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528阅读
  • 101回复

史书古籍记载的历史名人传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06-07-30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胡天游
胡天游,字稚威,山阴人,初姓方,名游。副榜贡生。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荐举鸿博,次年补试,鼻衄大作,投卷出。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置酒高会,分题命赋,天游辄出数千言,沉博绝丽,见者咸惊服。性耿介,公卿欲招致一见,不可得。后举经学,再报罢。客山西,卒。著有石笥山房集。
  自言古文学韩愈,然往往涩险似刘蜕,非其至也。俪体文自三唐而下,日趋颓靡。清初陈维崧、毛奇龄稍振起之,至天游奥衍入古,遂臻极盛。而邵齐焘、孔广森、洪亮吉辈继起,才力所至,皆足名家。后数十年而有镇洋彭兆荪,以选声鍊色胜,名重一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06-07-30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儒林二-胡瑗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中,年四十余。景祐初,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者。范仲淹荐瑗,白衣对崇政殿。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同较钟律,分造钟磬各一虡。以一黍之广为分,以制尺,律径三分四厘六毫四丝,围十分三厘九毫三丝。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丁度等以为非古制,罢之,授瑗试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辟丹州推官。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召为诸王宫教授,辞疾不行。为太子中舍,以殿中丞致仕。
  皇祐中,更铸太常钟磬,驿召瑗、逸,与近臣、太常官议于秘阁,遂典作乐事。复以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辞不就。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乐成,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取旁官舍处之。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材高下,喜自修饬,衣服容止,往往相类,人遇之虽不识,皆知其瑗弟子也。嘉祐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治太学。既而疾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时以为荣。既卒,诏赙其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06-08-06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胡烈兒名渊,字世元,遵之孙也。遵,安定人,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至车骑将军。子奋,字玄威,亦历方任。女为晋武帝贵人,有宠。太康中,以奋为尚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弟广,字宣祖,少府。次烈,字玄武,秦州刺史。次岐,宇玄嶷,并州刺史。广子喜,凉州刺史。字渊小字鹞鸱,时年十八,既杀会救父,名震远近。后赵王伦篡位,三王兴义,伦使渊与张泓将兵御齐王,屡破齐军。会成都战克,渊乃归降伏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06-10-01
胡应麟(1551--1602明文学家?字元瑞,更字明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 人,浙江兰溪人。万历举人。筑室山中,聚书四万馀卷,从事著述,徵引广博。诗文承七子馀风,但持论已稍有变化,由重视格调而转向于神韵。所著有《少室山房类稿》、《诗薮》、《少室山房笔丛》等。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06-10-01
