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881阅读
  • 58回复

江苏沭阳胡氏源于浙江新昌梅溪胡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10-09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沭阳胡氏始迁祖良友公,字益三。据咸丰四年胡氏十五世仓农京凭氏撰谱序称: “元季鼎革,中原扰乱,海内英雄,飚发云起。而明祖起于濠亳,吾良友祖亦奋迹行伍,当是时,公职虽微,而膺心膂之任。后因库药失慎,一军皆逃,被获处斩,公亦与列焉。幸二世祖纲公(时方走省,立河上俟渡,闻之,即解衣泅水而往,),至诚感神,夜渡长江,以身代父。明祖怜其孝,尽赦全军,旋以事入沭,遂家焉。斯时也,僮阳初隸,户口未多,播越之余,生计草草,而又不遑于谱牒,所以后人难考也。”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长洲王步青拜赞曰:“烈烈我公,诚孝格天,渡江代父,致性肫然,连翩蔚起,子孝孙贤,大德昌后,遗泽绵绵。”良友公后以功诰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无锡秦金拜赞曰:“粤自胡公,相土于潼沭滨,卜宅马陵之东,山环溪抱,气势豪雄,再传而后,位望显通,子孙济美,庆衍斯螽,巍科三世,青史书功,身膺纶命,上寿考终。孙贤子孝,奕世无穷。”乾隆壬午间,从父衣庵,视学湖北,议访新安合夏邑,光山,淮阴、桃源(泗阳)共为一谱,然非有丰资厚力,精心刻意之人,不能考核详晰,传二十二世裔孙蕃衍为全县著姓之一。 宿迁关庙西胡与东胡两村,仍尊沭阳良友公为一世祖,两村仅存一部民国十五年参与沭阳三修族谱,从一世良友下传至关庙东西胡管谱人十九世,西胡东胡连村合计约二千人。 所找后裔分迁:明正德间,文璧,南津皆显达。南津迁淮安,文璧官夏邑,卒于任,三子清,四子溪寄籍夏邑。长子濯,次子洁回沭阳。简敬官少宰,于康熙二十八年迁汝宁,奋捷亦同时迁汝宁,简政迁固始,作宾之曾孙珍迁南阳。

     《明史》孝义列传载:“胡刚,浙江新昌人。洪武初,父谪役泗上,以逃亡当死,敕驸马都尉梅殷监刑。刚时方走省,立河上俟渡。闻之,即解衣泅水而往,哀号泣代。殷悯之,奏闻,诏宥其父,并宥同罪者八十二人。” 历史背景: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占领淮河两岸的大片地域。同年,置淮安府,领海、泗、安东三州,山阳、清河、沭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县。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凤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隶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时淮安府共辖二州九县。战乱使淮安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逃毙殆尽,亟待移民充实。同时,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人士有很多依附张士诚。故明朝初年,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 、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府。泗州、盱眙为交通要道,经明末大乱,人口锐减 ,时均属凤阳府,故迁移的14万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胡刚,浙江新昌人。洪武初,父谪役泗上,)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到淮安府境。这就是淮安民间传说中的"红巾赶散",又称“红蝇赶散”、“洪武赶散”。

       嘉庆四年胡氏十四世咏风诵琴氏撰谱序称:“吾族相传系出新安,然不可考矣。”新安郡,即徽州与严州大部,古称新安,后成为徽州、严州地区的代称。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寿昌)、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新安郡范围包括安徽省部分地区和浙江省部分地区,新安应为沭阳胡氏十世简敬公、简文公于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初修《沭阳胡氏族谱》时推测而记,没有具体到哪个县,或者新安只是新昌的误传。根据《明史》孝义列传、浙江新昌《梅溪胡氏宗谱》及《沭阳胡氏族谱》中对孝子胡刚代父受刑相同事迹的记载进行综合分析,沭阳胡氏始迁祖良友公及二世刚公应是浙江新昌人,在洪武赶散的历史大背景下,胡刚的父亲从江南谪役泗上,逃亡当死,后因胡刚哀号泣代,才被赦免,父子二人以事来到今江苏沭阳县。根据《沭阳胡氏族谱》,胡刚是沭阳胡氏第二世,根据新昌《梅溪胡氏宗谱》,胡刚为梅溪胡氏第二十世。笔者已和浙江梅溪胡氏三十八世裔、湖州安吉胡永法宗亲对过谱,胡刚的事迹完全吻合,可以确定是同一个人,两地谱上有区别之处在于胡刚父亲的名讳,《沭阳胡氏族谱》记载胡刚的父亲叫胡良友,字益三;《梅溪胡氏宗谱》记载胡刚的父亲叫胡玠孙,叔父叫胡瑗孙;笔者是这样理解的,胡刚的父亲本名胡玠孙,谪役泗上,逃亡当死,又因胡刚的孝行被赦免,他迁到沭阳后可能是换了个名字叫做胡良友,字益三,玠孙与益三读音非常相似,古人称呼成年男子都是称字,这也说明胡玠孙不忘本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胡刚的父亲是胡瑗孙,瑗孙的读音与益三更相似,胡刚的儿子胡永言留在了浙江新昌,《梅溪胡氏宗谱》把胡刚记载为胡玠孙的儿子,有可能是因为胡永言当时年龄尚小,因故没有跟随祖父胡瑗孙、父亲胡刚一同迁往沭阳,被祖父的哥哥胡玠孙收养,并在新昌传宗接代,后裔繁衍至今,《梅溪胡氏宗谱》记载胡瑗孙是无后的,有可能是因为胡瑗孙与儿子胡刚一同迁到了沭阳,因而后人修谱时把胡永言包括他的父亲胡刚这一支接在胡玠孙的名下,也是符合逻辑的,当然这种情形只是一种推测,我们还是首先尊重《梅溪胡氏宗谱》的记载,认为胡刚的父亲是胡玠孙,也就是《沭阳胡氏族谱》中的沭阳胡氏始迁祖胡良友,字益三。

      附录:据《梅溪胡氏宗谱》与《沭阳胡氏族谱》记载,梅溪胡氏、沭阳胡氏是舜帝后裔周朝陈国首任君主胡公满的后裔,梅溪胡氏始祖为吴越国工部尚书胡璟,晚年隐居七星峰下,在溪边植梅十里,自号“梅溪”,地以人名,这个居住地因名“梅溪村”,即今浙江省新昌县新林乡胡卜村,村前的一条溪流,也就直呼“梅溪”。后世名人辈出,有吴越国礼部尚书胡琛,南宋名臣胡铨,南宋理学名家胡善缘,元代史学家胡三省,明朝著名孝子胡刚等人;沭阳胡氏名人有明朝著名孝子胡刚,明朝户部侍郎胡琏,直隶真定府知府胡效才,都给事中胡应嘉,清朝吏部侍郎胡简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胡丕林等人。

