月
天歷戊辰,永川俞君濟遠新居成,芝生楹之東,詩之者衆。至順庚午,始以示予。予按《本草》「芝有六色,皆堅實芳馨,叩之有聲」。又按《漢舊儀》:「芝有九萃,金色綠葉,木實夜視有光。」漢史所載齋房銅池之芝,感以人而天應之者也。豫章所記新昌之芝,感以天而人應之者也。其記之節文曰:「士將盡心於學,則非常之物不虚其應。」予所望於俞君父子者,亦如是。人家有佳子弟,幼而聽其聲,知其爲英物;長而挹其光,知其爲茂異,此非增庭間天然秀出之芝乎?爲子弟者又能孝弟以培其根,以達其枝,以英英之人物爲炳炳之勋業。是芝也,不特叩之有聲,而能輩英聲於當世;不特夜有光,而實邦家之光也。九整六色云乎哉,况德與氣相符,人與天相應,先知之祥又當層出而未已也。予所望於俞君父子者豈少哉?新詩視戊辰所得多,佳者不少,且太守穆如史公倡之,予敢不爲之序。是年秋七月既望同郡炳文書。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竹間詩序
歙汪君孔昭邃於子平之學,去年寓杭,名卿士大夫咸敬之。今年訪予山中,所得竹間詩甚多,俾予爲之序。詩皆詠竹,不知竹正與其術相似。種竹用辰日或用醉日尤良,子平命以日干爲主。腊月種竹無不活以茂,子平命以通月氣爲上。昔竹林七賢詠之者去其二,山、王以官累故也。豈阮咸輩見官而不有官,子平則見官傷官者勉?且其所至,凡術皆辟易不敢喘,猶有竹之處,众禽不敢喧也。山中留凡一月,每與談,清風襲人。於其行也,遂爲《竹間詩》序。

晉卿山居圖序
此圖晉卿間居所也。予老矣,於人家多見四五世,晉卿又交之深者。其大父梅趣翁爲予丈人行,父庭竹生後予兩月。予爲雌甲,晉卿年未五十,付家事其子,觀書,暇輙携孫花底婆娑,自得其心,予深知之。居有溪,先世創橋其上,久而记,晉卿新之,述先志也,郷人題曰「孝善」。潴溪水,字魚數百尾,自題曰「濠觀」,樂莊樂也。蒔菊多異種,題曰「霜傑晚香」,自况也。又有軒曰「深铮」〔一〕。古稱蓮與竹皆以君子,竹比節,蓮比德也。環居皆山,山最深處,一室題曰「内樂」,蓋自梅趣翁以來,家世皆樂善不倦。《西銘》曰:「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晋卿之孝、之善不徒在橋,而在乎心。此圖能寫其居之景,不能寫其心。予故爲之序。(以上<雲峰集)卷三)
〔一〕深铮:峄,明本作「净」。

跋文公先生墨蹟
昔有度正者慕周、程之學,討求二先生遺墨,僅得伊川手刺一幅,首尾十有九字,終身寶之,特求文公先生為之跋。吾友操希元得文公帖凡一千一百八十七字,視度正所得不既多矣哉。予嘗觀羲、獻帖,可想見其風韵;觀颜魯公帖,可想見其氣節。若夫我文公先生帖,知其反覆辨明處,非惟可發人理義之心,點點畫畫自有道德之味存焉(一)。吾鄉所得,多是與程允夫、董叔重、程正思(二))。此三帖皆與程正思,正思有《性理字訓》,文公嘗以爲「小爾雅」,於此亦可想見其爲人也。希元寶之,寶之。
〔一〕點畫畫自:此數字原缺,據明本補。
〔二〕叔重:此二字原缺,據明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跋李生所藏坡帖
此帖坡筆無疑。坡所書太宗殺弟事可疑,信有之,坡能書,范《鑑》、朱子《綱目》不書,何也?殺之不仁,殺之而無補於丑口之興,不智。雖然,坡之書固自可寶,子常其寶之。

題戴德夫五運六氣之圖
《易》八重卦皆不言「兩」,惟離火曰「明兩作離」。先儒以爲醫經君火、相火合,六脈必分君、相火。始見自下生上,五行之相生者與《河圖》合,以左克右,五行之相克者與《洛書》合。庸醫例以兩腎脈屬水,則失所謂君火在上而無爲,相火在下而用事,與夫五行生克體用,雖見於六甲而不見於六脈,人病標本於何察哉?德夫之爲斯圖也,六十年氣運瞭然在目,司天、司泉休咎可運諸掌。凡醫者得之,皆可以脈三因而效十全。神矣哉,德夫之術也。仁矣哉,德夫之心也。

題徐芝石賦陳伯孚飛白
如塵縷遊絲,如秋蟬春蝶,芝石所云,可以形容伯孚之字。如美玉在山,如懸石萬仞,伯孚所云,亦可以形容芝石之赋。詞如其翰,翰如其詞,一旦得睹此二妙,豈非大奇事?然吾聞二君所學,自有詞翰之外者。即今至前梅開先天枝上,吾三人者安得相與共探無極之真邪〔一〕?
〔一〕共探無極之真邪:邪,明本作「云」。

題李伯時洛神圖
<洛神赋>有<楚騷>求宓妃、湘君遺意。<騷>云「貫薛荔之落莲」。落莲細,初莲尤細,貫之良難。此畫毫端入細,難也。洛神風情逸韻寫在筆外,尤難也。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跋新安後續志 延祐六年
(新安後續志),總管朱侯屬郡士洪潜夫爲之也。侯下車以修學宮、作人才爲第一義,越三年(一),政行化孚,百廢具举,始爲兹《志》成。前、續二《志》本皆不存,侯并今《志》刊于學。侯愛新安之民甚厚,故欲知新安之事甚悉。知其事愈悉,則愛其民愈厚。然侯非特欲自知而己也,書沿革則知昔人興廢之由,書户口則知今日版圖之富,書山川則知扶與清淑之攸鐘,書貢赋則知上下征翰之有制。以至橋道、館廨、寺觀、社廟,凡有關於民者,皆欲悉之,以次書其中。如風俗、學校、人物非惟書之詳,侯意於此尤拳拳焉。蓋謂此文公父母邦,方今文治事興,極地所載,咸知宗文公之學,此則雲之泰山、河之昆倚而鲁之珠泗也。後之爲新安者而知此必能厚其民,爲新安之民而知此愈當自厚。然則侯之此《志》不徒作矣。侯名霽,字景春,公廉寛靜,歷數大郡,治行皆稱最。潜夫名焱祖,新三衢郡文學,摭遺事,寄微言,勤且精矣。延祐己未郡人胡炳文跋。(以上(雲峰集)卷四)
〔一〕越三年:三,明本作「二」。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二十四氣論
或問曆二十四氣之説,予曰:是言氣之行有序也,而莫不有理存焉。俗有相承誤讀者,穀雨,如「雨我公田」之「雨」,蓋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今讀爲上聲,非矣。芒種二字,見《周禮》「種之陇反」。「芒」當音「亡」,謂種之有芒者,麥也。今讀「芒」爲「忙」,「種」,去聲,非矣。處暑,如「既雨既處」之「處」,處止也,謂暑氣將於此時止也。今讀作去聲,非矣。每月有節氣,有中氣,如丑之終、寅之始則爲節,寅之半則爲中。一年四立即是四時節氣,二分、二至即是四時中氣。九十日之氣,往者過而來者續,故謂之立。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夏、冬不曰分而曰至。至有二義,子至巳六陽,午至亥六陰。至者,介乎巳、午、亥、子之間也。冬至,亥陰極,故曰至;子陽於此生,亦曰至。夏至,巳陽極,故曰至;午陰於此生,亦曰至。日影短至、長至亦然。且以上半年論之,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中,《漢律曆志》「驚蛰在正月中」,《註》「今作雨水」。蓋自秋分水始涸,立冬水始冰,冬至水泉動,大寒水澤腹堅。今曰雨水者,先是爲露、爲霜雪,皆是水氣凝結,以至於寒之極。春則水氣流行,而又為暑之始也。况天一生水,物之生皆始於水。春屬木,木生於水。今曆立春後繼以雨水,宜也。卦氣正月為泰,天氣下降,當為雨水。二月大壯,雷在天上,當爲驚蛰。今曆先雨水而後驚蛰,亦宜也。按《國語》「四時有八風」,曆獨指清明風爲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驚蛰者,萬物出乎震,震爲雷也。清明者,萬物齊乎巽,巽爲風也。巽曰潔齊,故曰巽風、曰清明。清明有潔之義,律曆亦有明潔之義。穀雨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周禮》「稻人掌稼下地」,《註》謂「以水澤之地種穀,即穀雨之謂也」。《漢律曆志》「穀雨」,《註》「今作清明」。以今觀之,穀雨似遲半月。盖風土有不同,人力有遲速,必至此,然後無不種之穀也。四月中,小滿,先儒云:「小雪後,陽一日生一分,積三十日,陽生三十分,而成一畫,故爲冬至。」小滿後,陰生,亦然。夫四月乾之初,謂之滿者,妬初嬴,豕蹢躅。坤初,履霜堅冰。嬴喻其小,蹢躅喻其滿。霜喻其小,堅冰喻其滿。《易》言於一陰既生之後,曆言於一陰方萌之初。慮之深,防之豫也。小雪有大雪,此但有小滿無大滿,意可知矣。至若三月中穀雨,五月中芒種,此二氣但指穀、麥言者。處暑,農乃登穀。此曰穀雨,農家方種穀,冀今年之秋也。穀必原其生之始者,穀種於春,得木之氣;成於秋,金克木也。麥必要其成之終者,麥種於秋,得金之氣;成於夏,火克金也。木氣柔,故穀頴垂;金氣剛,故麥頴昂。此陰陽自然之理也。無穀民何以仰食,無麥民何以續食。《春秋》大無麥禾則書之,此也。六月節小暑,六月中大暑,不知者以爲夏至後暑已盛,不當又謂之小。殊不知《易》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通上半年皆可謂暑,通下半年皆可謂寒。正月,暑之始;六月,暑之終。七月,寒之始;十二月,寒之終。而曰小暑、大暑者,不過上半年氣候之詞也。陰陽沖和之氣不頓息。大暑非驟至於大也,由小而馴至於大也。六月中,暑之極,故爲大。然則未至於極,則猶爲小也。「小」、「大」二字,最可見造化消息進退之理矣。復以下半年論之,七月中曰處暑。即如《幽風》首《七月》,暑之終,寒之始,大火西流,暑氣於此乎處也。觀「處暑」二字,便自有《豳風·七月》意思。八月中白露,九月節寒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寒者露之氣。色先白而氣始寒,寒固有漸也。九月中霜降,露寒始結爲霜也。立冬後曰小雪、大雪。寒氣始於露,中於霜,終於雪。霜之前爲露,露由白而後寒。霜之後爲雪,雪由小而至大,皆有漸也。至日小寒、大寒,亦猶《豳風》「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觱發風寒,故十一月之餘為小寒。栗烈氣寒,故十二月之終為大寒。豳土寒早,故寒氣先要之。此不過總結下半年之氣候爾。合而言之,上半年主生,曰雨,曰雷,曰風,皆生之氣。下半年主成,曰露,曰霜,曰雪,皆成之氣。下半年言天時,不言農。言農,莫急春、夏也。先儒言「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立春、雨水後,寒氣漸變,至立夏則寒盡化為暑矣。然曰小暑、大暑,其化也固有漸焉。立秋、處暑後,暑氣漸變,至立冬則暑盡化為寒矣。然曰小寒、大寒,其化也亦有漸焉。《易》曰:「知變化之道,其知神之所為乎。」觀二十四氣可見矣。《大學》格物致知為第一義,此亦格物致知之一端。然不特此也,調元氣、化玉燭者,知之參贊燮理,豈無小補云。(<雲峰集》卷一)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朱文德字説
文公五世孫名勋,字文德,以至治癸亥歸婺源省墓。墓自連桐府君以下凡爲他人所有者,必欲復之廼已,且來明經求字説。予曰:《書》五十八篇,開卷便有「勋」字,有「文」字。有此德故有此文,有此文故有此勋。人皆可爲尧舜,而况我文公之孫哉?姑以《論語集註>中所謂「文」舆「德」者言之,「文」字訓釋不同,或曰《詩》、《書》六藝,或曰禮樂制度,或曰威儀文辭,或以爲德之見者,或以爲道之顯者。文子之證一也,或以爲勤學好問,或以爲錫民爵位。「德」字訓釋屡改乃定,始曰行道而有得於身,繼曰行道而有得於心,末曰得於心而不失。此語有兩意,一謂得之有生之初,不可失之於有生之後。一謂得之昨日者,不可失之今日也。文德能以家學反之於身,知爾祖釋「德」字之意,則知爾祖釋「文」字之意矣。爾祖論此「德」字,嘗以手中執扇爲喻曰:「須用不失,字訓如得人。此扇可謂得矣,境失之,則非得也。」予試以文德今日之事爲喻,可乎?鬱鬱松楸,前人得之,今人不失之;今人得之,後人慎不可復失之。文德曰:「然。」故書此以與之。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汪季修字説
友人汪維德,予從兄之甥也。從學甚勤,予甚喜之,故字之曰「季修」,且爲發修字之説以教焉。屋修則不敝,井修則不污,器修則不坏。《大學》之目有八,「修身」居其中。文王之德有九,亦曰德之修,格致以啓其修之端,誠正以践其修之實,齊治平以極其修之效。曰自明,曰自谦,曰毋自欺,皆以自修也。自則用力在我不在人,維德勉乎哉!文王九德,皆反身自修之事,獨於损曰:德之修者,有一毫粗属之氣不可謂之修,有一點私慾之心不可謂之修。故忿易發如山,惩忿當如摧山。慾易游如水,室愁當如止水。《大學·正心章》恐人心之不得其正者有四,而以「忿懥」爲先。懥者,忿之留也。《修身章》恐人心之偏於所向者有五,而以「親愛」爲先。愛者,悠之深也。《通書》曰:「君子終日乾乾不息於誠,然必室慾憩忿而後至。」(易)於乾曰修業,曰修辭,而末曰損德之修,其旨深哉!蓋必有損也,然後有修心。損其所當損也,然後能修其所當修。不然,朱夫子何以又曰:「修者,治而去之之謂也。」維德再拜曰:「敢不如先生所以教。」於是書以與之。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伯裕字説
武林儒醫徐君名益,字伯裕,蓋取《易》九卦所謂「益德之裕也」。「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德之裕,其在兹乎?今夫風烈則雷益迅,雷迅則風益烈。風雷相益,而物受風雷之益者其生自裕。君子遷善如雷之决,則過益寡。改過如風之速,則善益增。遷善改過相爲益,而其德自裕。譬之一身,衛其生者日益嚴,葆其神者日益固,内外相益而元氣冲融,其生有不期裕而自裕者。徐君業儒,而醫之術益精。爲醫,而儒之道益行。儒與醫相益,以故能裕人之生,而亦能自裕其德。蓋自其先君子開博雅堂市藥,四遠如歸,貧者不取直,故有以垂裕于後人。而伯裕存心益厚,律己益謙,故其醫之行也益弘,活人益眾,而其德益裕。益者不已,裕者不窮,益者有加於前,裕者可充於後。伯裕其益勉之哉。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吴守中字説
中,未易言也。毫釐之差則過之,須臾之忽則失之。《中庸>以爲「賢知者過,愚不肖者不及」。《論語》謂「師也,過。商也,不及」。則雖賢者、知者,又自有過,有不及,中豈易言哉?尧、舜、禹執中,湯亦執中。朱子《四書》於尧之執中不訓曰「守」,於湯執中則曰「守而不失」。中無定體,隨時而在,若之何而守之?亦曰敬而已矣。朱子於尧之執中不訓曰「守」,於舜之惟一則曰「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然則守其本心之正者,即所以守此中。非敬之外能有所謂守之道也,特尧之欽明文思安安不見其守之之迹,湯之聖敬日躋則不免資於守之之功爾。吴正字守中,求予字説,予特發「敬」之一字訓之。須臾毫釐之間稍有不敬,此中即失於須臾毫釐矣。戒哉戒哉。

