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4856阅读
  • 203回复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   更新:禀告先祖  顺告宗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6-09-01
转发
一部有传世价值的文字学巨著
——胡吉宣先生的〈玉篇校释〉
李伟国
资料来源:《慈溪史志》2016年第三期
  【编者按】《玉篇校释》的初稿在“文革”前曾经送到中华书局,由于材料的限制,作者又在上海,中华书局总局就此事向上海编辑所(即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发函作了通报。不久以后,“文革”开始,中华书局为了保护作者的利益,将稿件还给了作者胡吉宣先生。“文革”中,此稿幸免于难。李伟国老师(原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曾参与此书的编辑工作,此篇文章记录了《玉篇校释》这部文字学巨著艰难的“诞生”过程。

胡吉宣像
  1982 年,也就是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的第二年,李俊民社长转来了胡吉宣先生希望出版其《玉篇校释》等著作的一封信件,经初步研究,社领导和三编室主任派我和吴旭民同志两人去胡家看稿并了解情况。
  于是我们来到淡水路82弄4号一间极为普通的民居,胡先生时年88岁,面容清癯,见到我们两个年轻人,竟如老友重逢,捧出三十大册以蝇头小楷密密写成的巨著《玉篇校释》,侃侃而谈。
  回社以后,我们向社室领导汇报了情况,认为胡先生的著作是值得出版的,总编辑戚铭渠同志同意了我们的意见。不久以后,我和吴旭民带着出版社的公函再次来到胡家,当我们告诉胡先生古籍出版社决定接受《玉篇校释》等著作的出版的时候,胡先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眼睛里发出了光彩,胡师母说:“终于天亮了!”
  我们将稿件带回了社里,老编审陆枫先生得悉此事以后,认为此稿的出版应当慎重。原来《玉篇校释》的初稿在“文革”前曾经送到中华书局,有关专家认为此稿的宗旨之一为“恢复《玉篇》原貌”,而由于材料的限制,这一点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又校释内容较为繁琐,须作修订才能出版。因为此稿比较重要,作者又在上海,中华书局总局就此事向上海编辑所(即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发函作了通报。不久以后,“文革”开始,中华书局为了保护作者的利益,将稿件还给了胡先生(不是退稿)。“文革”中,此稿幸免于难。
  陆枫先生告诉我们,胡吉宣先生在“文革”以前曾为我社主校《经籍籑诂》(当时准备排印出版,已经试排若干页,因需大量造字而作罢),其水平明显高出同校各位一筹。我们告诉陆枫先生,“文革”后期,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胡先生已对全稿作了修订,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胡吉宣先生早年的同学、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看了书稿以后,写信称其为“国之瑰宝”。陆先生终于和我们达成了共识,并与我们一起去征求古文字专家戴家祥教授的意见,戴先生认为此书有传世价值,可以出版。至此,《玉篇校释》的出版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胡吉宣先生生于1895年4月,浙江慈溪人,1918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因病辍学),后定志专攻语言文字之学。1934—1935年曾任明诚国学夜校教师,1952—1961年在上海图书馆任职。1934年出版《字原》,后又出版《字监》,马衡、郭沫若、顾颉刚等曾为其书题签作序,继即专治《玉篇》,《玉篇校释》为其毕生精力的结晶。
  南朝梁顾野王(519—581)《玉篇》,是我国古代继《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用楷书建字头以辨析音形义的最早一部字书。与《说文》相比较,《玉篇》收字多出6000 余个,主要是汉魏齐梁出现的流行俗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潮流。其音切、释文都极有价值,特别是在释文中旁征博引,不仅超迈前人,在它以后直至《康熙字典》之前,也很少有能与之相比拟的。《玉篇》引用的大量经史传注和小学书籍,均为萧梁时代的旧本,对于今日校辑古籍,也很有用。《玉篇》兼有字典、词典二者之长,已具备了近世字典的雏形。《玉篇》原书卷帙繁重,唐代孙强增字减注,宋代陈彭年、丘雍、吴锐等人又加重修,成为后世通行的《大广益会玉篇》,原本及孙强增字本遂渐亡佚。
  《玉篇》是最早传入日本的中国字书,日本学人甚至把中日字书统称为“玉篇”,还曾编有《和玉篇》《小玉篇》等。日本早期的一些字书如《篆隶万象名义》等,内容大多承袭原本《玉篇》。本世纪初,杨守敬等人在日本寺院、学府,发现唐写本《玉篇》残卷,这应该是由留学唐朝的日本僧人带回去的。黎庶昌、杨守敬把发现的残卷刻入《古佚丛书》,罗振玉用珂罗版印了其中的一部分。后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以卷子的形式连同背面后人写经等全部用珂罗版予以复制。
   以《玉篇》原本残卷相较唐宋人修订的广益本,可以看到很大的不同。广益本删去了原本的全部异部重文,对原本次第也作了不小的变动,而原本的释文,竟大部分被删去,一条释文,就现存原卷看,多的达到四五百字,而广益本同条仅存10 字。
  历代为《说文》作注的书已难以计数,而对于《玉篇》,学人虽然亦十分重视,在胡吉宣先生之前,却没有详备的校注本出版。胡吉宣先生写出这部400余万字的巨著,固已为顾氏功臣,更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玉篇校释》书影