      鸣谢:感谢沭阳的胡义龙宗亲、浙江安吉的胡永法宗亲,他们给笔者提供了族谱内容与查看族谱的指导。我相信这是胡氏祖先在天之灵的庇佑,让沭阳胡氏顺利归宗到梅溪胡氏,寻到了根,完成了沭阳胡氏近五百年的夙愿,在此对胡氏宗亲网这个平台也表示感谢。 2015年10月18日上午,我和胡义龙、胡志龙、胡娜、胡静等沭阳胡氏宗亲应沭阳县胡家花园胡道本宗亲的邀请,来到了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在周圈村委会议中心与胡道本、胡方梅、胡方志、胡玉全等胡氏前辈们一起探讨了沭阳胡氏与梅溪胡氏的渊源,已获得初步认同,并留下了本人的发言稿。在此对胡道本、胡方梅等前辈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胡玉超宗亲当天也受到邀请,因家里有事耽误未能参加探讨会议,但是依然来到了周圈参观了胡家花园,我们为他的热心点赞。)

      公元二零一五年(农历乙未年)初稿于六月十日,定稿于十月二十日,胡公满一百一十世裔(此处代数待详细考证)、梅溪胡氏四十世裔、沭阳胡氏二十二世裔、沭阳胡氏安定堂西门五房: 胡宸(谱名胡鹏洲) 谨撰。  
[ 此贴被胡宸在2015-10-25 22:27重新编辑 ]
千秋气节久弥著   万古精神又日新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6-30
胡襄城(上):陈国三代君王封株野
【阅读提示】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走进来。”


每一座商丘故城,又何尝不是用夯土、古砖等筑起来的围城。只是,城里的人已逝,已无法走出来给我们讲述那曾经的繁华、落寞或者逸闻趣事。


如今,只有我们这些“城外的人”穿越时空,走进故城,以那个时代“城”的原居民身份,去细细体味那一夯一痕、一砖一瓦背后的神秘与悠远。繁华忆旧梦,在一岁一枯荣的岁月轮回中,阅读记忆深处的往事片片。


解读一座城,尤其是已经湮灭在历史烟云中的故城,是需要用心和时间的。若不然,既“走不进去”,又“走不出来”,只能在城外看看风景,在城内走马观花,而无法了解这座城的内涵和故事。


这段时间,笔者满脑子都是“城”的影像。去采访之前,需要查阅史料的沉静与细致;采访之时,会遇到书本上诸多没有的意外和惊喜;采访之后,更有将城的历史、故事介绍给大家的冲动,以另外一种形式去认识商丘的厚重与积淀。


而赴柘城采访胡襄城、傿城、朱襄城,正是这种心境与感触的很好诠释。


初去,知古柘城是人文始祖朱襄氏栖息生存之地,地方志、文献记载可谓连篇累牍,笔者去年也曾在本报本栏目撰写《三代炎帝朱襄氏》;亦知柘城曾属陈国辖地,然地方文史资料中仅有片言只语。


就在考察上述三城的过程中,通过实地采访和循着文献的蛛丝马迹将历史碎片串联后,笔者和随同的伙伴们都惊呆了:胡襄城、傿城(远襄城)不但曾是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的封地,而且是陈国两位王储犀侯、皋羊的封地,他俩成为陈国的第二代、第三代国君,即陈申公、陈相公。陈国的第20代国君夏征舒的父亲夏御叔封地在株野(今柘城),其墓在古朱襄城(今柘城故城)附近;夏征舒的母亲“一代妖姬”夏姬倾国倾城,《太平寰宇记》记载其墓亦在柘城。


可以说,柘地是陈国的龙兴之地,而且其战略位置在陈国历史上也极其重要。而这些历史文化,在以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考证挖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唐宋以后,柘地由原来陈国、淮阳国管辖划归梁郡、归德府管辖,大家以现行区划研究各自文化,这边主要研究商丘宋国、梁国历史,那边主要研究周口地域文化,而柘城属陈、淮阳管辖的研究则成了真空地带;二是没有将柘城各阶段辖属、各个有价值的文物点放到大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


正所谓:一城一世界,一城一风情。个性,是每个故城的生命。此行柘城,当把三座故城放到陈国历史及以后商丘历史发展大环境中去考察,涉及三城的人、事与文化竟是那么熠熠生辉,可谓是极具研究与深读价值。


陈胡公起家:初封株野,筑胡襄城





在西周至春秋时期,陈国是颇有影响力的12个诸侯国之一。其实力强盛,得益于其开国国君陈胡公的励精图治。


诸多史书记载,陈胡公封地于陈(今淮阳),那他为什么又会在株野(今柘城一带)封地筑城,和此情缘颇深呢?他为什么还要将两个儿子封地于此呢?


这要从他的身世说起。《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由此可知,陈胡公为虞舜之后,商均后裔。《左传》杜预注:“胡公,阏父之子满也。”陈胡公的父亲阏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遏父),商末周初人,是舜帝的第32代孙,为周朝的陶正。


因舜帝生于姚虚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故陈胡公名满,称妫满,因是虞舜的后人,也称虞满,系商均32世孙。因国号陈,死后谥号“胡公”,所以又称陈胡公。


妫满之所以谥号为“胡公”,多认为他因“弥年寿考”即年高寿长,其实这是不对的,而是缘于其早期封地“胡襄”。1991年《柘城县志》:“胡襄位于城东北17公里,洮河西岸。西周时期封舜之后代胡公于此,筑胡襄城。一子世袭为胡襄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柘城县志》亦记载有:“胡襄城:城东北三十里”,“远襄城:城北三十里,亦胡公筑”。


由此可知,妫满在封国陈地之前,其封地在胡襄,职位为胡襄王。在封地,先后修筑了胡襄城、远襄城两座城池,以御外患。


妫满的早期封地为什么会在商丘一带呢?这和他的先祖商均有关。《中华姓氏渊源》《虞城县志》载:舜之子商均在大禹执政时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称有虞氏,建虞国。今虞城县商均墓尚在,有商均墓村。


西周初期,妫满的父亲阏父,制陶的手艺极为精湛,因此获得周人垂青,担任了周族陶正之官。《史记》《左传》记载:周文王姬昌对阏父技艺极为赞赏,追溯历史他们同祖同宗,易于统治,特将长女太姬许配给其子妫满为妻,并封地妫满于其先祖有虞氏所居一带的胡襄。太姬生两个儿子犀侯、皋羊。


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以备三恪。《左传·昭公八年》:“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舜。”妫满是帝舜后裔的嫡脉,因品行好受封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奉帝舜之祀,建立陈国(其时辖今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宛丘),爵位侯爵。


陈胡公妫满在做了陈国第一任国君后,将他的早期封地胡襄城传给长子犀侯,犀侯世袭称胡襄王;并将所筑之城远襄城封给次子皋羊,封号远襄王,以防御北方的宋国。


陈胡公去世后,长子胡襄王犀侯即位,为陈国第二代国君,称陈申公。陈申公去世后,陈胡公的次子、申公胞弟远襄王皋羊即位,为陈国第三代国君,称陈相公。


自此以后,胡襄城、远襄城成为陈国世袭封地。至第16代陈国国君陈宣公之孙陈国大夫夏御叔还封地株野(今柘城),《柘城县志》记载:“夏御叔墓:在旧城北门路东。”夏御叔的妻子夏姬被后世称为“一代妖姬”。夏姬之子夏征舒,在父亲去世后与母亲居于株野。夏征舒于公元前599年杀死其母的情夫陈灵公而自立,是陈国第20代国君。