伯善字説
明經十三世孫成章之孫,性美而嗜學,名元,字伯善。予訓之曰:《論語》「善人之上有君子,有聖人」。《孟子》「善人之上有信,有美,有大,有聖,有神」。予與爾祖、爾父所望于爾者非止爲善人而已也,况爾之名曰元,而字曰伯善。自元而言善,大善也,純粹至善也。《易》卦之占,亨多元亨少。爻之占,吉多元吉少。元亨,大善而亨。元吉,大善而吉也。人之行事善,百一;大善,千一。故以元爲貴。然兹事也請論心,坤初:善不善皆自念慮之微積之。復初:有不善必自念慮之微知之。自此至微處充之,即是此善之至大處。盖有一毫之不善,非元也。有一息之不善,非元也。然兹心也請論性命,命於天爲元,性於人爲仁。四德皆天命之至善,而夫子以元爲善之長。四端皆人性之至善,而程子以仁爲天下公善之本。本善者性,爲善者心。盡心知性以知天,是爲明善。存心養性以事天,是爲止至善。明善則於此元知之深,止至善則於此元踐之熟。尔其思之勉之哉。况吾家自明經翁以來,善慶之源方深,《詩》、《書》之味益永。故予望於爾者,不但為一鄉之善,而欲為天下之善。不但爲坤初六之積善,而欲爲乾九二之善世也。爾其思之勉之哉。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可權字説
甲道王與立字可權,問其説於予。予曰:文王九卦之次,未乃及「巽以行權」;夫子六經之次,未乃作《春秋》。《春秋》,聖人之權書,權聖人之大用,故學者有可與立而未可與語權者,然亦未有不能立而遠可與語權者。權以應事之變,立爲律己之常。《易》卦於乾言「立誠」,不言權;坤言「敬義立」,不言權;恒言「立不易方」,不言權。蓋《易》三百八十四爻只是一「時」字,能随時以取中,即是此一「權」字。卦言立不言權,權固伏於三百八十四爻之中而不露爾。學者能卓爾有立至於義精仁熟,凡事理精粗曲折處,自然無不相入,殆如風之入物,有不見其迹者,是之謂「巽以行權」,可權勉之。苟平日無自立之志,無特立之行,而遽欲言權,必流之而爲權術、權變之權,非聖人所謂權也,可權戒之。公羊子言「權者反於經而後有善」。韓康伯謂「反經合道爲權」。程夫子謂「權只是經」。朱夫子謂「經自經,權自權」。是數者不同,可權辨之。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貴和字説
鳳山汪君清宇之子名箎,字貴和,來求字説。予告之曰:子之字蓋取諸「禮之用,和爲貴」也。禮本體中有自然之和,所貴者用之和,不失其體之中爾。貴和曰:「如是説則於能之名若不相關焉。」予曰:箎,樂器也。於八音為竹,於四時為春分,於釋文為婴兒啼聲。四氣莫和於春,然惟春分爲最和。五方之人聲音無有同者,惟婴兒不異。蓋兒啼聲中自有至和妙焉,過是則不同矣。大抵春分之後氣過乎中,婴兒之長性移於習。故欲葆其和之粹者不可不養之深,欲節其和之流者不可不守之固。養之深則不移於習,而此和常如婴皃時。守之固則不過乎中,而此和常如春分時。如是則心和氣和,播而爲聲之和,達而爲家國天下之和。貴和之義大矣哉。雖然,此即吾前所謂用之和而不失其體之中者也。貴和勉之。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謙亨字説
程生名善勝,蓋取《道德經》中語也。天道不爭而善勝,即吾《易》所謂天道下濟而光明也。不爭便是天之謙,善勝便是天之亨,遂以「謙亨」字之。蓋天非特以謙而亨,虧盈益謙,是凡人與物能謙者,天皆亨之也。《易》三百八十四爻,有吉有凶,有利有不利,惟謙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他卦無有及之者。若夫幼而不孫弟,則自幼已堕於不謙,所行已陷於凶,且無攸利矣,可不戒哉?善勝方在小學,予遽以是訓之者,文公先生《感興詩》第十八篇専爲蒙學而設,其首曰:「童蒙貴養正,孫弟乃其方。」即《易》之所謂謙也。其中言「進趣極虔恭」,進而謙也。「退息常端莊」,退而謙也。「庸言戒粗誕,時行必安詳」,一言一動,皆貴乎謙也。末曰:「十五志于學,及時起高翔。」即謙之亨矣。善勝年將十五,謙卦於《易》之次亦爲十五,故以謙亨字之而且爲之説云。

養浩字説
汪養浩五世祖讳克剛,字叔全,宋進士及第,初授黄州教,末爲饒郡通判,卒於官,號存養翁。養浩名存義,其字、其名率廼祖也。率其名,践其實,爲人祖宗者何幸有此曾玄哉!蓋浩然之氣充塞天地間,本無一毫虧欠,本無一息間斷,人禀之以有生,天地之氣即吾氣。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然則自存養翁至于養浩,祖孫一也,所謂浩然之氣,豈有分别哉?且養浩莫先於集義,集義即所謂積善。存養翁以積善之慶遺後人,後人積之不已。念念善而無一息之不善,事事善而無一毫之不善,庶乎浩然盛大流行,可無負天地祖宗之所與我者爾。存養翁所取於《孟子》者,存其心,養其性。養浩所取於《孟子》者,集義、養浩。二説未嘗異,而未嘗不異。養浩深思而力行,率其名、踐其實,當不特可取科第、可復青氈而已。養浩勉之勉之。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全仲字説
建安余贇,勿齋熊公字之曰「全仲」。贇從文,從武,蓋以文武全才期之也。贇通作彬,以爲文質彬彬,質爲體,文爲用。以爲贇,則文爲體,武爲用,皆得體用之全,故曰全仲。然古人曰「全體大用」,所謂全者,在體不在用。才者,德之用也。所當全者,在德不在才。人恒曰三光五嶽之氣分,而世所值無全才。予獨曰二氣五行之理合,而人所禀有全德。但全付所有者在天,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在人。故朱子以仁爲心之全德,又曰「非全體而不息者不足以當之」。是故格物致知,使所知者無偏而不全之處。誠意正心修身,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貫身心,合内外,而所行者無有不全焉。知之全,行亦全,是爲德之全,而匪徒才之全,豈不足爲天地間全人哉?予欲發勿齋言外之意,故爲之説。

【17】 全元文   卷五五O 胡炳文 (二)
李孟善字説
李生慶元請曰:「慶元未有字,惟先生字之。」予謂慶繇善積,元廼善長,字之曰「孟善」。慶元問曰:「《易》他卦不言善,獨言於乾、坤者何?」予曰:《易》凡言吉凶悔吝無非教人爲善,善則吉,大善則元吉,不善而悔則凶亦吉。首於乾、坤發之,例其餘也。陽純而陰雑,故乾言「善」,坤言「善不善」。又問:「坤言積善之慶者何?」曰:坤,陰卦也。莫見乎隠,莫顯乎微。微與隠皆屬乎陰,慎獨之學當審其幾,間居不敢一不善之爲念,慮不敢一不善之萌,是之謂積。履上九曰:「視履考祥,其旋元吉。」祥者,慶之兆。旋者,慶之周。至是無一念、一事不善,故坤曰「有慶」,履曰「大有慶」。慶元又問曰:「乾元爲善之長者何?」曰:四德皆善,元爲之長。四時之春,四端之仁,皆元也。然繼之者善不見於元,而乃見於貞,貞下起元,是故一元起于貞,萬善起於元。慶元曰:「善之義至矣,盡矣。」予曰:未也。坤言「積善之家」,以其善一身者善一家也。乾言「善世」,以其善一家者善一世也。慶元請曰:「即此爲孟善字説,可乎?」予曰:可。遂書此以勉之。