汉朝 胡广
胡广生于公元91年,周流四公,历事六帝,三十余年,礼任极优,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但对儒家而言,评论其为逊言恭色,取媚于时,无忠直之风。其官任大致如下:125年为尚书仆射,132年为济阴太守,134年由大司农升为司徒,146年为太尉,147年罢太尉,又封安乐侯、司空,151年进太尉,166年司徒,168年为太傅录尚书事,172年3月薨,终年82岁。

胡质
胡质(?—250),字文德,淮南寿春人,三国及西晋初期,魏文帝时,官至东莞太守、荆州刺史,后加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其子胡威,字伯虎,晋武帝时官至青州刺史。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质在曹操当政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他之所以日后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四年后,朝廷追思清廉之士时,考虑到胡质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胡质虽然当官,可家中并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好骑着毛驴独自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又无不钦佩。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卒于青州刺史任上,朝廷因其政绩突出,且为官清廉,特追赐他为镇东将军,加封谥号为“烈”。

胡遵
《晋书》中记载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唐宋以后,安定胡氏开始衰落。衰落的标志是一部分胡姓人迁到河南新蔡,另有一部分迁往泰州如皋县。宋代著名学者胡瑗就出于这个宗族,别人称他为安定先生,《安定临泾胡太后家族世系表》共三十世,始祖为胡遵。第二代胡奋之女胡芳为贵嫔,第六代胡国珍之女选入掖庭,为充华世妇,生子元诩。元诩即位后为孝明帝,尊生母胡氏为皇太后,她临朝听政,权倾朝野。第七代胡盛之女又当了孝明帝皇后。
只看该作者 75 发表于: 2006-10-01
胡昌翼
  据胡氏宗谱记载,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晔受梁王朱温的威逼,仓皇离开长安。东逃途中,皇后何氏生下一个男孩。当时,徽州人胡三正在当地做官。出于为朝廷分忧的思想,胡三将太子改名胡昌翼,抱回家乡抚养。
  胡昌翼也就成了西递胡氏的第一世祖。《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有这样一段故事:‘始祖昌翼公,本昭宗之子......为避朱温乱,赖臣胡三公庇匿婺源之考川,遂冒胡姓。’后唐时,昌翼公以明经发进士科,故称明经胡氏。” 婺源旧志载:考川(今考水)人胡昌翼,系唐末后帝之子。因唐被后梁朱温所灭,后子流亡,被在长安(今西安)为官的的婺源人胡三遇见,将其掩带回籍,更名改姓为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925)胡昌翼考中明经科进士,但不做官,仍隐居乡里。尝捐资在膛源建有一桥,其地故改名为“太子桥”。
只看该作者 76 发表于: 2006-10-01
胡安国
胡安国(文定公)(1074~1138)南宋理学家。字康侯,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人。幼聪敏,七岁能诗。绍圣四年(1097)进士,历常州府判、荆南教授、湖南学宫提举、提举江西东路学事、尚书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读(专讲《春秋》),终官中书舍人兼侍读。在仁途中,因与朱胜非、黄潜善等权党不睦,屡遭贬谪。曾一度退隐于湖南衡山,专门从事《春秋传》著作,被称为湖湘学派的先驱者。元符年间,迁隐于武夷山,撰写《春秋传》。他从治《春秋》到著《春秋传》,经历了30多个年头,在武夷山隐居达八年之久,晚年自号为"武夷翁",人称为"武夷先生",清康熙皇帝颁赐其祠匾额称"霜松雪柏"。
胡安国游宦在外,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毕其一生,虽在官四十年,而实历职不及六载,很长时间都在家乡武夷山留连栖息。其父去世后,他辞归武夷,“遂称疾不仕,筑室墓旁,种稼自给,聊以此终身”(《宋史》本传)。后来虽然重新起用,但他仍系心于武夷山。清《武夷山志》说他在晚年时因“廷臣诋毁,除永州,予祠加宝文阁直学士,退居武夷,自号武夷翁,年六十五岁,卒谥文定,(明)正统时,从祀孔庙,成化三年,追封建宁柏。”