《玉篇校释》正文第一页(作者手稿)
    胡先生没有为《玉篇校释》撰写序例,我当年在为我们出版社起草的本书《出版说明》中大略概括了三点:
  第一,《玉篇》原本文字的辑集。《玉篇》全书共30 卷,在日本发现的原本为7卷(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其中出现的字头约当全书的1/8。《校释》以广益本三十卷为基础,加入全部原本残卷内容,标以“原本”字样。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黎庶昌、杨守敬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印入《古佚丛书》的《玉篇》卷子,所据大多不是原件,而是日本各藏家辗转摹写的,不免出现诸多差讹,杨氏有鉴于此,遂对这些摹本作了不少填改,结果又破坏了原本面貌并增加了一些错误。所以《校释》所用的原本《玉篇》,是最能反映其原貌的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复制本。除了使用原本残卷以外,胡先生又从中土文献慧琳《一切经音义》等及日本古文献《篆隶万象名义》《倭名类聚钞》《新撰字镜》《香药钞》《香字钞》等书中爬梳抉剔,辑出这些书所引用的大量原本《玉篇》文字,将这些片断材料一一归入原字头下的《校释》中。
  第二,字头顺序的排列。由于广益本更动了原本字头排列顺序,已同原本残卷字序不尽相合,《校释》以原本卷子为依据或线索,无原本可据的,依照顾氏原旨,大体按《说文》字序排列。凡从引有《玉篇》原本文字的文献中辑得或从今存《玉篇》前后文判断原本应有的,而唐写残卷和广益本均未见的字头或重文及其释文,列于各部之末为“补逸”,而凡校释者从各种材料中求得线索,认为原本《玉篇》或应有某字头或重文,而唐写残卷和广益本均无的,列于“补逸”之后曰“拟补”。
  第三,校释。凡无原本释文,只剩下广益本寥寥数字的训义的,依据唐写卷子原本《玉篇》体例,对照广益本删节情形,补其所删剩训义之所出,所补材料多由慧琳《一切经音义》求得线索,盖慧琳自谓“训义皆本《玉篇》”也。凡有唐写本或他书所引原文的,必就原本、逸文、广益本及其中所涉文献之通行本等参互校勘,指出原本或广益本的错误,时亦指出《古佚丛书》本的错误。原书于异部重文及典籍通假之字,大抵为之分别说明,《校释》广其旨意,凡声音相近、古今异文、三家三传异同等,尽可能为之疏通证明。又凡各字命名意义、形声关联、创造原始及其流变,由隶楷小篆上推籀、古、金、甲、玺、匋,以订《说文》之误。间亦引用大量经史子集传注及小学书籍,为之考证。
  由此而论,此书内容丰富,体例严密,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均很高。
  在此书的出版过程中,尽管对于书稿的学术价值已经没有异议,但由于全书篇幅巨大,专业性极强,投入很大而发行面较窄,社里是有过犹豫的。1985 年底,新任总编钱伯城先生和社长魏同贤先生重提此事,向有关方面申请专项无息贷款出版《玉篇校释》,未见批复。1987 年,经钱伯城、陈伯坚(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等先生多方联系,得到香港邵逸夫先生二十余万港元的资助,此书的印制方始落实。全书将原稿稍加缩小影印,16 开精装六大册,书末附上了由我和徐琴源女士共同编制的字头(包括重文)索引,以便检索。
  遵照邵先生的嘱咐,在书中没有印上向邵先生感谢的话语。2014 年,邵先生在为祖国电影电视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并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捐资100亿港币以后,以107岁的高龄仙逝,在此致以深深的敬意。非常遗憾的是,在此书于1989年出版的时候,胡吉宣先生已在五年前仙逝,没有能够看到这部书。
原载2016528《古籍新书报》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16-09-01
作者介绍
《一部有传世价值的文字学巨著》的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1003929-1061378.html    
李伟国,历史学家,现任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辞书学会顾问、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华师大研究生导师。 主攻文献学,学术兴趣主要在宋史研究和敦煌学研究两方面。1993年被评聘为编审(教授)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0年获上海出版人银奖,2003年获出版界的最高荣誉:中国出版韬奋奖。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
1948年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96年调入上海辞书出版社任社长,后又兼任总编辑,2004年调入上海人民出版社任总编辑。兼任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1]
曾参与策划和编辑《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俄藏敦煌文献》、《续修四库全书》等书,参与组织《辞海》修订,主持《中国历史大辞典》、《敦煌学大辞典》、《中国文物定级图典》等书的出版。与文物专家和藏学专家共同策划的大型丛书《中国藏传佛教文化大系》(120)已被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策划并主持编纂或编辑的《解读敦煌》、《文物名家大讲堂》、大型学术专著、大型学术专史、人文社科新著新论等丛书正在陆续出版。以上这些都是学术文化价値极高的著名出版物,大多已入选国家十一五和上海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国图书的最高奖项"国家图书奖"评奖从1993年至今共进行了六届,每届都有与他有关的图书获奖(第一届《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二届《上海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第三届《敦煌学大辞典》、第四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五届《中国文物定级图典》、第六届《续修四库全书》),在中国很难再找到同样的例子。
发表学术论文已近百篇,其中有《论宋代内库的地位和作用》(中华书局1985《宋辽金史论丛》,《论北宋的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司》(《中国史研究》19863),《绍兴末隆兴初舒州酒务文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论宋代经济生活中的市侩》(《历史研究》19922),《俄藏敦煌玉篇残卷考释》(《中华文史论丛》199352),《敦煌本文选注笺证献疑》,《上海博物馆藏敦煌文献述论》(《中华文史论丛》199250),《俄藏黑水城文献》前言,《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导言,《元明刊异本搜神记渊源异同论》(《中华文史论丛》199148)。整理出版《朱子名臣言行录》、《归田录》等古籍8部。2002年出版了专著《敦煌话语》。最近几年年发表的《朱熹八朝名臣言行录八百年公案》、《上海博物馆新入藏淳化阁帖的板本归属》、《敦煌为何曾经辉煌》、《论四库全书的集合性价値及其借助现代化技术的提升》、《〈二万五千里〉文献价值初探》等论文博得学术界好评并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复旦、华师大、上师大、华东政法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均请他去作讲演。是上海《东方讲坛》的第一批讲演者之一。其宋史研究专著《恭学集(论宋代财政和文献)》和敦煌学专著《羡学集(论敦煌文献)》即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前正在撰写的专著和研究的课题有:《敦煌话语》(修订本),《西夏话语》,《西藏话语》,《西域话语》,敦煌学的形成和中国现代的传统学术研究,范仲淹《岳阳楼记》本事考,宋代纸币钞版研究等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16-09-18
关于《现代教育家胡浚康》的说明
关于《现代教育家胡浚康》的说明



