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073阅读
  • 2回复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钟期荣 胡鸿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2-17
— 本帖被 南山 从 ◆新闻公告◆ 移动到本区(2008-11-20) —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钟期荣 胡鸿烈
CCTV.com  2008年02月17日 18:38  来源:CCTV.com 
专题:《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评选

http://news.cctv.com/society/20080217/102455.shtml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钟期荣 胡鸿烈的颁奖词: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对钟期荣、胡鸿烈两位老人这样评价:作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事,始终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胡钟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责编:陈昌娥



《感动中国》2007年度候选人物展播·胡鸿烈 钟期荣

--------------------------------------------------------------------------------

发布时间:2008-1-7 11:32:00  点击次数:87
    编者按:1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感动中国》2007年度候选人物展播”向我们展示了武汉大学杰出校友钟期荣和丈夫胡鸿烈坚持办学的感人事迹。风雨几十载,他们用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奋斗感动了中国。

香港树仁学院坚持四年制,经历35载风雨,成为香港首间私立大学
  12月19日,香港树仁学院接获香港教育统筹局通知,获批准升格为大学,成为香港首间私立大学。教统局局长李国章表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通过,树仁学院升格为大学,并考虑提供一笔过拨款资助树仁。 

  对于树仁学院历经35年的漫漫长路,终升格为大学,学校上下都充满喜悦。副校长胡怀中表示,树仁学院获升格,是对两位创办人———校监胡鸿烈及校长钟期荣的肯定,也证明树仁一直坚持四年制是正确的。 

  树仁的创办人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是民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他们在1971年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莘莘学子打拼35年,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上世纪70年代港英政府曾以给予津贴为条件,要求其放弃四年制,改用“二二一制”(即二年预科、二年专科、最后一年学术性教育),但胡氏夫妇坚持办学理想,结果不获资助。经多年争取,终于让树仁修成正果。
 
  外交官状元邂逅第一女法官,夫妻二人决定通过办学来报国 
  “在过去的35年,我已把青春、生命、一切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书院。”86岁的钟期荣曾经中风,行动和说话都有困难。但说起自己的梦想成真,她异常激动。胡鸿烈为妻子温柔地拭去不能控制的垂涎,他把一切荣誉归于妻子:“树仁今天的地位,正是她的远见和毅力的结果。”

  钟期荣1920年7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她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1944年,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同一年,钟期荣参加重庆全国高等文官考试,获得司法组第一名,之后成为中国首位女法官。胡鸿烈则是当时外交官考试的第一名。
 
  当时两人要接受为期半年的训练,外交官考第一的胡鸿烈四处打听谁是司法界状元,碰巧当时钟期荣要为这批新外交官进行司法训练,两位状元谈起恋爱来。翌年11月12日,两人在重庆结婚。外交官考试状元配中国第一女法官,一时传为佳话。两人之后育有二子。 

  1945年,钟期荣与胡鸿烈一起漂洋过海,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专攻青少年犯罪学,1953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香港定居。 

  在此后的16年中,钟期荣先后在联合、浸会、珠海、崇基、崇华等院校任教,她高超的授课艺术和丰富的学识,使她在香港教育界声誉鹊起。 

  1971年,钟期荣辞去教职。当时,她的丈夫胡鸿烈在跑马地成和道买下了一幢花园洋楼。喜欢孩子的钟期荣最初想利用这个场地办一所幼稚园以怡情寄兴,后在丈夫的支持下,经过反复的考虑和讨论,决定“不为己,但为群;牺牲小我,达成博爱”,办一所大专学校。多年以后,钟期荣在回忆自己办学的初衷时说道,她与丈夫“均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为典型的中国书生,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慕古思贤,忧时忧国,咸信兴绝学于当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应有之壮志,故此不避万难,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负起复兴中国文化之重任,来推行仁者教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培养出仁人君子,故创立树仁学院”。 

  与港英政府斗法坚持四年制,港英政府最后只好承认学校有选择学制的自由 
  1978年,港英政府发布《高中及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建议树仁、浸会、岭南三家政府认可的专上学院改行“二二一”制(即二年预科、二年专科、最后一年学术性教育),改行这种制度后,政府将提供经济资助。 