由此可见,在陈国的数百年历史进程中,今柘城一带都是其重要领地,尤其是胡襄城、远襄城更是其防御北方邻国宋国的重要前沿阵地。


胡姓起源地:肇始胡襄,胡陈一家





胡襄城,不但是两任陈国国君的早期封地,还是胡姓的直接起源地。


妫满作为陈国的开国始祖,去世后以其早期封地“胡襄”,而谥号为“陈胡公”,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满。其后裔子孙有改姓为姓陈,也有改姓为姓胡,还有的改姓满等姓。


妫满称“胡公”,是因曾封“胡襄”地。而“胡襄”之名如何得来?据考证,在远古时期,今胡襄一带生活着一支以“胡”为名的原始东夷部落,他们以鶟(亦称鹕)为图腾。《尔雅·释鸟》记载,这种鸟“似雉,青身白头”,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白头翁鸟。据学者的推断,胡即鹕,是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部落,当系东夷族中鸟类的一支。后来,在弱肉强食的部落战争中被兼并,逐渐消亡,融合到其他部族中去了,此地仍被称为“胡”地,留有“胡曹作衣”的传说。后周文王将妫满封在“胡”地为胡襄王。妫满在此筑城,名“胡襄城”。“胡”为古地名,“襄”为辅佐之意,即表示辅助周王朝以定天下的意愿。


陈国作为周王朝的封国,备受周武王以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主的尊宠。自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国,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主,历时588年。陈国的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国王族后裔及国人多有以先祖封地、谥号为姓氏者,称胡氏。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逐渐向四处延伸,世代相传至今。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19个大姓之一,居第13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8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陈国始封时期,为最鼎盛时期;从陈幽公开始,走下坡路。胡襄城作为陈国的重要属地,即使在陈国灭亡后,也为胡公满的子孙栖息生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姓、胡姓系出一门,始祖都为陈胡公。当陈国覆灭,其子孙被迫迁徙,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陈吴支裔,逃到了胡襄城以避危难。至今,当地一带陈姓、胡姓皆认为一家。


据清康熙三十九年(1770年)《柘城县志·杂志》:“陈为楚灭,陈公寄食于胡襄周围各十里。”《柘邑陈氏族谱自叙》记载:“今按:我柘邑陈氏由来已久矣……(胡满公)其后为楚所灭,惠公遂徙居属邑柘城东,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及薨,葬于柘城东南约二里许,而子孙遂以胡襄为家焉。”


陈吴是被司徒招杀害的哀公太子师的儿子,他在父亲被杀后,逃到陈国属邑株野(今柘城),以陈为姓,史称“陈吴”,寄食于胡襄城同族的家里。陈吴在这里留下一支,后来“陈”成为柘城一大姓。


陈吴恐被楚追杀,又跑到晋国。过了5年,楚国公子弃疾弑杀楚灵王,回国自立为王,称楚平王。为了争取诸侯的支持,巩固他的王位,平王放弃了对陈国的占领,全面退兵,陈国又到晋国找回了太子师的儿子陈吴回国当陈侯,是为陈惠公。惠公回国后,以他的祖父哀公去世那年为元年,在位28年。陈惠公陈吴死后,仍葬于他曾避难过的地方胡襄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柘城县志》:“胡襄城:城东北三十里,有胡襄墓。”此支陈氏人丁兴旺,仅柘城县境就有4万多人,尊陈吴为始祖。


除胡姓、陈姓外,按照《史记》的记载,陈胡公满的后裔子孙还形成袁姓、孙姓、王姓、田姓、陆姓、满姓等。


一座城的历史,就是一部家国春秋史;一个姓氏的发展,就是一部离恨情仇史。胡襄城,以其特有的兴衰丰蕴着歌哭的历史。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http://www.sqrb.com.cn/jjwb/html/2013-09/12/content_215603.htm
[ 此贴被胡宸在2015-07-04 10:12重新编辑 ]
千秋气节久弥著   万古精神又日新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6-30
胡宸宗亲转载的这篇文章,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地去阅读。这是自胡氏宗亲网转载《胡姓之宗在阜阳》一文之后,又一篇涉及到胡氏发源地研究的重要文章。

昨晚我和胡宸宗亲就此文章的发现,谈论到凌晨一点。我建议他立即在宗亲网发表,以期引起广大胡(陈)姓氏文化爱好者的重视。

首先,此文所指出的河南柘城县胡襄城,是妫满(陈胡公)被周武王分封陈国之前的早期封地。这一点,目前尚未在其他胡姓研究书籍中被提及。《史记·陈杞世家》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妫满)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并没有记载妫满封之于陈之前,就有分封于胡襄。倘若如此,史记也不会用“复求舜后,得妫满”这样写法。

其次,该文认为妫满之所以谥号为“胡公”,并不是因他“弥年寿考”即年高寿长而是缘于其早期封地“胡襄”。目前在一些胡姓氏文化研究书籍中,主流的观点是前者,而后者观点是否出自于1991年的《柘城县志》,目前尚未得知。

第三,柘城县胡襄镇是妫满早期封地,做了陈国国君之后,长子犀侯世袭,称“胡襄王”,而且在陈国灭亡之时,还有“陈吴一支”逃难至柘城,寄食于胡襄城同族的家里。而我们目前对胡襄城作为胡姓起源地的研究,几为空白。在胡氏宗亲网上查“胡襄”,只是找出几位年代较后的历史人物。

还有,胡姓图腾白头翁鸟,胡曹制衣的传说,都与胡襄城有关,这些观点都是很新颖的。看来,对“胡襄城”的发现,说不定将会开启胡姓氏起源研究的另一扇大门。

希望大家多去查查姓氏研究的古籍资料,第一有关胡襄城、胡襄王、胡襄墓这些古迹胜地,是否记载与陈胡有关;第二如果确实没有记载,那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篇文章所透露出的信息含量,是不是需要对已成为主流观点的胡姓发源史,重新加以审视,或是给予必要的内容补充呢?