    《现代教育家胡浚康》一文,是家父(德玄)、德祺叔领导并提供家族内资料,绍华和绍庭哥收集、整理、核查资料,以“观海卫木兰”为第一人称成稿。
    《慈溪史志》为慈溪市政府机关刊物,要求用笔名或本名发表。四人商定,署名改用胡绍华发表,仍为两代四人之作品。
    2016120以《清末民初观海卫胡氏现代教育第一人胡浚康》为标题,发给《慈溪史志》编辑部,由编辑部改为现标题。
    特此说明。
    为书写《现代教育家胡浚康》所收集的一些资料,将于日后陆续发表。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16-09-18
关于《玉篇校释》作者胡吉宣的说明
关于《玉篇校释》作者胡吉宣的说明
胡绍华

    1989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胡吉宣的著作《玉篇校释》,近年网络上有不少关于胡吉宣和《玉篇校释》的简介,尚有不完善之处。
        受家族的委托,将其资料补充如下。



        胡吉宣 (18951984)原名胡哲宣,字子珣,号皋苏老人,别号幽求室主人浙江慈溪观海卫镇卫东村人,现代教育家胡浚康之子,出生于观海卫镇鸣鹤场,后定居于上海。
    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18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因病辍学),后定志专攻语言文字学,1934—1935年曾任明诚国学夜校教师,1952—1961年在上海图书馆任职,在善本组研究古籍。19812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34年出版《字原》,后又出版《字监》、《玉篇引书考异》、《六朝说文辑注》(未刊)等。马衡、郭沫若、顾颉刚等曾为其书题签作序,继即专治《玉篇》。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其手稿影印的遗著《玉篇校释》,皇皇四百万言巨著(十六开精装六大册),是他毕生精力的结晶。
  
封面                    内封


版权页                原稿照片

    
    南朝梁顾野王(519—581)所撰《玉篇》,是我国古代继许慎《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用楷书建字头以辨析形义的第一部字书,且比《说文》多收六千余个字。传世刻本都已经过唐宋人删订。二十世纪初,原本《玉篇》唐写残卷在日本发现,引起中国、日本和世界各国有关人士的极大兴趣,论文、专著不断发表,但没有人为《玉篇》全书作校订注释。