節夫字説
吾宗孟成連年館歙,其友生洪彬字節夫,蓋以過於質則無文,過於文則滅質,節其過,然後彬彬然可爲君子也。《書》曰「節性」。性之過者不節,則不中。《中庸》曰「中節」。情之過者不節,則不和,不和則不中。如一年二十四氣,有中有節,節者,抑其過而歸之中也。天地之數極於六十,故《易》六十卦爲節,兑下坎上。坎水之來無窮,兑澤之容有限。限而止之,始得其中。其外爻象言節者凡四,皆凝坎、離言。蹇九五坎中,故曰「以中節家人」。九三離剛不中,故曰「失家節鼎」。上九離剛能柔,故曰「剛柔節未濟」。水本潤下而坎又在下,火本炎上而離又在上。上九,上卦之上也,故曰「不知節」。學者知坎水離火之不可無節,則知質與文之所以為彬彬者矣。彬一作贇,從文,從武。文與武之可相資而不可相勝者,亦猶是也。大抵《易》貴乎中,中由於節,故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獨以「節」之一字終焉者,以《易》始於乾,終於未濟,皆欲人得中,所以皆欲人知節。而未濟上九之所謂節,即乾元用九之所謂天則也。豈有能見天則而不知節者哉?節以求合乎中天則,吾天然自有之中也。孟成將授吾《易》於節夫,故予爲發《易》之所謂節者爲之説以勉焉。(以上《雲峰集》卷四)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21-12-02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鄉賢祠記
歙婺源爲子朱子闕里,亦既有専祠矣,州學鄉賢祠復並祀二程夫子者何?孔子之先宋人,孟子魯公族。河南實吾新安黄墩忠壯公後也。忠壯公讳靈洗、(一),仕梁、陳,赠鎮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有功德于民,配大享,《南史》有傳,宋號世忠,廟封忠烈顯惠靈順善應王。《新安志》叙先達第一。謹按程叔子撰《明道純公行狀》:河南之程出自中山博野。又按歐陽公撰程文簡公父冀國公元白神道碑銘:中山博野之程出自靈洗。文簡公讳琳,與太中公讳珦爲兄弟。如此則新安爲河南所出何疑哉!或曰朱子自書新安,程子不書者何?蓋由新安而建寧,一世而近,故書。由新安而河南,凡二十餘世,中間遷徙不常,故不得獨書。然程子可不書新安,紀新安之人物而不書程子,是譜宋之後而不書孔子,系魯公族而不書孟子,非闕典與?近有爲道統之説者曰:聖賢之生,天地氣化,相爲循環,冀在北,岐周在西,鲁在東,春陵、新安在南。夫斯道絶續,天也。自北而南迭生聖賢以續道統之傳,非偶然也。方今程、朱之學行天下,薄海内外,遐陬僻壤,猶有學其學者,况兹大好山水乃其雲之泰山、河之昆崙也哉!此鄉賢祠之所由作也。《詩》不云乎「維嶽降神,生甫及申」。吾新安以之。又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新安之士當以之。祠成於泰定甲子,發其議者,州學賔前兩貢補生京學諭草庭程公鼎新。主之者,提學官太守史奉議光祖。記之者,胡炳文。書之者,王儀。皆州人也。
〔一〕忠壯公讳靈洗:讳辞,明本作「字」。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遊鍾山記〔一〕
江以南形勝無如昇,鍾山又昇最勝處。予至昇,首過上元謁明道先生祠,禮毕,即度關遊山。來路松陰亘八九里,清風時來,寒濤吼空,斯須寂然。路左入半山,先是謝太傅園池,荆公宅之,捐爲寺,至今祠公與傳法沙門等。出入三四里,又入一寺,弘麗視半山百倍。龕鎪壁繪,光彩奪目,詭狀萬千。兩庑級石而升四五十丈,始至寶公塔。塔邊有軒名「木末」,履舄之下天籁徐鳴,浮嵐暖翠,可俯而拒。下有羲之墨池,投以小石,遠聞聲出。叢葦間徑陿荒芜,遊客罕至,獨拜塔者累累不絶。長老云:寶公巢生而人,朱氏取而子之,後成佛,凡祷水旱、疾疫如響。語多不經。由塔後循山而左,過安石讀書所,山石堀壘,忽敞平原。脩篁老桧,萬綠相扶,風鳴交加,猶作當時吾伊聲。又行數里,休于觀音亭。其旁八功德泉有聲鏘然,汩汩至亭下則囦然以涵。或謂病者飮此立瘳,衆皆飮,予以無疾不飲。遂回塔後,攀松陞蹬六七里至小椒,鉅石人立。予登石以坐,鳳臺鷺洲,眇不知在何許。但覺缭白縈青,隠見煙霞間,城中數萬家,樓閣如畫。其間旷無人處,六朝故宮也。北視揚子江頭,一舟如葉行,移時不能咫,浪楫風帆,想數十里遙矣。蟠龍踞虎,亘以長江,其險也如此。黄旗紫蓋,王氣猶有時而終,令人凄然久之。下山至七佛菴,白雲凄潤,嚣墙不來。一僧嘘石爐,灰點鬚眉如雪。一僧蓬跳崖邊拾松子以歸。語客質木,絶不與前寺僧類。聞其下有猛公菴、子文廟,山水稍奇麗,率爲事神若佛者家焉。予不復往。欲訪草堂猿鶴,莫得其處。遂朗吟小山《招隠》,循故道御天風而下,兩袂如飛。山僧迎于門,欲設予供,予力辭,亟入關。復至明道精舍,少憩而歸。因嗜嗜曰:昇自紫髯翁以來幾興衰矣,眼前花草無復當時光景。伯子春風,千載猶將見之。至若熙寧相業,非不焯焯然炫人耳目,迄不如主上元簿者復祠于學,何哉?欣慨交集,遂爲之記。同遊者王士晦、黄元卿、茅安、上饒林畔。
〔一〕明本無此篇文。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遊汀社壇記   泰定五年正月
社,古禮也。壇而不屋,因地所宜,木爲主。今庶民之社,往往多繪事於家屋而不壇,非古。繪一皓首龐眉者,尊稱之曰「社公」,而以老媪媲之,寝非古矣。游汀張公泰宇因見文公所述政和禮儀,取舊所繪焚之。於是就汀中印墩築壇,北向,以石爲主。環植嘉樹,前爲屋四楹備風雨,捐秋田二畆共祭酒。社制之古,略見于今。且將使家敦孝悌、崇禮逊,熙熙然相與爲太平之民。非惟復社制之古,且復人心之古。泰宇賢矣哉!泰宇名起鳳,今年七十有四。記之者,同郡胡炳文也,長泰宇五歲。泰定戊辰正月記。

思菴記 天暦三年二月
凡盧於親墓者,所以致其思。玉淵程公墓距環溪一里,子萬善築菴亦名曰「思」。以予與公斯文交,知公詳且信,請予記。予曰:子之思當以異乎人之子之思者矣。公年後予一紀,敏學,予莫能及。幼即自念曰:「吾上世於子朱子爲内弟,講學至老不辍。予弗力于箕裘,將何以世吾家?」昕夕劬書,習《易》與《春秋》,爲文汪洋闳肆,落筆數千言不能休。果堂李公奇其文,以女妻之。公之行不波以同,不崖以異,不殊馬丞相所以誌果堂者。居家孝於親,處鄉里姻族譲以慈,待朋友信而慤。今没三十餘年,每論文,輙思之不能忘,而况其族里,又况其子哉!人子能竭其無窮之思,不能報無窮之天。其所以思之者,將如之何其思之哉!祭義:思有五末,思其所嗜最切。公性淡泊,於外物一無所嗜,惟嗜學而已。子與孫思公不得見,則亦惟有學公之學而已。窮經所以致用,立身可以顯揚。「孝」與「學」字皆從「子」,人子之學即所以學爲人子者。但孝貴永思,永則不匮;學在近思,近則不泛。仰而思愈深愈遠,反而思愈近愈切。思菴之思,其諸異乎人之子之思欤?松楸弥望,公墳在前。公如有知,必然吾言。公良金。天暦三年二月朔契家生胡炳文記。

隨齋記
齋名「隨」,隨我志也。乙亥三月,舊盧煅(一),老幼無所於居,隨力創小屋二間。而其時瓦價甚翔,拾完瓦得數千,覆其左,餘莫克潰于成,遂茨其右。左宜隩處,月明風清又不如右之疏惕,得以遊目遣懷也。故床几或左或右,未免隨寒暑燥濕爲之轉徙焉。屋三隅有隙地,袤不丈尋,或樹以桑果,或蔬以菘韭,隨宜。奉雙親莫時得甘旨菽水盡歡,隨分。有過我者,相與分席而坐,談近詩,商略古今人物,雖久不厭。或厭貧賤不予顧,亦不强邀以來,隨人。夜漏下未二三刻(二),胥徒叫嚣,禁燈戢行甚嚴(三),予不復課夜讀,日曛則扁柴門闇坐,隨時。客問天下事如何,予咄咄不敢出諸口(四),隨天。有訹之仕曰:金貂銀菟,趋者爛倒(五〕。子求一北道主人缫籍薦進之所,易易爾。大丈夫志四方,胡忍俱草木以腐?予大笑不答,隨我。我,雲峰老人胡炳文也。是爲記。
〔一〕舊盧煅:煅,明本作「火」。〔二〕下未:明本作「未下」。〔三〕胥徒叫嚣,禁燈戢行甚嚴:明本作「胥徒禁燈戢行譁甚」。〔四〕咄咄:明本作「呐呐」。〔五〕爛倒:明本作「成市」。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初齋記
泰山徐晟字子初,受《易》於予,將歸,拜而請曰:「齋名『初』,先生所命也。願發之以《易》,庶朝夕觀覽,如在先生側。」予嘉其意,爲之言曰:《易》六位時成,第一畫不言一而言初,謹其幾之萌也。乾則謹其陽之在下,坤則謹乎陰之始凝也。今夫日畫夜隨天行,無頃刻停。厥初出地,旦氣清明。今夫水來而不窮,流而不盈。泉出之初,至靜至清。今夫木帝出乎震,欣欣向榮。而其初也,蟠根之固,由地中生。吾復吾初,在乎意誠。崇吾尊爵而不汩於情,寶我靈龜而不役於形。獨行乎素履之願,麗澤乎和兑之朋。昭於晉,育於蒙,積於升,出而棟明堂、基太平。初之明將麗乎午天,初之泉將達乎四溟,初之木亦將可凌高寒而蔽廣庭矣。知吾子初,青春茂齡。良馬之逐,天衢之亨,可不日閑舆衛而致謹於出門第一程哉。

明復齋記
友人王敏夫以「明復」名其書室,請記於予。予曰:子學《易》,盍稽之《易》?復,造化陰靜而陽動,世亂而治,吾道屈而伸,無有極而不復者,然必日「七日」。復由乎數,人善端有時發見,亦無有不可復也。復之由乎學,《論語》、《大學》第一章首揭一「學」字。子朱子謂「明善而復其初」,皆因學言復。性本善,學以明其善。心本明,學以明其明。不失無復,不學不能復。然古今之學有三,曰吾儒之學,曰訓詁之學,曰詞章之學。漢専門尚訓説,註盡聖賢千言萬語,於身心無繊毫益。唐科举詞章,則枝葉愈繁本根愈失,而去道愈遠矣。惜不知我得於天者何物,復初九所謂不遠復者何事。純粹至善也,而吾自汩其初之性。虚靈不昧也,而吾自昏其初之心。其爲學非徒無益而已也。然則古之儒者學焉,惟在乎復。後世記誦詞章非不學焉,而不能復。學而復是謂内學,學而不能復是謂外學。内學可達於外,外學無益於内。心有内外之異,而學係之,而世道係之。善學者於此宜知所擇。敏夫性醇學篤,復卦之旨蓋稳聞之。以此名齋,其自警也甚嚴矣。尚亦究其所知而力行之也哉。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存誠堂記
鄉人余賢父歸自番昌溪,手詩文一卷告予曰:「有士彭元濟欲親拜文席求正,疾弗果。其堂扁曰『存誠』,欲求記。再拜託致懇于左右。」予嘉其志,遂爲之説曰:誠之説始《商書》,備《中庸》。乾九二文言曰中,曰庸,曰誠,子思因之。誠未易言,存誠未易能。漢儒無有能識此字者。宋李邦直以爲「不欺」,徐仲車以爲「不息」,子程子始曰「無妄」,子朱子又加以「真實」二字,誠之説始定。誠豈易言哉?彭君能以聖賢之言深體而力行之,不為口耳文字之習,必始終表裹如一,則誠庶幾乎存,而斯堂之扁不虚矣。彭君勗哉。