南山 2015.06.30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6-30 18:3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6-30
谢谢南山宗亲的关注,希望对胡襄城历史感兴趣的宗亲有机会到柘城县、胡襄镇考察一下,看一下柘城县志,找当地的文化部门了解一下,这样可以加深对胡襄城历史的认识。
千秋气节久弥著   万古精神又日新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7-04
胡襄城(中):商贾繁华说废兴

【阅读提示】

  胡襄城自春秋时陈胡公筑成后,一直作为陈国北部边境要塞而存在。至明朝初年胡襄城更名为胡襄集,沿用至今。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柘城县志》:“胡襄集:在城东北三十三里。”清咸丰九年(1859年)筑胡襄堡,周长2600米,建东、西、南、北四门。

  解放后,胡襄集历为区、乡、公社治所。目前,集东西稍长,面积1平方公里余,3000余人,为胡襄镇政府所在地。是柘城东北部商、柘二境交界处重要农贸中心之一。

  胡襄经济繁荣,已非一日。早在明清时期,这里作为商贸要冲,已建立山陕会馆。其地所产胡芹,历为贡品。而其更有发展后劲的,是地下“可持续开发100年”的特大煤矿。

  在胡襄采访的顺利,得益于柘城县史志办主任朱卫华、原主任张学锋的引领与讲述。说起胡襄,张学锋如数家珍,除了他的学识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小就是“胡襄通”,小学时候就在胡襄读书,这里的圪崂他是通熟于心。

  笔者提出想去勘察一下昔日的山陕会馆,张学锋笑着说,这个地方好找,就在我小时候上学的院内。

  胡襄山陕会馆 商贸繁荣的见证

  在张学锋的引领下,从胡襄镇中心大街向北200米西拐,于一处尚在建设中的新型农村社区楼盘后看到了胡襄山陕会馆。

  会馆坐北朝南,大门掩映在绿荫之中。会馆正在进行整修,尚未完工,一些村民在大门走廊下纳凉休闲。大门东南角立有“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的石碑。

  越过大门,走进会馆庭院。小学已经搬走,现改为敬老院使用。东西厢房仍然保存完整,原大殿已被拆毁,原处盖起了两层现代化的楼房,与古建筑颇不协调。

  负责管理山陕会馆的张明修今年69岁,胡襄集南街人。得知我们一行来考察会馆历史,很是热情,引领我们到院内一通横卧古碑处,用水清洗擦拭,详细讲解。石碑两边为精美的八仙造型,碑文字体漂亮,记载了山陕会馆的建设经过。

  胡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经修葺,由大殿、山门、东西厢房构成四合院,南面是广场和花戏楼,占地约20亩,其南、东、北三面碧水环绕。建筑结构新颖别致,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格。现仅剩山门、东西厢房十三间:山门面阔三间,砖木结构;东西厢房对称,各面阔三间,前出厦硬山顶,外砖内坯墙体,青布瓦屋面;耳房各两间。山陕会馆原被胡襄小学使用,故能幸运保存至今。会馆保存使用过的水井一口和石碑两通,即“柘城县胡襄集南头山陕会馆重修戏楼碑记”“山陕会馆地庙碑记”(残)。

  会馆南为花戏楼的位置,现已被在建的新型社区占据。花戏楼只剩两根石柱散落在原地。两个石柱墩被埋在建筑垃圾之中。张明修说:“原来花戏楼宏伟漂亮得很,安徽亳州的花戏楼就是依照胡襄会馆而建,被扒毁真是可惜啊!”

  山陕会馆,是历史上山西、陕西商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商贸活动,进行停留、住宿的场所,也是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洽谈、交流商业信息的场所。陕西、山西两省在明清时代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晋商与秦商。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当时,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也称西商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

  据考证,胡襄山陕会馆是陕西、山西两地商人在商丘至淮阳路段所设立的唯一会馆,当年在东西邻省乃至全国商品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时豫东一带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明清贡品胡芹 毛主席品尝称赞

  到胡襄,必品胡芹。胡芹历属贡品。相传,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柘城人将胡芹送至汴京,赵匡胤品尝后赞不绝口,封为菜肴之佳品。从此,胡芹便一直作为历代贡品延续至明清。

  胡芹是芹菜的一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盛产于襄王分封之地的胡襄集旁的胡庄而得名,胡庄村村名也因“胡芹”的知名而改为胡芹村。目前胡芹村、张菜园、王梨行等几村为胡芹原产地。

  与普通的芹菜相比,胡芹根小棵大、茎部光滑、清脆无渣、芳香可口,有“芹王”之称。古代名联曰:“喜有车马临门第,胡芹贡酒迎嘉宾。”

  胡芹村支部委员胡金阁告诉我们,胡芹还有药用价值,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养颜、保健等功效。他说,也许是常吃胡芹的缘故,全村村民很少有得高血压病的,就连得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也不多见。

  1953年,全国各地的名优农产品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参加展览会,胡襄农民把精心采收的1500公斤胡芹从商丘火车站直接运到北京参展。展出期间,人们曾把胡芹送到中南海,让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品尝。毛主席品尝后感到味道确实不错,专门给当地老百姓写了一封书信,向当地老百姓表示感谢。信中内容大概有这样一句话:胡芹是劳动人民的果实,今后不要再义务送了。只可惜这封信在村里保存时失传。据说当时书信由村里的一名教师保存,可至今也没有找到这封信的下落,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这同时也给胡芹增加了一层更加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之后,从1958年到1962年,胡芹作为农产品曾多次进京参加展览。胡芹也因其历史悠久名扬四海,因其能医病健身享誉天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中国的芹菜种植历史悠久,面积那么大,为什么胡芹这样出名呢?

  胡芹品质千年不变,胡金阁告诉我们有四个原因,一是当地老百姓保持了必须用传统胡芹菜种繁育的习惯,而又每年提纯、复壮、优化,延续至今。有好事者也曾试用外地芹菜种下种,也曾试种过西芹,结果不但生长不好,品质也锐减。二是胡芹严格按祖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模式种植,讲究立夏育苗、立秋移栽、立冬收获。三是地窖储藏。收获季节,带着土墩把胡芹从菜田里刨出后,“移植”到自家所挖的地窖里面,还要让其“生长”一两个月时间。这时胡芹产生“质”变:整棵芹菜的茎秆和叶子全部由墨绿变成嫩黄,并长出嫩芽,到春节前才开始上市。四是土质区别。在胡芹行政村的1000多亩土地上,用铁锨随便向地下挖30多厘米深,就会发现黑土层。只有这样的土层,才能够生长出味道鲜美的胡芹来。同样的种子,种到其他地方,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在胡芹村,一畦一畦的“胡芹”,满目翠绿,微风吹来,随风起伏,整个天地间仿佛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芹香。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胡芹”这一特色农业品牌,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经济、养生价值,必将成为更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可采百年煤矿 还原远古胡襄生态

  2011年,对于柘城,乃至商丘、河南,令人震撼的一个大事件就是:省地矿局地质十一队在胡襄一带发现了特大型煤矿。

  据地矿十一队地勘处负责人李文前介绍,几年前,地质队组织专家经过分析,认为柘城与睢阳区交界区域可能有煤,并于2005年组织地质专家进行地震勘察,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确定区域有煤层存在。在2005年年底,地质队用钻头打穿1000多米深的地表,发现了3层有工业价值的煤层,煤层厚约4米。该煤田大部分在柘城胡襄境内,一部分在睢阳区娄店境内。

  “经过化验,这些都是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炼焦用煤,煤层分布面积218平方公里,煤炭远景资源量为12.43亿吨,为特大型煤田,若在此建成两座年产量为400万吨的煤矿,可以持续开发100年!”地质高级工程师范金铸说。