  胡吉宣从三十年代,就开始从事《玉篇》的辑校注释工作。他以传世刻本为基础,加入原本残卷全部内容,并从中国和日本的古文献中爬梳扶剔,辑出大量原本《玉篇》佚文。然后就原本、佚文、传世本等精心校勘,引用大量古代文献,注释考证。历经四五十年,几易其稿,著成《玉篇校释》,成为迄今为止搜集《玉篇》原本文字最多的《玉篇》详本和内容极为丰富的大辞典,为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
1.《慈溪市志》(1988-20112251-2253“慈溪大姓源流”;
     2234-2243页“人物”,
2.《慈溪史志》 2016年第329页《现代教育家胡浚康》
3.《玉篇校释》“出版说明”
4.《慈溪史志》2016年第365《一部有传世价值的文字学巨著——胡吉宣先生的〈玉篇校释〉》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16-09-20
转发《胡氏尚义堂义庄记》
转发《胡氏尚义堂义庄记》

胡绍华

        《慈溪史志》2014年第三期刊登胡氏尚义堂义庄记》【清】冯可撰  古月生注),转发于下。并附上《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建置四·善举里的【胡氏尚义堂义庄】,以便对照。

       五十年前,我家族的家谱被焚、祠堂被毁,一个家族的历史就被模糊了,甚至被错接了。苦于找不到观海卫胡氏的家谱,只能从地方志等历史资料中寻找观海卫胡氏始迁祖的线索。
  201427在上海市图书馆找到了【清】光绪《慈溪县志》的卷五·建置四·善举里的【胡氏尚义堂义庄】、《列传》里的【胡衡】”、也查到了【选举下】里的承本公中举和改名为承宣等四条宝贵资料。这些资料与我家族的口传资料是一致的,推论三官殿胡氏的始迁祖是洪武21年(1388年)来自山东金乡的后所正千户胡得玉。
我和父亲对于四条宝贵资料的仔细分析和与家族的口传资料相对照,对于家族的大事以及几位先祖的生卒年份有了比较可靠的推测。感恩先祖善举,不仅救济贫困, 还办经塾义学。在以后“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中,尚义堂经塾率先改办为宁波府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新式小学堂。

【清】光绪《慈溪县志》的卷五·建置四·善举里的【胡氏尚义堂义庄】,不仅对于研究家族的始迁祖等家族史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研究胡氏家族教育史,或许对于研究地方教育史都有参考作用。
转发《胡氏尚义堂义庄记同时,说明如下:  
1.“今先生殁已二十”或许有误,光绪《慈溪县志》原文为“今先生殁已二十”。根据族内资料推测,在编撰光绪《慈溪县志》时胡衡(竹溪公)去世约二十二、三年,不可能是二十八年。是否是二十余年被写成二十几年,就变成二十八年了。供参考。
2.“今仲春”,原文为“”。“理工女”不懂,同为农历二月“仲春”与“春”,语感有何不同。请高人指点。

--------------------------------------------------------
胡氏尚义堂义庄记
清】冯可撰  古月生注

【作者简介】冯可镛(1835—1894),原名可钺,号舸月,慈溪县城(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由拣选知县加国子监学正衔。曾主讲德润书院,倡修讲堂,增学舍,并建姜宸英祠于其中。校刻《慈溪遗书》,并辑《补编》一卷,撰《慈湖先生年谱》二卷,《句章征文录》四卷《匏系斋诗稿》、《浮碧山馆骈文》各若干卷,笺注《国朝骈体正宗》十二卷,并与杨泰亨等人总修《光绪慈溪县志》。《光绪慈溪县志》卷末有传。
【文章摘要】本文选自《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建置四·善举。
胡氏尚义堂义庄为旧时民间自发创置的慈善机构,在观海卫城内。首创者胡衡于清咸丰十年 (1860),捐四百亩为义田,助族中之贫困者衣食、入学、婚嫁、医药、殡葬、鳏寡孤独等生活费用。后至光绪八年 (1882),胡衡孙子承先、承基、承宣、承祚、承镛复增地九十二亩,购得民房一所为尚义堂义庄,并于义庄中设塾教族中子弟。