體仁堂記(一)
歙名醫道川程公字其子與京藥室曰「體仁」,徵予記甚勤。予曰:醫,仁術也。請以醫喻。六脈,心在左手,寸爲第一,宜洪大,體宜静。仁,人心也,體靜而用洪。人有不仁,心無不仁。故藥於杏、桃、薏、苡、郁李、柏子之類,用其心,亦名曰仁。心如穀種,仁其生之性。藥不用穀而用穀之蘖或麦蘖。蘖,取其發,猶仁之端。人參似人身者最神。仁者,人也。人指人身而言,深體味之,可見彼痿痺者身非其身矣。孔門問仁者多有病,樊遲鄙病在不洪,子張外有餘而内不足,司馬躁病在不靜。夫子如大醫王,隨病與藥,語仲弓是滋養法,語顔子是攻治法,病根悉拔,元氣自還。諸子受針砭各異,頂門一針,惟颜能受之。大抵藥宜真,言色稍涉僞,非仁。六陳外宜新學,不濯去舊見,非仁。脈證分陰陽表裹,心不嚴内外賔主之分,非仁。元氣貫注四肢,一毫虧、一息滞即是病。是故此心全體而不息,乃謂之仁。如與京醫既十七世,而又軫之邃、剤之精,病在人,視之如在己,是謂體之深。又能表裹始終無一點規利意,是謂體之全。而全體又不息吾此體,即此仁不待體乾之仁,是謂仁之至。與京四世祖克菴先生於子朱子爲内外兄弟,其家學所漸,蓋不當但以醫名也。故爲之記。
〔一〕明本無此篇文。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四勿齋記
族孫孟成連年館歙,爲其主人鄭氏知遠求四勿齋記。予曰:記在程子箴中。知遠請不懈益勤。程子年十六作<顏子好學論》,謂其學在於正其心,養其性。後作是箴,亦復举心與性言之。虚言心之體,動言心之用,奚言天命之性,習言氣質之性,互見也。顔子四勿之功,浑然天理之心,勿爲私欲勝也。本然天命之性,勿爲氣質勝也。物欲本心之賊,氣偏本性之雠。大將旗一麾,三軍用命,賊雠退聽。然則勿也者,非吾方寸所以爲將,而耳目口體之所以從令者乎?或謂聽箴似無工夫,殊不知視之蔽在前,聽之蔽左右,前後皆可入。離爲目,明在外,故當制之於外,以安其内。坎爲耳,明在内,非知於内,其不爲外之所誘者鮮矣。言禁其外之邪妄者,以不失其内之靜専者。誠之於思者,内無妄動;守之於為者,外毋輕動。四勿皆制於外之事,然先覺内之知止以制於外。哲人内之思,誠不待制之於外。此又程子微意之所在也。知遠以此名齋,篤教其子,好學不倦,誠有志於學顔子之學者。故予爲發程子之箴而爲之記。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靜春齋記
濟南程光道學《易》於予,予扁其讀《易》之堂曰「静春」,而光道復請予記之。予按:程子所謂静中春意者,匪徒見春之時,而見四時之皆春也。匪徒見春之在天地萬物者,而自有見於吾心中之春也。大造無言,四時自行,百物自生,至静中無窮春意。常人之心膠膠扰扰,雖在春風中而不見其所以為春者,猶與人終日交,識其面,未識其心也。無極太極,心之本體。無思無為,其本恒静。天地萬物之春皆出乎此,而人往往自以動失之。予嘗論《太極圖》、《通書》與《中庸》相表裹,太極生生春意何窮,《圖説》主静《通書》終之以「蒙」與「艮」,即《中庸》所謂淵淵浩浩,皆自大本中出。而不睹不聞不動不言之際,主靜工夫始終具焉。及其靜之極,而無聲無臭之天,即吾無思無爲之易,即吾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即周子所謂太極本無極也。天地自位,萬物自育,天下自平,静之功用淵且宏矣。光道誠能沉潜吾(易),蒙之山下出泉,吾之靜而清也。艮之兼山,吾之靜而光明也。窗前之草,川上之花,至前之梅,皆吾之靜而無靜也。然伯子終日靜坐猶泥塑,從之游者如坐春風中;叔子瞑目無言,當時立門外尺雪者與坐春風無異,何也?天地萬物之春固在光風駘蕩中,而未嘗不可見之風雪凌厉之際也。春無迹,見不以目,非闇然自修如佩韋晦木者,孰能自然有見於此哉?光道性靜可語學,予故告之以此,復書而爲之記。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琴琅玕記
竹在植物中得扶舆清劲之氣为多,玉與琴聲極清韶,堂下樂不敢與之齒。此昔人特以「琅玕」名竹,或以名琴。而吾友予墅環其居數千竿,予每造之,清風露氣,灑灑襲人。時則琴未聲也,吾已領琴之趣矣。坐定焚香,爲予一再鼓之,子猷心事,指下歷歷可見;曲中遺韻,凝在林端。未幾劃然笑、憂然鳴,又若聲應而氣求者。予嘗評之,二物頗類有道,而人或莫之如。氣恒清,人旦畫莫如其夜。味恒淡,道義之交變以勢利而移。心恒虚,人之不梏於欲者罕矣。翁居常對竹作吾伊聲,倦或枕書以卧,起或三四弄,或一鼓辄罷。讀書或對客作文字飮,或後園巡花樹,或花下弄諸孫,世間榮利殆無足以干之者。翁真有道之士乎哉!之二者受翁之知,以故供翁吟弄,久益不厭。世非無所於竹者,胸次且自無風月,茎蕙爲茅,琴亦復作鄭衛聲。竹琅开,琴不復琅玕矣。非琴之不復琅玕也,人琴其琴而不琅玕其琴也。鳴呼,此所以怃然思翁而三嘅也。翁嘗命子京從予游,彼竹之孫猶冀其日峻月茂、凌属風雲未已也。子京勉乎哉。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環綠亭記    至順元年三月
浙東都元師本齋王公爲汪子英扁其亭曰「環缘」,子英没,其子德麟述其父作亭之顛末、王公所以名其亭之意,属予作文記之。予嘉其意,爲之言曰:穹壤間美景無限,在人受用如何耳。斯亭也,溪山竹樹,萬錄森然,一覧在目。好天良夕,肅賔友觞詠其間,樽中之錄與溪山相映,至足樂也,其庶不負斯亭乎?雖然,未也。亭與泮水爲鄰,有藻,有芹,有茅,春波漾缘,大有可采,能采,采不己,其樂有浮于臨詠者矣。雖然,猶未也。窗外竹色侵書軼几上,竹简光浮,試取缘竹詩歌之。睿聖武公九十猶好學,德麟年方缘鬓,學當如何?况今有科舉,又有儒吏科,倘昆仲能知好學,異日各取恩袍以為親榮,萱花在堂,環錄在側,以副王公名亭之意。子其勉之。是為記。至順元年春三月吉旦雲峰胡炳文記。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水流花間亭記
「水流花間」者,桃源潘氏燕息之亭,子溫繼其祖玉成翁之志爲之也。度圃規池,栽花莳竹,紅香綠蔭,俯瞰清溪。春有崇桃,明霞炫畫。夏有浮植,香動凉颸。秋有天香古桂、晚節寒花,花凡數十種,多異品。冬則寒梅欲蕋,春蘭已芽。造化循環、生生之妙可見也。他凡奇芳珍卉,四時之花不同,而一水恒流其間。流者自流,非有意於花之開;開者自開,亦何心於水之流。適然有相值之機,悠然有相得之趣。雖自形自色,而若相應相求者。子溫讀書之暇,侍父叔昆從,或偕賔友相羊其間,景與心會,至樂之味當有未易以言喻者。然水有源,花有本,方其涓涓始流,固已欣欣向榮。其流也愈不息,其生也愈不窮。蓋花之本由水以生,而其末皆水之澤也。子溫於此有所思焉,感慨係之矣。玉成翁以勤儉起家,以《詩》、《書》迪後。子溫天質峻茂,加之學殖以培其根,以達其支,以暢其華,以無負源頭生生之造。其為繼志,固有大於此者矣。子溫勗哉。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深秀樓記
「深秀」者,桂軒呂君以名其燕息之樓也。樓在兩山間,左右峭壁雄峙(一),若不相讓,迫遽廻合,勢如拱揖。前三峰誇奇競秀,又若自獻於兹樓者。太守東平史公爲扁其颜,且徵記於予。予按:呂氏世家澧溪之上,比屋而居,族大以蕃。君性喜靜,遷居山中有年矣。今又自其居深入數十弓,刜荟翳(二),孱巌,中起巍樓,翼以華屋,畫棟朱甍,與穹谷堪巌相爲輝映。蒼筠怪木,珍卉奇芳,環繞幽遐,一覧在目。塵嚣不入,清風自生。花香禽弄,四時恒有幽趣。君於兹樓之勝,蓋有不徒取其秀而取其深者矣。詞華非不足多,而根本之培當不淺;才氣非不足尚,而道德之味貴有餘。君其能榄山川之深秀,而爲胸中之邱壑者乎?是宜爲之記矣。
〔一〕左右峭壁雄峙:右,原作「石」,據明本改。〔二〕刜荟翳:翳,明本作「蔚」。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中齋記
中齋者,高君仲達以扁其讀書之所也。客有難者曰:「此一字,動華以相授受,玄聖以爲德之至,紫陽夫子以爲天下之理無復加。仲達取以名齋,不過乎?」予曰:何人無此?何時無此?何事無此?何人之心無此?即吾天然自有者名吾齋,奚其過?况高氏自汴遷杭,缃素相傳不知幾葉。仲達之先大父號益齋,蓋有得於益三四二爻之旨。父聲甫科舉未興時嘗命仲達曰:「古者儒皆可吏,吏無非儒。爾其以儒飾吏,庶不俗不迂,以不悖于時。」暨科舉行,仲達呼其子立本,命之曰:「我家自秘丞公以進士出身,代不乏人。一脈斯文,罔俾今不承于古。汝其學焉,以襲世科,以縄祖武。」前後授受之言若不同,彼一時,此一時,皆爲不失隨時之義者。仲達嘗爲歙典史,歙人德之。今爲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司都吏目,數十路之士德之。儒臺楊公清正嚴敬,於人少許可,仲達獨得見之。跡其爲人,與人交不傲不諸,平居食服不陋不侈,性不嗜飲而好以觞客。表表然爲吏師,而汲汲然教子爲儒。以此名齋,蓋欲常目在之而用功於動靜語默之間,求以不失乎此爾。客以爲過,得非客之言過欤?客又難曰:「子爲中齋記,終始不及所謂『中』,獨冀其用力於動靜云爲,若何?」予曰:中無定體,隨時而在。不在動靜云爲,敢問中在何處?客不能答。遂書以記。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宏山庵祠堂記
宏山有庵,庵有祠。銅川胡氏有初也,歙婺源考水。胡爲著姓,唐明經爲之初。明經十一世而下,有居鄱陽德興者,銅川府君爲之初。府君讳伯龍,字仲虞,紹興庚午生考水,淳熙壬寅遷銅川,至慶元庚申而終。孺人汪氏生紹興辛未,以紹定庚寅慶恩封孺人。子本初、本中、本固、本恭,壬戌冬奉公喪葬宏山嗣垢。垢之名嗣,山之名宏,若開銅川後嗣宏遠之祥者。創庵,遂名宏山。初命僧智圓居之,庵田二十畝,初、中益爲三十,歲得米六十石,六之五飯僧,一赋于官。山川雄秀,松楸蒙密,每寒食拜墓下子子孫孫森如也。抑嘗遡其初,求之乎自唐天祐,今四百五十餘年,世代凡幾更。宋淳熙以後,亦將二百載。吾宗獨幸,繁衍如許,書香道味復深遠如許。上而明經公,近而銅川府君,不有以敷遺我後人得至是哉?是故譜有初,心亦有初,繼自今子子孫孫,皆能不失祖宗初心,葆固本根益深以宏,他日枝葉之峻茂,又岂不益宏且遠哉!然則宏山之庵、之祠有初也,蓋不惟譜之初而已也。山若地及墓前田,元隸本初子孫,後逐于本固子舉逊、本中孫文炜,皆不己私,以歸于庵如初。皇慶癸丑嘗撤是庵而新之,宏敞視初有加。舉逊之子文楧屡度僧能繼其初,智圓不忝,重建祠,增田。本固曾孫德常特來求記,以垂永久。皆可書。田凡隸婺源德興者,悉以聞于有司,具于碑陰,兹不書。文炜子士元,從事郎,蘇州判官。孫五薛徹兆卿,從事郎,今爲古田縣丞。某年月日炳文記并書。(以上<雲峰集》卷二)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句容縣學鄉賢祠記
祠鄉賢所以善風俗、表忠孝,所以厚綱常。容邑祠非其鬼者甚衆,古所謂「鄉先生没而可祭」者,學未有祠,非缺典欤?泰定乙丑,乃始闢講堂之西。按邑志及史書:唐有張公讳常洧,居喪盡孝,盧墓三十六年。劉公讳鄴,事主盡義,當黄巢之亂,不臣賊而死。此正李泰伯《學記》所謂「爲子死孝,爲臣死忠」者也。祠之于學,見鄉先生之所以可祭者如此,見士之所以爲學者當本乎此。高山景行之思,秋菊黄泉之薦,使人親親尊尊之天油然不能自已也。其或士之躬行於此稍有歉焉,不可以升斯堂、扣斯門矣〔一〕。然則此举有關于綱常、有補于風化不澎也,可不為之記乎?冬至前十日。(清嘉慶九年《江寧金石志》卷六)
〔一〕扣斯門矣:門,清光緒二十六年<句容縣志》卷四作「祠」。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重修勅賜天王寺記
天王寺額自唐中和始,寺初名豐樂,在茅山之陽,後遷浮山。伽蓝神顯大神通,環金陵數百里,祷水旱疾沴如響應〔一〕,聲靈聞于朝,咸以爲伽蓝神即昆沙門天王,乃賜今額。天祐二年,诏天下無額寺皆毁,近如承仙、道德、敬仁三鄉凡九寺,毁其八,惟天王以額存。宋至道二年,诏如天祐寺存如初。元符間,寺弊,僧法超刻志募緣,撤而新之,辛勤餘十年乃成。居無何,宋南渡,金兵江火及寺,殿桷水出如注,泥像觀世音眼有水如泣(二)。金人骇惧,火隨止。建炎後,僧守一嗣,葺唯謹,治之未幾而壊己隨之矣。大德丁酉,僧行超號物外,不假衆緣,慨然傾己橐創大殿。越三年,佛像供設具。又數年,創僧堂厨堂,堂後浚大井。復得眾耆舊及富豪相之,寶藏、經閣、鍾樓、兩廊、三門成。棟宇宏麗,金碧焜煌。超公又買田一千畝,歲入米八百石。鍾魚之響不絶,包笠之來如歸,自有天王斯為盛矣。徒孫法間從日述修建始末求記,且曰:「開山融禪師受法茅山,貞觀中居牛頭石室。永徽以來,負米丹陽,朝往暮還八十里,供僧三百。眾又念山之廢興凡四,天王著靈在唐僖時,前超經營、一嗣葺在宋南北將分時(三)。今有田可食,且可瞻往來,視開山負米時何如?今超公建造當天下太平無事,視前超修創時何如?知恩報恩,吾徒當何如用力耶?」余聞其語,歎而言曰:其不昧所自,而持心堅固如此,爲吾聖人之徒者可愧矣。遂爲之記。(一九二七年(江蘇通志稿》金石二一)
〔一〕如響應:應,原無,據清光緒二十六年本《句容县志》卷四補。
〔二〕「金兵江火及寺」至「有水如泣」:《句容縣志》作「金兵沿江纵火將及寺,殿中忽湧水如注,泥像觀世音兩眼如泣」。〔三〕一嗣葺在宋南北將分時:「一」前疑脱一「守」字。