  港英政府提出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试图让这几所学院的学制与英国学制相衔接。钟期荣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拒不改制,结果树仁学院被港英政府排除出政府资助名单。由于钟期荣的坚持,港英政府最后不得不承认学校有选择学制的自由,并继续承诺给予树仁学院免息贷款。

  1989年,港英政府宣布将所有大学学士学位课程统一为三年,将入学资格之预科统一为两年,以与英国本土合轨。此令一下,全港哗然,有5000多名学生愤而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港英政府不顾舆论反对,一意孤行,强行改制。钟期荣顶住压力,孤军奋战,独立坚持四年学制,再一次渡过了难关。 

  35年风风雨雨,树仁学院从创办初期的三层花园小楼校舍、200多名学生,不断发展壮大,为香港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现在,该校已发展成拥有一栋12层的校舍楼和一栋19层的综合大楼,文、商、社会科学等3个学院和中文、法商、社会等13个系,200多教职员工及3000多名在校学生的初具规模的大专学院。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评价钟期荣“是一位凭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赤手空拳兴办教育的创业者”。 

  为保中国国籍选择当大律师,与何厚铧同年当政协委员,放弃立法局议员身份 
  从1944年在重庆全国高等文官考试中邂逅,到60多年后的今天,夫妻二人始终相携相随,给对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胡鸿烈192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他自幼家贫,至九岁才能读小学。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一般人要六年才能完成的小学课程。之后,胡鸿烈自行参加省升中试,在浙江省三万多名考生中高中状元。高中毕业后,胡鸿烈顺利进入顶级学府之一“中央政治大学”,主修法律,并于1942年毕业。1949年他和妻子一起赴法国巴黎大学修读法学博士,并于1952年毕业。之后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在英国考得大律师资格,于1955年回港当执业大律师。 

  胡鸿烈说,当时大部分修法律的学生都会选择当事务律师,因市场需求大,钱亦比大律师赚得多。不过,当时要做事务律师就必须放弃中国国籍,胡博士为保留中国国籍而选择了当大律师。

  回港当执业大律师后,胡鸿烈一直平步青云,及后更成为最早期的民选立法局议员。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并获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对于港英管治的那套什么“事先必须申请批准,回来后还要写报告”的规矩他统统不理,“爱国有理,大不了不做议员”。 

  结果,他真的在1983年从立法局退下来,不再担任民选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首何厚铧也在同一年获得委任。胡鸿烈说,当年他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命,“皆因早就盼望可以为国家做点事”。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政协常委。
 
  五亿身家用完妻子积劳成疾,为给学校建大楼,大律师80多岁还在打官司赚钱 
  年届86岁的树仁大学校监胡鸿烈及校长钟期荣携手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胡鸿烈说起自己51岁时创立树仁学院,只基于一个看似简单的理由:“好多年轻人无办法进大学嘛!” 

  胡氏夫妇事业有成,生活无忧,胡鸿烈深知太太有办学之心,希望开办幼儿园,他却认为其时本港只有两所大学(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大专学额短缺,中学生缺乏出路,于是决心办大专。他们在1971年以51岁之龄创立树仁学院,后来更注册成为本港第二所专上学院,一直坚持四年学制。人家50岁已经开始盘算退休,但他们两人才刚刚在跑马地起步,一个当起校监,一个当起校长来。 

  树仁大学位于宝马山的3幢校舍,是胡氏夫妇的毕生心血。由于一直以来坚持开办四年制课程,所以当时港英政府没有资助过树仁一毛钱,多年来的开支除了依靠学生的学费,其余都靠胡鸿烈打官司的收入来支出。为了建立学院大楼,他们卖掉在跑马地的小洋房,花了7年才建成。
 