县之北负海而城,曰观海卫,明汤信国以盗艘番舶,出没于鳄涎鲸沫间,置军戎之。粮帛之需,给自官府,时卫之贫富不相悬也
逮入国朝,寰海镜清,兵销燧息,昔日之材官队士子若孙,皆隶籍为甿。其媺秀者负耒横经资富能训,其椎鲁者亦能税衣力田无冻馁忧,盖其沐浴夫圣世之膏泽也,二百数十年矣。百室千丁,生息日盛,涂田斥卤,不给于耕,于是富一贫十,境遂悬绝,饥谋食,寒谋衣,幼学谋脩膳,壮长谋婚嫁,老病谋医药。死亡谋殡葬,鳏寡孤独谋自存,不得不奔走呼吁,仰息于富室。而浇俗自封,斗粟尺布,即骨肉亦相校,安望其于比闾族党之相賙相恤也
卫之胡氏,洪武间有讳得玉者,自山左金乡来官千户,遂占籍焉。九世袭职,宗系蕃衍。阅十有五传曰竹溪先生,讳衡。余友承宣孝廉之大人也,善辛研术,家隆隆起。性慷慨,就义若渴,见族党多匮乏者,惄焉忧之,谋之德配汤孺人为收族计,孺人愿以纺绩所赢相助。未集事而孺人殁,于是以其事任之承宣尊人水如君讳澜,俾为经画规制,亦未集事而殁。乃召集诸孙承先、承宣、承祚、承镛而属之曰:“余尝愿遍济同宗,自揆力薄,迄今未逮。无已其自近属始,曾祖开文公而下生孳甚繁,其间饥无食,寒无衣,幼学无脩膳,壮长无婚嫁,老病无医药,死亡无殡葬,鳏寡孤独无以自存者,往往而有,其割常稔田四百亩为义田以赈赡之,无或替。”
今先生殁已二十(转发加注:二十余年),承先昆季率行之惟谨,复以所积羡余,续置课地九十亩,治屋若干楹为义庄,名其堂曰尚义,设经塾于中。由服属而推广之,凡出自金乡而匮乏者,罔不及焉。噫!何其善作而善述也
夫卫濒大海,旧为用武地,秦锐燕劲,萃处于斯,故其人至今多武悍者,一旦迫于饥寒,则鸱义矫虔,为乡里害可胜道耶?惟为之思患预防,而相賙相恤,隐与维持,俾有力者群相效法,将户置釜钟,家肄弦诵,庶富且教,风俗日醇,其所以上助乎圣天子仁政之施者,顾不伟欤
可镛与承宣交久且挚,又因承宣得交其昆季,率皆孳孳好义,克绳祖武。今仲春(转发加注,原文为:春,以义庄落成,属余为记,爰书此以諗来者,

注释
①首段叙述观海卫设城于明初,当时戎守官兵由政府发饷,贫富差别不大。汤信国:即汤和,封信国公,明初严海禁,故命其在沿海建卫、所,驻军防守。
②此段谓,清初无海警,故改卫、所戎军为民籍,开始时大家生活得不错。国朝:谓清朝,时人称当朝为国朝。材官队士子若孙:那些军官和士兵的子孙们。隶籍为甿:由领饷的军籍改为自谋生计的民籍,甿,农民。媺秀者:此谓这批人中间的优秀并善于经营者。负耒:背着犁从事农耕。横经:开办学塾授徒。鲁者:此谓智力差,老实肯干者。税衣:粗劣的黑衣。圣世之膏泽:清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康熙帝还下令新添人丁免收人头税。
③此数句谓,因为地力有限,人口激增,于是后来出现大量穷困人群,得不到社会救助。斥卤:盐碱地。境遂悬绝:境遇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仰息:“仰人鼻息”的省语,谓依赖他人不能自立。浇俗自封:社会风气自私不淳厚。即骨肉亦相校:即便是亲生骨肉间也斤斤计较,校,通“较”。比闾:邻居。相賙相恤:互相救助照应。④此段叙卫城内胡氏家族的由来和胡衡首创置义田救助同族穷困者的善举。(胡)得玉:据《观海卫志》“职官”条下载,为洪武间后千户,山左(山东)金乡人。胡(衡):字竹溪,得玉十五代孙,举人承宣祖父,生平多义举,尚义堂义田的首创者,光绪《慈溪县志》有传。辛研业:据传纪载系经商搞运输致富。惄焉忧之:为之忧虑伤痛。(胡)澜:字水如,衡之子,承宣父,曾管理义田事务,不久去世。揆:揣度。无已:不得已。常稔田:旱涝保收的好田。无或替:让这项制度持续下去,不半途而废。
⑤此段谓胡衡过世后,孙辈承先等继承遗志,续增地九十亩,且治屋为尚义堂义庄,设塾让族中子弟就读,救济范围也由原先同曾祖而下推广至全体来自金乡的家族。昆季:兄弟。罔:没有。善作而善述:谓胡衡创善举于前,承先等将善举奉行不渝且发扬光大于后。
⑥此段谓胡氏义庄对优化社会风气有巨大作用,值得全社会效法。秦锐燕劲:谓原先卫城戎军均为劲卒健儿。鸱义矫虔:像鹞鹰张翼,若是任其嚣张凶暴地搞不法勾当,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釜钟:古代庙堂演奏的打击乐器釜,通“镈”,此数句描绘社会安定祥和景象。⑦末段谓作记之由,克绳祖武:能继承先祖的事业。春仲:农历二月。

只看该作者 75 发表于: 2016-09-22
现代教育家胡浚康和语言文字学家胡吉宣的旧居
现代教育家胡浚康和语言文字学家胡吉宣的旧居
转发:《鸣鹤新五房》

来源: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发布时间:[font=����, serif]2012-05-07
链接:http://www.nbwb.net/pd_wwbh/info.aspx?Id=22744&type=2
  