圓寂寺記略〔一〕
句容縣之西南三十五里有赤山,曩時邑民避亂嘗棲其地,得保無患,咸謂山神有靈之故,願致力以供奉。會比邱景倫自溧陽來上元縣之香林院,素聞其名,相與出錢買地留之。知縣鄒惟叙代為之請,且言於府,乞以故圓寂寺之額移置于此,知府葉夢得許之。景倫艾夷蓬藿,規度庭宇,功未及成而卒。其徒道愿踵主寺事,而同門道忠實資助之。銖積寸累,積三十年而始成。有殿有室,有堂有寝,盧有齋厨,各安其置,以成其師之未逮與邑中耆舊之願云爾。圓寂本梁同泰寺,治平間始賜今額。(清光緒二十六年〈句容縣志〉卷四)
〔一〕題目代拟。

牀屏箴
清明夜旦之氣,正大天地之情。勿謂微事而非至理,勿謂暗中而無神明。此古之君子所以不敢弛然自放,於淋第之上,而且復戰戰兢兢也。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果齋箴
友人高彦道性嗜學,其父甚樂,而予未有以教之也。彦道讀書之室請名於予。予書一「果」字與之,且爲箴。箴曰:
坎水之流,始於蒙泉,不果其行,曷至于川。賢必希聖,聖必希天,果能此者,人十已千。孰爲凡民,孰爲豪傑。萬里之程,一念之烈。遷善而果,雷驚電掣。克己而果,矢去川决。乾爲木果,艮爲果蓏。果剛在上,蓏柔而堕。最戒悠悠,亦忌瑣瑣。志高力强,果何不可。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節齋箴
《易)至《節),卦六十,爻三百六十,合天地節而四時成。四時有中氣,有節氣。節也者,抑其過而歸之中也。節之吉且亨,與不節之嗟,勸戒備矣。六十四卦之終,復戒之曰:亦不知節也,非惟飮酒水火,未濟有孚,節義存焉。友人高唐馬璧從予説《易》,予名其齋曰『節」,復為之箴。箴曰:
天有節氣,四時成歲。人能節性,乃德之萃。坎水下塞,爲兑之澤。有限而止,儲豐於啬。言失之放,舌不可把。用失之侈,生理曷存。爵取節節,樽取尊尊。飲不知止,多不選癖。保合於乾,闔户於坤。欲不知止,自斧其根。所貴者節,知止有定。養之以靜,持之以敬。恬吾身心,培吾德業。存其固存,節之又節。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牧菴箴為王伯武作
《書》凡言牧,保養吾民,《易》言自牧,保養吾心。謙而又謙,存心過厚。譬彼善牧,羊先牧後。放羊能牧,放心弗求。欲動情勝,氣暴神浮。牧之何如,敬而無失。常自縄檢,毋令放逸。毋喜而馳,毋怒而競。防壯之觸,執謙之柄。梏牛豶豕,馬閑其與。畜之既極,何天之衢。

得樂亭銘
性分之中自有樂地,世之人得之者鮮矣。人孰無此心,心孰無此性。樂在内不在外,得之由我而由人乎哉?新溪戴君有道之士也,以「得樂」名其燕處之亭,新安胡炳文樂為之銘。銘曰:
性天之樂,自得其得。匪厭飲食,匪聲匪色。其外不牵,其中則全。心逸日休,其樂以天。松邊新溪,竹裏幽泉。鳞泳禽翔,孰匪自然。存心養性,知止有定。萬物静觀,四時佳興。樂得吾真,性天之仁。物得吾樂,性天之春。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靜室鉻
德方玉關人也,學甚勤,題其室曰「靜」,予爲之銘。銘曰:
太極之妙,動靜無始。動者其用,靜者其體。乾坤闔闢,爲《易》之門。未闢之先,闔户謂坤。喜怒哀樂,未發之時。浑然在中,鬼神莫知。無思無為,不睹不聞。非誠曷有,非敬曷存。惟靜故虚,惟虚故明。尸居龍見,淵默雷聲。乾専而直,坤翕而闢。靜以制動,心爲太極。動則爲智,静則爲仁。維仁之充,萬物皆春。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正心齋銘
友人馬惟貞平易敦厚,無一點流浮之習,請名齋於予,予曰:學《易》之法,先正其心。遂以「正心」名其齋,且爲之銘。銘曰:
吾心之體,本無不正。欲正其用,宜主乎敬。心兮本虚,有如太空。能無喜怒,不留于中。如衡之平,如鉴之明。衡無留物,能權重輕。鑑中無有,能照妍醜。密察吾心,或存或否。吾心之存,可檢吾身。吾失此心,失吾為人。常應乎物,不與物驰。防其邪曲,敬以直之。况於學《易》,尤當主敬。舍此一心,曷承三聖。

止善齋銘
古杭沈生繼善純敏可愛,自名其讀書之所曰「止善齋」,求予銘。銘曰:
善曰至善,極曰太極。人心天理,自然之則。如居之安,兹維其宅。如射之中,兹維其的。人莫能至,至或易遷。志之未果,守之未堅。心决所向,知止有定。欲堅所守,莫如持敬。明德之中,至善存焉。必止於是,酒純乎天。人欲蟬蜕,天理春融。自新新民,春意何窮。

自彊齋銘
從孫祖義從予游,予權其弱不克進也,名其齋曰「自彊」,且復爲之銘。銘曰:
南北之彊,圃於風氣。君子之彊,純乎天理。不能彊者,頺然而靡。是之謂弱,六極之底。其或能彊,惟氣是恃。外彊中乾,實則餒矣。硬着脊梁,特立不倚。緊着功程,力行不已。吾之此心,與天同體。唯天行健,一息萬里。朝斯夕斯,始是終是。不務勝人,而務勝已。乾壯大象,請觀所以。自彊不息,非禮勿履。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一心銘
一而大者,是之謂天。一心之中,一天存焉。孰存此心,主一無適。心爲天君,敬乃天德。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存與堂銘 并引
江君某取古詩義揭二字於中堂示其子孫,曰「存與」,庶子孫朝夕存之於目,不敢怠忘。求予銘。予窃歎世之人汲汲然求田問舍,謂存此可與子孫,不思天生我其初何以與我?且獨不聞象山讀《孟子》乎?此天之所以與我者一,此字自作一句讀,令人惕然有警省處。蓋天地之大,莫大於吾之心。天之所以與我者,此耳。與此在天,存此在我。與此在我,存此在子孫。我存天所與我者,則以與子孫。子能存之以與子之子,孫能存之以與孫之孫。吾子孫即吾此心,吾此心即吾子孫。惟天不容僞,惟天久而不窮。銘曰:
天之與我,其初固存。存天所與,以與子孫。豈惟子孫,造化經纶。充吾所與,春滿乾坤。雲峰胡炳文撰。

顧齌鉻
晦菴書院山長嚴陵邵春叟袖巨編示予,法然泣而言曰:「先君子言行有訓,祗服不敢怠忘,遂名其齋曰『顧』。願子有以發之。」予為之三歎而言曰:君年七十,猶知顧其父之訓,可謂孝矣。《論語》四勿視為第一義,《大學》三在顧為第一關。目之為視,常目在之為顧。視則有意於見,顧雖不見而常若見之,有回首戀戀不已之意。編中詩若文發顧之義為詳,獨未有拈出《西銘》中一「顧」字者,蓋在《書》曰「顧諟」,《大學》引之,而後此一字中格致誠正、修身之工夫備焉。《孟子>曰「顧養」,《西銘》引之,而後事父之孝與事天之仁兼焉。是雖《孟子》顧養之説,而實含《大學》顧諟之旨。天何嘗不顧人?人多不能顧天。父何嘗不顧子?子多不能顧父。不顧天不仁,不顧父不孝。然所謂顧天者,豈獨高高在上之謂天?天理在在呈露,常目在之則謂之顧。所謂顧父,但養口體?父雖不在而常存之心目之間,則謂之顧。然而顧父即所以顧天,天理常存於一言一行之際。父之顧子,惟恐其言有餘而行不足。子能顧父,則常勉其所不足而不敢盡其所有餘。言行相顧之際,其機至密。《西銘》所謂「理一分殊」,所謂「即事父之孝以明事天之仁」者,不過如斯而已。春叟蓋用力於《西銘》之學者,然吾權世之人不皆春叟也,故爲之銘以警。銘曰:
人顧其外,我顧其内。顧外荒唐,顧内迥光。我言顧天,匪顧以目。天在吾心,戒擢慎獨。至若顧父,視於無形。優然有見,視死猶生。言顧無浮,行顧無尤。有物有恒,顧匪外求。乾父坤母,顧吾所生。或不顧此,請顧《西銘》。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蘭室銘為張德庸作〔一〕
水孰無汀,兹以蘭稱。汀孰無室,兹惟蘭馨。惡彼繁華,澹然幽寂。靜裹春風,花中懿德。采非其人,德孰吾親。寧不吾采,吾意自新。香不以迹,而以其心。久與俱化,其味深深。姑從其類,夷情和惠。深潜純粹,惟顔其庶。(以上〈雲峰集》卷七)
〔一〕明本無此篇文。