  1978年获政府拨出宝马山斜坡,原本只能兴建几层校舍,胡鸿烈却坚持打176条桩,最终建成12层大楼;为建成图书馆大楼,胡鸿烈又变卖湾仔峡道的校舍,筹募过亿元;为令学生享有舍堂生活,2002年兴建29层高的学生宿舍和文康大楼,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大楼挣工程费。大律师多生活富裕,胡氏夫妇却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 
  几亿元不是小数目,夫妇二人义无反顾把真金白银投进在学校中,有为钱而争吵过吗?胡鸿烈还是答得一脸从容:“从来没有试过。因为校长从来不管钱,她对钱没有多大的概念,她只负责学校的事务,我负责去挣钱支持学校。” 

  2001年某日,两夫妇在学校饭堂吃饭,大家正在说笑时,钟期荣突然倒下。胡鸿烈说:“当时还以为校长跟我开玩笑。”这刻虽说来得有点突然,但丈夫说太太中风,可能早有因由。“中风前,我已经很忧虑她的身体,因为她经常忙工作,胃口也不好,只是我未有提醒她多注意身体时,她已经出事了。”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1-20
“博士之家”的背后
点击:1007
http://www.ci123.com/article.php/3424

本文Tag标签:亲子沟通/模仿力

  这是一个有着特殊“文化结构”的家庭,一门攻出了4位博士,被称为“博士之家”。父亲胡鸿烈,1952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54年在英国伦敦获“大律师”衔;长期在香港执业;1993年起,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母亲钟期荣,1952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出任香港树仁学院校长;1994受聘为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事顾问。长子胡耀苏,获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0年起正式受任为西方七国(巴黎)银行的技术发展顾问。次子胡怀中,获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虽习惯于西方生活方式,但仍为发展香港的教育事业而回港执教,现任树仁学院副校长,那么,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家庭是怎样形成的?其家教成功的“奥秘”有哪些呢?

    心中的“日记”

    胡鸿烈夫妇心里都有一本观察“日记”。这本观察“日记”记下了他们两个儿子每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把一式,特别是记下他们心智初开、仁性渐长的痕迹。

    他们通过常年累月对孩子的观察发现:孩子有模仿性,而对是非辨别不甚了了,看见时尚流行就竞相效尤;孩子们有好奇心,看到电影、电视、故事书上引人入胜的打斗和冒险,便跃跃欲试;孩子们有自尊心,经受了突如其来的指责批评,往往会面红耳赤,嘴硬心软;孩子们有优越感,觉得学习成绩好,脑袋好使,就不甘居人下,受人支配;孩子们怕被藐视,对大人对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大”表示反感;孩子们天真无邪,乐乐哈哈,但情绪多变,常常乐极生悲,悲而转喜,心理容易不平衡;孩子们精力充沛,闲暇时间多,倘以书为伴,就能管得住自己。

    胡鸿烈夫妇通过观察孩子认识到:人非生而知之,但可教而知之。孺子可教!他们认为,自暴自弃不堪教育的孩子总是极少数,大多数孩子有向上从善的内因,可以因势利导,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当然,培养人比培植树木要艰难得多,但积常年之功,人可以立,一代仁风可以树起。胡鸿烈夫妇“以仁树人”之旨,从对孩子的观察中找到了对孩子进行家教的钥匙。

    有“摩擦”,但决无雷鸣电闪

    “代沟”,大概是现代家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问题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和解决它。

作为父亲,胡鸿烈确实感到了儿辈们的“知识库”要比自己丰富得多,受传统束缚的东西也少得多,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更激进或更超前一些。

    在这个家庭里,充满着友好、善意、和谐的气氛。言词间偶有轻度“摩擦”,但决不会产生惊心动魄的雷鸣电闪。平时,父母不全是胜方,交锋中无伤原则的让步,反而增加了家庭中的亲和气氛。父子之间的代沟,不是不可逾越的,不存在所谓的封建与反封建、顽固与开明的“你死我活”。父子之间透过心平气和又带点幽默的交谈,彼此加深了沟通和理解,心反而因此贴得更近了。