胡安国毕生致力于研究理学,他是洛学大师程颐的再传弟子,他的师父谢良佐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颢、颐)门四大弟子。《春秋传》是他研究理学的结晶。大家知道《春秋》是儒学经典之一,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胡安国独钟《春秋》中的“匡世”、“济世”思想,因此他殚精竭虑地阐释《春秋》,撰写《春秋传》。他从治《春秋》到著《春秋传》,历时凡三十载,足见他治学之勤奋和态度之严谨。寒暑三十载写就的《春秋传》曾被宋高宗列为经筵读本。元皇庆二年(1313年),朝廷下诏行科举制,更以《春秋传》定为经文,与“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的合称)并行。尊重《春秋传》之风延至清康熙年间。
  胡安国纂修《春秋传》,得助于他的次子胡宁。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安国之传春秋也,修纂检讨,尽出宁手。”胡宁不仅协助乃父纂修《春秋传》,还著《春秋志疑》30卷、《春秋通旨》。胡宁秉承其父“霜松雪柏”的气节,不向权贵屈膝,史书里记载着他与秦桧抗争的趣事。
胡安国生前曾与一代权奸秦桧相交甚笃。秦桧没有暴露其本性之前,曾经以忠臣自居,因而蒙蔽了不少好人,胡安国也被他蒙在鼓里。民国《崇安县新志》载:“金人欲立张邦昌,秦桧抗议,安国益奇之……桧为左丞相,而吕颐浩自江上督师入,为右相,欲排桧,且去异已者,未得其方,或教其为朋党,指安国为魁……遂落职。”胡安国竟然因为与秦桧私交甚笃而被秦的政敌诬陷直到罢职。
胡安国逝世后,秦桧的丑恶面孔暴露无遗,他的所有子侄毫无例外地对秦桧交恶。次子胡宁,以父荫补宦。秦桧当国时,胡宁被封为敕令所删定官。绍兴十八年(1148年),桧子熺自翰林学士承旨除知枢密院事,问宁:“儿子近除,外议如何?”宁曰:“外议以为相公必不袭蔡京之迹。”桧默然。(见民国《崇安县新志》)秦桧迫切期待故交子弟对他父子的擅权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岂料反被胡宁将了一军,被含沙射影地讥为“蔡京父子擅权”。又载:“桧问:令兄(指胡寅)近有何言?宁对曰,家兄致意丞相:善类久废,民力久困。桧意甚愠,因曰:‘先公《春秋》议论好,其如行不得何!’宁曰:‘惟其可行,方是议论……’既而宁上书,劝桧避相位以顺消息盈虚之理。桧益怒。”胡寅对秦桧残害善类,糜费财力的怒斥;胡宁维护乃父《春秋传》著作中的核心部分——安民匡世、尊王攘夷,与秦桧展开唇枪舌剑的论争;胡宁驰书秦桧,直言奸相退位让贤之理。这一切都保持了两宋绝大多数理学家所共同具有的高风亮节和抗金信念。胡安国和他的两个儿子满腹经纶,但因得罪权贵,终身不得志。胡安国的三子胡宏和侄儿胡宪,都因不满奸佞当道,先后弃官隐居林野,专心著述和讲学。后人仰慕胡氏四贤的道德文章,遂四贤祠于武夷山文庙东侧(今文化宫路),祀奉胡安国、胡宏、胡寅、胡宪,还勒石图赞。图像的线条生动流畅,或峨冠博带,或儒巾布服,因人而异,形象逼真。赞词用传统四言形式,概括了这四位理学家的一生业绩。碑文如下:
赞胡安国
道闻伊洛,志在春秋。格君化俗,扶纲阐猷。
进则抗论,退则归休。大冬松柏,凛凛孰俦。
赞胡宏(五峰)
上绍父业,下友名贤。纂言纪事,提要钩元。
衡山巍巍,湘水渊渊。南北仰止,孰不慕焉。
赞胡寅(致堂)
英伟之姿,渊源之学。挺挺乔松,昂昂孤鹤,
忠鲠不移,迁谪自若,管见诸书,千古昭灼。
赞胡宪
安贫乐道,祠禄养亲。身虽在野,心不忘君。
晦翁东莱,俱列门人。言行之美,举世所珍。
这四帧碑刻现保存于武夷山市博物馆。抚碑沉思,仰慕先贤之心油然而生。可是, 曾与秦桧当面交锋的胡宁为何未被尊为胡氏之一贤,这也许是后人的疏忽吧!

胡 寅(1098~1156)
南宋学者。字明仲,崇安人,胡安国从子。宣和三年(1121)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司门员外、起居郎、永州知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侍读,直学士院,徽猷阁直学士。靖康时,因不附和立张邦昌为伪帝之议,弃官退居武夷山五曲罗汉岩,建夺秀馆致力于理学,自号"致堂先生"。绍兴初再起用为徽猷阁直学士,因忤秦桧又遭贬。桧死后复官,不久再度退隐武夷山著书讲学。有《论语评说》,《斐然集》等多种书籍。