節孝王氏夫人傳
王氏名靜婉,饒州餘干人,生宋寶祐甲寅,年十九歸于信之貴溪月巌程先生季子植,甫五歲,而植以疾殁,且與王訣曰:「吾父母老,不得終養,奈何?」王泣而對:「所不舉志以養舅姑,將無以見夫子於地下!」服闋,母氏欲奪其志,則又泣曰:「未亡人執定省禮於舅姑者,以夫子之言猶在耳也,之死矢靡他!」越五年,舅没,事姑翁氏愈益婉順(一),卧起必偕。至元壬午,時姑年七十,病卧琳蓐。一夕,羣盗至門,凝刃於姑側。王以身翼蔽,願代姑死,盗義之而兩釋焉。他日,姑病革,語王曰:
「汝事我無違禮,願汝子婦以汝事我者事汝,吾死瞑目矣。」先是,有以理數言祸福者,姑以王命叩之,則曰:「二十而嫁,嫁五年而婺,又十年而死舅姑。」相視,嘆曰:「節孝婦也,如命何?」迨今舅姑没三紀而王壽且康,子婦諸孫事之惟謹,人以爲節孝之報云。讃曰:
王氏凛然德貞,烈丈夫所不能爲,斯亦異矣。至其事姑,則猶如處女事母時,節與孝人不間於舅姑之言。雖衛共姜、陳孝婦何以加諸?上之人表彰之,可以美教化、移風俗矣。
〔一〕愈益婉順:婉,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彭王廟碑 泰定三年正月(一)
婺源郡西七十里曰霍口,大溪自張公山來,旁一派自三靈山來,兩溪合處,一山雄聳,彭王廟在焉。王讳畬,霍口人,唐末黄巢亂,率兄弟扦蔽鄉邑,死之。桂巌、思溪、高砂諸處立廟,此其降神處也。凡祷水旱疾疫如響,鄉民屡以非道呪咀者,神即殛之死。宋開慶己未,重慶受圍,兵交,空中見大旗曰「婺源彭王」,圍遂解。師李遇龍上其功于朝,加封。夫以王之英烈,生而爲邑人排賊患,死而爲國家靖兵兇,且自江至蜀凡萬里,光靈遠揚,惠愛旁孚,其動德固宜與祀典爲無窮也。廟未有記,鄉之父老陳惠、陳穰美石求予記其事,遂爲作迎享送神詩,俾祀而歌之。詩曰:
雙溪合兮溶溶,廟孤峙兮東峰。水秀兮山雄,據異氣兮神所鍾。廿口微兮賊刃紅,張義瞻兮戒其躬。飛精英兮蠶叢,搴大旗兮雲中。月暈拆兮息羣兇,日光懸兮照孤忠。役潛蛟兮年無凶,驅厉鬼兮翱祥風。神之福兮龐以鸿,神之祀兮宜無窮。泰定丙寅正月望郡人胡炳文記并書。
〔一〕明本無此篇文。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故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經歷馬君墓誌銘
君讳良,字良甫,世家高唐。幼在羣兒中倜傥有偉氣,人異之。長通吏事,一日,奮然曰:「儒不吏則迂,吏不儒則俗。吾肯爲俗吏哉?」於是益從鄉先生學,旁參博覧,自經史以至人情,急世之要,靡不通究。初為賔州路知事,以廉能著。邕州夙號難治,君為經歷,處事有條次,潔己御吏,平日以猾聞者不敢喘。爲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師府都事,在任除經歷,悉取諸路利病白于上,罷行之。有不可,必達其志。上官及同僚稍不如法,棘面爭。性剛直不阿,以故甚得土民心,而居其上者多不悍。左右兩江洞鄰交趾,負固為民害,其地水草毒惡。先是,官軍死者十八九。大德甲辰,左江洞寇黄聖訓叛,招諭難其人,佥曰:「廉幹彼素信服者,惟馬從事可。」君聞之,慨然自任曰:「唯吾可。唐貞觀初,嶺南酋長馮盎謀反,員外散骑侍郎李公能以一介之使代十萬骑,吾獨不能乎?」即日上馬去,冒瘴疠,歷巇岨,至輙叱之曰:「方今薄海内外悉臣,靡有叛者,汝何敢叛!汝何敢反!」且復喻以禍福曰:「榮汝官,樂汝土,視爾奔走流離終復身首異處,計孰得邪?思之,思之,無悔。」拜且泣曰:「公恩主也,敢不如命。」約日來降,歸途半,固致金二甕。君卻之,唤語其使曰:「歸語汝主,此非吾所欲也。地多野味,能獲一二寄我乎?」居無何,舁二異兽來。君俾致之帥圃,烹與上下嘗之。當時民曰:「飛吾單騎,出公不意。微公之勇,孰奪其氣(一)。卻彼甕金,貢我山禽(二)。微公之廉,孰服其心。」未幾右江洞寇岑世興亦叛(三),元師唐懷遠受省委招諭,領軍餘二千人留田州,軍無律,大爲民扰。君爲文檄于廉司曰:「唐元師於官無鴻毛之益,於民有泰山之損。本欲纂寇,乃爲寇也。」廉司韙其議,就以委君,君不能辭。往如初,世興感称約降,與聖訓不異。暨二寇來,元師將之入覲,掩君之功不以聞,人咸爲君冤之。大德丙午十有一月,以病卒于官,享年五十三。祖忠,父全。妻宋氏、張氏先君卒,李氏相繼逝。子堅、奎、壁,君卒時,壁未晬。弟善嘗自高唐來靖江取兄嫂喪以歸,至長沙,危,涉洞庭湖,善先邁,僕窘無資,以寄岳陽寺中。越十有四載,壁始知之,哭而言曰:
「鳴呼蒼天,吾父母何爲至是邪?孤不孝罪也。」徒步二千餘里,沿途哭泣,行者不忍聞。至岳陽,四喪俱在,聞者唶唶嘆曰:「微是子,馬公之魄不滞於殊鄉乎?今如此,天道不彰乎?」壁將護葬於高唐,求予銘。壁嘗從予學,故知其父行詳且信。予深愛其爲人而悲其志,遂爲銘。銘曰:
自負表表,特立矯矯,厥材寡雙。彼寇徂獷,能化其梗,用嘉靖于兩江。兩江人心,德君之深,視江流淙淙。我銘其藏,功遠而章(四),厥慶鴻以龐。
〔一〕孰奪其氣:奪、氣,二字原缺,據明本補。〔二〕卻彼甕金,貢我山禽:甕金、貢我,此四字原缺,據明本補。〔三〕右江洞寇岑世興:世,原缺,據明本補。〔四〕我銘其藏,功遠而章:藏、功遠,此三字原缺,據明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詹氏孺人墓誌銘
孺人詹氏讳道餘〔一〕,世居武夷,高曾徙崇化里,遂爲建陽人。曾祖讳光,宋進士。祖讳元,父讳僧,皆隠德不仕。詹氏幼有淑德,母黄氏教甚嚴。二十有四,適同里余仁起。仁起幼孤,事姑彌謹。蚤暮問燠寒痛奢,敬搔抑扶持之,湯藥必嘗而後進。饍具必珍饈,凡可求得之者,雖遠不惮。暨終,每節序或風雨霜露,泫然悲泣不已。生事葬祭,鄉鄰咸稱其孝。初適余時(二),家微,賴内助,不十年,田盧日闢。凡同鄉之貧乏者,借貸盈庭,或立契券不能償,詹氏取焚之。無何,孀居十有五年,撫育子若孫,處内外皆有條次,教以義方,不務浮靡,家裕復倍於昔時。子安定勤儉如其母,待鄉鄰以和,接朋友以禮,人人翕然稱之曰:「有是母,宜有是子也。」生於宋淳祐辛亥秋八月,没於泰定甲子夏六月,享年七十有四。仁起讳興,先卒。子一。孫男二,贇、資;女三。曾孫男二,焕、炫;女一。將以某日葬于某山下。構亭曰「思庵」。前事,以予友張存中所叙行實來求銘。銘曰:
生茂族,媲德門。孝而惠,靜以敦。躬勤儉,儀子孫。亭曰思,思如存。述壺桑,銘兹坋。懿厥聲,永於聞。
〔一〕孺人:此二字原缺,據明本補。〔二〕初適余時:余,原作「予」,據明本改。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金氏孺人墓誌銘〔一〕
程生霖衰經詣吾門,再拜泣血言曰:「孤不天,禍又延吾母。顧惟歙汪氏、嚴桂氏、信永豐韓氏皆有節孝聞于官,旌表其闾,彰彰在人耳目。孤不克以聞于上,使母之節之孝將泯没無傳(二),孤罪不容铢。先生肯賜之銘,其爲旌表莫大焉(三)。」言訖復涕泣再拜。予哀其志,按状:其母金氏讳柔真,父讳宜之,殁時母方三十。安貧守節,孀居四十餘年,清真之操,表裏始終如一。姑年逾八十,奉養一如所欲。姑有三子,别居迎養,不肯去,獨安於婺婦之家,孝可知也。臨終指天謂曰:「汝孝如此,願汝子孫之孝如之。」諸子孤幼,辛勤撫育,稍長,遣事名師,而訓敕甚嚴,以故皆克樹立。嘗病篤,其子霖述其行露香祷于天,夜夢數羽士至其家,病尋愈。自是夜香祈母壽康凡十有四年。母壽七十有七,無疾而逝。生于宋淳祐丁未,終于至治癸亥。將以十二月辛酉附葬西郊芳村。男四人,長雲,以儒爲休寧縣吏,先十有八年卒。次洪,出繼。其第三子也。幼,周。孫男十有一人,儒弟、祖澤、興翁、崇德、壽關、敬德、寧祖、光祖、懋德、福祖、貴德。女四人。銘曰:
跡不越闺闈,目不閲《詩》、《書》,而節靡渝,而孝靡虧。慈靡不足而嚴有餘,誰能旌之光里閭?吾能銘之藏玄墟。(以上《雲峰集》卷五)
〔一〕明本無此篇文。〔二〕使母之節之孝:節,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三〕其爲旌表莫大焉:其爲旌,原脱,據清道光本補。

【17】 全元文   卷五五一 胡炳文 (三)
明經書院大成殿上梁文   至大庚戌十一月八日
伏以經從《易》畫,而後百千世赖夫子之功。時自春秋,至今三十二周,庚戌之歲,塾序宮墙之有建,《詩》、《書〉、《禮》、《樂》以無窮。恭惟大道弥纶,至誠化育。有親,有義,有别,有朋友,亭亭當當六經之中;合德,合明,合序,合鬼神,本本原原一貫之妙。無極兩儀立,不言百物生。夏之時,韶之樂,獨以語克己之賢;社之土,稷之穀,合無踰上丁之祭。蓋出乎類,拔乎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者也,必有若能知聖人之爲高;况過者化,存者神,與天地同流,豈小補之哉,非孟子誰發王道之爲大?新渥頒九重之韶,大成加二字之封。海宇咸振文風,山林亦承德化。闢兹精舍,務在明經。堂殿巍巍,日瞻燕居之像;佩衿濟濟,人無鵠至之心。道體鳶魚,文章虎鳳。凡異日有成之造,皆昊天罔極之恩。兹因六偉歌,各述一經訓。
東 《易》更四聖妙無窮,六爻定位分三極,萬物先天起一中。
西 《書》從夫子摄其機,未説道中有升降,先從心上認危微。
南 《詩》是宣尼手自删,聲氣元從情性出,文章不落語言間。
北 《禮》書須要尋端的,《儀禮》爲經《戴禮》傳,節文之中有儀則。
上 《樂》在人心非絶響,無容桑濮侈音聲,可復箫韶真氣象。
下 《春秋》要在尊王者,王所爲即天所爲,身之也非假之也。
伏願上梁之後,斯文之運天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爲學之功日進,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善治聿興,真儒輩出。灏灏爾,噩噩爾,豈止用商、周之書?蕩蕩乎,巍巍乎,皆可行尧、舜之世。(《雲峰集》卷六以上卓連營校點)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21-12-02