    理解就是相互信任。胡耀苏“三十而立”时,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了,终年风尘仆仆地奔波于伦敦、巴黎、波恩、布鲁塞尔之间。有人议论他开始涉足皇家重地的“名利场”了,父亲听了坦然相告:“照我看,他仍是一个学者。”言语中流露出对儿子的钟爱,并且还要补上一句:“他有学问!”是的,胡耀苏在觥筹交错中,不忘酝酿一篇篇论文,他的著作与年俱增。他相继在英国出版了《紧张聚合的欧洲》《工业银行与特别债权机构》《银行学与技术发展的促进》等专著。这些著作都被英国的《观察家》《经济学家》作了报道和评价。

    儿子的许多观点有时也与父亲不谋而合,相互呼应。比如有人向父子俩作过探问,为什么你们都把视野从欧洲转向亚洲?老博士说:“因为我的祖国在亚洲,跑到世界哪个角落也忘不了亚洲。”小博士则答:“我希望亚洲繁荣,并不仅仅因为这里是我的祖籍地,而是因为介于欧美之间的亚洲,必有一个灿烂的前景。我们应当张开双臂迎向新世纪!”

    前途与“钱”途是两个不同的坐标系

    做父母的要严于律己。胡鸿烈夫妇常常相互勉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耀苏和怀中的小小心灵中,父母是正人君子,所以,兄弟俩对父母的做人要求心悦诚服。

    一般父母为孩子智力投资,为的是明天的“产出”——能找到一个赚大钱的职业。钟期荣面对把前途当“钱”途的现实,悄然长叹:人的价值既然完全用钱来衡量,哪里还有远大的抱负与崇高的理想?胡鸿烈夫妇决心从自己做起。他们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于1971年在香港创办树仁学院为社会服务,而且时刻告诫孩子不做追名逐利的“经济动物”。

    自然,两位老人壮心不已,他们爱中华爱香港,决心在晚年全力投入“树人”大业,把树仁学院办成更具规模、更具水准的高等学府。两位儿子,也自有“少壮派”的远大抱负,他们都肩负着树仁学院副校长的重任,他们在各自人生价值的坐标上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11-20
感动华夏赤子情——记香港树仁大学校监胡鸿烈、校长钟期荣夫妇

http://www.sjhszq.com/show.asp?id=781


发布人: 博智 发布时间: 2008-11-17

中外新闻社记者 胡树萌


校监胡鸿烈博士


校长钟期荣博士


香港树仁大学的校监胡鸿烈、校长钟期荣夫妇,今年都已是89岁的高龄。他们是香港唯一荣获紫荆花奖的夫妇,他们夫妇成为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胡鸿烈又荣获香港特区授予有杰出贡献人士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胡鸿烈历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在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中这样赞颂胡鸿烈、钟期荣夫妇: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这样写道: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前不久,记者先后两次来到香港,见到胡鸿烈、钟期荣老人,去触摸这两颗一起跳动的崇高而珍贵的灵魂······

胡鸿烈、钟期荣,分别出身浙江和湖南,成长于中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苦难、动荡的岁月。

  1920年出生的胡鸿烈,自小过继给堂伯父,九岁才有机会念小学。他知道念书才有出路,于是拼命的念,一直名列前茅。15岁时,他参加全省初中会考,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到了杭州。在读高中时获得大笔的奖学金,足够读书之用,同时,他还把节俭的余钱寄回家乡。高中毕业之后,日本已经把浙江侵占了一半,胡鸿烈便来到大后方重庆,报考了中央大学的水利系,也报考了中央政治大学的法律外交系。

“我最想读水利系,将来能为人做点事。”年轻的胡鸿烈,就很清楚读大学的目的:“我的家乡是绍兴,大禹治水的地方,很想念水利,将来能像大禹,在改善大家的生活上,有点帮助。”

只是,中央政治大学发榜的时间较早,念书不但不用钱,还有吃、有住,也有零用钱,便接受入读法律外交系。胡鸿烈说:“后来水利系也录取了,但已经迟了!”进了大学,虽然吃得不怎么好,但一切都安稳下来,可以专心的读书。

  1942年,胡鸿烈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政治大学,获法学士学位。

战火弥漫的1944年,胡鸿烈在重庆参与高等文官考试,考取外交官第一名,开始接受为期半年的培训。培训期间,邂逅当时考取司法官第一名,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法官的钟期荣。