门厅八字墙砖雕

  
门厅前廊大卷


门厅前廊牛腿装饰

前进通道


院内古井


院墙


    新五房位于慈溪鸣鹤古镇鸣兴村新五房弄1号,岳庙江以东、街河以北。该建筑坐北朝南,呈矩形,由照壁、门厅、主楼和东西厢房组成的正院及东侧跨院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670平方米。
    照壁呈内八字;门厅为双坡顶,面阔五开间;主楼为九间两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东西厢房均为四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主体建筑东侧为跨院,由前后进偏房、南侧二间小平房及古井组成,前进偏房为三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带北侧二间小平屋,后进偏房为六开间小平房,前后进天井处有古井一口。

        新五房为清晚期建筑,由鸣鹤叶氏五房后人所建造,其主楼东次间为语言文字学家胡吉宣的旧居。土改后,供十余户人家居住。新五房用材比较考究,工艺精湛,柱、枋多用披麻捉灰,砖石花窗雕刻精美,布局规整,保存较好,在浙东地区晚清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11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提供:慈溪市文管办

只看该作者 76 发表于: 2016-10-15
转发
胡吉宣的《玉篇校释》
童银舫
资料来源:《挥不去的乡愁》136-138

  版本学家、著名学者路工先生回乡小住,一日驾临临田斋,出示线装书一册,原来是著名文学家胡吉宣先生的《字原》,三十年代末根据手稿影印,里面还夹着一份1934110日《大公报》的剪报,上面刊登的是胡老先生的《中国字与外国字》一文,路工先生说:“胡吉宣先生一生从事语言文字之学,孜孜矻矻,手不释卷。尤其是对《玉篇》的研究,可以说在国内外首曲一指。但胡先生去世将近十年,他的研究成果不知有否问世?”
  路工先生一边说,一边翻开《字原》,我瞥见卷首有一页熟悉的笔迹——“这是郭老的手迹?!”
  “对,这是郭老1934年写给胡先生的亲笔信。郭老对他的学问也极钦佩,我几次在北京琉璃厂书肆上相遇,郭老常提起他呢。”路工先生说完,随即充满感情地念了这封信:

子珣先生史席:
  大札诵悉,曾伯盙拓轴,洵瑰宝。远道惠假,感荷无拟。鸿文四种,已盥读,释盙最饶精义,不朽之业也。尊集何时可出,能将全豹见示否?序,当遵命,並郑重为之,庶不至于佛头着秽耳。拓轴影毕即奉赵,先草数行驰谢,祈释度念。
       专复顺颂
文祺
                                              郭沫若再拜      
                                               七月十一日        
  路工先生还告诉我,子珣是胡吉宣先生的字,他的书斋叫幽求室。胡先生比他大廿五岁,生于1895年,同是慈溪鸣鹤镇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长期在上海图书馆研究古籍,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作除《字原》外,尚有《字监》、《玉篇引书考异》、《六朝说文辑注》等,有的还未见行刊。
  不久,我去省城办事,抽空在湖滨逛书店,隔着玻璃柜引颈扫视,忽见大书架上列着一套十六开本精装的“砖头书”,将书脊上的金字细细一认,竟是胡吉宣先生的《玉篇校释》,于是恳请营业员小姐取下来,她见我一副虔诚的神态,便恩准了。
  好家伙。竟有六大册,书法大师沈尹默题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作者手稿影印的,全书达四百余万字。我匆匆看了一下前言,略知其概:这部书是胡吉宣先生以毕生精力撰写的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巨著。既是一部迄今为止收集的《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所撰,原本久佚)原本文字最多的详本,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辞典。此书的编著出版,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我收集乡彦著述兴趣颇浓,已达千种。此书难得。正欲开口“买了”,不料囊中仅剩路费,这部七百零四元的巨著只好暂请营业员小姐放回原处,待第二次去访购,已告售罄,懊悔至今。