【17】 全元文  卷五五二 徐明善 (一)
送胡君序
歙胡君郁文,親喪未竁,語及輒潸然。予家方左嚬右吟,稱貸四出(一),助之不能多也。君重請曰:「親喪,固所自盡,然不肖孤釁,即罰重矣。不須暇之,連二歲失二親,痛鉅力難(二),欲不鳴號於人,不可得。願重扳子一言,傥有哀之者。」子辭再三,而君弗舍。則思夫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此言何謂也?歧人我而言,則我於胡君無與也;诉乾父坤母而言,則我於胡君豈不猶兄弟也哉?乾坤以生物為心,人得乾坤此心以為心,故恻隠之端,在人均有,而尤易動。其推則先胞而後同與。怨婦之詩,流出天理,曰:「凡民者豈必鄉鄰,但耳目所接,救之不敢緩也。」若郭元振、范尧夫是已。放諸四海(三),此心同,此理同,而逆謂未必有斯人者,則予不獨胡君之罪人也。力有餘有不足,與有豐有殺,奚必錢四十萬、麦五百斛?凡有以將其側隠之發者,是即郭、范也已。此乾父坤母厥初生民之本心,仁人君子有戚戚焉,若斧若堂,雲横烟幕,胡君得所欲也夫,九京有所感也夫,仁人君子有令名也夫。
〔一〕稱貸四出:稱貸,原作「聘騎,據文淵閣四庫本改。胡校疑「聘」爲「聘」。〔二〕痛鉅力難:難,胡校作「艰」(三)放諸四海:「諸」上元衍「海」字,據文淵閣四庫本、胡校删。

【17】全元文   卷五五三 徐明善 (二)
寛居胡先生文集序
辭所以析理,辭修而理明,是以謂之文也。後乃有追琢組繍以爲工者,未若四十年來,詭經反理,鈎棘斷續,駡議調笑之甚也。余於江西凡三至,慨此久矣。若寛居先生之文,雅麗光潔,激昂曲折,理未嘗不亘其間,蓋卓然獨異於並時名能文者之文也。夫萬形皆有弊,而况空言。苟無理以本之,欲其不朽,得乎?先生之文,族姻既鋟傳之,其外孫羅君扳余題辭。余謂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此先生四十年超然異於人者。如愚喜拙,統緒在焉。先生赋之此天理融一之驗,謂斯集不長留儒林文苑,余弗信也。

【17】全元文  卷五五三徐明善 (二)
胡浩軒正聲集
浩然之氣,人皆有之,孟子善養爾。今人知天地之氣乃吾氣者鮮,故善養者尤鮮。胡君以浩扁其軒,可尚也。然予聞善養者,特完而無害爾。若鼓而作之,務於蓋世陵物,則非所謂盛大流行,與天地相似者也。君語及世人貪鄙淫邪,而皆裂髪竖,固知君浩然者形見不自制如此。然天下之不仁方不勝疾,聖人戒夫疾之已甚者。已甚,則吾氣先失其平也。况彼將應之以亂邪?不可不察也。夫自反而縮,道義充然,聖賢各足其浩然之樂而己。窮而在下,友朋如彼,必有内作而止,斯我化之也,故無迹;達而在上,官曹如彼,岂無望風而逝,斯我正之也,故不勞。浩然之功用大矣。君老益壯,斯善養之験,方有當世志,予欽遲未已也。因君示以衮泮《正聲》(一),輒書其後。
〔一〕因君示以衮泮《正聲》:衮泮,文淵閣四庫本作「大雅」。

【17】全元文  卷五六四 陸文圭 (五)
重修安定先生祠記   至順三年
子車氏殁,珠泗無嫡派。擇不精之荀、揚,粗有見之王、韓,君子無取。春陵起而《太極圖》、《通書》顯,關洛承而《易傳》、《西銘》著,斯文天界,聖人之體用具焉。然水尋其源,木茁其芽,則自三先生始。三先生者,胡翼之、孫明復、石守道也。宋景祐、寶元間,三人讀書泰山之下,以古經學爲天下倡。師道既立,學者靡然從之,而安定先生之徒最盛。蘇、湖兩學教法最備,太學取以爲式,因著爲令。然先生累舉不中第,因定雅樂,兩被召而已。以樂知先生者滋矣,謂通水利、邊防、曆法者尤滋。雖聖人之體用廣大精微,不止如門人劉彝之所言。要之廉洛以前,亦未有一人識見如先生者。先生爲范希文、蔡君羨、歐陽永叔所敬,而又能識程正叔之爲人,則其學可知已。何天下知之,而當時屡舉之,試官不識也。科目不足以得士,信然。先生生于海陵,殁于杭,葬于烏程之何山,故湖有祠,泰亦有祠。泰祠舊在郡泮之西,宋景定癸亥,提举吴蒙更建書樓齋亭,内外完好。海陵被邊,日尋干戈,遇定之餘,吏以柱後惠文爲急,先生之道晦而弗彰。既一星終,鞠爲茂草。天暦庚午,泰興陳敬叔由汴省貢士來長書院,顧瞻棟宇,有惕于懷。首捐圭租,續以己,不資旁助,盡力經營。自堂及霤,新構六楹。長廊繼修,遺像改飾。祭器什物,皆復前規。始庚午九月,迄辛未三月,梓人告備。州尹李某、判官趙某實贊其成(一),摄直學以董工者,公七世孫敬子也。公裔尚數人,賢者一人主祠。于是敬叔來徴文,以誌歲月。余記開封胄監昔有先生祠,紹聖中,林自,一妄男子,爲博士聞諸朝,撤去。自,乃主紹述者,先生非元祐人,何惡焉?吁!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祠之興廢,于先生之道何所损益焉!夫是以見人之好惡相遠,流芳遺臭皆當不朽。雖美陳也,實誅林也。先生有知,疑以余為隘。至順壬申清明日,暨陽陸文圭謹記。
〔一〕判官趙某實贊其成:贊,原作「讃」,據常州本改。


【17】全元文  卷五六七 陸文圭 (八)
莘隠胡君墓誌銘
余始至容山,詢邑之賢士大夫而願納交焉,或曰:「胡君宗尹,醇儒也,子欲見之乎?」余曰:「诺。」介其友江聲伯請見,君使其子長卿應門肅客,予舊於舉場中識之矣。少頃,君峨冠大帯而出,揖客中霤,退讓不自勝。坐而言,始始惟恐傷人。記憶前言往行,酬答如響,娓娓不倦。時復歎息,形於言外。扣其所學,淵源深不可測,儼然至元以前人物也。余心敬之,一再造其盧,情稍款,猶未究其議論也(一〕。其里中人為余言:君居家奉親篤孝,昆弟胥敬如賓。掩關不出,官府罕識其貌。獨嚴於教子,日有程課,夜分相守不寐。賓興詔下,喟然謂其子曰:「吾老矣,尚憶兒時場屋,汝力學勿惰,尚及見汝成名乎!」子再拜受教。家畜書甚富,邑士求書者必之胡氏。性儉約,布衣終身,敝居纔庇風雨。晚年稍加葺治,明牕浮几,湛如也。癸亥日長至,余約客芳潤堂小酌,期君不至。傳者曰:「君死矣。」客皆弗信也,而傳者众,曰:「晨起固無恙,日向哺,瞑目而坐,家人環呼之不應,乃逝。」吁!異哉!吉人而凶,可哀也夫。君生宋寶祐丙辰之五月,卒於至治癸亥之十一月,享年六十有八。君澤民,曾祖元震,祖南,父庭桂。娶趙氏,先卒。繼王氏。子體仁,長卿,字也。孫二人,尚幼。卜以甲子二月甲申,葬於城南五里之岡(二)。君未死前數日,謂所親曰:「吾欲以莘隠自號,求文於陸先生,以記吾平生,何如?」既不果。至是,其子來乞銘。鳴呼!吾之文,徐君墓之劍也。銘曰:
胡氏望安定建安,猗君言行古玙璠。内希先賢卓爾志,外愧薄俗赬乃顔。暮年拮據室苟完,高丘宰木歸荒寒。我評一鄉之善士,山石可移銘不刊。
〔一〕猶未究其議論也:究,常州本作「識」。
〔二〕葬於城南五里之岡:南,常州本作「東」。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21-12-02

【18】 全元文  卷五六八 陳栎 (一)
與胡雙湖書
《啓蒙通釋》中揲蓍五四爲奇、九八爲耦處,初學者或不能通。昔嘗思之:五去一而爲四,九亦去一而爲八,固也。然四何爲而爲奇哉?意者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具而後爲一年者。一其四時,一年之象也,此四時所以爲奇者。兩其四時,兩年之象也,此八所以爲耦。先生《通釋》中意必以易曉而未之及,愚謂曷若明白爲後學言之耶?高明以爲何如?

答胡雙湖書
三代以後,年數易考,有甲子。哀、定以前,年數難考,史與《稽古錄》世多牴牾,恐難一一以《稽古》為定。《通略》説「克明峻德」處,以為修齊治平,此説出于溫公,朱子述之耳,不意此老已見到此。今見《稽古》中,可考《大學》宗祖之説,出真西山《衍義》,其第一章即載《尧典》一章,説秦世變升降處,其説出尹起莘《綱目發明》,此外雖不無祖述,今亦難一一盡述,此其大者,卻不可掩爲己有。論明帝崇儒之虚美,不足蓋召佛之蹇禍,批教抑之大過。愚謂不過虚美耳。渠之崇儒,先儒于「富之教之」章已略及之,未是十分美事,舉竟邪正不兩立,既有召佛入中國之大過,則雖有崇儒十分好處,不足言矣。序文未作,終必須作,向有一族弟見《通略》,謂當春秋戰國時説及孔孟,後來未及增此。先生《纂要》如已及之,甚好,如未也,請添入,然後以一大議論包括之,意欲謂三代以上治與道合、經與史合,三代以下治與道分、經與史分。朱子謂呂伯恭不合先看史麄了眼,只當先看經,此後世經與史分故也。二帝三皇時,治統與道統合,聖賢達而在上,道明且行,此時經即史,史即經也。帝王往矣,治統與道統分,道統寄于孔孟窮而在下之聖賢,道雖明,不行矣。是後經自經,史自史也。史雖有司馬遷、班固以降諸人及司馬公《通鑑》,其畔于經者多有之。今吾輩《纂要》、《通略》之作,提起伏羲為道統之祖,而又提辍「克明俊德親九族」章以修齊爲治平根本,自可以斷盡三千年君德相業,以經之道,斷史之治,史即經也,且可爲宋三百年事張本,將述周程張朱,以俟他日續下筆,又何看史粗了眼之患哉!先生苟不下此筆,某明年當爲之,大掃一片議論,以洗近年一種鄙薄道學謂與晉人清談同科之谬論,先生寥此意否?