胡鸿烈微笑着说:“外交很重法律的,也要考试,但内容很深,便请钟期荣给我们讲解。她的学问、人品都很好,所有同学都很佩服她,我和她渐渐也成为好朋友。”1945年受训结束后的11月,这对好朋友就在重庆结了婚。

  1946年,胡鸿烈带着新婚妻子钟期荣,到了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塔干总领事馆当副领事,大儿子耀苏,就在苏联出生。1949年,中国内乱,领事馆关门了,胡鸿烈又带着妻儿,到了法国巴黎,继续进修法律。1952年,胡鸿烈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高级国际法学文凭、海牙国际学院毕业证书。期间,他曾到英国完成大律师课程。1954

年获伦敦大律师衔。1955年离开巴黎,来到香港。

“回来香港,其实是想回到国内。”胡鸿烈和钟期荣,一直都饮水思源,说:“花了国家那么多资源,读了那么多书,是很应该回馈的。可是,当时国家的情况,实在不容许回去,就留在香港,当了大律师。”他成为香港早期十大律师之一。胡鸿烈经常免费为香港市民做义务法律辩护人,深得香港市民爱戴。本来,他可以做赚更多钱的事务律师,但做事务律师要转入英籍,他坚持保留中国籍,就当大律师。直到今日,打过约四千宗民、刑事案件,其中为贫民免费打的官司,胡鸿烈想了想:“多的数不清。”

回港之后,在巴黎曾经攻读青少年犯罪、教育及管理学的钟期荣,先后被联合、浸会、崇基等学院邀请任教。她曾任浸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对年轻人升学、就业等问题非常关心。

“要办专上学院,是钟校长的意思。”胡鸿烈说:“七十年代,全港只有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能够进大学的适龄学生,不到百分之二,很多青年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尤其是中文中学的毕业生。钟博士的本意,是拿出我们在跑马地的洋房办学,让更多年轻人升读大学。只是洋房很小,看来不像大学,所以犹豫未决,我便来作个决定。”就这样,在1971年,三层洋房式的树仁学院创立了!主要以中文教学,当年五十一岁的钟期荣任校长,胡鸿烈任校监,展开漫长、神圣的教育工作。

胡鸿烈肯定的说:“校舍小,不代表什么。我们的教育,是真正的大学教育。从树仁创立的那一天开始,学生学到的,都是大学应该学的,都是对毕业后的发展有帮助的。学分修足,只有多,不会少。”

毕业于该校的刘洁芬回忆说,三十年前树仁新闻系的老师,都是当时新闻界资深的学者,不但教导我们专业的新闻知识和技术,更教育我们应有的求真精神、道德操守。我们树仁的学生毕业后求职,不论是编辑、记者、电讯翻译,机会都与中文大学学生相等。

树仁学院,从1971年创立,到2006年正名为大学,经历了足足三十五年。期间,两度坚持“大学四年制”,是人所共知的一场打足三十年教育理念捍卫战!

  1978年,政府发表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强制专上学院推行“二二一制”,否则不予资助,钟期荣和胡鸿烈坚持大学四年制的理念,毅然拒绝。1988年,政府又宣布,将所有大专学位课程统一为三年,以便与英国本土学制接轨,钟期荣仍然不屈不饶,发表署名文章强烈反对,学生也发起抗议大游行,结果,在浸会、岭南接受政府要求,先后升格为大学的同时,树仁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

“求学问,只有前进,不能后退!”胡鸿烈很清楚钟期荣和他的办学理念:“我们承诺了下一代,提供四年的正规大学教育,就要遵守承诺,不会更改。四年的大学教育,才是正真的大学全人教育,才是不会耽误青年发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追求学问,要求素质,一定只有向上,没有后退的可能!”