                                                                                         (原载19931217日《慈溪广播电视》报)
尚义堂耕读的说明:
路工,何许人也。以下文字,来自360 百科。
路工
  路工,原名叶德基,又名叶枫,笔名群明,19201127日出生于鸣鹤场盐仓村(今观海卫镇双湖村)17岁就毅然走出校门,从宁波赴上海参加抗日活动。
      18岁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起历任太行山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晋东南文协编辑,中共襄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生报》社长,焦作市文联主任,太行文联通联部主任。1949年后,历任《人民铁道报》编辑科长,铁道部宣传部副科长,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文化部研究员,北京图书馆研究员。
  路工早年喜写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出版《毛泽东号》、《中国人民大合唱》等五本诗集。20世纪50年代初调入中央文学研究所后,开始从事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编辑与研究,编著出版了大量民间文学资料集,如《梁祝故事说唱集》收入明清演唱梁祝故事的传说、民歌、鼓词、木鱼书、南音、弹词作品14;又如《孟姜女万里寻夫集》,收古代有关孟姜女故事的民歌、传奇、子弟书、古词、宣讲、南词、宝卷共36()。这些著作资料丰富,有许多都是第一次整理出版,深受中外学者欢迎,多次重版。他单独编著或与傅惜华等专家合编的还有《明清民歌选》甲集、乙集,《明代歌曲选》,《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明清平话小说选》,《清代北京竹枝词》等共10余种。
  路工晚年常回故乡慈溪小住,并将珍藏的书籍史料共1000余种捐赠给慈溪市档案馆和慈溪市图书馆,还为鄞县梁祝文化公园捐赠了大量珍贵的有关梁祝的各种说本,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尊重。
      19961024日,路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只看该作者 77 发表于: 2016-10-23
《慈溪近现代名人宅第》中的胡可庄胡吉宣旧居
慈溪近现代名人宅第》中的胡可庄胡吉宣旧居
   网上看到一书《慈溪近现代名人宅第》(王焕江策划 方煜东编著 郑陆摄影),2013年5月宁波出版社出版。
   据网络上的介绍——该书系统梳理了慈溪近现代名人故居,围绕党政军界名人宅第、工商界名人宅第、名人宅第、文化界名人宅第、学术界名人宅等五类宅第展开,介绍相关名人事迹,并配以丰富的图文,可读性较强,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慈溪的历史人文底蕴,从而加强对慈溪的形象宣传。

   好不容易找到此书,在第四部分文化界名人宅第的100——101页看到了《著名文字学家胡吉宣故居》。此文最后部分写到“新五房原为叶姓于清代中期建造,后分别卖给胡、韩两姓……胡姓为观海卫胡家迁此,购入新五房东边部分……”。据后人回忆,是现代教育家胡浚康(别名胡可庄)所购,并携其子著名文字学家胡吉宣(原名胡哲宣)及后代在此居住多年。胡浚康之独孙女 “铁军不老松”胡修亚和胡浚康的曾孙“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胡绍庭都出生于此。
转发:《著名文字学家胡吉宣故居》
资料来源:《慈溪近现代名人宅第100-101页

胡吉宣故居位于观海卫镇鸣鹤古镇新五房弄1号。
胡吉宣(1895~1984),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胡吉宣,别名子珣,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定志专攻语言文字学,年轻时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后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善本组研究古籍。19812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字原》、《字监》、《玉篇引书考异》、《六朝说文辑注》(未刊)等。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其手稿影印的遗著《玉篇校释》,皇皇四百万言巨著(16开精装六大册),是他毕生精力的结晶。



   胡吉宣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从事《玉篇》的辑校注释工作。他以传世刻本为基础,加入原本残卷全部内容,并从中国和日本的古文献中爬梳扶剔,辑出大量原本《玉篇》佚文。然后就原本、佚文、传世本等精心校勘,引用大量古代文献,注释考证。历经四五十年,几易其稿,著成《玉篇校释》,成为迄今为止搜集《玉篇》原本文字最多的《玉篇》详本和内容极为丰富的大辞典,为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吉宣故居位于岳庙东侧新五房,新五房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670平方米。总体布局呈矩形,由照壁、门厅、主楼和东西厢房组成的正院及东侧跨院组成。照壁呈内八字;门厅为双坡顶,面阔五开间;主楼为九间两弄重檐硬山顶两层楼;东西厢房为四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两层楼;主体建筑东侧为跨院,由前后进偏房、南侧两间小平房及古井组成。前进偏房为三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两层楼带北侧两间小平屋,后进偏房为六开间小平房,前后进天井处有古井一口。
  新五房用材比较考究,工艺精湛,柱、枋多用披麻捉灰,砖石花窗雕刻精美,布局规整,保存较好,在浙东地区清中晚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新五房原为叶姓于清代中期建造,后分别卖给胡、韩两姓,韩姓在沪经营药材,为宓家埭韩家门头同族,胡姓为观海卫胡家迁此,购入新五房东边部分,主楼东次间即为语言文字学家胡吉宣的故居。


只看该作者 78 发表于: 2016-10-31
《慈溪市教育志》正式出版了
[table=100%,white,,0][tr][td]
《慈溪市教育志》正式出版了
  好消息!《慈溪市教育志》正式出版了,那是我在两个月前在网上看到的信息。可是,在我的“大书库”——上海市图书馆,还没有找到这本《慈溪市教育志》。离我家并不太远的市图书馆的综合阅览室里,有《慈溪市志》(1988—2011)和《慈溪教育志》(1993年),还有多种慈溪的其他志,2016年的《慈溪建设志专著》也已经有了,我没有多大兴趣。推想,或许以后会有这本新的《慈溪市教育志》,可以看到由胡氏尚义堂经塾演变成宁波地区第一个新式小学,后来成为的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吧。
  《慈溪市志》(1988—2011)第四十一编教育】1801-1812页里所记载的【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条目里是这样叙述的——清光绪八年(1882)胡安澜创办胡氏尚义堂经塾光绪二十年改名安定学堂”。民国元年(1912)后更名慈溪县私立安定小学”。
   2013年11月4日观海卫木兰写过一篇《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街胡氏的“摇篮”》,文中转发的余麟年的《观海卫胡氏尚义堂》和胡审严的《慈溪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小学堂》两篇文章里有详细的相关介绍,很值得一读。