又答雙湖書 元貞二年(一)
癸巳之冬,先辱謙翰,隨即齋沐修答,未知其得達矣否?今年夏,書坊之所有刊《易本義》,亟不論錢買之,研朱焚香,每一展玩,每一景仰。方此梅邊細讀,見梅見《易》,如獲見君,而謙翰復翩其飛墜矣。亟爲展誦,乃知乙未柔納午夏方徹紫石稜(一),一以不堕浮沉爲幸,一以寄書難達爲嘆也。以多問寡,抑損勤渠,某也何人,可以承此?此蓋執事學愈高,心愈下,不自知其辭之謙耳。附注《詩傳》此一段大事,前歲聞有此举,甚以未得一聞緒餘爲歉,繼而似山、玉甫二丈相見聞,皆謂左右釋《詩》,多有可疑,讀《詩》之功,不逮《周易》。因叩其説,皆謂如「崇墉言言」,不當訓爲「言議」之類,他卻不能舉。今讀來教,誠有此説。某切謂文公於六經,惟《易》、《詩》特筆成書,自謂《易》被前輩説得道理多了,恐翻這窠臼不轉,至于《詩》無復遺恨,後有楊子雲者必好之,其訓釋亦云當矣。今欲附《語錄》纂諸家述己意,但存他説以互相發明,或發其餘意之未盡者足矣,不必過求異也。今承來示,謂《詩解》見騰數段去,復注其旁云不暇錄。惜乎某不得親見其説,徒以條教大略及所聞于人者想像蠡測而管窥之,當于何許而考核其真是之所在哉?「牛羊腓」字之「腓」,引《易》「咸其腓」證之極當。「崇墉言言」之「言」,引「于時言言」證之,恐未當。「于時」乃虚字,又有「于時語語」相連,其爲「言語」無疑。「崇墉」乃蹇字,以上下文「閑閑」、「連連」、「安安」及下一節「茀茀」、「仡仡」文意稍詳之,此不過言其高大之貌耳,不如只依文公説爲當。此等連字,據古人出口叶韻爲是耳,兼古字多通用,兩「言言」各自爲一義,不相妨也。「不顯不時」等「不」字只依舊説以爲「豈不顯豈不時」,似不可易。大率詩人之詞缓,反其詞以逆其意而讀之,味在言外。後來人多如此下「不」字,今人開口亦多如此,直訓爲「不顯」,未見其得。「履帝武敏歆」,此乃古事之荒遠可怪難明者,先儒釋之,大有兩説:毛注則謂姜嫄躡帝喾之步武,鄭箋則謂姜嫄履天帝之指拇。毛説似寔,鄭説似怪,然惟其怪也,不由人道,忽爾有娠,是以三棄之而卒收之,遂名曰「棄使」。只如毛説因祀高谋,夫唱婦隨,由此有子,此乃事理之常,復何怪?何棄乎?文公取鄭説,非好怪也,蓋以神聖之生,異于常人,容或有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類耳。故取鄭説冠于前,以蘇、張二説證于後,考究至此,他亦説不去矣。今存毛、嚴之説,以互相發明,亦自不妨,但不可必是此説而疑于前説也。要之,如此等處,姑存而勿論可也,縱巧爲之説,亦有何益?據愚之見,左右于《易》,不十分自立説,其附己見者,不過十之一二耳,今釋《詩》亦須如此,前輩之説,灼然未盡未明;而我之説,灼然穏當明白者,則出之,不然不如其己,不必過于求奇以來云云也。兼聞入閩之期已的,恐一刊印後,改正便難,幸聞有熊先生老成宿儒,相與參訂,必無輕易。如見熊公後,千慮之得,倘與之符,願左右勇于删削,只存其穏當者,稍涉奇異、不契公論則棄去之,使正大光明爲無繊瑕之拱璧,與《本義附錄纂註》久遠並行,不亦善之善者乎?未板行間,已聞異議,一板行,後使果有受人指點處,悔之何及?大槩朋友間,樂美服義者少,嫉妬背非者多,某平生無他能,頗酷于樂善耳,以左右下問之盛心純寔無僞,知其必能服善,故敢直以所聞所見爲告。若夫嫉妬背非,萬萬無之,但權或者之不免也。外承寄示《易辨》,極感極慰。陽虚陰寔之谬,左右謂與佛老異端之學何異,愚直謂此與兒童之見何異耳!闢之甚不難,但盡哀一部《易》中説虚寔處而與之辨,能如此詳明的當,則非精熟于羲經者不能也。正論日揭,異説冰消,盡美盡善,敬嘆不暇,某受賜宏矣!某十三日午方得解初九所惠書,外批索報甚急,且又聞道存歸期在十五日,恐蹉此便,欲寄良難,是以亟亟匆遽治復,只據一時愚見述之,直突覼縷,恐竦曷勝!何日一拜下風,少罄所藴。未見,惟厚自珍啬。伏干台照,不宣。
〔一〕元貞二年:陳栎癸巳冬之書乙未夏方達,故此疑胡雙湖答書「今年夏」至,當爲丙申夏至,則陳栎此書亦當作於此時,即元貞二年夏。〔二〕乃知乙未柔納午夏方徹紫石稜:乙,原作「己」,文淵閣四庫本此句作「乃知旃蒙協洽午夏方徹紫石稜」,崩蒙協洽即乙未年,故改「己」爲「乙」。

【18】全元文   卷五六八 陳栎 (一)
答胡雲峰請考評書
昨賓暘行,僭厓略數行字以請,兹領教墨三復,如侍典刊。大人之作文,自是者多,服義者少,非純不服義也,亦多有自知不明而不知己之爲非,知人不明而不知人之爲是者。彼有一等私小之見横乎胸中,耻己之失,惟恐勝己者,又不論也。此所以易于召鬧也。二三先生納之鬧蘭中,亦既解命矣,鉅帙六,謹以缄付來使,前數名外,其餘不欲嚴于去取,要亦無以大相遠,其雑排之以附于後,惟命。其截斷不使太泛,亦惟命。至于銓次之間,某管蠡之見,豈敢自以爲是?不契尊意處,聽自高下置之,更唯命。秉卓然之見,以持公論之衡,鎮喧嚣之辭,而立吾道之横,不能不于先生有望焉。經疑前六篇,寔欲作者主名,知其文不知其人,亦理所不可也。其餘諸經古赋,俱乞于後便中寵示全榜,批教姓字,卷上多撰他名或代名,不可以爲據。敢乞拜意玉湖相公:先生尊賜,皆出雲峰之吹嘘,感戢感戢!已修謝書,并及之矣。回仲儀郡博一缄,併此附去,頥指呈達為荷。褚短心悠,未究仲惙,惟高明鉴之。未見間,更望珍啬,以壽斯文。不宣備。

【18】全元文   卷五六八 陳栎 (一)
答胡玉湖請考評書
某自一二十年來,側聞執事先生允協與情,丕承先志,以明經一脈,倡率士類,佐闡人文,甚盛甚休,由是歸心門墙,積日如髪,第未獲一拜下風,常用悒悒,以為此生欠事。圖今者會友以文,巨帙累重,羲以銓次,嘗解托雲峰先生力爲辭之(一),雲峰不特不善爲我辭,且勾引先生賜之劄翰,于是乎虽勉披賞,不敢辭矣。甫得竣事,謹以授之秦綱,望賜台電一照之,未知能惬高見、契公論否耳。靖惟先生于玉比潤,與湖俱清,振起斯文,是亦爲政。後举不過一再秋風,逆續文公丁卯之氣數,機關所繋,未必不由于斯,栎也預以為賀。至于悯熱悩之漳,衣之以粤雪之輕,解粧寒之圍,飫之以松明之紅,此意厚甚,下拜之餘,附此以謝。未知何時掬湖中玻璃玉以洗昏花,以快披覩?臨楮不任拳拳。
〔一〕嘗解托雲峰先生力為辭之:解,文淵閣四庫本作「轉」。

【18】全元文   卷五六八 陳栎 (一)
答胡雲峰書
近齋心价者捧至教字,披誦方知有八月半之翰而未领,隨即虔答索及《四書發明》四小帙,附齋心回便拜呈,今不知已到未?此月望,賓陽方遞示前翰,連張累紙,詳縝謙厚,雖得順下而聽(一),何以過之?快甚慰甚!賜報諸作姓名,明經人才之盛,足見師友淵源,敬嘆久之。王葵初聞其名矣,董季真以乃翁所编《蔡傳附錄纂疏》來,竭力與删定補註,内其葵初批字删除處,見其學識不凡,因附書達葵初,不蒙一字之答,想是季真匿之。其説甚長,他日有會晤緣,當及之。拜問《本義》二條寫去之後,隨即悟《文言》乾九二,夫子明有「乾德中正」語,已悔所疑之過,今蒙詳教,頓覺豁然。以程子「中無不正」及《未濟》九二證之,了然矣。朱子曰:「九居二本非正,以中,故得正也。」此亦《易》「不可爲典要」之一。知正例而不知變例,固不可也,惕属亦是至疑,蒙批教詳明,尤幸尤幸。朱子曰:「無疑處卻要有疑,又要無疑。」使我之有疑得以無疑者,先覺之賜也,感刻感刻。賜報《本義通釋》外,尊著不一,既未板行,又難盡借。又賜報《四書通旨》之著,前信方謂未成書(一),以今尊諭觇之,書成矣。坊中四種,《附錄》爲最,《纂疏》多不滿人意,《集註》依様畫葫盧而已,不堪視覧,故不得已而有發明之编。今蒙批論謂《纂疏》、《集成》多有差經,可謂先得我心。又報《集成》外添得數家,亦難得也。《大學》有盧玉溪《通義》,最不易,想亦在一家之内。若夫北溪之《學庸講義》、陸坦之《木鐘集纂疏》已略取之,但未盡善爾。前信欲拜觀《通旨》,數十板以見規模大緊,賜教為幸,颙望颙望。
〔一〕雖得順下而聽:順下,文淵閣四庫本作「前席」。〔二〕前信方謂未成書:方,原作「將」,今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18】全元文   卷五六八 陳栎 (一)
答考水胡盤溪  代子西
比貢柔缄,特厘答翰,光芒飛動,與二寶而三珍,感感。某前日以瑣尾細故,不獲已又修字為記室渎,發未二昕夕,而秦使突如其前,晉帖翩然而下矣,其何以當之!某材侔機線,恩受言絲,上有七十歲之親,遠爲二千里之役,半山所謂「古人一日養,不以三公换」,有味斯言!趦趄久之,家嚴時勉之行。君親之命,俱有不容違者,遂方敢爲行計。避左里之險,道出九江,不獲禀違,政此自訟。讵圖雲郁穆,叢珍稠叠(一),嘉而貺之,禮意勤鄭也如許(二),卻之不恭,受之有愧。與其不恭也,寧愧登嘉勉受(三),其何以報之(四)?外辱霜蹄,謂賜虞祖屈産之馬;似復晉歸,其不欲明言卻之耶?《禮記》所云「如斯受賜」,凝兒何敢不拜!
〔一〕叢珍稠叠:稠叠,原脱,今據文淵閣四庫本補。
〔二〕禮意勤郑也如許:文淵閣四庫本作「禮甚豐也」。
〔三〕寧愧登嘉勉受:受,原脱,今據文淵閣四庫本補。
〔四〕其何以報之:報,原作「肯」,今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18】全元文   卷五七九陳 轢 (一二)
祭胡雙湖文
鳴呼!儒者明經,莫難於《易》,先生家學,《易》乃世習。《易》百十家,不輕所宗,《啓蒙》《本義》,獨宗晦翁。晦翁十八,以《易》薦鹗,先生亦然,可觇家學。晦翁著書,以身之退,先生著書,以身之聱。大肆其力,幾絶韋編,《附錄》《纂註》,海内廣傳。玉齋為父,雙湖為子,《啓蒙》《通釋》,並傳濟美。景伯父子,俱註《左氏》,名傳書亡,豈公家比!又以餘力,明晦翁《詩》(一),雖未拜讀,以《易》可知。晦翁忠臣,先生其一,以儒明經,功孰與匹!方壽斯文,棟孔子堂,讣音忽傳,有涙其濟。鳴呼!我侍先生,自丁酉歲,邇年以來,罕得聚首。泰山北斗,心常瞻仰,自京南歸,書問屡傳。近者秋孟,先生賜訪,留僅七日,莫淹歸鞅。期以秋季,為我再來,將一月留(二),方赋歸哉。僅辱遣書,賜一經紀,怱怱奉答,尚邀再至。十月下旬,董君走伻,報公捐館,臨没寄聲,欲托以孫,來我家塾。平生于人,諾無敢宿,蓋恐來春,之官古荆,尚俟商略,方報刍靈。髹漆之諾,兹用掛劍,表平生好,將以簿奠。鳴呼!先生之壽,垂及古希,先生之書,千古昭垂。乾坤若毁,大《易》方已,名與《易》俱,可無憾矣!下見玉齋,心事昭彰,父子相繼,爲脩文郎。吾文不文,寫先生心,先生如生,褒如欣欣。尚饗!
〔一〕明晦翁詩:原作「晦翁明詩」,今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二〕將一月留:將,原作「詩」,今據文淵閣四庫本改。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