  胡襄特大煤矿的发现,对于历史上曾经商贾繁华的古城所在地来说,无疑是经济跳跃式发展的一剂强心剂。同时,从另一方面证实,此地远古时期是植被繁茂之地。

  有关资料显示,煤主要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当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成。在世界上各地质时期中,以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产煤最多,是重要的成煤时代。

  从煤的形成史来看,以及在柘城出土的堪为珍奇的4颗犀牛牙化石,更佐证了胡襄地域历史的悠久。至少在2亿年前,这里已有植物生长。后有人类后,东夷一支称“胡”的部落在此栖息。再后,就是陈胡公封地于此,筑胡襄城。

  繁华落尽沧桑褪,洗尽铅华呈新姿。胡襄城从远古走来,历经风雨,文化的积淀,商贸的流通,鲜活着其生命。故城是时间的通史,从斑驳的印记中可以读懂。

  一方牌匾,一片芹叶,甚至一颗煤粒,还有那曾经古城墙上的青苔……就像一株思想的藤萝,爬匐在古迹上找到心灵感动与倔强蔓延的动力。

  胡襄故城之美,美在文化,美在历史,美在发展,美在人心。看着如今胡襄集市熙来攘往的人们,感觉到,在其身上,仍充满着无法言喻的古朴与沧桑。


       本篇文章来源于大河网 原文链接:http://q.dahe.cn/101/20130926/253010.html
[ 此贴被胡宸在2015-07-04 22:18重新编辑 ]
千秋气节久弥著   万古精神又日新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7-04
胡襄城(下):遗迹蔓荒探古踪

【阅读提示】

揭示千年商丘故城的人文魅力,触摸街巷深处的历史印痕,这是本系列孜孜以求的目标。

行走在故城处的古村、古镇,一条偏僻的小巷,一个奇怪的街名,说不定就蕴藏着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或与一位声名远播的人物有所关联。

以往岁月的每一步,都在青砖、古瓦,甚至一个土岗上、土丘中留下印记,商丘故城是一座文化宝库,那些熔铸着东方神秘的历史深藏于民间。要紧的,是去发现。

行走在胡襄城,在犄角旮旯隐藏的遗迹里,蔓藤缠绕着历史的真相,断壁残垣里埋藏着疑云重重。

孰是孰非,唯有执着躬耕于枯燥如海的历史文献与苦旅考证中,再聆听当地民众点点滴滴根本不完整的诉说,去伪存真,点燃一盏心灯,才能逐渐接近历史的真相。

胡襄故城,你是屈原所记的寒浇归葬之地吗?若不然, 地方史志中为何赫然记着奡墓?

胡襄故城,你是孔子周游列国、子路问津的地方吗?若不然,为何会有“无人问津”的典故?

胡襄故城,你的别称“火城”是火神的传承吗?若不然,为何当地百姓对此称呼痴心不改?

青岗台:奡墓、胡襄墓的疑云

在胡襄集东一公里,有一个村叫老龙堌堆。在这个村里,曾有一个高大的土岗,名青岗台。有说为奡墓,有说为胡襄墓。即使史志记载也有矛盾之处。而通过实地勘察,循迹线索,真相逐渐清晰起来。

清康熙三十九年《柘城县志》:“奡墓,在胡襄城东二里。”奡,《春秋传》作浇,亦作敖。夏代寒浞之子。生得豹头、狼眼、虎背、熊腰。寒浞杀死后羿,占其妻室,生奡及豷。相传奡强壮有力,善于水战,常以舟师冲锋陷阵。受命于寒浞,率军攻灭斟灌和斟鄩,杀夏后相,使夏朝中断。后奡受封居于过(今莱州西北近海处)。少康中兴夏朝,奡被诛灭。《离骚》:“浇(即奡)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柘城文史博览》记载:“相传寒浞之子奡,曾在此(老龙堌堆村)筑高台,称弄闹台。”对奡墓进行了否定,称此高台为奡所筑娱乐之台。又《帝王世纪》:“灭奡于过。”过,即今淇县,相去甚远,奡不葬于柘城明矣。明代《淇县志》对奡墓有记载,今淇县油城村有奡墓、扳倒井。

老龙堌堆村的高岗,是不是胡襄墓呢?清康熙《柘城县志》:“胡襄墓,在城东北三十里,即懊恼冢也。”而老龙堌堆村正处于柘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处。柘城当地多数人认为此高岗为陈胡公满之墓。然而今淮阳有胡公铁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的南坛湖畔。柘城又何来陈胡公墓?村民李云才称,当地老百姓又称这个高岗为懊恼堌堆,称上面建的寺院为懊恼堌堆寺,曾出土石碑。清光绪《柘城县志》载:“而士人以襄为厢,又名其墓曰‘懊恼’,殆无可考。”

据柘城县史志办主任朱卫华介绍,在此高台上建的寺院正式名称当时为老龙寺,敬龙王爷,为民众朴素的民间信仰。每逢古会或干旱,万民焚香,常有青蛇出洞,传为青龙下凡救济百姓,故又名青龙寺。清康熙《柘城县志》载:“青岗台,在城东三十里,高四丈余,上有寺。”原寺院建在高岗上,上有房屋数十间,前后三节大院,建设规模较大,院内翠柏林立。建国初期寺院被毁,现存遗址上已建民居。

既非奡墓,又非胡公满墓。那么,这个高岗究竟为何人之墓?当是陈惠公妫吴墓。公元前534年11月,陈国灭亡。其间,妫吴带领族人逃难至远离国都的陈国属地胡襄城,寄居在族人家中。后楚平王立,求与诸侯和,于公元前529年立妫吴为陈国君主,陈国复国,他将公元前533年定为元年,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33年至公元前506年,共28年。陈惠公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归葬于曾经避难的胡襄城。其墓冢当在胡襄附近。

子路问津处:“无人问津”的来源

《论语·微子》有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史记·孔子世家》亦有载。说的是当年孔子率诸子周游列国时,曾使子路询问过河之渡口,竟无人愿告知。这便是“无人问津”之典故。

昔日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却并无具体史籍记载。故孔子“问津”处说法颇多,迄今为止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探秘。

位于胡襄城西侧的刘家沟(今胡襄镇刘户村西的洮河处),据传是当年孔子“问津”地。清康熙《柘城县志·古迹》载:“问津处在刘家沟,相传子路问津于此。”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那早已随历史长河东去的往事渐被时光尘封,结成了一个个谜团。今天,笔者试图拨开子路问津处的缭绕烟雾,来还原历史真相。