胡寅是胡安国的大儿子,武夷山“夺秀亭”就是他修建的,那是在南宋初年,金人南侵,胡寅上书高宗,请朝廷纠合义师,北向迎请徽、钦二帝,不宜遽践大位,因而得罪了皇上,胡寅遂奉祠归,回到武夷山。此时恰好曾经协助韩世忠大败金人于濠的功臣、具有豪勇游侠之风的名士刘衡(字兼道,崇安人)也弃官回归武夷。两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胡寅因而相邀与其一道,在罗汉石上修建了“夺秀亭”。两人在一起纵论国家大事,或对酒当歌,或谈经论道,颇得山林之趣。而刘衡又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胡寅曾为诗道:“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三)建炎三年(1129年),胡寅复出,任起居郎,后迁中书舍人。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因与秦桧有悖,被谤,“寅坐落职”(见《福建通志》列传),胡寅又回到了久违的“夺秀亭”。他在这儿谪居时,完成了数十万言的《读史管见》及《论语评说》等著作。(《宋史》本传)因为他在居室上题匾曰:“致堂”,因此学者们称之为致堂先生。
自胡寅、刘衡相继辞世后,“夺秀亭”铁笛声声依旧,但知音寥寥。直到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创建“武夷精舍”时,重又寻访到了这个风景胜地,于是就在夺秀亭的故址上重新盖了一组新建筑,并取胡寅《题夺秀亭》中“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的诗句之意,改其名为“铁笛亭”,以为纪念。

胡 宪(1085~1162)
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教育家。字原仲,世称籍溪先生,崇安人。幼年从学于叔父胡安国,绍兴中,以乡贡入太学,不久即回故里,致力农耕奉养母亲,兼研理学,在家乡颇有义声。朝廷众大臣合章奏其义,召赐进士出身并授建宁府教授。当时是秦桧专权,他以母亲年迈请祠返乡事亲,潜心研究理学,在武夷山与刘勉之共研学问。秦桧死后,被召为秘书省正字,此时他年已75岁,但他欣然受命,到京上疏陈言"金人必然败盟,老将元宿只有张浚、刘锜可用"。疏上后即返故里,留之不住,返里后重与刘勉之、刘子翚合力著述。朱熹、吕祖谦、魏掞之等均曾从师于他,朱熹师从于他最久。
胡宪
胡宪原仲号籍溪,师从安国训朱熹。
克己功夫所谓学,植立危坐守礼仪。

胡 宏(1105~1161)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胡安国之三子。少聪敏,15岁能编《论语说》和《程氏杂言》。后入太学,师杨时、侯师圣等。初以荫补承务郎。愤秦桧当权,遂借丁父忧隐居衡山。桧死,张浚等荐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下诏起用,但诏命未到,他已重病不起。胡宏学识渊博,与其父胡安国为湖湘学派的创建者,张栻等是他的学生,朱熹亦深受他的学术影响,武夷山人以"上绍父业,下友名贤,纂约褪拢?嵋?吃??馍轿∥。???ㄔāD媳毖鲋梗?氩荒窖?quot;的碑刻纪念他。石碑现存武夷山。
胡宏
文定季子胡仁仲,龟山门徒胡五峰。
仁义体用天道一,动植流行物性同。
务其宜也通其变,诚有为焉信有功。
致知缘物身亲格,如此知言出胡宏。
胡宏:《知言》

  又胡宏,字仁仲,福建崇安人。他是名儒胡安国的儿子,是程颐学生的学生。胡安国在政治派系上和秦桧接近,因为他“颇重秦桧之大节”。但当秦桧当权的时候,胡安国家的老大胡寅、老二胡宏,都对秦桧表现了不合作主义。胡宏为反对秦桧,不肯做官,不但写措词严厉的情绪秦桧,还“优游衡山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他上书宋高宗,说廷臣“不能对扬天心”、“皆为身谋”,以致大家不努力把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接回来。但他不知道:这根本就是宋高宗自己的原案啊!——那两位前任皇帝若回来,宋高宗自己,又怎么做皇帝呢?
  胡宏在政见上悬格甚高,但在学说上,却比宋朝道学家开通得多。他反对二分法“天理”与“人欲”,也反对二分法“圣人”与“众人”,这种前进思想,难怪要遭到朱熹的大力攻击。朱熹写“胡子知言疑义”,一方面从八大段攻击胡宏,他方面又断章取义,这种作风,正反证了胡宏学说中真的有了道学家讨厌的成分。翻出《朱子大全》一对照,倒真是一件妙事。
胡大时 字季随,号盘谷,福建崇安人。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宏的儿子,史称盘谷先生,全祖望《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称他胡盘谷。研习理学,是张栻门生中的首领,声望甚高。终生未做官,潜心研习理学,曾多方求教,与南宋时的朱学、事功学、陆学等各学派都有接触,兼采众家之长。


胡 宁(1109~?)
