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喜全兄此帖(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179)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即要不要对胡氏各个分支进行世系划分。中国胡姓按地域分布大致可分为:华林城公系、江西霸公系、湖南安国系、江浙胡瑗公系等(以上三系没有采纳华林世系说),除此之外还有浙江永康胡则系、浙东胡进思系、江西福建万九郎有通公系(没有采纳霸公世系说)、山东河南的大槐树系等。中国其他地区的胡姓大多是发源于上述地域,如湖北胡姓多为华林系后裔,云贵川胡姓多属江西福建明清时期移民,广西则是广东有通公后裔为多,北方胡姓来源较多,但普遍为山西大槐树,先居山东后迁东三省。目前这些胡姓远祖认定为胡公满的居多数,可见于各家族谱。能明确支派始祖的一般都可以将本支归纳到上述支派。这样远祖方面的问题基本解决,就是从胡公满到胡城、胡公霸、胡安国、胡瑗、胡则、胡进思等支派其远祖世系可以共源。
我个人拙见应把各支派家族世系分成下面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讨论主题,最好不要混为一谈。
1。远祖阶段--以胡公满为界(这是目前所公认的)开始向下讨论到各支系始祖。这一阶段有很多共识,也有很多分歧见解,属于学术性研究讨论性质,不是本支族家谱记载的重点。
2。始祖阶段--此阶段大约都是从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所形成的各支派始祖。如城公、霸公、彭公、胡进思等等,直到本地始迁祖。
3。本地始迁祖阶段--从支派始祖开始的世系不一定是清晰的,只有到本地始迁祖阶段,世系才逐渐清晰。这个阶段一般是在明清年代,尤其是明末清初。
4。本支祖阶段--即本地再迁始祖,形成了家谱的基本构成成分。绝大多数族谱都是以本支再迁始祖为主,详细记载本支族情况,可信程度非常高。
举例来说:安国公某支系:远祖阶段--第一世祖阏父至安国文定公(64世)始祖阶段--安国文定公第一世至第十世(73世)分中湘涌田八大房八大支,衡邑观底塘支,衡邑大村支,衡邑杨子坪支,衡邑枫木桥支等。本地始迁祖阶段--第十世(73世)永芳公(中湘涌田支第三房始迁祖)时为明成祖永乐年间。本支祖阶段-- 无 (该支从第十世明成祖永乐年间至今没有外迁记载,比较罕见)。一般情况其间应该还有一至两次迁徙,基本构成世系四阶段。如福建长汀朱紫胡氏到第十六世时外迁四川,成为目前四川郫县支族的本地再迁始祖,民国初年独立修成《西蜀郫邑胡氏族谱》,符合上述世系划分。上虞长者山胡氏的支族敕五堂胡氏也可按照此原理划分:1.满公;2.安国公;3.胡可;4.杨巷(敕五堂)一支(明末)。
按照上面的世系阶段划分,我们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知道世系讨论的重点一般都在始祖阶段(远祖姑且不论,我不赞成某些宗亲一百多代世系都没有疑问的观点,因为在这一百三十代里有三分之二都是人云亦云的,可信程度不高),始祖是谁才是真正问题所在。我在进行族谱调查时发现,很多族人在认定自己的始祖问题上底气都是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而大都是据传说而定。攀附前贤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就是喜全兄所说的“认领”祖先。好在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后人的质疑,不乏有族人顶住本族族内的压力,大胆地提出怀疑。过去族谱修撰的不严谨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质疑空间,如年代前后矛盾,关键年代缺失,跳跃式断代等等,由不得让人不去怀疑。一般来说,从本地始迁祖开始的阶段错误率大大地降低,到本支祖阶段就几乎没有什么疑问了。有的族谱甚至还有始迁祖的画像,官宦记载一般也可以得到证实,分支外迁有年代地点,毕竟这两个阶段离现实是越来越近了。