据《柘城文史博览》载,春秋晚期(约公元前492年),孔子率弟子门人周游列国,从宋国(今商丘)去郑国(今新郑)途经柘城时,在刘家沟被河流所阻。当时,刘家沟是黄河的支流,经过多次改道变迁,在今天的洮河处,即刘户村西。孔子一行数人见河水滔滔,不知渡津在何处。子路前去问路,见一老者身背鱼篓,手提长叉前行,只听那老者且行且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子路上前施礼问讯,那老者不理睬,竟唱着歌走了。子路转过一处地方,见那老者正给另一位年岁稍小的大汉并肩拉犁耕地,就又上前施礼问路。那大汉直起腰来说:“鲁国的孔老夫子号称圣人,他自己应该知道渡口之所在,何必问我等农夫!”子路又向那老者施礼问讯,老翁说:“乱世哄哄,已遍天下,何人能够治平?”说罢,二人埋头犁地,不再与子路说话。此二人即是春秋时期的避乱隐士长沮和桀溺。孔子听了子路的汇报,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若不同人群相处,又与何相处呢?倘若天下有道,我又何必率弟子四处奔波以救众苦呢?”说罢,便率弟子沿河堤南行,在胡襄北一小桥处过了河。

子路问津处在柘城说,比较遭人诟病的硬伤是: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是从楚国返回蔡国时使子路问津的,这里却误以为是由宋国到郑国时被刘家沟的一条河流所阻挡,被迫使子路问津。另,清乾隆《柘城县志·古迹》“问津处”条下按语说:“夫子去叶反蔡,当以《史记》注为是。”

但是,清《柘城县志》皆记载长沮、桀溺墓在柘城:“双冢,在旧城西北三里,世传长沮、桀溺冢。”且相传城北有二人耕种隐居处。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硕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清光绪《鹿邑县志》“黄河故道考”亦记载柘城县有长沮墓:“(黄河)经睢州东南,经匡城,又东南经长沮墓西,分为二,其一南流,经柘城西,历山川坛屈而东,经柘城东南,经梁公墓南,又经漏泽园至蚕姑庙入砖桥;其一由长沮墓北东流,经牛城南至杜都谏墓东屈而南,历通宋津梁二桥至蚕姑庙入砖桥。”

柘城邑人杜齐芳《双冢》:“蜿蜒度平田,城下连双陼。岿然蹲路隅,荒上丛棘楚。问是阿谁坟?桀溺与长沮。偕作昔偶耕,千载尤为侣。”柘城邑人窦容升《沮溺坟》:“不随征客指迷津,自信当时一隐人。何似苍茫浴水畔,犹传双冢识遗民。”

由此可见,长沮、桀溺墓在柘城是广为人知并被认可的。既然长沮、桀溺墓在这里,两人在世时当在这一带生活。因而子路问津处在柘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为重要旁证。至于说路线不对,极有可能是后人误记。

子路问津处究竟在哪里?除河南柘城说以外,就目前来看,主要还有河南新蔡说、湖北新洲说、河南罗山说、河南方城说、山东鱼台说等。究竟孰真孰假,因为各方面均各执一词,还都有自己的依据,加上问津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很难确定。但学术界普遍认为,湖北新洲之说很不可信,因为孔子周游列国时虽然到过楚国,却并没有经过今天的武汉一带,尽管新洲建立了问津书院,还有一块据传是汉朝时的“子路问津处”古碑。大家比较赞同的看法是新蔡说,因为许多古籍和今人的著作均认为子路问津处就在新蔡,而且编纂于明朝初期的《新蔡县志》已经明确指出:“新蔡城南十里处的官津(即关津)渡口乃是春秋时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无人问津的惆怅,却在柘城历史上划下了印痕。既然地方史志、文献对子路问津处、长沮桀溺墓在柘城都有多处明确记载,历史学家也都引为一说,虽有争议,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

火城:胡襄城别称的由来

在胡襄,当地人大多不称胡襄为“胡襄”,而称“huóchéng”,写成汉字有两种:“活城”或“火城”。至今,附近村的老人们还一直把“去胡襄”说是“去火城”。

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呢?当地流传着两个传说:

一说胡襄为“活城”。据传,商丘城里的城隍久在都市腻烦了,要离开商丘,把自己的庙宇建到柘城。某天晚上,城隍就驮着自己的庙宇从商丘城出发,向柘城方向走。驮着庙宇走得很慢,当他走到胡襄时,鸡打鸣了。上天有规定,神鬼只能在夜晚走动,鸡打鸣以后是人间活动的时间。商丘城隍就住在了胡襄。以后商丘没有城隍庙,胡襄有城隍庙。胡襄的城隍庙是城隍从商丘驮来的,所以叫“活城”。

还有一说胡襄为“火城”。就是中华火种的发源地就在今天的商丘,这里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地方。在远古时期,没有现在的取火工具,是要求保存火种的。而看管火种的官阏伯,有一天高兴想去各地转转,于是他交代手下人看管好火种,而自己为了出去方便,也带了一束火种。这一天,他来到了离火神台不远的一个地方,感觉这里的人们不错,风景美丽,于是就留下火种。后来,这儿的人们就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而火种也就在这里燃烧了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人们一直把这个地方叫“火城”,也就是保存火种的城市。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http://www.sqrb.com.cn/sqnews/2013-10/10/content_2251128.htm
[ 此贴被胡宸在2015-07-04 22:18重新编辑 ]
千秋气节久弥著   万古精神又日新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7-04
   好帖,精彩。收藏。胡氏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希望河南的宗亲关注此帖,最好到柘城去查查县志等资料,使这份资料更加完善。在此谢谢胡宸宗亲,你辛苦了,我们向你学习。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7-04
       谢谢志盛宗亲的关注,本人觉得这几篇文章与胡氏历史有关就转载了,个人认为胡氏以满公早期封地胡襄城为氏是一种很接地气的说法,也是符合姓氏书中姓氏以封地为氏的说法,与胡氏以满公谥号为氏并不冲突,满公生前称胡公满,卒后也可以谥为陈胡公。希望这几篇文章能够引起宗亲们的关注与讨论,从而对胡氏来源进行一个新的思考,这是转载的目的所在。
千秋气节久弥著   万古精神又日新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7-26
河南省柘城县胡襄城胡氏家族史考证----胡继江
有一位襄城宗亲发来一篇重要文章,特为他转帖于此:

河南省柘城县胡襄城胡氏家族史考证
——明初始迁祖24世孙 胡继江

一、胡姓起源地肇始胡襄
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胡姓,源于妫(gui)姓,出自帝舜的后裔胡公满,妫满的后裔及国人以先祖谥号为氏,世代繁衍至今。
胡姓起源地肇始胡襄,即今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柘城,夏朝时称“株野”,商朝时名“秋地”,西周时期为陈国的开国之地。
西周初年,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即封虞舜、夏、商的后代于陈、杞、宋,后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西周其他有战功的将领分封于比较富饶的地方,如姜子牙分封于齐国等等。帝舜的后人妫满受封于陈(辖今河南柘城、淮阳一带),建有陈国,侯爵。
妫满为什么称“胡公”呢?据考证,在远古时期,今胡襄一带生活着一支以“胡”为名的原始东夷部落,他们以鶟(亦称鹕)为图腾。《尔雅.释鸟》记载,这种鸟“似雉,青身白头”,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白头翁鸟。据学者的推断,胡即鹕,是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部落,当系东夷族中鸟类的一支。后来,在弱肉强食的部落战争中被兼并,逐渐消亡,融合到其他部族中去了,此地仍被称为“胡”地。(《吕氏春秋?勿躬》记载有“胡曹作衣”的传说:胡曹,生卒年不详,传说为黄帝臣,始作衣裳。)
另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妫满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虞舜的第三十三代裔孙,因此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将长女太姬嫁给他,成为周武王的女婿,并赐封为陈侯。妫满在“胡”地筑城为襄城,陈国王族及后裔子孙聚居此城,史书称为“胡襄城”。 “胡”为古地名,“襄”为辅佐之意,即表示辅助周王朝以定天下的意愿。“胡襄城”北五里是洮河,与宋国以洮(tao)河为国界。
妫满在逝世后谥号为“胡公”,称胡公满。据《柘城县志》(清光绪版)记载:"城东北三十里,有胡襄王陵",即胡公满之陵。
西周时期,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各大诸侯国之间,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大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这十二大诸侯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国。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姬林四年(陈桓公妫鲍二十九年,公元前716年),陈桓公曾自不量力,与宋殇公子与夷、蔡宣侯姬措父联合,组成三国联军进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庄公姬寤生亲率大军的大举反侵,搞得陈国还要请求鲁国来救。到了春秋中、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在向中原发展的过程中,陈国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
周定王姬瑜八年(陈灵公妫平国十五年,楚庄王芈旅十五年,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司马夏征舒杀了陈灵公自立。楚庄王(熊侣)就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并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听从大夫所劝恢复了陈国,立陈灵公之子妫午为陈国君,是为陈成公。
周景王姬贵十一年(陈哀公妫弱二十六年,楚灵王芈围七年,公元前534年),楚灵王(熊虔)再次灭了陈国,陈哀公沦为楚国的一个大夫。但六年之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mi,羊叫)居(熊弃疾)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国公室与蔡侯等因协助楚平王有功,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陈哀公之孙妫吴成为陈惠公。
到了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陈缗公妫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陈国在末代君主陈缗公执政时期,被楚惠王所彻灭。而楚惠王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成为楚国郡县制度的一个行政区域,后又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
陈国被楚国所灭后,其国王族后裔子孙以及国人多有以先祖谥号为氏者,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胡公满是黄帝42世孙、虞舜的33代孙,生于殷纣王七年(公元前1067年)农历十一月十五,薨于周成王29年(公元前986年)的正月初十,寿终81岁。其世系为: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即帝舜)—商均—……—阏父(也称虞阏父、遏父,是商均的第32世孙)—胡公满(陈国开国君主)。由此可见,胡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贵姓、大姓。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胡姓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二、胡氏大迁徙。
胡氏以陈国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面八方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又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三、我祖迁徙情况。
我祖在西汉时从柘城胡襄城一代迁徙到山西。1388年8月,我始迁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柘城县胡襄城。
根据《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在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8月,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从山西晋城、长治迁往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正定(今河北正定)、临清(今山东临清市)、归德(今河南商丘市)、太康(今河南太康县)等荒芜人烟的地方垦种,当时归德府管辖一州八县:即睢州(领县二:考城、柘城)、商丘、宁陵、夏邑、永城、虞城、太康县。
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8月,我始迁祖响应明王朝朱元璋号召,带着家人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来到归德城南60里的柘城县胡襄城西2里,在洮(tao)河南岸,定居下来。
我始迁祖初到此地,由于元末明初多年战乱,黄河泛滥,蝗灾不断,荒无人烟,原来村庄城邑多成荒墟,良田淤成沙滩。自始迁祖以来,胡氏族人不辞艰辛,勤劳不辍,置地垦田,日益富裕,修有家谱,筑有胡家祠堂,世人称村名为胡堂。胡氏不断发展,向各地迁居、繁衍,分为多支,如胡襄城胡堂(现为胡襄镇李关庙村)向北5里的胡楼、向东1里的胡庄,向东2里胡襄镇上的胡氏族人,向南20公里有柘城县皇集乡胡庄、拍子胡,向西南20公里柘城申桥乡胡楼、胡庙集,等等,都是始迁祖后裔。
清嘉庆年间,胡襄城胡堂胡氏一族与后迁入的李姓恶霸争夺田地打官司,胡氏族人上下同仇敌忾,卖地筹措经费,打赢了官司,失掉了土地,后不断衰落,加上黄河泛滥、蝗灾不断,胡氏家境逐渐败落,祠堂失修,但祖上仍留下“冤死不告官”的祖训,就是说冤死不要打官司,以警胡氏后人!
清朝时,关庙急剧膨胀,几乎处处都有关公庙。清道光年间,超过千人的村落要建关帝爷庙。胡堂村胡姓、李姓和刘姓,加上周边肖楼、俞庄、孙庙(土地庙)、王拐人口已超千人,要建关帝爷庙。胡氏宗亲勤劳古朴,憨厚老实,兑钱出粮,被推为总领会首;李姓为山主。村民集资共同建起了关帝爷庙,李姓为山主,遂把胡堂改为李关爷庙,后简略为李关庙、李关庙村。
胡氏自始迁祖以来已历经627年,传26世,族谱中部分家谱是:孝、天、保、中、殿、继、文。胡氏进入保、中、殿三世,约1850年后至1949年衰落到极点,很贫穷,读不起书。至1938年5月河南黄河花园口水灾,把我们的家园全部淹没,祠堂和家谱荡然无存。因家境贫困,都不识字导致愚昧无知,二十二世中字辈、二十三世殿字辈一是绝大部分男丁找不到媳妇,二是一部分为了生存,参军吃粮,死于战争,三是黄河水患后死于瘟疫,胡襄城胡堂(现为李关庙村)胡氏一族已到了灭绝的边缘。“继”是第24世,我叫胡继江,“文”字辈是第25世,从26世开始就没有家谱可以遵循了!
经老人追忆,祖上口传,胡氏祠堂供奉有胡公满、山西远祖、始迁祖等等,祠堂旧址附近的胡襄王陵遗址尚在。历史沧桑,不断变迁,如何恢复胡氏祠堂,重修胡襄王陵,已是我们胡氏宗亲的共同心声!
四、胡氏中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穷人翻身得解放,打倒了土豪劣绅,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胡氏宗亲分得了土地,凭着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家境不断改善,如截止2015年柘城县胡襄镇胡堂(现为李关庙村)胡氏一族已发展到200多人。在诸多分支中,以二十三世胡公殿封一族发展很快,尤其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后,涌现了一批青年才俊。
二十三世:胡公殿封,妻高氏秀兰,生四子。
二十四世伯:胡继海,妻李氏爱群,生二子胡文欣、胡文博。
二十四世仲:胡继民,妻韩氏素芹,生三子胡文哲、胡文磊、胡文增。
二十四世叔:胡继江,妻赵氏江丽,生一子胡文灯。
二十四世季:胡继生,妻陈氏刘平,生一子胡文贺。
二十五世:胡文欣,妻刘氏群英,生一子胡振林。
二十五世:胡文博,妻谢氏文雅。
作者简介:胡继江,名继江,字皓楠,号平安。生于1971年7月22日,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李关庙村人。现工作、居住在河南省商丘市。QQ:17250435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9-03
现代越南国父胡志明是中国台湾人胡集璋
何亮亮读《胡志明生平考》:越南国父是台湾人?
凤凰卫视10月8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开卷八分钟》,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本台湾出的书,这是一本奇书,为什么说是奇书呢?因为根据这本书说,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他不是越南人,他是台湾人,那你说奇不奇呢?就是我手上放的这本书,叫做《胡志明生平考》。据这本书的作者,这个作者姓胡,胡俊熊,因为据这个作者自己讲,胡志明是他的三叔公,那么这就很奇怪了。因为如果这本书可以成立的话,可以说这也是当代世界上名人被偷天换日,被改换身份的绝无仅有的一例,你很少听说过世界哪一个国家的领袖,明明他是张三,但是却改成李四,但是如果按照这本书的说法,就是如此。