从1971年到2006年,三十五年来,树仁没有取过政府一分一毫的资助。

1971年决定办学时,胡鸿烈、钟期荣拿出自己跑马地洋房物业做校舍。1976年决定扩充,再买湾仔万茂里物业。

  1978年,政府送予现在宝马山道的校址给树仁,但校址在斜坡上,并说明,只能盖两层房子。两层房子,如何继续办学?连最初的跑马地校舍都有三层,现在只有两层。胡鸿烈说:“我们决定自资打椿。”所有知道胡鸿烈自资打椿的朋友,都来劝说:“你们会有困难的!”

“我们陷入创办树仁以来最艰难的日子!实在不能忘记这段日子!”胡鸿烈思忖良久,一切犹如昨日,说:“仍然是,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他卖掉跑马场洋房物业,继续

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建学校赚钱。

胡鸿烈、钟期荣生活非常节俭。他们把每分每毫都用在学校、学生上,让它发挥最大功能,几十年前的热水瓶、茶壶,现在仍然使用着。三十多年来,胡鸿烈、钟期荣夫妇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两次拒绝改为三年制,失去资助、升格机会的树仁,2002年正式主动申请升格为大学,但一直渺无音讯,直到2006年年尾,在一片恢复大学四年制的呼声中,政府宣布树仁升格为大学。

升格,不但表示大学水平被公开承认,更重要的是事实证明,胡鸿烈、钟期荣坚持了三十多年的教育远见是对的!他们奉献给培育下一代的心血,是没有白费的!

胡鸿烈目光坚定的说:“政府升不升格,不重要,谁承认不承认,也不重要,钟校长早就说,最重要是自己承认自己。树仁从第一届到最后一届,都是大学教育,都是大学素质,早就是大学!对得起下一代!”

宣布升格的当日,胡鸿烈事前毫不知情,从楼梯下来,看见职员和学生正在庆祝,才知道升格了。谈到突如其来地喜讯,他笑说:“当然非常高兴,一切总是在你已经淡忘,可有可无的时候才发生的!”

香港特别行政长官曾荫权在参加了树仁大学的正名典礼时,高度评价胡鸿烈、钟期荣夫妇为香港高等教育所做的杰出贡献,期望其它私校,都要以树仁为榜样。

胡鸿烈历任香港联合书院董事、院长;1965年被选为市政局议员;1975年任市政局副主席;1970年任香港咨询委员会副主席;70年代后期任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主席;1976年获OBE勋衔;1976年任香港立法局议员,还被封为太平绅士。曾多次获英廷颁授的勋章。他的法律见解曾被列入最具权威性的全英法案判例报告集中。1979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30周年纪念活动,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1965年,香港市政局的议员席位共26个,其中10名是民选议员。胡鸿烈就是这10名之一。

  1964年在竞选中,胡鸿烈的重要纲领之一,就是大力提倡中文成为官方语言。他认为,香港居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香港是“中国人的社会”。1965年8月,他担任议员的第一年,就在一次市政局会议上就此提出质询:26名议员中,多数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许用中文表述自己的意见,转述中国众多居民的意见之后,他又连续几次提出建议。到1970年10月,在市政局的议席上,他的关于在市政局会议中使用中、英文的动议,终于以17人支持,5人弃权获得通过。随后他又提出,政府应在一切机构中,一切公共场合推行中、英文,二者并重,以加强政府与市民的联系。可以说,胡鸿烈的这些提议和推动,为中文、国语在香港社会的畅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法学家和教育家,胡鸿烈主要著作有:《高丽问题》、《战后欧洲新制度》、《民族与国籍》、《香港的婚姻和惯用法》、《苏伊士运何的危机》、《国际法上之韩国问题》、《战后欧洲之新制度》、《苏伊士运河与国际法》、《人权与国际 》、《香港之婚姻与继承法》等。

“树仁最可贵的是培育学生做到‘敦仁博物’。”胡鸿烈说:“敦任的性格,持续学习的内涵,然后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处处为人设想,利益自己,利益社会,为香港和中国繁荣尽责,这是我和钟校长办大学的目的、冀望。”

胡鸿烈、钟期荣这两位老人以赤子之情、用坚定的信念、忠贞的爱情、无私的奉献竖起一座丰碑,感动着中国······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