   根据清朝光绪《慈溪县志》【胡氏尚义堂义庄】的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里人胡衡捐置水乡课地四百亩时,胡衡之子澜已经去世,清光绪八年(1882年)购民房作为义庄,落成时,胡衡也已去世二十余年了。
  对于这些偏差,让我们以后来考证吧。
转发:《慈溪市教育志》正式出版
2016年08月19日
近日,由慈溪市教育局编写的《慈溪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志自2009年6月启动编纂,历经拟定篇目、搜集资料、分工撰写、修改审定等阶段,历时四年,四易其稿,2013年8月基本定稿。这是慈溪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教育志,市教育局局长张志锋,《慈溪市志》、《慈溪教育志》顾问周乃复先生分别作序。

  
  志书取通志体例编修,卷首设有序、概述、大事记及彩色图照等,卷末设附录、后记。正文部分共17章86节,计123万8千字。志书上限溯至事物发端,下讫2011年(与《慈溪市志》一致),详细记述了慈溪市境内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重点介绍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市教育的成果与经验,为各界人士了解慈溪教育提供了一部可供借鉴的资料性文献。有助于认识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使存史有据,资治可鉴,教化有依。该志具有资料翔实、考证具体、体例完备、图文并茂等特点,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有机统一,是修志工作者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益在当今,功在后世。
                        教育志办公室 沈文田
[/td][/tr][/table]

只看该作者 79 发表于: 2016-11-04
“倒翻字纸篓”
“倒翻字纸篓”
      爸爸93周岁了,身体健康思维清晰。唯独耳朵不好,是听觉神经老化了。爸爸对于某些频率的声音的接收有困难,连哥哥的电话都听不清,得由妹妹代接。爸爸还说:“算侬额骨头,侬的电话我还可以马马虎虎听。我可是拼命用力气在听,不过几分钟我就吃力了,你还是写给我吧!”这哪里是额骨头?我的声音和妹妹是一个模式,或许爸爸听惯这个一辈子的“小尾巴”的话了。且不说女儿贴心,从物理上讲,女声与男声的频率不同,电视里邓小平等人不也是让女儿坐边上当“爸爸的耳朵”嘛。爸爸要我把想对他说的事情写给他,他可以慢慢仔细看,他也可以大量地写,以代替口头交流。
      一天,爸爸在看一些文字,看着看着不满意地嘟囔了一句:“倒翻字纸篓!”
      我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不懂就面对面问爸爸,什么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现在可以回自己家上网去查的,爸爸很有学问,木兰拥有电脑。上网查“倒翻字纸篓”,大吃一惊!居然还有“锦灰堆”这么一说,又名八破图、集破、集珍等,是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莫通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这是对“锦灰堆”艺术的形象描述。
      小时候顽皮的我,钻到爸爸的书桌下玩耍,打翻爸爸字纸篓的事情肯定是有过的。后来几十年工作中,我书桌的最底下一格抽屉是我的“字纸篓”,存放着我暂不需要的实验数据和书写的文稿,放置一段时间后才处理掉。我是一个“落子要悔”见错就改的人,常常会从那格抽屉再找回我又认为需要的资料。这是我的“倒翻字纸篓”。
      “理工女”做研究,是要做实验的,也要查资料,常常“倒翻字纸篓”。“文史女”没有“理工女”那样的实验可做,就是在“字纸篓”里翻来翻去。翻对了,找出个“锦灰堆”,就成了历史学家。翻错了,就是“以讹传讹”。翻累了,胡写个电视剧,串改历史,逗人玩玩。
      学习家族史、教育史,不就是大大地“倒翻字纸篓”嘛。这三年半,我是以“理工女”的方式竭尽全力地、倒过去顺过来、倒呀、翻呀。突然,又想起来了,上海话里“淘旧货”、“捣糨糊”的“淘”、“捣”,也是接近“倒”的发音。
      我也弄不清了,我还是继续实事求是、尊重史实、竭尽全力地去帮爸爸“倒翻字纸篓”了,但愿心想事成、拼凑出什么“锦灰堆”来。
  

  看看从网上下载的这两个锦灰堆”,不也是翻出了道光、光绪的字纸吧。寻根问祖,也是要靠认认真真“倒翻字纸篓”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