南宋学者、理学家。字和仲,安国次子。以恩补将仕郎,诏为见习馆职,迁太常丞。秦桧当权,要将己子秦熺由翰林学士承旨提为知枢密院事。秦桧问胡宁(因宁是敕令删定官员):"儿子近除,外臣有何义论?",欲探外臣对此事的态度,他答道:"外议以为相公必不袭蔡京之迹"。秦桧怒,借机控他为赵鼎门客而被罢官,放夔州路安抚司参议,后又改澧州。他借病为由,不予就任,改为主管台州崇道观。他弃官隐居在武夷山,与兄胡寅共同力协助其父胡安国编著《春秋传》,并自著《春秋通旨》以辅助《春秋传》,时人称为茅堂先生。
只看该作者 77 发表于: 2006-10-01
胡宗宪(?~1565)
中国明代大臣。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他联络严嵩党羽赵文华,被升为右佥都御史,行使抵御倭寇的职权,后又代任总督。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朱厚熜宠信,晋兵部尚书。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通倭海盗首领王直、徐海、陈东等。但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严嵩败后,他被劾为严党,革职逮问,明世宗特令释放闲住。后发现其与严嵩子严世蕃勾结的信件而下狱,病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
只看该作者 78 发表于: 2006-10-01
胡環
中国辽代画家。契丹慎州乌索固部落人,一说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生卒年不详。擅人物、鞍马、骆驼,作品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人物及其骑猎、游牧生活,手法细致,形象逼真,富有生意。有《卓歇图》、《出猎图》、《回猎图》等传世。子胡虔亦能画,擅番骑,承其父法。
只看该作者 79 发表于: 2006-10-01
胡瑗
 胡瑗(993—1059) 北宋学者,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如皋人)人,他的父亲胡讷,任过宁海军节度推官,离任后因“家贫”举家迁居如皋南门外胡家庄。胡瑗便诞生于该地,后移居城内严家湾。宋代理学先驱,教育家。祖籍陕西安定堡,后随父迁居如皋城南郊。幼年好学上进。宋景祐元年(1034年)在苏州讲授儒家经典,被聘为苏州郡学首席教师。景祐三年,至北宋都城开封参与更定雅乐,并参与研究钟律,制成定音标准乐器钟磬。庆历二年(1042年)以保宁节度推官身份任湖州州学教授。皇祐四年(1052)年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后升任大理寺丞,嘉祐元年(1056年)升任太子中舍,充天章阁侍讲。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嘉祐五年六月病逝于杭州。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 ,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 。
  胡瑗学识渊博,主张学校需用“明体达用之学”教育学生。他注意“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在主持太学期间,他把学者按攻经学的、研军事的、喜文学的,分别群居讲学,井常设意命题要求学生在讨论中作出判断,使学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大理寺丞,宋仁宗曾派员把胡瑗的教授法编为《学政条约》,向全国各州县推行。胡瑗曾到海安地域讲学,影响深远。明代凤山书院内曾悬挂胡瑗画像供学生瞻仰。明嘉靖年间,凤山已建有胡安定公祠。
  胡瑗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立志成为一代圣贤。20岁时他游学于泰山,10年间没有回过家乡,每得家书,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两字,就随手投掷山涧,以免撩起乡思,不能静心苦读。后与同窗孙复、石介成为一代宗师,并称“宋初三先生”。但以胡瑗所授学生最盛,教育方法最为完备,形成“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成为宋代理学的先驱。
  公元1034年,他在苏州讲学,受到社会的好评。次年,苏州郡学建立,知事范仲淹礼聘他任教。他以“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为宗旨,倡明教化,奖掖英才。由是苏州郡学名扬海内,被各地奉为楷模。
  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谅聘请他为州学教授,远道来学者常有几百人。他不为传统教育程式所囿,大胆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主张用“明体达用之学”教授学生,要求学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为此,他依照学生愿和才能,实行分科教学,创设“经义”和“治事”二斋,开我国教育分科教学之先河,造就了不少人才。
  胡瑗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宋王朝的重视。1044年朝廷令各州县兴学,并在京城创建太学,派专员去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著为令”。1052年,他被调进京师担任光禄寺丞、国子临直讲,并主持太学。这时的胡瑗已饮誉天下,各地的学子云集京师。他因材施教,把学生“依类分别群居,进行讲习”,有的专攻经学,有的研习军事,有的喜爱文学,有的重视节操义气……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而当时吏部录用的官员,有近半数出于胡氏门下。
  嘉祜四年(1059),辞去太常博士官职,归老杭州。不久病逝,葬于乌程何山之原(又一说位于湖州南郊风景区内) 。赐谥文昭。
  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创立分斋、分科的教学方法,庆历四年(1044),朝廷将其著为太学令,推行全国。胡瑗前后执教20多年,培养学生数千人。
胡瑗著作很多,可惜大部分散佚。胡瑗有关教育的言论,通行的有清人汇辑的《安定先生言行录》。他一生著作等身,计有《尚书全解》28卷、《论语说》、《春秋要义》20卷,共14种;现存仅有《周易口义》和《皇_新乐图记》等。
1条评分
胡拥军 威望 +1 - 2006-10-0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