我们知道胡志明本名叫阮爱国,后来才改成叫胡志明,但是根据这本书的作者的说法,阮爱国是阮爱国,胡志明是胡志明。话说这个阮爱国,阮爱国是真有其人的,他也是最早的越南的共产党人,曾经在法国也待过,也到过俄罗斯、中国等等。这些事情跟香港有绝大的关系,就是1932年阮爱国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被当时港英当局逮捕了,后来经营救出狱,他离开香港前往莫斯科的途中死了,得肺炎死的,据这个作者说的。然后有一个出生于台湾苗栗的叫做胡集璋,“集”就是集合的“集”,“璋”就是“王”字边一个“章”,文章的章。这个胡集璋是一个台湾人,出生于一个中医的家庭,但是他一直有爱国的思想。所以在20年代,他就到了中国大陆,后来也参加了中共,然后问题就在这里了。

1932年之后,根据这个作者说,阮爱国去世之后,共产国际希望要物色一个共产党人,他可以领导整个印度支那地区的共产党的活动。所以就物色看中了这个胡集璋。胡集璋在莫斯科受了五年的训练,学会了很多的外语,由此,胡集璋又摇身一变,就从一个台湾人变成了一个越南人,成了越南共产党的领袖,这就是胡志明。比方这书里面当然也举了一些例证,包括他对共产国际的资料,包括当时各种的报刊资料,还有像美国、法国,包括越南自己的一些历史学家写的一些传记,也包括中国大陆出版的一些跟胡志明有关的书刊里面,找出了一些他所谓的旁证。

那么其中有一个旁证是很有意思的,这个旁证不是中国大陆的,而是吴浊流,我们知道吴浊流是台湾很有名的一位作家,也是被“台独”奉为先驱的。吴浊流他是用日语写作的,1946年吴浊流在台北的国华书籍,就是有一个出版社叫国华书籍,出了四本用日语写的长篇小说,这个书名就叫做《胡志明》,讲的就是苗栗胡家的这位胡集璋,因为胡集璋他也叫做胡志明,这好像也是一种巧合,我相信可能姓胡的人叫胡志明的还有,这个作者把这个作为一个旁证。

我想这本书也不是完全是在胡说八道,这种可能性你也不能够完全排除。特别是共产国际,包括30年代的,就是克格勃的前身吧,就是当时的苏联的情报机构跟共产国际的情报机构,它们因为插手各国的革命运动,插手各国的共产党组织的组建,有很多秘密的活动。所以我想这种可能性不能够完全排除,因为这个作者他也举出了很多例子,虽然他也不能够完全断言。但是以我自己对胡志明的一些了解,因为胡志明是在东方共产党人里面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别的不说,就说他的语言才能。

1954年,当时越南在中国的帮助下,在奠边府打败了法军,当时举行了一个庆功的集会酒会,有世界上很多记者,包括很多西方的记者,也有很多社会主义阵营的记者到河内去采访。当时在那里,因为各国的记者们互相语言不通,比方说法国记者,他可能不会讲越南话,中国的记者也不会讲越南话,那么俄罗斯记者他可能也不会讲法语等等。结果因为胡志明主席就在那里充当了这些记者们的翻译,为什么?他的越南语就不用说了,他能讲跟法国人一样好的法语,他能讲英语,能讲俄语,能讲日语,能讲中文,中文他能讲广州话,能讲上海话,这样的语言才能在共产阵营其他领袖里面,你找不到。

那么我从这里又想到了,比方说人们对于这个阮爱国,因为阮爱国当年是参加了法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也是重点培养他。因为法国共产党他们一方面受到共产国际的领导,同时他们也在帮助法国殖民地的那些进步的人士,培养这些人士。所以阮爱国在巴黎是他参加了法共,他也在巴黎地区竞选议员,所以他的法语是从小就学的,但是这难道是一个台湾的乡下的医生,他也没有去过法国,他的法语能讲得那么好吗?就算是在莫斯科,按这个作者的说法,就好像培养一个特务那样去训练的话,也不可能培养得那么好。因为根据这个史书的记载,阮爱国曾经做过海员,也到过很多国家,他在中国也有很广泛的经历。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人,比方说胡志明,不管他是阮爱国,还是跟阮爱国是不是两个人,胡志明跟中国领导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方说如果阮爱国和胡志明不是同一个人的话,那么中国领导人一定会非常清楚,比方说我们所熟悉的邓颖超邓大姐,因为阮爱国的第一次结婚是在广州,当时邓颖超还有张太雷等人,这是大革命时期,他们都是婚礼的见证人。后来我们知道,如果按照这本书的说法,阮爱国在1932年,在从香港去莫斯科的途中已经病死了,后来出现的是一个假的阮爱国,就是胡志明,就不是阮爱国了。如果这样的话,邓颖超她肯定知道。当然作者也有他的一套说法,他说中国和越南的领导人其实都知道胡志明不是阮爱国,胡志明是个台湾人。这个听起来当然像是天方夜谭,当然你也可以用这个来作为一个辩护的理由。

因为越南的国父如果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中国的台湾人,而不是越南土生土长的越南人的话,那么这个对于越南来说,他怎么去向它的人民去交代这样一段历史呢?因为胡志明主席他在越南享有非常崇高的荣誉,那就像毛泽东主席在中国所享有的荣誉一样。那么你说这个国父他不是本国人,这个当然是非常尴尬的事情。但是我要说的就是,这种可能性你好像又不能够完全排除,特别是共产国际时代,那时候有很多事情是我们现在用正常的思维,也许是难以解释的。但是另一方面,相关的档案我相信都还在,当然你现在在河内,或者你现在在北京,可能找不到作者所说的,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资料的话,现在可能都还没有解密。所以这件事情,我把这本书说成是一本奇书,研究越南问题,研究中越关系史的人,研究胡志明的人,我想看看这本书一定都是有好处的,就算这本书的立论不能够成立,就是说阮爱国和胡志明不是一个人,但是看看这本书,看看他提出的一些怀疑,我觉得也是蛮有趣的。

摘自凤凰网,原文链接http://book.ifeng.com/psl/kjbfz/200910/1009_3554_1379999.shtml
千秋气节久弥著   万古精神又日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