拿我们福建长汀朱紫胡氏的世系划分举例,先不要说远祖,因为直到现在连我们的始祖都还不能确定,何谈远祖。但我们的祖先在修谱时很是认真,第一,并没有采用通常的胡公满说,因为始祖不能确定何来远祖?蜀谱甚至还隐约暗示我们可能是胡子国后代。第二,也没有把自己认定为胡万九郎公的二子胡六郎之后(如果靠挂上去就是忠简之后,霸公之后,华林之后),而是把“裔孙某”(即无名氏)做为始祖开始族谱记载,从始祖以后的世系资料缺失,据我考证中间可能断代有五代之多。直到第七世木斋公到第九世缪庵公才开始有了清楚的记载(在《汀州志》可以查到从那时开始的子孙官宦情况)。也就是说到了世系第三阶段族谱记载的可信程度大大增加,至于到我们四川分支祖的第四阶段那就基本没有疑问了,乾隆年间到现在世系清晰可辨。只是从民国四年修谱到现在九十多年过去了,有的老人去世没有留下资料,找不到再分支脉祖的现象已经出现。
我个人拙见:研究家族世系要分阶段,从远祖到始祖的之间的七八十代不是本族所研究的重点,也没有必要去讨论什么申公丹公大婆小婆,这些疑难问题我们一般族人是无法解决的了的。正如喜全兄所说,唐朝以前根本就没有谱,如何可以知道汉朝以前的世系,天下怎可能只有一脉相承的一两支系?华林也好,安定也好,远祖问题只能讨论不能下定论甚至没有结论。只有从第三阶段始迁祖开始做研究才是本支族人的责任所在。有的族人喜欢寻谱头,好象找不到祖先就象犯了弥天大罪一样。殊不知,一味攀附乱认祖宗甚至比找不到谱头罪过更大。谱学言:“实则敬祖,伪则诬祖,不孝之大莫如伪也。” 我比较关注一些学者对始迁祖的看法。台湾廖庆六先生在《浅谈族谱编修整理与地缘寻根》一文中谈到要“以始迁祖为断限”,章学诚在论述修志十议时,就已提出:“修志有二便,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胡适先生也提醒修谱者,应该从每族的始迁祖数起;他清楚道出各族来源应以始迁祖为断,若支谱是从始迁祖数起的,因其所记年代不致太远,所以世系内容才能显得信实可靠(
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fid=12&id=511)。清朝的乾隆年间江西巡抚辅德曾上奏建议修谱应以始迁本地或世系分明者为始祖,禁止乱接三皇五帝历史名人,违禁族谱一律毁版(见拙文“谈谈清朝乾隆年间的谱禁问题”(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772),我也曾访问过一个历史学家,他对自己的家族历史不置可否,认为仅仅是本地始迁祖以后的记载才是相对可靠的。
我在外出调查族源族居情况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有关乱认始祖的现象,对此我一般都不去与之理论。可以理解本支族人的心情,你愿意认谁为始祖都可以,但我只是关心你们的始迁祖是谁,是何时定居此地的,现在有多少族众,分迁情况怎样。往往有这种情况,始迁祖就是一个普通农民,上面几代都含糊不清,突然就冒出了一位名人之子或之孙或养子等等。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地和某某挂上了勾,成了某某名人之后。类似族谱比比皆是,一看就明白不知是出自哪个朝代的“高明”谱匠之手,后人不知,反沾沾自喜引以为荣。我们现代人不要去相信这些矛盾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资料。我所去过的地方总有一两个族人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对于他们的勇气我只能暗暗地钦佩。我还看到有不少族人正在为族谱上的记载苦苦寻觅答案,其实答案根本就不存在,假的就是假的,如果你愿意去做这种无谓的研究,恐怕是穷其一生精力得到的只是更加令人沮丧的结果。不如干脆直书:据谱载吾乃某某之后,如此而已,既保持了原谱的延续性,也表达了今人的怀疑态度。
由喜全兄帖子引发了我这番议论,“疯言疯语”有过之无不及,读者可不必“姑妄听之”,欢迎“痛加斥责”。
南山 2007.06.28
2007.12.12修改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2-12 09:00重新编辑 ]